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甲、乙两个小组利用酸性KMnO4与H2C2O4溶液反应,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甲组:利用如图装置,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CO2气体体积的大小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实验中所用KMnO4溶液均已加入H2SO4
序号 A溶液 B溶液
 ① 2ml 0.2mol/LH2C2O4溶液 4ml 0.01mol/LKMnO4溶液
 ② 2ml 0.1mol/LH2C2O4溶液 4ml 0.01mol/LKMnO4溶液
 ③ 2ml 0.2mol/LH2C2O4溶液 4ml 0.01mol/LKMnO4溶液和少量MnSO4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草酸浓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分液漏斗中A溶液应该一次性加入(填“一次性”或“逐滴滴加”)
(3)实验结束后,读数前为了使两个量气管的压强相等,避免产生压强差,影响测定结果,需要进行的操作是移动量气管,使两个量气管的液面相平.乙组:通过测定KMnO4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的多少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为了探究KMnO4与H2C2O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某同学在室温下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编号1234
水/ml1050X
0.5mol/L H2C2O4/ml510105
0.2mol/L KMnO4/ml551010
时间/s402010---
(4)X=A
A.5         B.10          C.15           D.20
4号实验中始终没有观察到溶液褪色,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KMnO4溶液过量.

分析 (1)根据实验①②、①③中不同的物理量判断该实验目的;
(2)无论避免影响测定结果,分液漏斗中的A溶液不能逐滴加入;
(3)使装置内外形成气压差是气密性检查的常用手段;
(4)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溶液的总体积都为20mL,据此判断X值;由于4号实验中高锰酸钾过量,则溶液没有褪色.

解答 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①②探究的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①③探究的是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草酸浓度和催化剂;
(2)为了避免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分液漏斗中的溶液A必须一次性加入,不能逐滴加入,
故答案为:一次性;
(3)实验结束后读数前需要移动量气管,使两个量气管的液面相平,其作用是使两个量气管的压强相等,避免产生压强差,影响测定结果,
故答案为:移动量气管,使两个量气管的液面相平;
(4)为了探究KMnO4与H2C2O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1-4中溶液的总体积应该为20,则X=20-10-5=5;根据反应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可知,10mL酸性高锰酸钾需要消耗10mL草酸溶液,所以实验4中高锰酸钾过量,导致溶液没有褪色,
故答案为:A;KMnO4溶液过量.

点评 本题考查了探究浓度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试题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化学计算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强碱性溶液中:K+、Al3+、Cl-、SO42-
B.含有大量NH4+的溶液:Mg2+、S2-、OH-、I-
C.通有足量NO2的溶液:K+、Na+、SO32-、AlO2-
D.强酸性溶液中:Na+、Fe3+、NO3-、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用0.1000mol•L-1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0.1000mol•L-1、20.00mLX、Y、Z三种酸溶液.溶液pH与加入NaOH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Z为一元强酸
B.d点的c(OH-)为0.02000mol•L-1
C.a、b、c中b点的阴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
D.X、Y为一元弱酸,且其电离常数:Ka(x)<Ka(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B.燃烧必须有02参加
C.燃烧必须有H20参加D.燃烧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化合物中不含双键结构的是(  )
A.乙醇B.二氧化碳C.乙酸D.乙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欲测定某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可用0.1000mol•L-1的HCl标准溶液进行中和滴定(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滴定时,盛装待测NaOH溶液的仪器名称为锥形瓶.
(2)盛装标准盐酸的仪器名称为酸式滴定管.
(3)滴定至终点的颜色变化为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4)若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滴定前滴定管内液面读数为0.50mL,滴定后液面如图,则此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26.90mL.
(5)乙学生做了三组平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选取下述合理数据,计算出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52mol/L (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实验序号待测NaOH溶液的体积/mL0.1000mol•L-1HCl溶液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滴定后刻度
125.000.0026.29
225.001.0031.00
325.001.0027.31
(6)下列哪些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高AC(填序号).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测液润洗
B.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标准液润洗
C.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端气泡未排除,滴定后气泡消失
D.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滴定管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四碘化锡(SnI4)是一种橙红色结晶,熔点为144.5℃,沸点为364℃,不溶于冷水,溶于醇、苯、氯仿等,遇水易水解,常用作分析试剂和有机合成试剂.实验室制备四碘化锡的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1:在150mL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加入0.476g碎锡箔和2.54gI2,再加入30mL冰醋酸和30mL醋酸酐[(CH3CO)2O].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组装好后用煤气灯加热至沸腾约1~1.5h,至反应完成;
步骤2:冷却结晶,过滤得到四碘化锡粗品;
步骤3:粗品中加入30mL氯仿,水浴加热回流溶解后,趁热过滤;
步骤4: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置于通风橱内,待氯仿全部挥发后得到SnI4晶体1.881g.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球形冷凝管;冷却水从接口b(填“b”或“c”)进入.
(2)仪器a上连接装有无水CaCl2的干燥管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反应器中;锡箔需剪碎的目的是增大与I2的接触面,加快反应速率;加入醋酸酐的目的是除去体系中的水,防止四碘化锡水解.
(3)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2I2$\frac{\underline{\;\;△\;\;}}{\;}$SnI4;单质碘需过量的主要目的是使锡反应完全,防止锡屑混入四碘化锡晶体中.
(4)反应已到终点的现象是紫红色的碘蒸气消失,溶液颜色由紫红色变成橙红色.
(5)步骤3和步骤4的目的是提纯SnI4产品;该次合成的产率为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元素X、Y、Z、W、R为前四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X原子核外s轨道电子数是p轨道电子数的2倍;Z原子L电子层上有2对成对电子;W原子核外电子占有9个轨道,而且有1个未成对电子;R为过渡金属,R+核外有3个电子层且各层均处于全满状态.请回答下列问题:
(1)W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R基态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
(2)元素X、Y、Z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C<O<N.
(3)由上述元素形成的与BF3互为等电子体的阴离子的化学式为NO3-、CO32-,其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杂化.
(4)过渡金属离子与水分子形成的配合物是否有颜色,与其d轨道电子排布有关.一般而言,为d0或d10排布时,无色;为d1~d9排布时,有颜色.据此判断,[R(H2O)6]2+有(填“无”或“有”)颜色.
(5)已知Z、R能形成两种化合物,其晶胞如图甲和乙所示,则甲的化学式为CuO,乙的化学式为;Cu2O;高温时甲易转化为乙,原因是Cu2O中Cu原子d轨道为全满状态,比较稳定.

(6)在高温高压下,由X和Z两种元素所形成的晶体其晶胞如图丙所示,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CO2(用元素符号表示).若该晶体中距离最近的两个X原子核之间的距离为a pm,则该晶体的密度为$\frac{44×8}{(\frac{4a}{\sqrt{3}}×1{0}^{-10})^{3}×{N}_{A}}$g/cm3(写出含a的表达式,不必化简,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25℃下,0.1mol/L醋酸为的电离度为1%,则此温下,该溶液的pH=3,电离平衡常数为10-5,水电离出的c(H+)=10-11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