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已知某“84消毒液”瓶体部分标签如下所示,该“84消毒液”通常稀释100倍(体积之比)后使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商品名】84消毒液
【有效成分】NaClO
【规格】1000mL
【质量分数】37.25%
【密度】1.2g•cm-3
(1)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6.0mol•L-1(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2)某同学取100mL该“84消毒液”,稀释后用于消毒,稀释后的溶液中c(Na+)=0.06 mol•L-1
(3)该同学参阅该“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500mL含NaClO质量分数为37.25%的消毒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填序号).

A.如图所示的仪器中,有三种是不需要的,还需要一种玻璃仪器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应烘干后才能用于溶液配制
C.配制过程中,未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可能导致结果偏低
D.需要称量NaClO固体的质量为214.6g
(4)“84消毒液”与稀硫酸混合使用可增强消毒能力,某消毒小组人员用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1000mL 2.3mol•L-1的稀硫酸用于增强“84消毒液”的消毒能力.
①所配制的稀硫酸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6mol•L-1
②需用浓硫酸的体积为125.0mL.

分析 (1)依据C=$\frac{1000ρω}{M}$计算次氯酸钠物质的量浓度;
(2)依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计算解答;
(3)根据溶液的配制及c=$\frac{n}{V}$、m=nM来分析;
(4))①根据c(H2SO4)=$\frac{1}{2}$c(H+)计算;
②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计算.

解答 解:(1)质量分数37.25%,密度1.2g•cm-3的次氯酸钠物质的量浓度C=$\frac{1000×37.25%×1.2}{74.5}$=6.0mol/L;
故答案为:6.0;
(2)稀释前后溶液中NaClO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有:100 mL×10-3 L•mL-1×6.0 mol•L-1=100 mL×100×10-3 L•mL-1×c(NaClO),解得稀释后c(NaClO)=0.06 mol•L-1,c(Na+)=c(NaClO)=0.06 mol•L-1
故答案为:0.06;
(3)A.需用托盘天平称量NaClO固体,需用烧杯来溶解NaClO,需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和引流,需用容量瓶和胶头滴管来定容,图示的A、B、不需要,但还需玻璃棒和胶头滴管,故A错误;
B.配制过程中需要加入水,所以经洗涤干净的容量瓶不必烘干后再使用,故B错误;
C.由于NaClO易吸收空气中的H2O、CO2而变质,所以商品NaClO可能部分变质导致NaClO减少,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小,结果偏低,故C正确;
D.应选取500 mL的容量瓶进行配制,然后取出480 mL即可,所以需要NaClO的质量:0.5 L×6.0 mol•L-1×74.5 g•mol-1=223.5 g,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①根据H2SO4的组成可知,溶液中c(H+)=2c(H2SO4),c(H2SO4)=2.3mol•L-1,则c(H+)=4.6mol•L-1
故答案为:4.6;
②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浓硫酸的浓度为c=$\frac{1000×1.84×98%}{98}$=18.4mol/L,假设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V,则V×18.4mol/L=1L×2.3mol/L,V=0.125L=125.0mL,
故答案为:125.0.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以及溶液的配制,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相关计算公式的运用,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1)向pH=6的蒸馏水中加入NaHSO4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pH=1,则水电离出来的c(H+)=1×10-11mol•L-1
(2)25℃下,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MgCl2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Cu(OH)2(沉淀填化学式),滴加氨水至过量,部分沉淀溶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NH3•H2O?Cu(OH)2↓+2NH4+.已知25℃时Ksp[Mg(OH)2]=1.8×10-11,KsP[Cu(OH)2]=4.0×10-18
(3)在25℃下,将a mol•L-1的HA与0.01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溶液中c(Na+)=c(A-),则溶液显中性(填“酸”、“碱”或“中”);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HA的电离常数Ka=$\frac{1{0}^{-9}}{a-0.01}$.
(4)在1mol•L-1CuSO4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3+ 杂质,pH值控制在3.3才能除去Fe3+ 而Cu2+仍为1mol•L-1 (当溶液中c(Fe3+)≤10-5mol•L-1时一般认为该离子已除尽).
(已知某温度下Fe(OH)3的 Ksp=8.0×10-38,Cu(OH)2 的Ksp=4.0×10-18,lg2=0.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已知反应:X+Y=M+N 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B.X能量一定高于Y
C.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D.Y能量一定高于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1)常温下将0.2mol/L HCl溶液与0.2mol/L MOH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测得混合溶液的pH=6,试回答以下问题:
①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0.2mol/L的H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填“>”、“<”、或“=”)
②求出混合溶液中下列算式的精确计算结果(填具体数字):c(Cl-)-c(M+)=9.9×10-7 mol/L.
(2)常温下若将0.2mol/L HA溶液与0.1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说明在相同条件下HA的电离程度>NaA的水解程度.(填“>”、“<”、或“=”)
(3)常温下若将pH=3的HR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测得混合溶液的pH≠7,则混合溶液的pH<7.(填“>7”、“<7”、或“无法确定”)
(4)已知:温度和浓度相等时,氨水的电离程度与醋酸相等.常温下,下列4种溶液:
①0.1mol/L CH3COONa     ②0.1mol/L CH3COONH4      ③0.1mol/L CH3COOH
④0.1mol/LCH3COONa和0.1mol/LNaOH的混合溶液
按pH由大到小顺序排列④①②③(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有关NaHCO3和Na2CO3的性质,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与足量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NaHCO3产生的CO2体积大
B.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盐与同浓度盐酸完全反应,所消耗盐酸的体积Na2CO3是NaHCO3的两倍
C.将石灰水加入NaHCO3溶液中无沉淀,加入Na2CO3溶液中有白色沉淀
D.等浓度的两种盐溶液分别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碳酸氢钠溶液的反应速率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被称之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总反应为Zn+2MnO2+H2O═ZnO+2MnOOH.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电池正极反应式为:2MnO2+2e-+2H2O═2MnOOH+2OH-
B.该电池反应中MnO2起催化作用
C.该电池工作时电流由Zn经导线流向MnO2
D.该电池中Zn作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某有机化合物X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产物为Y和Z.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Y和Z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化合物X不可能是(  )
A.甲酸乙酯B.乙酸甲酯C.乙酸丙酯D.丙酸丁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在AlCl3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氨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3+3NH3•H2O=Al(OH)3↓+3NH4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0.氮化锂(Li3N)是一种优良的贮氢材料.它是一种紫色或红色的晶状固体,在空气中长期暴露,最终会变成碳酸锂.氮化锂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锂和氨气,在空气中加热能剧烈燃烧.锂与氨反应生成LiNH2和H2.实验室用干燥、纯净的N2与金属锂反应制取氮化锂.某课题组拟选择下列装置完成制备氮化锂的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

回答下列问题:
(1)若实验室用生石灰与浓氨水混合制备少量氨气,气流从左至右,选择上述装置制备少量氮化锂.装置连接顺序为A、F、D、E、C、F.
(2)E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氨气并干燥氮气;写出D中化学方程式为3CuO+2NH3$\frac{\underline{\;\;△\;\;}}{\;}$3Cu+N2+3H2O.
(3)实验步骤如下:
①装药品  ②引发反应产生氨气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点燃C处酒精灯  ⑤点燃D处酒精灯
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③①②⑤④.(填序号)
(4)实验室保存锂的方法是锂保存在石蜡油中;写出C中的化学方程式N2+6Li$\frac{\underline{\;\;△\;\;}}{\;}$2Li3N.
(5)设计简单实验证明C中产物有氮化锂:取少量产物于试管,滴入少量蒸馏水,若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产物有氮化锂,反之则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