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下列变化中,一定不存在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是(  )
A.铁丝燃烧B.白磷自燃C.燃放爆竹D.干冰气化

分析 存在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是指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能量以热能体现.

解答 解:A、铁丝燃烧是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化学能和热能变化,故A不符合;
B、白磷自燃是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化学能和热能变化,故B不符合;
C、燃放爆竹过程中有化学反应发生,有化学能和热能变化,故C不符合;
D、干冰气化只有热量变化,无化学能的变化,故D符合;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能量变化的判断,题目较简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各项中的两种物质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一定,则完全燃烧消耗O2的质量保持不变的是(  )
A.C3H6、C2H4B.C2H6、C2H6OC.C2H4、C2H6OD.C3H4、C2H6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A、B、C、D、E、F六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未标出).
(1)若A为短周期金属单质,D为短周期非金属单质,且所含元素的原子序数A是D的2倍,所含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D是A的2倍,F的浓溶液与A、D反应都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frac{\underline{\;\;△\;\;}}{\;}$CO2+4NO2↑+2H2O.
(2)若A是常见的变价金属的单质,D、F是气态单质,且反应①在水溶液中进行.反应②也在水溶液中进行,其离子方程式是Cl2+2Fe2+=2Cl-+2Fe3+
(3)若A、D、F都是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单质,且A、D所含元素同主族,A、F所含元素同周期,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2C+SiO2$\frac{\underline{\;高温\;}}{\;}$Si+2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HCl溶液和Na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l和NaCl均是离子化合物
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从结构上分析,有一种物质不同于其他三种,该物质是(  )
A.B.CH2═CH-CH3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各组物质中,相互间一定互为同系物的是(  )
A.C4H10和C20H42B.邻二甲苯和对二甲苯
C.C4H8和C3H6D.C2H2和C4H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利用废铝箔(主要成分为Al、少量的Fe、Si等)既可制取有机合成催化剂AlBr3又可制取净水剂硫酸铝晶体[A12(SO43•18H2O].
实验室制取无色的无水AlBr3(熔点:97.5℃,沸点:263.3~265℃)可用如图所示装置,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l.将铝箔剪碎,用CCl4浸泡片刻,干燥,然后投入到烧瓶6中.
步骤2.从导管口7导入氮气,同时打开导管口l和4放空,一段时间后关闭导管口7和1;导管口4接装有五氧化二磷的干燥管.
步骤3.从滴液漏斗滴入一定量的液溴于烧瓶6中,并保证烧瓶6中铝过剩.
步骤4.加热烧瓶6,回流一定时间.
步骤5.将氮气的流动方向改为从导管口4到导管口l.将装有五氧化二磷的干燥管与导管口1连接,将烧瓶6加热至270℃左右,使溴化铝蒸馏进入收集器2.
步骤6.蒸馏完毕时,在继续通入氮气的情况下,将收集器2从3处拆下,并立即封闭3处.
(1)步骤l中,铝箔用CCl4浸泡的目的是除去铝箔表面的油脂等有机物.
(2)步骤2操作中,通氮气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含有水蒸气的空气.
(3)步骤3中,该实验要保证烧瓶中铝箔过剩,其目的是保证溴完全反应,防止溴过量混入溴化铝中.
(4)铝与液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Br2=2AlBr3
(5)步骤4依据何种现象判断可以停止回流操作当5的管中回流液呈无色或烧瓶6中物质呈无色.
(6)步骤5需打开导管口l和4,并从4通入N2的目的是将溴化铝蒸汽导入装置2中并冷凝得到溴化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恒温恒容下,向2L密闭容器中加入MgSO4(s)和CO(g),发生反应:MgSO4(s)+CO(g)?MgO(s)+CO2(g)+SO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如表:
反应时间/minn(MgSO4)/moln(CO)/moln(SO2)/mol
02.02.00
20.8
41.2
6   1.2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2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υ (CO)=0.6 mol/(L•min)
B.4 min后,平衡移动的原因可能是向容器中加入了2.0 mol的SO2
C.若升高温度,反应的平衡常数变为1.0,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其他条件不变,若起始时容器中MgSO4、CO均为1.0 mol,则平衡时n(SO2)=0.6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解释下列现象:
(1)实验室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请写出该原理的化学方程式:2NaOH+SiO2═Na2SiO3+H2O
(2)Cl2通入FeCl2溶液中可将Fe2+氧化,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Fe2+=2Fe3++2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