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下:

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正确的是(  )

选项                                       放射性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无                                  全部32S                                 全部31P

B                                             全部有                                  全部35S                                 多数32P,少数31P

C                                             少数有                                  全部32S                                 少数32P,多数31P

D                                             全部有                                  全部35S                                 少数32P,多数31P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病毒是32P和32S标记的DNA和蛋白质,而宿主细胞是31P和35S标记的,病毒侵入到宿主细胞内是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场所来合成自身的物质,在侵染时只有头部的DNA进入到宿主细胞,因此子代病毒应含少量的32P,大量的31P,全部含35S,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物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2011学年高考复习章节小练习:必修一4-2、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 题型:综合题

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质双层膜的原理而制备的人工膜。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极性端(亲水)与非极性端(疏水)排列是不同的,搅拌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

(1)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结构的是

(  )

(3)根据细胞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可以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__________成分有关。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试图从人血红细胞、肾小管壁细胞膜上寻找这种蛋白质——CHIP28,他以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最可能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脂质体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C (3)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成熟的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他的膜结构,便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而肾小管壁细胞对水分子的重吸收能力强

15.物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条件下融合并培养。40 min后,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和绿色均匀相间分布。

(1)该探究实验的设计严密吗?请分析。如你认为不严密,应如何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可以通过在相同时间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来判断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哪种方式来比较说明这种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预测及相应结论(在你纠正的基础上进行)

①实验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应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应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应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以上各种预测中最可能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201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分析回答下列工、Ⅱ两个小题。

I.(12分)番茄植株有无茸毛(A、a)和果实的颜色(B、b)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在茸毛遗传中,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具有致死效应,不能完成胚

的发育。有人做了如下四个番茄杂交实验:

实验1: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

实验2: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果=3:1:3:1

实验3:甲番茄植株×乙番茄植株→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果=2:2:1:1

实验4: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1)番茄的果实颜色性状中,          果是隐性性状。致死合子的基因型是        

(2)实验1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番茄的基因型有               种,欲进一步确认,最简便的方法是            

(3)实验2中甲、乙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依次是                  

(4)实验3中两亲本的表现型分别是             

(5)实验4产生的子代有4种表现型,理论上其比例应为       ,共有     种基因型。

(6)在生长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让实验2子代中的有茸红果番茄植株全部自交,所得后代个体中出现有茸毛黄果的概率是                     

Ⅱ.(8分)有人在一个数量足够多的油菜群体中偶然发现了一株矮秆植株,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

    I.让这株矮秆油菜自交,后代植株均表现为矮秆。

    II.将实验I得到自交后代分别作父本和母本与正常油菜杂交,获得F1植株。

    III.将F1植株自交,得到的后代植株形成F2群体。在所有的F2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矮秆植株的比例均为3:1。

    IV.取实验II获得的F1植株,分别与正常亲本植株、变异亲本植株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现型。

(1)实验I的目的是         

(2)实验者试图通过实验II来判断         

(3)根据实验III中F2群体的表现型,能够得出                         结论。

(4)实验IV是为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0117 月考题 题型:填空题

请根据细胞膜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物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可见水通道和离子通道实际上是由细胞膜上的________形成的,细胞膜上的这些物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排列方式是______________。
(2)物质进入细胞都通过细胞膜,在用呼吸抑制剂处理细胞后,脂肪酸、Na+进入细胞的速度会明显减慢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大分子和颗粒状物质,如蛋白质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该过程是否消耗ATP:______。
(4)物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条件下融合并培养,40分钟后,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和绿色的荧光均匀相间分布。
①.有人认为该实验不够严密,其原因是缺少________实验。
②.本实验可以通过在相同时间、不同温度下培养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来判断实验结果,还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实验结果。
③.该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5)研究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的蛋白质有关。科学家试图从人血红细胞、肾小管壁细胞膜上寻找这种蛋白质,以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最可能依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分析回答下列工、Ⅱ两个小题。

I.番茄植株有无茸毛(A、a)和果实的颜色(B、b)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在茸毛遗传中,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具有致死效应,不能完成胚

的发育。有人做了如下四个番茄杂交实验:

实验1: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

实验2: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果=3:1:3:1

实验3:甲番茄植株×乙番茄植株→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果=2:2:1:1

实验4: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1)番茄的果实颜色性状中,          果是隐性性状。致死合子的基因型是        

(2)实验1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番茄的基因型有               种,欲进一步确认,最简便的方法是            

(3)实验2中甲、乙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依次是                  

(4)实验3中两亲本的表现型分别是             

(5)实验4产生的子代有4种表现型,理论上其比例应为       ,共有     种基因型。

(6)在生长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让实验2子代中的有茸红果番茄植株全部自交,所得后代个体中出现有茸毛黄果的概率是                     

Ⅱ.有人在一个数量足够多的油菜群体中偶然发现了一株矮秆植株,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

    I.让这株矮秆油菜自交,后代植株均表现为矮秆。

    II.将实验I得到自交后代分别作父本和母本与正常油菜杂交,获得F1植株。

    III.将F1植株自交,得到的后代植株形成F2群体。在所有的F2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矮秆植株的比例均为3:1。

    IV.取实验II获得的F1植株,分别与正常亲本植株、变异亲本植株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现型。

(1)实验I的目的是         

(2)实验者试图通过实验II来判断         

(3)根据实验III中F2群体的表现型,能够得出                         结论。

(4)实验IV是为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理综)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分析回答下列工、Ⅱ两个小题。
I.(12分)番茄植株有无茸毛(A、a)和果实的颜色(B、b)由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在茸毛遗传中,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具有致死效应,不能完成胚
的发育。有人做了如下四个番茄杂交实验:
实验1: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2:1
实验2:有茸毛红果×无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果=3:1:3:1
实验3:甲番茄植株×乙番茄植株→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果=2:2:1:1
实验4: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红果:有茸毛黄果:无茸毛红果:无茸毛黄

(1)番茄的果实颜色性状中,         果是隐性性状。致死合子的基因型是        
(2)实验1子代中的有茸毛红果番茄的基因型有             种,欲进一步确认,最简便的方法是            
(3)实验2中甲、乙两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依次是                 
(4)实验3中两亲本的表现型分别是            
(5)实验4产生的子代有4种表现型,理论上其比例应为      ,共有    种基因型。
(6)在生长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让实验2子代中的有茸红果番茄植株全部自交,所得后代个体中出现有茸毛黄果的概率是                     
Ⅱ.(8分)有人在一个数量足够多的油菜群体中偶然发现了一株矮秆植株,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依次进行了如下实验:
I.让这株矮秆油菜自交,后代植株均表现为矮秆。
II.将实验I得到自交后代分别作父本和母本与正常油菜杂交,获得F1植株。
III.将F1植株自交,得到的后代植株形成F2群体。在所有的F2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矮秆植株的比例均为3:1。
IV.取实验II获得的F1植株,分别与正常亲本植株、变异亲本植株杂交,观察其后代的表现型。
(1)实验I的目的是         
(2)实验者试图通过实验II来判断         
(3)根据实验III中F2群体的表现型,能够得出                      结论。
(4)实验IV是为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