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黑茶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和保健价值的微生物发酵茶。渥堆处理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步骤,在细菌、霉菌、酵母菌等一系列微生物的作用下,茶原料经过发酵形成叶色黑润、香气纯正的品质。

1下列不参与黑茶发酵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

A.B.C.D.

2黑茶加工过程中,优势菌种的鉴定很重要。下列不能用于区别霉菌和细菌的结构有__________

A.线粒体B.细胞膜C.细胞核D.核糖体

3下列茶叶成分中,可作微生物生长所需氮源的有__________

A.水溶性糖类B.蛋白质C.氨基酸D.NaCl

茶叶中含多种物质,其中茶多酚具有杀菌消炎作用。为研究茶多酚的抑菌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抑菌实验。表1是不同pH条件下、茶多酚浓度为40g/L时的实验结果。

菌种

抑菌圈直径(mm

pH=4

pH=5

pH=6

pH=7

pH=8

pH=9

pH=10

沙门氏菌

14.0

13.7

13.8

14.3

15.5

14.6

12.5

蜡状芽孢杆菌

16.0

15.5

14.7

15.7

17.4

15.6

13.5

大肠杆菌

11.8/p>

12.9

12.7

13.8

15.0

14.4

12.8

4下列有关培养基配制、微生物培养和抑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培养基的配制步骤依次是称量→溶解→调节pH→定容→灭菌

B.培养基在62℃下灭菌1530分钟

C.用无菌玻璃刮铲将细菌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

D.培养时培养皿不能倒置

5结合表1中数据分析,可得到的结论有__________

A.不同pH条件下,茶多酚对同一细菌的抑制效果不同

B.相同pH条件下,茶多酚对三种细菌的抑制效果相同

C.pH=8时,茶多酚对三种细菌的抑制效果均最强

D.可推测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抑制效果在pH=8时最强

【答案】

1C

2BD

3BC

4C

5AC

【解析】

1、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RNA两种核酸等

2、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是必须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命活动,病毒的结构较为简单,一般包括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其内的核酸,有的病毒的核酸是RNA,有的是DNA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1根据题意可知,茶原料的发酵是在细菌、霉菌、酵母菌等一系列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识图分析可知,图中A为酵母菌,B为细菌,D为霉菌,而C为病毒,病毒不能参与黑茶的发酵。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霉菌属于真核生物,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具有除了核糖体以外的众多细胞器,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具有拟核,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拟核内没有染色质,只有裸露的大型患者DNA分子。二者共同点是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RNA两种核酸等。综上所述,BD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D

3A、含氮的化合物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氮源,水溶性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A错误;

B、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ON等,因此含有氮元素,B正确;

C、氨基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等,因此含有氮元素,C正确;

DNaCl可以提供无机盐,不含氮元素,D错误。

故选BC

4A、培养基的配制步骤依次是称量溶解定容调节pH→灭菌,A错误;

B、培养基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灭菌1530分钟,B错误;

C、用无菌玻璃刮铲将细菌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上,C正确;

D、培养时为了防止蒸发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因此培养皿需要倒置培养,D错误。

故选C

5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pH条件下,茶多酚对同一细菌形成抑菌圈大小不同,因此抑菌效果不同,A正确;

Bspan>、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相同pH条件下,茶多酚对三种细菌形成的抑菌圈大小不同,因此抑制效果不同,B错误;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pH=8时,茶多酚对三种细菌形成的抑菌圈最大,因此抑制效果均最强,C正确;

D、实验中没有涉及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实验效果,因此无法得出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抑制效果在pH=8时最强的结论,D错误。

故选AC

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基的成分和类型以及功能,识记培养基的配制流程,把握原核生物结构组成的特点,能够正确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的微生物培养的知识点,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四种现象中,与下图中模型不相符合的是

A.一定量的14CO2培养小球藻,叶绿体中14C3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B.一定量的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沉淀物中放射性强弱与保温时间关系

C.大肠杆菌放入15NH4Cl中培养,含15NDNA量与培养时间的关系

D.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严格自花传粉植物有紫花、红花、白花Ⅰ和白花Ⅱ四个品系,它们均能纯种传代。花的颜色由色素决定,已知基因A能催化白色前体物质转化为红色色素,基因B能催化红色色素转化为紫色色素,基因ab均无上述功能。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两个白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假定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独立遗传,在验证基因分离定律时,用上述亲本设计的可行性杂交实验共有________种。在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时,用上述亲本进行的杂交实验需统计________

3)将一红花植株和一白花植株杂交,得多株F1,单独种植F1植株所结的种子,发现除一株F1外,其它F1植株的子代均为紫花植株∶红花植株∶白色植株=934。已知此例外植株的基因型中只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请根据该植株F2可能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断该植株基因型中的突变基因及突变类型。

①若F2全为白花植株,则F1基因型中________

②若F2为紫花植株∶红花植株=31,则F1基因型中________

③若F2中红花植株∶白花植株=31,则F1基因型中________

④若F2中紫花植株∶白花植株=31,则F1基因型中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装置均置于37℃环境,在X处能收集到CO2最多的装置是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细胞中属于果蝇的配子并能用于形成正常受精卵的是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未切除和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造血干细胞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D.吞噬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杂交瘤技术生产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有广泛应用。在肝癌治疗中,GC33是用于杀伤含GPC-3的肝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但临床使用效果不太理想。为提高治疗效果,研究人员用新的技术构建了一种双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可同时特异性识别肝癌细胞上的GPC-3以及T淋巴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质CD3。图1表示该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过程,图2表示其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1特异性是指特殊的针对性,抗体的特异性体现在__________

2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

A.单克隆抗体是一种成分单一的特异性抗体

B.T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瘤细胞生产

C.单克隆抗体制备运用的技术有细胞融合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

D.结合单克隆抗体的抗癌药物可定位导向特定的癌细胞发挥作用

31中所示的技术中,目的基因是__________。图1中使用限制酶的步骤是__________

A. B. C. D.

4结合图1、图2的信息和已有知识,简述双特异性抗体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某同学感染细菌后的免疫机制模式,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细胞,小写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为巨噬细胞,B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F为成熟的B淋巴细胞

B.图中a为白细胞介素-2c为抗体,每个抗体有一个抗原结合位点

C.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B、细胞C、细胞D、细胞E、细胞F和细胞H

D.若该同学感染的是病毒,则只有①②过程被活化,产生细胞C杀死被感染的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青霉素能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来杀死细菌,某研究小组探究了物质M(实验中该物质的浓度不变)和不同浓度的青霉素对某种细菌死亡率的影响,处理方法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青霉素对具有细胞壁的各种细胞都具有抑制作用

B.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青霉素

C. 物质M会减弱不同浓度的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形成的抑制作用

D. 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物质M对细菌没有抑制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