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玉米是世界上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玉米中的细菌BT基因能表达一种毒蛋白,这种毒蛋白能有效杀死玉米螟(一种农业害虫)。请回答下列问题:

1BT基因在基因工程中称为_________。在基因表达载体中,除了要有BT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和______。若将BT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_________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其导入玉米细胞并将其插入到玉米细胞中的染色体上。

2PCR是利用__________ 的原理,在利用PCR技术扩增BT基因时,需要提供模板、原料、引物、______等条件,将模板DNA加热至9095℃ 的目的是__________

3BT基因与载体结合过程中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若某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请画出目的基因被限制酶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_______DNA连接酶对所连接的两端碱基序列__________(没有)专一性要求,定性地检测BT基因的表达产物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4)为了防止抗虫玉米通过花粉传播带来的生态学问题,科研小组考虑将抗虫基因导入到玉米根尖细胞的__________中以防止基因污染,同时在大规模种植的抗虫玉米田中设置一个或多个避难所种植普通玉米,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目的基因 标记基因 TDNA DNA双链复制 热稳定DNA聚合酶/Taq 使BT基因(受热后)解开为单链 没有 抗原-抗体杂交 线粒体 延缓抗毒蛋白的玉米螟出现(或减缓害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解析】

1、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2、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①过程: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再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②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
③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
2)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
3)标记基因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1)根据题干意思,BT基因为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以及标记基因;若将BT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使其导入玉米细胞并将其插入到玉米细胞中的染色体上。

2PCR是利用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在利用PCR技术扩增BT基因时,需要提供模板、原料、引物、耐高温Taq酶等条件,将模板DNA加热至9095℃ 的目的是解旋即使BT基因(受热后)解开为单链。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目的基因被限制酶切割后所形成的黏性末端为DNA连接酶作用位点是磷酸二酯键,故没有专一性,定性地检测BT基因的表达产物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

4)为了防止抗虫玉米通过花粉传播带来的生态学问题,科研小组考虑将抗虫基因导入到玉米根尖细胞的线粒体中以防止基因污染,同时在大规模种植的抗虫玉米田中设置一个或多个避难所种植普通玉米,目的是延缓抗毒蛋白的玉米螟出现(或减缓害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CO2浓度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某实验小组测定自然环境中的CO2浓度和高浓度CO2对水稻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高浓度CO2对pH的影响) 请回答:

(l)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因为它内部巨大的膜表面分布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应该对应曲线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净光合速率是采用叶龄一致的叶片,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CO2的吸收量。

(4)比较曲线①和②的9:30 - 11:30的净光合速率,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温度在一天中会发生变化,若要测定水稻一天中某一时段的光合速率,还要测定水稻的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白天进行该过程,需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可能会呈乙、丙、丁图所示。与小鼠的组织液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图,E液K+浓度更低 B乙图,E液Na+、K+浓度都更高

C丙图,E液Na+浓度更低 D丁图,E液K+浓度更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

材料和用具:紫色洋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滴管等.

试剂:清水,质量浓度为0.1g/mLKNO3溶液,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质量浓度为0.5g/mL的蔗糖溶液.

1)由B→C的过程中,细胞可能处于哪种试剂中? .细胞液的浓度变化是

2)若B→A过程发生后可自动发生A→B过程,请补充完善下面的实验操作:

第一步:将小块紫色洋葱表皮平展在载玻片中央的清水中,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原生质层紧紧地贴着细胞壁.

第二步: ;说明选择该试剂的原理是:

3)若选择一种试剂使洋葱表皮细胞在完成B→A过程后,无论再用哪种试剂,A→B过程都不能发生,则所选择的试剂是 ,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 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水杨酸(SA)在植物体许多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以黄瓜幼苗为材料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第1~3天

第4~9天

第10天

叶面喷洒

日温/夜温

光照

日温/夜温

光照

分组

检测

A

H2O

25℃/18℃

适宜

25℃/18℃

适宜

A1

光合速率

A2

G基因表达量

B

25℃/18℃

适宜

18℃/12℃

弱光

B1

光合速率

B2

G基因表达量

C

SA

25℃/18℃

适宜

18℃/12℃

弱光

C1

光合速率

C2

G基因表达量

(1)设计实验时,应该遵循的是________

①所选幼苗长势相同②细苗进行随机分组③每组均用一株幼苗作为材料④重复进行实验

(2)实验中A组为________组,B组叶面应喷洒________。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________(填“诱导气孔开放”“诱导气孔关闭”或“不做处理”),以使结果更科学准确。

(3)G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光合作用中需要的一种酶,它依赖于[H]发挥催化作用,推测这种酶参与了暗反应中________过程。

(4)实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①检测结果表明,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________,但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________的影响。

②G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SA的上述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________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胁迫的能力。

(5)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物质C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形成的化学键(结构简式)可表示为_________。已知G含有由504C组成的四条链,则C相互结合过程中分子量减少了____________

2)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E是指________________

3)物质D组成元素是_________;在人体中,H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由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构成。(填字母代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结构①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结构②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

C.结构③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D.结构④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的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

B. 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C. 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

D. 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