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5.埃博拉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它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请回答以下问题:
(1)埃博拉病毒侵染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其中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
(2)埃博拉病毒侵人人体后,效应T细胞能识别被埃博拉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死亡,埃博拉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所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3)人们已经研制出埃博拉病毒的疫苗,注射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某人已注射过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当埃博拉病毒再此侵染其机体时,其体内的浆细胞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分析 人体的免疫系统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 解:(1)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其中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
(2)被埃博拉病毒寄生的宿主细胞是靶细胞,效应T细胞能够与靶细胞结合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埃博拉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3)疫苗是减毒或灭活的抗原,注射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体液免疫中,浆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
故答案为:
(1)非特异性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杀菌物质     吞噬细胞
(2)效应T细胞  体液  抗体
(3)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B细胞和记忆细胞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保卫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及特异性免疫,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图为某高等动物的一组细胞分裂图象,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形成乙和丙的过程分别是减Ⅰ和减Ⅱ
B.丙产生子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乙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BbCc,丙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BC和abC
D.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二个染色体组,但只有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细胞是生命的单位”.对此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其理由的是(  )
A.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所有的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B.从细胞内分离出的结构不能在细胞外长时间的培养和生存
C.构成不同生物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相同
D.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的增殖必须在宿主细胞中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假设A、b是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新品种AAbb,可以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过程①②③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经过过程②产生的表现型符合育种要求的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frac{2}{3}$.
(2)有人打算用图中①②③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以海岛棉与抗旱的陆地棉为材料来培育抗旱的海岛棉品种,虽然进行了多次杂交,但始终得不到子代,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抗旱的陆地棉和海岛棉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要达到上述目的可以采用图中表示的育种方法是④和⑦(填写图中相应数字番号),若海岛棉与抗旱的陆地棉杂交后产生了后代,其不能称为一个新物种(已知海岛棉与抗旱的陆地棉均为二倍体生物)的原因是杂交后代是高度不育的.
(3)过程⑦是用γ射线处理获取新品种的方法,处理对象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这是因为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细胞分裂旺盛,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较大.
(4)过程⑤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Ab幼苗.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育种优势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5)通过过程④培育基因型为AAbbC的植株,采用的生物工程技术有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与过程⑦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④育种的优势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近年来,由于全球的温室效应,有些地区台风暴雨不断,有些地区则更加干旱;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已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低碳”是指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降低能量的消耗,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图是某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请结合上述内容,回答问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2);(3)农作物→猪→人;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具有节能环保、高效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4)步行代替乘汽车等..从图中可以看出,它在大气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它在生物圈中被消耗的主要途径是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
(2)图中的[C]为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完成该过程的生物主要是分解者(写生态系统成分)
(3)a和b两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低碳”生活要从我做起,(如骑自行车代替开车上班),在你的生活中,你可以为“低碳”做哪些事情?(至少写出两例)节约纸张;随手关灯;节约用水;不焚烧垃圾;尽量使用手帕而不使用纸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有一批田鼠迁入某草原,某科研小组对其进行了长期追踪调查,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表示该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的曲线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先增加后减少.
(2)该草原田鼠的种群数量可以通过标志重捕法测得.图中AB时间段内实线和虚线重合的原因是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近似理想条件,而B点以后同一时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3)图中D点时刻,该田鼠的年龄组成类型的具体特点是各年龄阶段的田鼠所占比例适中,牧民为了减少田鼠的数量,在图中B点(选填“B”“C”“D”或“E”)投放鼠药效果最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分析有关科学探究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方面的研究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菊科植物青蒿中所含的青蒿素是目前治疗疟疾的新型特效药.研究者做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如下.
【实验一】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
【实验结果】相关实验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生长期采集时间青霉素含量(mg/g)
成苗期05/131.611
06/132.933
生长盛期07/134.572
08/135.821
花期09/133.821
果期09/133.198
表2
青蒿素含量(mg/g)
7月13日7月23日8月13日
根部0.699(晒干)1.048(晒干)1.487(晒干)
0.340(烘干)0.719(烘干)0.993(烘干)
茎部未测得0.108(晒干)0.096(晒干)
0.086(烘干)0.022(烘干)
老叶(叶龄21天)3.609(晒干)4.018(晒干)4.269(晒干)
2.256(烘干)2.705(烘干)3.951(烘干)
新叶(叶龄21天)4.572(晒干)4.654(晒干)5.821(晒干)
3.486(烘干)3.692(烘干)4.585(烘干)
【实验二】生物工程合成青蒿素
为避免青蒿被过度采集,研究者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生产青蒿素,但直接从愈伤组织和细胞培养提取青蒿素的效果很不理想,因而采取如图中①~④所示实验流程合成青蒿素,其中发根农杆菌具有Ri质粒,可促进青蒿愈伤组织生根.

(1)据表1和表2分析,实验一的实验目的不包括D
A.不同生长期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       B.不同青蒿组织中的青蒿素含量
C.不同干燥方式对青蒿素提取的影响     D.不同日照时长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2)提取青蒿素应选取的最佳青蒿材料是生长盛期的新叶.步骤③青蒿叶片组织加入抗生素的作用是杀死发根农杆菌及其他细菌.
(3)据实验二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D(多选)
A.未分化的青蒿组织中青蒿素含量高    B.该实验是从青蒿根中提取青蒿素
C.Ri质粒转化青蒿属于微生物基因工程  D.利用此生物工程方法可大量生产青蒿素
【实验三】植物激素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萘乙酸 (NAA)是最常用来调控发根生长及代谢中间产物形成的一种激素.研究者假设NAA能促进青蒿愈伤组织发根,并能提高青蒿发根后青蒿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见如表.
NAA对青蒿组织发根和产生青蒿素的影响
组别NAA浓度 (mg/L)发根生长比青蒿素含量 (mg/g)
A0.02534.4570.080
B0.05033.5000.166
C0.10029.4000.128
D0.25015.8130.000
E0.50013.0590.000
F0.7508.7060.000
G27.1011.480
(注:发根生长比指的是:收获时鲜重/接种量)
(4)表中①表示的数值是0.
(5)根据实验三结果,请画出发根生长比与NAA浓度的关系曲线图.

(6)由实验三可得出的结论是:
①低浓度的萘乙酸能促进愈伤组织发根,超过一定浓度抑制发根.②萘乙酸减少了青蒿发根后产生青蒿素的含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1×2→4和5,可推知此病为显性遗传病
B.根据6与9的关系,可推知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C.2号、5号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
D.若7号和8号结婚,则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DNA彻底水解,所得的化合物种类有(  )
A.1种B.4种C.6种D.8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