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探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拟南芥主根生长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说明:答题时不考虑去顶对植物的损伤)
(1)完善以下实验思路:
①取长势相同的正常植株若干均分若干组,分组处理如下:
                                               ____
②各组在相同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2)预测实验结果。
如果得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拟南芥主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相应的实验结果用柱状图应表示如下。

(1)①甲组:正常植株  乙组:正常植株去顶芽   丙组:正常植株去顶芽+外源生长素
③测定各组植株主根的长度,并计算平均值,分析得出结论
(2)

解析试题分析:(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拟南芥主根生长的影响”,自变量是顶芽的有无以及顶芽是否产生了生长素,所以需设置三组实验:甲组为正常植株,乙组为正常植株去顶芽,丙组是正常植株去顶芽+外源生长素,因变量是拟南芥主根生长的情况,可通过测定各组植株主根的长度,并计算平均值。
(2)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拟南芥主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则甲组和丙组有生长素,促进主根的生长,主根长度长,乙组缺乏生长素,主根生长慢,主根长度短。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图1表示某适宜温度条件下,植物CO2的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照强度为a时,A植物的呼吸强度比B植物的呼吸强度________,A植物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速率是________mg/(m2·h),消耗的CO2用于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
(2)A和B两种植物,适宜在弱光条件下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为b时,限制A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此时叶绿体中ADP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
(3)当光照强度为b时,A植物照光X小时,然后黑暗12小时,能够使叶片干物质的量和处理前一样。则X=________。
(4)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场所进行了如下实验:
选一盆银边天竺葵(叶边缘呈白色),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预先放在黑暗中48小时,再用黑纸将叶片左侧上下两面夹住,然后把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6小时,剪下此叶片,用打孔器分别在该叶片不同部位取下①、②、③三个圆片,放在酒精溶液中加热脱色,再放入清水中漂洗,取出后加碘液。请依据上述信息及图2,回答下列问题。
a.将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叶圆片①和②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叶圆片②和③对比,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大豆植株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植株呈黄色。深绿色和浅绿色植株的繁殖和生存能力相同,而黄色植株会在幼苗阶段死亡。
(1)基因型为Aa的植株,有的细胞中含有两个A基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基因型为AA的植株,正常光照下茎叶为绿色,而在遮光条件下茎叶为黄白色,原因是______。
(3)如果让深绿色植株给浅绿色植株授粉,其后代成熟植株中,基因型为_____,其中深绿色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__。
(4)现有一批浅绿色植株(P),经相互授粉随机交配得到F1,成熟的F1植株经相互授粉随机交配得到F2……,以相同的方法得到Fn
①F2成熟的植株中,浅绿色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②在如图坐标中画出成熟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随繁殖代数变化的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代谢引起的疾病。白化病患者皮肤缺乏黑色素;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酮酸大量从尿液中排出。下面甲图表示苯丙氨酸在人体内的代谢,乙图为某家系苯丙酮尿症的遗传图谱,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分析甲图可以得知,在基因水平上,白化病患者是基因________________发生突变所致,苯丙酮尿症是基因____________发生突变所致。
(2)分析乙图可知,苯丙酮尿症是由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性基因控制的。
(3)乙图中Ⅱ-5、Ⅱ-8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Ⅲ-10是患病女孩的几率是______________。请用雌雄配子交叉法表示出此遗传图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小鼠品系众多,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材料。下图是某品系小鼠(2N=40)的某些基因在染色体的排列情况。该品系成年小鼠的体重受独立遗传的互对等位基因A-a、D-d、F-f控制.这三对基因的遗传效应相同,且具有累加效应(AADDFF的成鼠最重,aaddff的成鼠最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小鼠的种群中,控制体重的基因型有______种。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F1,Fl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鼠体重介于亲本之间的个体占______。
(2)若图中父本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因为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受精后形成一只XXY的小鼠,小鼠成年后,如果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则可形成______种性染色体不同的配子。
(3)将小鼠生发层细胞染色体上的DNA用3H标记后(即第一代细胞)转移到无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第二代细胞进行分裂的后期,每个细胞中含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条。
(4)小鼠的有毛与无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E、e控制,位于1、2号染色体上。经多次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亲本杂交得到F1后,让F1的雌雄小鼠自由交配,所得F2中有毛鼠所占比例总是2/5,请推测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小鼠的体色由两对基因控制,Y代表黄色,y代表鼠色,B决定有色素,b决定无色素(白色)。己知Y与y位于1、2号染色体上,图中母本为纯合黄色鼠,父本为纯合白色鼠。请设计实验探究另一对等位基因是否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仅就体色而言,不考虑其他性状和交叉互换)。
第一步:选择图中的父本和母本杂交得到Fl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另一对等位基因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知随着大豆的发育过程,田鼠的种群密度                   ,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每隔100米设桩比200米设桩对田鼠种群密度的控制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直接由                              决定的。
(3)与曲线Ⅰ相比,曲线Ⅱ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甘蔗含糖量高,是生产燃料酒精的优质材料。为了提高酒精产量,需要优质甘蔗品种和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特性的酵母菌作为理想的酒精发酵菌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果要用甘蔗的外植体作为材料对甘蔗进行大规模种植,在对甘蔗外植体细胞进行接种前,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项工作。
(2)在外植体培养获得幼苗的过程中,需要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等激素的作用。
(3)为了获得理想的酵母菌菌种,可以对野生菌种进行______________,然后在______________(A 固体  B 液体  C 选择  D 鉴别)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该培养基要比基本培养基额外添加________,并且将pH________(填“调高”或“调低”)。在该培养基中挑选____________菌落,即为耐高糖、耐酸特性的突变酵母菌。
(4)突变菌往往带有一些特殊的基因,在获得这些基因的过程中,PCR技术相当重要。PCR扩增反应中加入________以催化DNA链的延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如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X溶液为________,其作用是使________。
(2)图1中制备的凝胶珠用________洗涤后再转移到图2装置中。图2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________。
(3)在用海藻酸钠包埋酵母菌形成凝胶珠的过程中,加热溶解海藻酸钠时需注意用________加热,然后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________后,加入酵母菌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4)研究发现,固定化强度强的酵母颗粒发酵效果好,且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某机构利用上述装置,将2%、2.5%、3%的海藻酸钠分别利用2%、3%、4%的X溶液进行凝胶化处理,所得到的固定化酵母颗粒的强度及在28℃下发酵48  h后的酒精产量见下表:

海藻酸钠(%)
 
2.5
3
2
2.5
3
2
2.5
3
X溶液(%)
2
2
2
3
3
3
4
4
4
固定化酵母颗粒强度(g/30个)
930
950
990
1  030
1  100
1  140
1  170
1  170
1  160
酒精量(%)
6.7
6.5
6.5
6.7
6.4
6.2
6.7
6.4
6.3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X溶液浓度的增加,________增加;凝胶固定化效果较好的海藻酸钠与X溶液浓度分别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综合题

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的问题: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
二、实验流程

步骤
A组
B组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等量缓冲溶液
等量血浆

等量缓冲溶液
等量血浆

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


记录结果
记录结果
预测结果


结论


(1)步骤①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
(2)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________。
(3)预测结果:
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