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下图是有关棉花成熟绿叶组织的相关图解,其中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表示某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吸收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乙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图1所示细胞在白天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限制D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C点和D点相比,单位时间内叶绿体中[H]的消耗量_____________________(较低、相等、较高),图3ab所对应的点相比,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5的生成量_____________________(较低、相等、较高)。

3)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抽取叶片细胞间隙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 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其记录结果绘制成曲线如图3所示。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点以后曲线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叶绿体色素 [H]ATP 叶绿体和线粒体 光照强度 较低 较低 探究不同浓度NaHCO3(或CO2)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NaHCO3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而影响细胞代谢

【解析】

据图分析,图1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其中甲表示CO2,参与暗反应二氧化碳的固定;乙表示光反应产生的[H]ATP,参与暗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图2表示某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随CO2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长率先增加后稳定最后下降直至0。图3NaHCO3溶液是CO2的缓冲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CO2,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代表了光合速率,时间越短,光合速率越大。

1)甲图1分析,吸收光能的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的色素分子;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乙代表的物质是ATP[H];图1所示细胞含有叶绿体,白天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该细胞在白天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2)图2光合作用是在适宜温度下进行的,且D点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说明此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不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可能是光照强度;C点到D点,光合作用强度仍然在增加,消耗的[H]在增多,因此C点和D点相比,单位时间内叶绿体中[H]的消耗量较低;图3a点比b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因此其单位时间内叶肉细胞中产生的五碳化合物较低。

3)①根据图3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NaHCO3溶液的浓度,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因变量是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代表了光合速率,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NaHCO3(或CO2)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c点以后曲线上升,说明光合速率在下降,可能的原因是NaHCO3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而影响细胞代谢。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动物细胞内低Na+高K+的离子浓度对于神经冲动的产生、细胞渗透平衡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浓度差与细胞膜上的Na+、K+泵有关,其作用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Na+和K+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B. Na+—K+泵每次运输的Na+数量多于K+

C. 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乌苯苷会影响K+的运输

D. 该运输过程的持续会导致大量ADP的积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121日为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截至2018331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329066例,防治艾滋病已迫在眉睫。对艾滋病的疫苗研究,经历了三个“时代”。早期,科学工作者从HIV感染自愈者体内采取相应免疫细胞,使之与骨髓瘤细胞结合,生产HIV的抗体,具体过程见图1

随后,转基因技术被运用到了HIV疫苗的研制工作中,科学工作者研制的第二代HIV疫苗的操作,简要路径见下图2

1)图1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____________才能得到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与HIV自愈者体内提取的抗体相比,该抗体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

2)由于艾滋病病人免疫系统____________功能缺失,因此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3)图2中①过程所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基因工程步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有关DNA分子的复制、基因的表达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内,丙过程只发生在细胞质内

B.甲、乙两过程需要酶的催化,丙过程不需要酶的催化

C.甲、乙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丙过程不需要

D.甲、乙、丙过程所需原料依次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苯丙酮尿症(PKU)是人体内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酶①)导致的苯丙酮酸积累,进而对婴儿神经系统发育造成影响而出现智力低下。某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图是PKU的发病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KU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这种不利突变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父母正常而子代患PKU是两亲代致病基因发生基因重组的结果

C.PKU婴儿时期禁食含苯丙氨酸的食物可保证身体和智力正常发育

D.基因型Aa的个体与人群中某正常人结婚的子代正常概率为201/20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朊病毒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按照图示1234进行实验,验证朊病毒侵染因子是蛋白质,题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

1)本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理论上讲,经1234实验离心后上清液中_____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_____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

3)如果添加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NH4235SO4,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__________中,少量位于______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病毒的增殖同朊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一般的病毒侵染细胞是向宿主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物质),利用宿主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进行增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施加药物A能使蔗糖酶的活性丧失;施加药物B后蔗糖酶活性不变,但蔗糖和蔗糖酶结合的机会减少。如图为蔗糖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温度、pH均适宜)产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其中乙组使用少量药物B处理。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甲组先使用药物B处理,在t1时可能适当提高了温度

B.丙组先使用药物B处理,在t1时可能用药物A处理

C.t1时间之后甲组蔗糖酶的活性高于乙组和丙组

D.t1时间之后丙组中蔗糖酶和蔗糖作用机会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曲线表示某植物在恒温25 ℃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

1Y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30 ℃,图甲曲线中X点将向________移动,Y点将向________移动,Z点将向________移动。

225 ℃时,Y点和Z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如果W光照强度下,CO2的供应充足,则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

3)利用图乙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中,若在灯与广口瓶之间放一隔热装置(假设对透光性无影响),这时我们可用这个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其中________是自变量。若实验中每隔15 min改变一次广口瓶与灯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与距离的增加,气泡产生速率下降,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植物茎的高度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共同决定,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才表现为高茎;E基因使雄配子致死,相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下图。研究人员利用甲、乙植株进行杂交实验,分别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如果甲作父本,则F2代中高茎植株所占的比例为9/16

B. 如果甲作母本,则F2代群体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是1/2

C. 如果乙作父本为正交,则反交的F1代个体数量是正交的1/2

D. 如果将甲植株连续自交两代,则子二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