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2分)

Ⅰ.(14分)某班级组织全班学生利用暑假开展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由基因B-b控制)的调查活动,具体调查结果见下列表格。请依据题意回答:

家庭类型

总计

婚配组合

□ ×○568

□×●4

■×○45

■×●3

620

男性子代

□403  ■18

□0■3

□25  ■4

□0 ■2

455

女性子代

○425  ● 0

○3 ●0

○26  ●5

○0 ●2

461

分别表示健康男女  ■●分别表示患病男女

(1)据图中调查结果分析,可推断此遗传病为       性遗传病,此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第Ⅰ组家庭的子代性状分离比并不是3:1,是因为其父母基因组成为                        

(3)通过调查与统计,此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在男性中发病率约为          %,在女性中发病率约为            %。

(4)测序结果表明,此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相比,其模板链中某段的GCG突变为GAG,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                          

(5)研究发现,致病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与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完全相同,但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细胞内能促进某种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据此推测,正常基因很可能是通过控制                                    从而控制人体性状的。

Ⅱ.(8分)2013年4月1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77例,其中16人已死亡,禽流感再度备受关注。医学界正在致力于研究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由于来源于小鼠体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不很理想。科学家决定采用基因敲除术将小鼠的 Ig 基因敲除,代之以人的 Ig 基因,然后用 H7N9 病毒去免疫小鼠,再经杂交瘤技术即可产生大量完全人源化抗体。下图是某科研机构的实验方案。请回答:

(1)此处基因敲除技术的受体细胞不是小鼠的受精卵,而是小鼠的          细胞,经技术处理后的该细胞,再重新植入小鼠脾脏中增殖。

(2)小鼠B淋巴细胞用B表示,小鼠骨髓瘤细胞用A表示,在培养液中,用灭活的动物病毒作促融剂,培养液中共有     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只考虑两两融合)

(3)第一次筛选是选出          型的细胞(用字母组合表示),筛选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抑制骨髓瘤细胞DNA的复制,而B细胞DNA复制虽不受影响,但增殖能力很有限,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借助B细胞DNA复制的途径,继续增殖。此种培养基称为                 培养基。

(4)将能产生抗H7N9病毒的杂交瘤细胞在动物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其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相比,特有成分是             

(5)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制作成诊断盒,用于准确、快速诊断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者,这种诊断运用了              杂交技术。

(6)有人设想,能否利用经H7N9病毒免疫后小鼠效应T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大量生产单克隆干扰素,用于H7N9禽流感患者的有效治疗。你觉得该方法 

        (可行/不可行),因为                                   

 

【答案】

Ⅰ.(每空2分,共14分)

⑴隐    X    ⑵XBXB×XBY、XBXb×XBY    ⑶6    1.7    ⑷CGC→CUC    ⑸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细胞代谢

Ⅱ.(每空1分,共8分)

⑴B淋巴细胞    ⑵3    ⑶AB    选择    ⑷动物血清或血浆   

⑸ 抗原-抗体    ⑹不可行   骨髓瘤细胞是效应T细胞要攻击杀死的靶细胞,两者不可能融合成杂交瘤细胞

【解析】

试题分析:Ⅰ通过题干中信息可知,Ⅰ亲代均正常,子代出现患病,则为隐性遗传病,且患病均为男性,为伴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Ⅱ组中女性患病,子代男性均患病,更符合此遗传。Ⅰ亲代均正常,子代出现患病,没有出现3:1分离比原因是调查的家庭中可能有双亲均为纯合子,子代均不患病,通过计算可知75/1075=6%,16/1081=1.7%;基因中C变成A,所以是基因突变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密码子由CGC突变成CUC,由于题干中是藏历控制酶的合成,所以基因对性状控制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Ⅱ基因敲除实质上就是基因治疗,由于是让小鼠产生人源性的抗体,而抗体产生的细胞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成的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所以受体细胞是B淋巴细胞。两种细胞融合通过有两种自身细胞融合,还有不同种细胞融合,所以为3种融合细胞。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筛选第一次筛选出杂种细胞,第二次筛选出能产生所需单一抗体的杂种细胞,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入动物血浆或血清,这是动物细胞培养液中特有的成分;诊断病毒,病毒作为抗原,与产生的抗体起反应,称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不能利用经H7N9病毒免疫后小鼠效应T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大量生产单克隆干扰素,用于H7N9禽流感患者的有效治疗骨髓瘤细胞,原因是是效应T细胞要攻击杀死的靶细胞,两者不可能融合成杂交瘤细胞。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的知识要点、获取信息以及识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Ⅰ.某班级组织全班学生利用暑假开展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由基因B-b控制)的调查活动,具体调查结果见下列表格。请依据题意回答:

家庭类型

总计

婚配组合

□ ×○568

□×●4

■×○45

■×●3

620

男性子代

□403  ■18

□0  ■3

□25  ■4

□0  ■2

455

女性子代

○425  ● 0

○3  ●0

○26  ●5

○0  ●2

461

□ ○分别表示健康男女  ■●分别表示患病男女

(1)据图中调查结果分析,可推断此遗传病为       性遗传病,此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第Ⅰ组家庭的子代性状分离比并不是3:1,是因为其父母基因组成为                         

(3)通过调查与统计,此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在男性中发病率约为          %,在女性中发病率约

           %。

(4)测序结果表明,此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相比,其模板链中某段的GCG突变为GAG,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化是                          

(5)研究发现,致病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与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氨基酸数目完全相同,但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细胞内能促进某种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据此推测,正常基因很可能是通过控制                                 从而控制人体性状的。

Ⅱ. 2013年4月1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77例,其中16人已死亡,禽流感再度备受关注。医学界正在致力于研究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和单克隆抗体。由于来源于小鼠体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不很理想。科学家决定采用基因敲除术将小鼠的Ig 基因敲除,代之以人的 Ig 基因,然后用 H7N9 病毒去免疫小鼠,再经杂交瘤技术即可产生大量完全人源化抗体。下图是某科研机构的实验方案。请回答:

(1)此处基因敲除技术的受体细胞不是小鼠的受精卵,而是小鼠的          细胞,经技术处理后

的该细胞,再重新植入小鼠脾脏中增殖。

(2)小鼠B淋巴细胞用B表示,小鼠骨髓瘤细胞用A表示,在培养液中,用灭活的动物病毒作促融剂,

培养液中共有     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只考虑两两融合)

(3)第一次筛选是选出          型的细胞(用字母组合表示),筛选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物质,抑制骨髓瘤细胞DNA的复制,而B细胞DNA复制虽不受影响,但增殖能力很有限,只有杂交瘤细胞可以借助B细胞DNA复制的途径,继续增殖。此种培养基称为                 培养基。

(4)将能产生抗H7N9病毒的杂交瘤细胞在动物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其培养液与植物组织培养的MS培养基相比,特有成分是             

(5)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制作成诊断盒,用于准确、快速诊断H7N9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者,这种诊断运用了              杂交技术。

(6)有人设想,能否利用经H7N9病毒免疫后小鼠效应T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大量生产单克隆干扰素,用于H7N9禽流感患者的有效治疗。你觉得该方法          (可行/不可行),因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