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电子对湮灭是指电子“e-”和正电子“e+”碰撞后湮灭,产生γ射线的过程,电子对湮灭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及正电子湮灭能谱学(PAS)的物理基础.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上,P点在x轴上,且$\overrightarrow{OP}$=2L,Q点在负y轴上某处.在第Ⅰ象限内有平行于y轴的匀强电场,在第Ⅱ象限内有一圆形区域,与x,y轴分别相切于A,C两点,$\overrightarrow{OA}$=L,在第Ⅳ象限内有一未知的圆形区域(图中未画出),未知圆形区域和圆形区域内有完全相同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xOy平面向里.一束速度大小为v0的电子束从A点沿y轴正方向射入磁场,经C点射入电场,最后从P点射出电场区域;另一束速度大小为$\sqrt{2}$v0的正电子束从Q点沿与y轴正向成45°角的方向射入第Ⅳ象限,而后进入未知圆形磁场区域,离开磁场时正好到达P点,且恰好与从P点射出的电子束正碰发生湮灭,即相碰时两束电子速度方向相反.已知正、负电子质量均为m、电荷量均为e,电子的重力不计.求:
(1)圆形区域内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和第Ⅰ象限内匀强电场的场强E的大小;
(2)电子从A点运动到P点所用的时间;
(3)Q点纵坐标及未知圆形磁场区域的最小面积S.

分析 (1)根据题干的描述,画出电子束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利用几何知识,可得出轨迹的半径,结合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的公式ev0B=m$\frac{{v}_{0}^{2}}{L}$,即可解得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电子束在第一象限中的运动时类平抛运动,分别在x轴方向上和y轴方向上根据运动学公式列式即可求得电场强度的大小和在电场中的运动时间.
(2)电子束在磁场中偏转了90度,即为周期的四分之一,由此可得知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结合第一问中求得的在电场中的运动时间,即可求得由A到P的总时间.
(3)结合前两问,可解的电子束进入第四象限时的速度的方向,继而可知在P的速度大小,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利用公式evB=m$\frac{{v}^{2}}{r′}$可求得轨迹半径,再利用几何知识即可求得圆形磁场区域的最小面积以及Q点纵坐标.

解答 解:(1)电子束从A点沿y轴正方向发射,经过C点,画出从A到C的轨迹,因射入时指向磁场区域的圆心,所以射出时背离圆心,如图所示.
结合几何关系有:r=L
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有:ev0B=m$\frac{{v}_{0}^{2}}{L}$
联立解得:B=$\frac{m{v}_{0}}{eL}$.
电子从C到P过程是类平抛运动,根据分运动公式有:
2L=v0t2
L=$\frac{1}{2}$${t}_{2}^{2}$
其中a=$\frac{eU}{m}$
联立解得:E=$\frac{m{v}_{0}^{2}}{2eL}$,t2=$\frac{2L}{{v}_{0}}$
(2)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是$\frac{1}{4}$T,而T=$\frac{2πr}{{v}_{0}}$=$\frac{2πL}{{v}_{0}}$
所以t1=$\frac{1}{4}$T=$\frac{πL}{2{v}_{0}}$
电子从A到P所用的时间为:t=t1+t2=$\frac{(4+π)L}{2{v}_{0}}$.
(3)电子射出电场的区域时,沿y方向的分速度为:vy=at2
电子的运动方向与x轴之间的夹角为θ,有:tanθ=$\frac{{v}_{y}}{{v}_{0}}$
代入数据得:θ=45°
速度的大小为:v′=$\frac{{v}_{0}}{cos45°}$=$\sqrt{2}{v}_{0}$
正电子“e+”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磁场的区域后速度偏转角为90°,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故有:evB=m$\frac{{v}^{2}}{r′}$
解得:r′=$\frac{\sqrt{2}m{v}_{0}}{eB}$=$\sqrt{2}L$
由于正电子离开磁场时正好到达P点,所以轨迹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该圆形区域的最小半径为:R=$\frac{\sqrt{2}}{2}$r′=L
故最小面积为:S=πR2=πL2
正电子束从Q点沿与y轴正向成45°角的方向射入第Ⅳ象限,所以$\overline{QN}$=$\overline{MN}$=$\overline{OP}$=2L
则有:$\overline{OQ}$=$\overline{QN}$+2R=4L,所以Q点纵坐标是-4L.
答:(1)圆形区域内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为$\frac{m{v}_{0}}{eL}$,第Ⅰ象限内匀强电场的场强E的大小为$\frac{m{v}_{0}^{2}}{2eL}$;
(2)电子从A点运动到P点所用的时间为$\frac{(4+π)L}{2{v}_{0}}$.
(3)Q点纵坐标及未知圆形磁场区域的最小面积S为πL2

点评 考题中多次出现求磁场的最小范围问题,这类题对学生的平面几何知识与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其难点在于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不是完整的圆,其进入边界未知的磁场后一般只运动一段圆弧后就飞出磁场边界,运动过程中的临界点(如运动形式的转折点、轨迹的切点、磁场的边界点等)的确定.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在电磁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作用规律,并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C.欧姆提出了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概念
D.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洛伦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6.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和b用长度分别为L和2L两细绳连接,并一起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球与b球的角速度相等B.b球的线速度是a球线速度的2倍
C.L与2L两根细线上的拉力之比为4:3D.a球与b球的向心力之比是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所示,相距d的甲、乙两质点,从某时刻开始,甲向右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向右以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关于两质点的运动,某同学作了如下分析:
   经过时间t,设两质点间的距离为s,则s=$\frac{1}{2}$at2+d-v0t;当t=$\frac{{v}_{0}}{a}$时,也就是两质点的速度相等时,两质点相距最近,即两质点间的距离s有最小值.
   你觉得该同学的分析是否正确?如果你认为是正确的,请你求出两质点间的最小距离;如果你认为是不正确的,请作出正确分析并求出两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质量为m=2kg的物体沿水平面向右做直线运动,t=0时刻受到一个水平向左的恒力F=3N,如图甲,此后物体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g=10m/s2,则(  )
A.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B.10s末恒力F的瞬时功率为6W
C.10s末物体在计时起点左侧2m处
D.拉力F先做正功,再做负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角速度ω与周期T的关系:T=$\frac{2π}{ω}$.
线速度v与周期T的关系:T=$\frac{2πr}{v}$.
线速度v与角速度ω的关系:v=ω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如图所示,线圈A绕在一铁芯上,A中导线接有一电阻R.在把磁铁N极迅速靠近A线圈的过程中,通过电阻R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为Q指向P(填“P”、“Q”);若线圈A能自由移动,则它将向左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如图所示,两个可视为质点的、相同的木块A和B放在转盘上质量均为m=2kg,两者用长为L=0.5m的细绳连接,木块与转盘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各自重力的0.3倍,A放在距离转轴L=0.5m处,整个装置能绕通过转盘中心的转轴O1O2转动.开始时,绳恰好伸直但无弹力,现让该装置从静止开始转动,使角速度缓慢增大,g=10m/s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ω>$\sqrt{3}$rad/s时,绳子一定有弹力
B.当ω>$\sqrt{3}$rad/s时,A、B相对于转盘会滑动
C.ω在$\sqrt{3}$rad/s<ω<2rad/s范围内增大时,B所受擦力变大
D.ω在0<ω<2rad/s范围内增大时,A所受摩擦力一直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自行车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一种人力机械,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如图所示为目前使用的自行车部分传动机构的示意图,图中Ⅰ为大齿轮,其半径为r1,Ⅱ是小齿轮,其半径为r2,Ⅲ是自行车的后轮半径为r3,现假设某人骑自行车时蹬脚踏板的转速为nr/s,则此人与自行车共同前进的速度为 (设轮子与地面不打滑)(  )
A.$\frac{πn{r}_{1}{r}_{3}}{{r}_{2}}$B.$\frac{πn{r}_{2}{r}_{3}}{{r}_{1}}$C.$\frac{2πn{r}_{2}{r}_{3}}{{r}_{1}}$D.$\frac{{2πnr}_{1}{r}_{3}}{{r}_{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