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3.甲,乙两辆汽车沿同方向行驶,当t=0时,两辆车恰好位于同一处,他们的路程x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甲车:x1=10t(m),乙车:x2=2t+t2(m).
(1)什么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2)什么时刻两车再次相遇?两次相遇处相隔路程时多少?
(3)第二次相遇前什么时刻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多大?

分析 (1)抓住甲乙速度相等,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时间
(2)抓住甲乙的位移关系,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追及的时间.
(3)当甲乙速度相等时,两车相距最远,结合位移公式求出最远距离.

解答 解:由两车位移时间关系可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10m/s,
乙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2m/s,加速度a=2m/s2
(1)v=v时,即10=2+2t,得t=4s.
(2)当两车相遇时,满足位移关系x=x
即10t=2t+t2
得t=8s
则x=80m.
(3)当v=v时,两车相距最远,
即10=2+2t,得t=4s.
${x}_{甲}^{\;}=10×4=40m$
${x}_{乙}^{\;}=2×4+{4}_{\;}^{2}=24m$
此时满足△x=x-x=16m.
答:(1)4s两车速度相等
(2)8s两车再次相遇,两次相遇处相隔路程时80m
(3)第二次相遇前4s时刻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16m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关键抓住位移关系,结合运动学公式进行求解,知道速度相等时,两车有最大距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3.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外力F、物体质量M间的关系时,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的砝码质量用m表示.
(1)实验备有下列器材: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纸带和复写纸,导线,细线,小车,砝码和小盘,带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天平.(填写主要仪器)
(2)某一组同学先保持盘及盘中的砝码质量m一定来做实验,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以下做法正确的是B.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盘及盘中的砝码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用天平测出m以及小车质量M,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直接用公式a=mg/M求出
(3)另两组同学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M一定,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外力F的关系,由于他们操作不当,这两组同学得到的a-F关系图象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其原因分别是:
图2:没有满足m<<M;
图3: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4)图4是用纸带拖动小车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记数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1秒.试求:
①打点计时器打下B、D点时小车的即时速度,VB=0.26m/s;VD=0.34m/s;
②小车的加速度a=0.4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v0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射穿木块后木块的速度为v1.现将同样的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相同的子弹以速度2v0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子弹不能射穿木块,将留在木块中和木块一起运动,速度小于v1
B.子弹能够射穿木块,射穿后木块的速度小于v1
C.子弹能够射穿木块,射穿后木块的速度等于v1
D.子弹能够射穿木块,射穿后木块的速度于大v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1)若测某一分力时,弹簧秤的外壳与接触面发生了摩擦,这种操作,对实验结果无影响.(填“有”或“无”)
(2)下列要求或做法正确的是C.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细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两细绳套应适当长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
D.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时,只需要记下弹簧秤的读数,用两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时,要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和两条细线的方向
(3)有几位同学进一步做实验.先用两个弹簧秤一起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位置O,用手按住结点;再改变其中一个弹簧秤的方位,使这个弹簧秤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都跟原来不同.固定这个弹簧秤的位置,松开结点,试着改变另一个弹簧秤的方位,来改变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使结点回到原来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A.两个弹簧秤后来的拉力的合力跟它们原来的拉力的合力相同
B.两个弹簧秤后来的拉力的合力跟它们原来的拉力的方向相同大小不相等
C.另一个弹簧秤的方位是惟一的
D.另一个弹簧秤的方位不是惟一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一个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从A点经B点运动到C点,如图所示.已知BC=2AB,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前、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m/s、0.6m/s,从B点到C点的过程中,前、后半时间的平均速度分别为2m/s、6m/s,则从A点运动到C点的平均速度为(  )
A.1m/sB.2m/sC.3m/sD.5.9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8.滑块a、b沿水平面上同一条直线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者粘在一起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从光滑路段进入粗糙路段.两者的位置x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求:
①滑块a、b的质量之比;
②整个运动过程中,两滑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与因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根据I=$\frac{Q}{t}$可知I与Q成正比
B.电场线与等势面处处相互垂直
C.电流有方向,电流是矢量
D.同一等势面上各点电场强度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2.某汽车以18m/s行驶,发现前方有危险后紧急刹车,刹车加速度的大小为6m/s2.求:
(1)汽车停止运动前2s内的位移?
(2)汽车刹车4s内的位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如图为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O、A、B等为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中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AB间时间T=0.1s. BD段的平均速度$\overline{v}$=0.68m/s.(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