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设星球带负电,一带电粉尘悬浮在距星球表面1000 km的地方,又若将同样的带电粉尘带到距星球表面2000 km的地方相对于该星球无初速释放,则此带电粉尘(   )
A.向星球下落 B.仍在原处悬浮C.推向太空D.无法判断
B

试题分析:当带负电粉尘在高度为h时处于平衡,根据库仑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有:,由此可知,无论高度多少,粉尘都处于平衡状态,故当带到跟2000km处无初速度释放,仍然处于平衡即悬浮状态,所以只有B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假设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当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则有(   )
A.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减小到原来的一半
B.卫星所受的向心力将减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C.卫星运动的周期将增大到原来的2倍
D.卫星运动的线速度将减小到原来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火星的球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2,火星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10,忽略火星的自转,如果地球上质量为60㎏的人到火星上去,则此人在火星表面的质量是_______㎏,所受的重力是______N;在火星表面由于火星的引力产生的加速度是________m/s;在地球表面上可举起60㎏杠铃的人,到火星上用同样的力,可以举起质量_______㎏的物体。g取9.8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伽利略”木星探测器,从1989年10月进入太空起,历经6年,行程37亿千米,终于到达木星周围。此后在t秒内绕木星运行N圈后,对木星及其卫星进行考察,最后坠入木星大气层烧毁。设这N圈都是绕木星在同一个圆周上运行,其运行速率为V,探测器上的照相机正对木星拍摄到整个木星时的视角为θ(如图所示),设木星为一球体。求:  
(1)木星探测器在上述圆形轨道上运行时的轨道半径;
(2)若人类能在木星表面着陆,至少以多大的速度将物体从其表面水平抛出,才不至于使物体再落回木星表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太阳光传到地球约需8分钟,试估算太阳与地球质量之和的数量级为
A.1024kgB.1027kgC.1030kgD.1035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2011年4月10日4时47分,我国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近两年还将有10颗左右的导航卫星发射,预计在2015年建成由30多颗卫星组成的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此系统由中轨道、高轨道和同步轨道卫星等组成.现在正在服役的“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三颗卫星都定位在距地面360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而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由24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距地面的高度均为20000k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北斗一号”系统中的三颗卫星的质量必须相等
B.“北斗二号”中轨道卫星的线速度大于7.9km/s
C.“北斗二号”中的每颗卫星一定比“北斗一号”中的每颗卫星的加速度大
D.GPS的卫星比“北斗一号”的卫星周期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已知月球只有确定的一面朝向地球,而另一面从未被人类从地球上直接看到,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月球只有围绕地球的公转,月球没有自转
B.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月球自转周期与相等
C.月球的同步卫星轨道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平面垂直
D.若已知月球公转周期、月球质量、万有引力常量,则可求得月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关于人造近地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近地卫星可以在通过北京地理纬度圈所决定的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B.近地卫星可以在与地球赤道平面有一定夹角的且经过北京上空的平面上运行
C.近地卫星比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速度还大
D.地球同步卫星可以在地球赤道平面上不同高度运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2012年12月,长4.46公里、宽2.4公里的小行星“4179 Toutatis”接近地球,并且在12月12日距地球仅69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与月亮距离的18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小行星接近地球的过程中,小行星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增大
B.在小行星接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对小行星的万有引力对小行星做负功
C.小行星运行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其运行周期平方的比值与地球公转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地球公转周期平方的比值相等
D.若该小行星在距地球690万公里处被地球“俘获”,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则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大于1个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