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11?浙江模拟)一列向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某时刻恰好传播到P点,如图所示.已知原点x=0处为波源,其振动周期T=4s,则(  )
分析:由图读出波长,由波速公式求出波速.根据波的传播方向确定质点的振动方向,并分析振源的起振方向及Q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A、由图读出波长λ=4cm,则波速v=
λ
T
=1cm/s,不是1m/s,故A错误.
    B、简谐横波向x轴正方向传播,此时x=2cm处的M点的速度方向向y轴正方向.故B错误.
    C、P点此时的振动方向与振源的最初起振方向相同.P点此时振方向向y轴正方向.故C错误.
    D、当x=3cm处的波谷状态传到Q时,Q点第一次到达波谷,经过时间为
         t=
x
v
=
5
1
s=5s
   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进行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间的关系判断,是基本能力.读图时要细心全面,数值和单位一起读,不能犯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1?浙江模拟)在竖直面内有一条光滑弯曲轨道,轨道上各个最低点在同一水平线上,弯曲部分都用一小段圆弧相连.一个小环套在轨道上,从3.0m的高处无初速度释放.轨道上各个高点的高度如图所示.关于小环在轨道上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10m/s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1?浙江模拟)边长为a的闭合金属正三角形框架,完全处于垂直于框架平面的匀强磁场中,现把框架匀速拉出磁场,如图所示,则选项中图象规律与这一过程相符合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1?浙江模拟)“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如图1所示,当静止的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 当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保持一致.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1)若木板水平放置,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运动,当小车速度最大时,关于橡皮筋所处的状态与小车所在的位置(视小车为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A.橡皮筋处于原长状态                B.橡皮筋仍处于伸长状态
C.小车在两个铁钉的连线处            D.小车已过两个铁钉的连线

(2)下列4条纸带哪一条是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正确操作可能得到的纸带
D
D


(3)若实验中的所有操作和数据处理无错误,则绘出的图线(图2中△v2=v2-0、将一根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1)应为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但根据实验结果得到的图线如图所示,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是
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1?浙江模拟)某同学到实验室做《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有以下器材:待测电源(电动势未知,内阻约为2Ω);一个阻值未知的电阻R0;多用电表一只;电压表两只;电流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该同学首先用多用电表粗略测量电源的电压,电表指针和选择开关分别如图所示,则该电表读数为
1.50
1.50
V;

(2)为较准确地测量该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并同时测出定值电阻R0的阻值,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实验时他用U1、U2、I分别表示电表V1、V2、A的读数,在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不同位置时,记录了U1、U2、I的一系列值.并作出下列三幅U---I图线来处理实验数据,从而计算电源电动势、内阻以及定值电阻R0的值.
其中,可直接算出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图是
A
A
,可直接算出定值电阻R0的图是
C
C

(3)本实验中定值电阻的测量存在误差,造成这一误差的原因是
C
C

A.由电压表V1、V2分流共同造成 B.由电压表V1、V2分流及电流表分压共同造成
C.只由电压表V2分流造成        D.由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分压共同造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1?浙江模拟)如图所示,A、B质量分别为mA=1kg,mB=2kg,AB间用弹簧连接着,弹簧弹性系数k=100N/m,轻绳一端系在A上,另一端跨过定滑轮,B为套在轻绳上的光滑圆环,另一圆环C固定在桌边,B被C挡住而静止在C上,若开始时作用在绳子另一端的拉力F为零,此时A处于静止且刚没接触地面.现用恒定拉力F=15N拉绳子,恰能使B离开C但不能继续上升,不计摩擦且弹簧没超过弹性限度,求
(1)B刚要离开C时A的加速度,并定性画出A离地面高度h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若把拉力F改为F=30N,则B刚要离开C时,A的加速度和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