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如图所示,在竖直方向上A、B两物体通过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相连,A放在水平地面上;B、C两物体通过细线绕过轻质定滑轮相连,C放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用手拿住C,使细线刚刚伸直但无拉力作用,并保证ab段的细线竖直、cd段的细线与斜面平行.已知A、B的质量均为m,斜面倾角为θ=37°,重力加速度为g,滑轮的质量和摩擦不计,开始时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C释放后沿斜面下滑,当A刚要离开地面时,B的速度最大,(sin 37°
=0.6,cos 37°=0.8)求:
(1)从开始到物体A刚要离开地面的过程中,物体C沿斜面下滑的距离;
(2)C的质量;
(3)A刚要离开地面时,C的动能.

分析 (1)物体C沿斜面下滑的距离等于B上升的高度,等于弹簧原来被压缩的长度再加上后来弹簧被拉长的长度,由胡克定律求解.
(2)物体A刚要离开地面时,分别以B和C为研究对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式,可求得C的质量.
(3)物体A刚好离开地面时,B、C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对BC整体,运用动能定理求解C的动能.

解答 解:(1)设开始时弹簧压缩的长度为xB,则有
   kxB=mg
设当物体A刚要离开地面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A,则有
  kxA=mg
当物体A刚要离开地面时,物体B上升的距离与物体C沿斜面下滑的距离相等,为:
   h=xA+xB
解得:h=$\frac{2mg}{k}$.
(2)物体A刚要离开地面时,以B为研究对象,物体B受到重力mg、弹簧的弹力kxA、细线的拉力FT三个力的作用,设物体B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对B有:FT-mg-kxA=ma
对C有:mCgsin θ-FT=mCa
B获得最大速度时,有:a=0
解得:mC=$\frac{10m}{3}$.
(3)法一:由于xA=xB,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和伸长状态时的弹性势能相等,弹簧弹力做功为零,且物体A刚好离开地面时,B、C两物体的速度相等,设为v0,由动能定理得:
  mCghsinθ-mgh+W=$\frac{1}{2}(m+{m}_{C}){v}_{0}^{2}$-0
其中,W=0
解得:v02=$\frac{12m{g}^{2}}{13k}$
所以 EkC=$\frac{1}{2}{m}_{c}{v}_{0}^{2}$=$\frac{20{m}^{2}{g}^{2}}{13k}$
法二:根据动能定理,
对C:mCghsinθ-Wr=EkC-0  
对B:Wr-mgh+W=EkB-0
其中W=0 
又EkC:EkB=10:3
解得:EkC=$\frac{20{m}^{2}{g}^{2}}{13k}$
答:
(1)从开始到物体A刚要离开地面的过程中,物体C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frac{2mg}{k}$;
(2)C的质量是$\frac{10m}{3}$;
(3)A刚要离开地面时,C的动能是$\frac{20{m}^{2}{g}^{2}}{13k}$.

点评 本题关键是分析求出系统的运动状态,把握住弹簧的形变量与物体a下滑距离的关系,结合动能定理和胡克定律多次列式求解分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物体,若温度相等,则内能也相等
B.物体速度增大,则分子动能增大,内能也增大
C.冰熔解成水,温度不变,则内能也不变
D.对物体做功或向物体传热,都可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一定速度匀速运动,将质量m=1kg的小物块轻轻放在传送带上的P点,物块运动到A点后被水平抛出,小物块恰好无碰撞地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人竖直光滑圆弧轨道下滑.B,C为圆弧上的两点,其连线水平,已知圆弧半径R=1.0m对应圆心角θ=106°,A点距水平面的高度h=3.2m.小物块到达C点沿固定斜面向上滑动,2s后第二次经过D点,已知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frac{1}{3}$,重力速度g=10m/s2,sin53°=0.8,cos53°=0.6.求:
(1)小物块到达B点时的速度大小;
(2)小物块经过O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3)斜面上CD点间的距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7.如图所示,A带正电,B带负电,在库仑力作用下,它们以连线上某点O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所需向心力相等B.它们的运动半径与电荷量成反比
C.它们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相等D.它们的线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4.同时将两个小球以v1、v2的速度沿如图所示的方向抛出,发现两球刚好落在一个截面为半圆形的坑中同一点Q,已知∠MOQ=60°.忽略空气的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rac{{v}_{1}}{{v}_{2}}$=$\frac{1}{3}$
B.仅增大v1,v2,则两球在坑中落点均在Q点右侧
C.两球的初速度无论怎样变化,只要落在坑中的同一点,v1+v2就为常数
D.若仅增大v1,则两球可在落在坑中前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比值法定义的基本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变.下列物理量中属于比值法定义的是(  )
A.电流I=$\frac{U}{R}$B.电场强度E=k$\frac{Q}{{r}^{2}}$C.导体的电阻R=ρ$\frac{l}{s}$D.电势φ=$\frac{W}{q}$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如图所示,一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足够长,一质量为m的带电物体在沿斜面向上的匀强电场E作用下,从斜面底端由静止沿斜面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电势能减少了120J,此时撤去电场,之后物体又经过相同的时间t回到斜面底端,若以地面为零重力势能面,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回到斜面底端的动能为60J
B.物体带电荷量为q=$\frac{2mgsinθ}{E}$
C.撤去电场时,物体的重力势能是90J
D.在前一个时间t内一定不会出现动能与重力势能相等的时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4.图1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m,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中用砂和砂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

(1)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B.
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m的大小,使小车在砂和砂桶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砂和砂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使小车质量远远 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大于(填“大于”或“小于”)
(3)图2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实验数据如图,图中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0.51m/s2
(4)该同学把砝码和砝码的总重量作为小车的拉力,并依次测出了小车的加速度.然后画出了如图3所示的图象,该图象虽是一条直线,但不通过坐标原点.原因是: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已接通电源正要释放纸带时的情况(小车上固定有力传感器测小车所受拉力,图中未画出)请你指出该同学的五个差错.
①打点计时器应使用交流电源;②打点计时器应固定在木板右端;③细线应与木板平行;④消除应靠近打点计时器;⑤应垫高木板右端平衡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