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09?松江区二模)如图所示,物块A的质量为M,物块B、C 的质量都是m.且m<M<2m.三物块用细线通过轻质滑轮连接,物块B与物块C的距离和物块C到地面的距离都是l.现将物块A下方的细线剪断,A距滑轮足够远且不计一切阻力.求:
(1)物块C落地时的速度;
(2)物块A上升的最大高度.
分析:分析各个物体的运动过程.A物体向上匀加速,B、C物体向下匀加速.当C着地时,A向上匀速,B向下匀速.
当B着地时,A向上匀减速到最大高度.对ABC系统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研究.
当C着地后,A、B两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当B的速度为零时A上升到最高,求出此时B下落的高度,分析B和C是否发生碰撞,讨论质量的范围,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解答:解:(1)A、B、C三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
2mgl-Mgl=
1
2
(M+2m)V2      
解得:V=
2(2m-M)gl
2m+M

(2)当C着地后,A、B二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
B恰能着地,即B物体下降l时速度为零.
Mgl-mgl=
1
2
(M+m)V2      
将V代入,整理后得:
M=
2
m                  
若M>
2
m,B物体将不会着地.
Mgh-mgh=
1
2
(M+m)V2      
h=
(M+m)V2
2(M-m)g

H1=l+h=l+
(M+m)V2
2(M-m)g

若M=
2
m,B恰能着地,A物体再上升的高度等于l.
H2=2l                                    
若M<
2
m,B物体着地后,A还会上升一段.
Mg l-mg l=
1
2
(M+m)(V2-v2)     
v2=
4(2m2-M2)gl
(m+M)(2m+M)

h′=
v2
2g
=
2(2m2-M2)l
(m+M)(2m+M)

H3=2l+h′=2l+
2(2m2-M2)l
(m+M)(2m+M)

答:(1)物块C落地时的速度为
2(2m-M)gl
2m+M

(2)若M>
2
m,最大高度为l+
(M+m)V2
2(M-m)g
;若M=
2
m,最大高度为2l;若M<
2
m,最大高度为2l+
2(2m2-M2)l
(m+M)(2m+M)
点评:本题关键是要灵活地选择研究对象,虽然单个物体机械能不守恒,但系统机械能守恒.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9?松江区二模)小灯泡通电后其电流 I 随所加电压 U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P 为图线上一点,PN 为图线的切线,PQ 为 U 轴的垂线,PM 为 I 轴的垂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9?松江区二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以下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带电量.如图所示的小球是一个外表面镀有金属膜的空心塑料球,用绝缘丝线悬挂于O点,O点固定一个可测量丝线偏离竖直方向角度α的量角器,M、N是两块相同的、正对着竖直平行放置的金属板(加上电压后其内部电场可看作匀强电场).另外还要用到的器材有天平、刻度尺、电压表、直流电流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及导线若干.该小组的实验步骤如下,请你帮助该小组完成:
(1)用天平测出小球的质量m,按如图所示进行器材的安装,并用刻度尺测出M、N板之间的距离d,使小球带上一定的电量.
(2)连接电路(请在图中的虚线框中画出实验所用的电路图,电源、开关已经画出).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出多组相应的电压表的示数和丝线的偏转角度θ.
(4)以电压U为纵坐标,以
tanθ
tanθ
为横坐标作出过原点的直线,求出直线的斜率k.
(5)小球的带电量q=
mgd
k
mgd
k
.(用m、d、k等物理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9?松江区二模)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图示A状态开始,经历了B、C,最后到D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9?松江区二模)运动员从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上跳伞,伞打开前可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开伞后减速下降,最后匀速下落.在整个过程中,下列图象可能符合事实的是(其中h表示下落高度、t表示下落的时间、F表示人受到的合外力、E表示人的机械能、EP表示人的重力势能、V表示人下落的速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9?松江区二模)某地区地震波中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率分别约为4km/s和9km/s,一种简易地震仪由竖直弹簧振子P和水平弹簧振子H组成.在一次地震中,震源在地震仪下方,观察到两振子相差5s开始振动,则弹簧振子
P
P
(P、H)先开始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
36
36
K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