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结果.该球的直径为______cm,
(2)关于摆长和周期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摆长等于摆线长度加球的直径
B.测量周期时只要测量一次全振动的时间
C.测量时间应从摆球经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
D.测量时间应从摆球经过最高点开始计时.

【答案】分析:(1)游标卡尺读数等于固定刻度读数加游标尺读数,不需要估读;
(2)摆长是悬挂点到球心间距,从经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误差最小.
解答:解:(1)游标卡尺读数等于固定刻度读数加游标尺读数;
固定刻度读数为:1.0cm;
游标尺第9刻线与主尺刻线对其,准确度为0.05mm,故读数为:0.05mm×9=0.45mm;
故游标卡尺读数为:10mm+0.45mm=10.45mm=1.045cm;
(2)A、摆长是悬挂点到球心间距,即等于线长加上球的半径,故A错误;
B、测量周期时为减小误差,应该采用测量30次全振动时间t,再由t=30T求解周期,故B错误;
C、D、经过平衡位置球的速度最快,故测量误差最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1)1.045;(2)C.
点评:本题关键明确单摆模型的摆长是悬挂点到球心间距,同时要明确减小误差的方法,基础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实验小组在进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已知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摆角小于5°;在测量单摆的周期时,从单摆运动到最低点开始计时且记数为1,到第n次经过最低点所用的时间内为t;在测量单摆的摆长时,先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悬挂后的摆线长(从悬点到摆球的最上端)为L,再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的直径为d.
(1)该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周期为
2t
n-1
2t
n-1

(2)用上述物理量的符号写出求重力加速度的一般表达式g=
(n-1)2π2(2l+d)
2t2
(n-1)2π2(2l+d)
2t2

(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发现他测得的重力加速度的值总是偏大,其原因可能是下述原因中的
BD
BD

A.单摆的悬点未固定紧,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增长了
B.把n次摆动的时间误记为(n+1)次摆动的时间
C.以摆线长作为摆长来计算
D.以摆线长与摆球的直径之和作为摆长来计算
(4)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并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据,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并求得该直线的斜率k.则重力加速度g=
4π2
k
4π2
k
.(用k表示)若根据所得数据连成的直线的延长线没过坐标原点,而是与纵轴的正半轴相交于一点,则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误是
摆长漏加小球半径
摆长漏加小球半径
,因此失误,由图象求得的重力加速度的g
无影响
无影响
偏大,偏小,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实验小组在进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已知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摆角小于5°;在测量单摆的周期时,从单摆运动到最低点开始计时且记数为1,到第n次经过最低点所用的时间内为t;在测量单摆的摆长时,先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悬挂后的摆线长(从悬点到摆球的最上端)为L,再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的直径为d.
(1)该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周期为
2t
n-1
2t
n-1

(2)用上述物理量的符号写出求重力加速度的一般表达式g=
(n-1)2π2(2l+d) 
2t2
(n-1)2π2(2l+d) 
2t2

(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发现他测得的重力加速度的值总是偏大,其原因可能是下述原因中的
BD
BD

A.单摆的悬点未固定紧,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增长了
B.把n次摆动的时间误记为(n+1)次摆动的时间
C.以摆线长作为摆长来计算
D.以摆线长与摆球的直径之和作为摆长来计算
(4)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用秒表测单摆完成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所示,则单摆的周期为
2.005
2.005
s.
(5)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并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据,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并求得该直线的斜率k.则重力加速度g=
4π2
k
4π2
k
.(用k表示)若根据所得数据连成的直线的延长线没过坐标原点,而是与纵轴的正半轴相交于一点,则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误是
摆长漏加小球半径
摆长漏加小球半径
,因此失误,由图象求得的重力加速度的g
无影响
无影响
偏大,偏小,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某实验小组在进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已知单摆摆动过程中的摆角小于5°;在测量单摆的周期时,从单摆运动到最低点开始计时且记数为1,到第n次经过最低点所用的时间内为t;在测量单摆的摆长时,先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悬挂后的摆线长(从悬点到摆球的最上端)为L,再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的直径为d.
(1)用上述物理量的符号写出求重力加速度的一般表达式g=
π2(n-1)2(L+
d
2
)
t2
π2(n-1)2(L+
d
2
)
t2

(2)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发现他测得的重力加速度的值总是偏大,其原因可能是下述原因中的
BD
BD

A.单摆的悬点未固定紧,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增长了
B.把n次摆动的时间误记为(n+1)次摆动的时间
C.以摆线长作为摆长来计算
D.以摆线长与摆球的直径之和作为摆长来计算
(3)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用秒表测单摆完成40次全振动的时间如图所示,则单摆的周期为
1.995
1.995
s.
(4)为了提高实验精度,在实验中可改变几次摆长L并测出相应的周期T,从而得出一组对应的L与T的数据,再以L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将所得数据连成直线,并求得该直线的斜率k.则重力加速度g=
4π2
k
4π2
k
.(用k表示)若根据所得数据连成的直线的延长线没过坐标原点,而是与纵轴的正半轴相交于一点,则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误是
摆长漏加小球半径
摆长漏加小球半径
,因此失误,由图象求得的重力加速度的g
无影响
无影响
(偏大,偏小,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测出的g值比当地值大,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
A、摆角太大了(摆角仍小于10°)B、量摆长时从悬点量到球的最下端C、计算摆长时忘记把小球半径加进去D、摆球不是在竖直平面内做简谐振动,而是做圆锥摆运动E、计算周期时,将(n-1)次全振动误记为n次全振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Ⅰ)(1)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得摆线长为1 000mm,又用十分度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直径如图所示,则单摆摆长为__________mm。

(2)他测得的g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

A.测摆线长度时拉得过紧

B.摆线上端未牢固地系于悬点,摆动中出现松动致使摆线长度增加了

C.开始计时时,秒表提前按下

D.实验中误将49次全振动数为50次

(Ⅱ)某同学研究加在“4 V  0.7 A”的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的关系,备有下列器材:

A.电动势E=6 V的直流学生电源

B.量程为0—5 V的电压表

C.量程为0—15 V的电压表

D.量程为0—1 A的电流表

E.量程为0—3 A的电流表

F.阻值为0—1 kΩ的滑动变阻器

G.阻值为0—10 Ω的滑动变阻器

H.一个电键、导线若干

(1)将所选用器材连接成实验所用的电路实物图。

(2)依据所测数据画出的I-U图线如图所示,说明I-U图线变为曲线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该小灯泡接在电动势为3.0 V,内阻为5.0 Ω的电池两端,则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____________W。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