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在某次实验中,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的直径如图甲所示,小球的直径为2.40cm,则a=
 
;用螺旋测微器测得另一小球直径如图乙所示,则小球直径为
 
精英家教网
分析:游标卡尺的读法,先确定分度数,从而确定精确度,进行读数;螺旋测微器的读法要用主尺的整刻度加可动刻度数乘以精确度,要估读.
解答:解:甲是10分度的卡尺,其精确度为0.1mm
则图示读数为:2.40cm=24mm=24mm+0×0.1mm
所以游标尺的零刻度对应的主尺读数是2.4cm,所以a=3
螺旋测微器:不动刻度为8mm,可动刻度为30.1×0.01=0.301mm
则读数为8+0.301=8.301mm
故答案为:3,8.301mm
点评:要明确读数规则,记住螺旋测微器要估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1)如图甲所示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①在该实验中必须采用控制变量法,应保持
小车的总质量
小车的总质量
不变,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外力,用DIS测小车的加速度.
②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在某次实验中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F关系图线(如图乙所示).分析此图线的OA段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③此图线的AB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C
C

A.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2)某小组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纸带(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采用的是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则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0.1
0.1
s,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0.520
0.520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0.276
0.276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1所示是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设备示意图.在某次实验中,已知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是600mm,双缝之间的距离是0.20mm,单缝到双缝之间的距离是100mm,某同学在用测量头测量时,先将测量头目镜中看到的分划板中心刻线对准某条亮纹(记作第1条)的中心,这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2甲所示.然后他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准第7条亮纹的中心,这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2乙所示,图乙示数为
10.294
10.294
mm.由此可以计算出这次实验中所测得的单色光的波长为
540
540
nm(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像打点计时器一样,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见计时仪器,每个光电门都是由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组成.当有物体从光电门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现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设计一个“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关系”的实验,图中NQ是水平桌面、PQ是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1、2是固定在木板上间距为L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可以装载钩码的小车上固定着用于挡光的窄片K,让小车从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窄片K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1和t2
(1)在某次测量中,用游标卡尺测量窄片K的宽度,游标卡尺如图3所示,则窄片K的宽度d=
0.00800
0.00800
m(已知L>>d),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1=4.0×10-2s,t2=2.0×10-2s;
(2)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的间距为L=0.40m,则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
0.15
0.15
 m/s2
(3)该实验中,为了把砂和砂桶拉车的力当作小车受的合外力,就必须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正确的做法是
在不挂砂和砂桶的情况下将木板一端抬高,当小车能够匀速下滑时说明已经平衡摩擦力
在不挂砂和砂桶的情况下将木板一端抬高,当小车能够匀速下滑时说明已经平衡摩擦力

(4)某位同学通过测量,把砂和砂桶的重量当作小车的合外力F,作出a-F图线.如图2的实线所示.试分析: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O的原因是
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或平衡摩擦力过度)
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或平衡摩擦力过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应接
交流
交流
(直流或交流)电源.如果电源的频率是50Hz,它每隔
0.02
0.02
s打一个点.在某次实验中,舍去打出的纸带前面比较密集的点,从0点开始,每5个连续点取1个计数点,标以0、1、2、3…那么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为
0.1
0.1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