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如图所示,两平行且无限长光滑金属导轨MN、PQ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30°,两导轨之间的距离为L=1m,两导轨M、P之间接入电阻R=0.2Ω,导轨电阻不计,在abcd区域内有一个方向垂直于两导轨平面向下的磁场Ⅰ,磁感应强度B0=1T.磁场的宽度x1=1m,在cd连线以下的区域有一个方向也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下的磁场Ⅱ,磁感应强度B1=0.5T.一个质量为m=1kg的金属棒垂直放在金属导轨上,与导轨接触良好,金属棒的电阻r=0.2Ω,若将金属棒在离ab连线上端x0处自由释放,则金属棒进入磁场Ⅰ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金属棒进入磁场Ⅱ后,经过ef时系统达到稳定状态,cd与ef之间的距离x2=8m.(g取10m/s2
(1)求金属棒从开始静止到磁场Ⅱ中达到稳定状态这段时间中电阻R产生的热量.
(2)求金属棒从开始静止到在磁场Ⅱ中达到稳定状态所经过的时间.

分析 (1)金属棒达到稳定状态时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平衡条件求出稳定时的速度,再由能量守恒定律求解电阻R产生的热量.
(2)由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求出金属棒在进入磁场前的运动时间,进入磁场Ⅰ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对于金属棒在磁场Ⅱ中运动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求时间.其中通过金属棒的电量可根据q=$\frac{△Φ}{R+r}$求解.

解答 解:(1)设金属棒进入磁场Ⅰ、Ⅱ中稳定时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在磁场Ⅰ中稳定时,由平衡条件得  mgsinθ=B0I1L
又 I1=$\frac{{B}_{0}L{v}_{1}}{R+r}$
联立可得 v1=$\frac{mg(R+r)}{{B}_{0}^{2}{L}^{2}}$sinθ=$\frac{1×10×(0.2+0.2)}{{1}^{2}×{1}^{2}}$×sin30°=2m/s
在磁场Ⅱ中稳定时,有mgsinθ=B1IL
又 I=$\frac{{B}_{1}L{v}_{2}}{R+r}$ 
联立可得 v2=$\frac{mg(R+r)}{{B}_{1}^{2}{L}^{2}}$sinθ=$\frac{1×10×(0.2+0.2)}{0.{5}^{2}×{1}^{2}}×sin30°$=8m/s
从静止到磁场Ⅱ中达到稳定状态过程中,根据能量守恒得
电阻R产生的热量  QR=$\frac{R}{R+r}$Q=$\frac{1}{2}$[mg(x1+x2)sinθ-($\frac{1}{2}m{v}_{2}^{2}-\frac{1}{2}m{v}_{1}^{2}$)]
代入解得 QR=10.5J
(3)金属棒从开始静止到刚进入磁场Ⅰ的时间 t1=$\frac{{v}_{1}}{gsinθ}$=$\frac{4}{10×sin30°}$s=0.8s
在磁场Ⅰ运动时间 t2=$\frac{{x}_{1}}{{v}_{1}}$=$\frac{1}{4}$s=0.25s
设金属棒在磁场Ⅱ中运动时间为t3
根据动量定理得:(mgsinθ-B1$\overline{I}$L)t3=mv2-mv1
其中q=$\overline{I}$t=$\frac{\overline{E}}{R+r}$t=$\frac{{B}_{1}L\overline{v}{t}_{3}}{R+r}$=$\frac{{B}_{1}L{x}_{2}}{R+r}$=$\frac{0.5×1×8}{0.2+0.2}$C=10C
则得 mgsinθt3-B1Lq=mv2-mv1
代入解得 t3=1.8s
故总时间为t=t1+t2+t3=2.85s
答:
(1)金属棒从开始静止到磁场Ⅱ中达到稳定状态这段时间中电阻R产生的热量为10.5J.
(2)金属棒从开始静止到在磁场Ⅱ中达到稳定状态所经过的时间为2.85s.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运用动量定理求解时间,也可以运用微元法求解,要掌握电磁感应中通过导体棒的电量q=$\frac{△Φ}{R+r}$,要在会推导的基础上记牢.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某同学要测量一电压表的内阻,所备器材如下:
A.待测电压表V(量程3V,内阻未知)        B.定值电阻R0(阻值2kΩ)
C.电池组E(电动势略小于3V,内阻忽略不计)D.多用电表
E.开关S1、S2,导线若干

①该同学想利用多用电表粗测电压表的内阻,请将以下主要操作步骤补充完整:
Ⅰ.对多用电表进行机械调零
Ⅱ.将选择开关拔到“×1k”的欧姆档上
Ⅲ.将红黑表笔短接,进行欧姆调零
Ⅳ.将图(甲)中多用电表和电压表连接,其中红表笔应接电压表的负极(选填“正”、“负”)
Ⅴ.正确连接后,发现指针偏转较大,换用“×100”的欧姆档,应先欧姆调零,再次测量,多用电表刻度盘上的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测量结果是3000Ω.
②为了更精确测量此电压表的内阻,该同学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电路图,请在图(丁)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进行实物连接.该同学首先闭合S1,读电压表示数U1;再闭合S2,读电压表示数U2,则电压表内阻RV=$\frac{{U}_{1}}{{U}_{2}-{U}_{1}}{R}_{0}$(用U1、U2、R0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某电场区域的电场线如图所示.一个电子以一定的初速度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则(  )
A.电子所受的电场力增大,电子克服电场力做功
B.电子所受的电场力减小,电场力对电子做正功
C.电子的加速度增大,电势能减小
D.电子的加速度减小,电势能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发射时的调制技术有调谐和调幅
B.变化的电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电场
C.单摆在外力作用下振动时,固有频率并不因为外力作用而发生了变化
D.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一个偏振片以增加透射光的强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5.用拉力F将一个重为5N的物体匀速升高3m,如图所示,在这个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做了15J的功B.拉力F对物体做了15J的功
C.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了15JD.合力对物体做的功是15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原子核的半衰期为3.8天,若取4个原子核,经7.6天后就剩下一个氢原子核
B.β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实际上是源自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
C.发生α衰变时,新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2
D.在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也最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提供的器材为:
(A)干电池两节,每节电池的电动势约为1.5V,内阻未知
(B)直流电压表V1、V2,内阻很大
(C)直流电流表A,内阻忽略不计
(D)定值电阻R,阻值不小于5Ω
(E)滑动变阻器
(F)导线和开关

(1)某一组同学利用该电路完成实验时,由于某根导线发生断路故障,因此只记录了一个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利用多次测量获得的数据作出如图乙所示的U-I图.该同学测得两节干电池总电动势为2.9V,总内阻为3.1Ω.
(2)另一组同学连接好电路后,由于电流表发生短路故障,因此只记下两个电压表的示数.测得多组数据后,他们以表V1的示数U1为横坐标、表V2的示数U2为纵坐标作图象,也得到一条不过原点的直线,如图丙所示.则两节干电池总电动势大小为2.66V,两节干电池总内阻不可以(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求出.
如果该组同学希望通过利用图象纵坐标上的截距直接得到电源的总电动势,若取U1为纵坐标,应该选用U1-U2作为横坐标作图(请写出推导过程).推导:实验原理为 E=U1+$\frac{U1-U2}{R}$r,
可将公式变形为 U1=-$\frac{r}{R}$(U1-U2)+E
所以,应选U1-U2作为横坐标作图,才可以通过图线直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做变速运动的电荷都会在空间产生电磁波
B.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C.紫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短,它有显著的荧光作用
D.根据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E=mc2可知,物体的质量m和它所包含的能量E存在确定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_{1}^{2}$H+${\;}_{1}^{3}$H→${\;}_{2}^{4}$He+${\;}_{0}^{1}$n+17.6MeV是氢核聚变反应
B.一群处于n=3能级激发态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以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
C.β衰变说明原子核中有少量电子
D.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会因地球温室效应面而变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