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为了测定滑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a是质量为m的滑块(可视为质点),b是可以固定于桌面的滑槽(滑槽末端与桌面相切).第一次实验时,将滑槽固定于水平桌面的右端,滑槽的末端与桌面的右端M对齐,让滑块a从滑槽上最高点由静止释放滑下,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第二次实验时,将滑槽固定于水平桌面的左端,测出滑槽的末端N与桌面的右端M的距离为L,让滑块a再次从滑槽上最高点由静止释放滑下,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

①该同学手中有一把刻度尺,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用文字和字母表示):MO的高度h,OP距离x1,OP'距离x2
②写出滑块第一次到达M点的速度x1$\sqrt{\frac{g}{2h}}$,写出滑块第二次到达M点的速度x2$\sqrt{\frac{g}{2h}}$.(均用测得的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③写出滑块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是(用测得的物理量的字母表示):μ=$\frac{x_1^2-x_2^2}{4hL}$.

分析 (1)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测出滑块从桌面边缘飞出的速度大小,因此需要测量两次滑块平抛的水平方向位移和桌面高度.
(2)由平抛运动的规律可求得两次到达M点的速度;
(3)从N到M过程中利用动能定理或者运动学公式即可求出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

解答 解:(1)该实验实验原理为:测出滑块在N点M点速度大小,然后根据动能定理或者运动学公式列方程,进一步测出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因此需要测量N、M两点速度的大小,N点速度即为滑块滑到滑槽底端的速度,可以通过第一次实验测得,根据平抛规律,测量出MO的高度h以及OP距离x1即可,M点速度通过第二次实验测得,只需测量出OP′距离x2即可.
(2)设滑块滑到底端的速度为v0,通过第一次实验测量有:
$h=\frac{1}{2}g{t}^{2}$         ①
x1=v0t             ②
解得:${v_1}={x_1}\sqrt{\frac{g}{2h}}$
设滑块滑到M点速度为vM,通过第二次实验测量有:
x2=v2t    ③
解得:${v_2}={x_2}\sqrt{\frac{g}{2h}}$
从N到M过程中,根据功能关系有:
$mgμL=\frac{1}{2}m{v}_{0}^{2}-\frac{1}{2}m{v}_{M}^{2}$   ④
联立①②③④解得:$μ=\frac{{x}_{1}^{2}-{x}_{2}^{2}}{4hL}$.
故答案为:①MO的高度h,OP距离x1,O P'距离x2
②x1$\sqrt{\frac{g}{2h}}$;x2$\sqrt{\frac{g}{2h}}$;
③μ=$\frac{x_1^2-x_2^2}{4hL}$

点评 本题考查动摩擦因数的测量实验,该实验有一定的创新性,要注意体会实验规律,明确实验方法;很多复杂的实验其实验原理都是来自我们所学的基本规律,这点要在平时训练中去体会.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所示,用轻质活塞在气缸内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活塞与气缸壁之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开始时活塞距气缸底的高度为h1=0.50m,气体温度为t1=27℃.给气缸加热,活塞缓慢上升到距气缸底的高度为h2=0.80m处时,缸内气体吸收Q=450J的热量.已知活塞横截面积S=5.0×10-3m2,大气压强P0=1.0×105Pa.求:
①加热后缸内气体的温度.
②此过程中缸内气体增加的内能△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光通过各种不同的障碍物后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衍射条纹,衍射条纹的图样与障碍物的形状相对应,这一现象说明(  )
A.光是电磁波B.光具有粒子性
C.光可以携带信息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关于互成角度的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直线运动
B.一定是曲线运动
C.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D.以上都不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光滑水平面上有A、B两物块,质量分别为2kg和4kg,物块A以v0=6m/s的速度向右运动,物块B静止在前方
(1)如图,情况一:物块A、B碰撞后,A以速度V1=2m/s反方向运动,求碰撞后物块B的速度.
(2)同样如图,情况二:物块发生的是完全弹性碰撞,求碰撞后物块A、B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4.航天器完成维修地球高轨道卫星任务后,在A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形轨道Ⅱ,B点为椭圆形轨道Ⅱ的近地点,如图所示.关于航天器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在轨道Ⅱ上经过A点时的动能大于经过B点时的动能
B.从轨道Ⅰ进入轨道Ⅱ时航天器要在A点加速
C.在轨道Ⅰ上经过A点时的加速度等于轨道Ⅱ经过A点时的加速度
D.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如图所示线圈面积为S=0.05m2,共N=100匝,线圈总电阻为r=1Ω,外电阻R=9Ω,线圈处于B=$\frac{2}{π}$T的匀强磁场中.当线圈绕OO′以角速度ω=10πrad/s匀速转动时,求:
(1)若从线圈处于中性面开始计时,写出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
(2)两电表的示数.
(3)线圈转过180°的过程中,通过电阻的电荷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将图(a)中的开关闭合,电流计指针由中央向左偏转.在图(b)中,闭合开关后,要使电流计指针由中央向左偏转,可以采取的办法有:
(1)将线圈A插入线圈B中
(2)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b端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2013年12月2日,肩负着“落月”和“勘察”重任的“嫦娥三号”沿地月转移轨道直奔月球,在距月球表面100km的P点进行第一次制动后被月球捕获,进入椭圆轨道I绕月飞行,之后,卫星在P点又经过第二次“刹车制动”,进人距月球表面100km的圆形工作轨道Ⅱ,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经过P点时会再一次“刹车制动”进入近月点距地球15公里的椭圆轨道Ⅲ,然后择机在近月点下降进行软着陆,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嫦娥三号”在轨道I上运动的周期最长
B.“嫦娥三号”在轨道Ⅲ上运动的周期最长
C.“嫦娥三号”经过P点时在轨道Ⅱ上运动的线速度最大
D.“嫦娥三号”经过P点时,在三个轨道上的加速度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