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试卷> 题目
中考备考系列:文言文(一)

中考备考系列:文言文(一)参考答案

答案

一、1.贾--价 2.縻--糜 3.食--饲 4.见--现 5.说--悦 6.子--仔 7.坐--座 8.诎--屈 9.已--以, 板--版 10.反--返 11.亡--无 12.道--导 13.趣--趋 14.属--嘱 15.尔--耳 16.鸿--洪 17.祗--只 18.具--俱 19.帖--贴 20.识--志 21.虚--墟 22.直--值 23.要--邀 24.厝--措 25.蕃--繁 26.邪--耶 27.指--直 28.衡--横

二、1.与世隔绝的地方;活不下去的境地 2. 眼泪;鼻涕 3. 无,没有;微小,细微 4.诉讼案件;监狱 5. 交错相通;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6. 地位低微,学识浅陋;行为品质恶劣 7.止,治愈;已经 8.平民;布制的衣服 9. 犯罪;坐立的“坐” 10. 顷刻,不久;找 11.写文章;学生习作 12.日光,景色 13.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14.痛心遗憾;极其愤恨 15.照;蜡烛 三、 1.愁 2.斜着眼睛看 3.减少 4.满足 5.适逢 6.走尽 7.很少 8.发扬光大 9.让……做将军 10. 以……为美 11.穿着 12.穿鞋子 13. 地上所收获的东西 14.埋伏 15.珍藏 16.善良诚实的人 四、1.真心;确实 2.旧的;所以 3.左右;赞成 4.本来;顽固 5.出使;派遣;使者 6.距离;离开;离开;消除 五、 1.B 2.C 3.D 六、D 七、C 八、(一)①B ②E ③F ④D ⑤B ⑥C (二)①D ②A ③B ④C ⑤A (三)①D ②C ③A ④B 九、①A ②A ③D ④B ⑤C ⑥B 十、(一)B (二)A (三)A (四)①AD ②BD 十一、①有时;或许;有的人 ②把;凭;因为;用;按照

[考试目标二]

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

[例题精析]

例1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

去:A.距离 B.离开 C.除掉,去掉

(1)去国怀乡( )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3)委而去之( )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语句的意思。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 的特点。

4.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 的语气语调。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

(1)范仲淹 。(2)欧阳修

例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7.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9.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例3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0.“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请写出人名: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山之僧智仙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B. 名之者谁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C. 朝而往,暮而归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 晦明变化者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2.第二语段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现在常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来表示什么?

例4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 友人语巨伯曰( ) ② 子可去( )

③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④ 遂班军而还( )

16.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败义以求生。 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

B.岂荀巨伯所行耶? 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 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17.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的感想。

◆例1:本题考查古汉语中一词多义、句子翻译、文意理解、整体把握并涉及到对联知识等。答案:1.①B;②C;③B;④A. 2. 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如一块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3. 壮阔、浩渺(意思对即可) 4.阴晦萧索, 晴朗明丽, 悲凉低沉, 喜悦昂扬。5.答案示例: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例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内容及主旨的理解等。答案:6.多, 洗涤, 长蔓(牵牵连连), 更加。7.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8.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9.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例3、例4:主要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和文意的理解。答案:10.欧阳修 11.C 12.云归而岩穴暝, 风霜高洁 1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14.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15.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 16.C 17.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