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试卷> 题目
文学作品阅读训练设计(10篇)

文学作品阅读训练设计(10篇)参考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①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②生命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顿地前进(或“生长”)、去争取成功的过程。2.①因为缺少了奋斗与成长,现实中确实有的生命变成了“死湖”,变成了“空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联系最后一段第三句作答)②反复有强调作用,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前进,要成长。(根据反复的修辞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3.例:①一江春水经过细细平沙,看见夹岸桃花;小树种籽破壳出来;小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欢唱;小树荫庇花草;小树结出累累果实。②不论快乐或痛苦,生命让我们享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

4.B C(B项错在“语句处处对比”;C项无“怅惘虚无”之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5.比喻。静女虽明艳,但不妖冶;羞怯,但庄严。充满了流动的光辉。

6.凝静,超逸,庄严,幽哀。

7.结构上,与文章开头“娟娟的静女”的比喻照应;历经四段的否定性议论后,承转进入主题;内容上,“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写照,远离故土面对这寂静、空漠的雪和月。万籁俱寂中,一切的怀想与追恋涌上心头,才有作者此时此地的幽忧与彻悟。

8.B E(B.不是“深化”印象;E.不是哲理散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9.①小河象征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脉。②“接受河的教育”,就是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河又哺育滋养着人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河两岸的人善良、淳朴、乐天和无拘无束。“我们”也是在接受这些优良品格的教育和熏陶。

10.对比。①以前的小河“眼似秋波横,眉如青山黛”,眉清目秀,清澈可鉴;现在却枯瘦、污秽,“像负伤的动物苟延残喘”。②以前在河里有时可以顺手牵鱼,在水里盥洗、淘米洗菜;现在却污秽不堪,村民只好到新掘的井里挑水吃。③以前有水为伴,感受着河风,听到水声,令人亲近,给人心灵的抚慰,能解除辛苦和寂寞;现在只好口噙水龙头,河水离我们已越来越远。④山的对比,以前青山如眉黛,与绿水相随,但因对绿色的肆意破坏,已童山濯濯,村民们没有柴烧,只好改烧蜂窝煤。

11.在这里,水不单纯是物质上的,它已超越水的实用价值,具有一种情感价值和理念价值,人类精神的萎缩,民族活力的丧失,而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善良、淳朴、乐天品格的流失。小河的枯瘦、污秽、苟延残喘,无疑是人为的伤害,表现深沉的忧患意识。其实,拯救小河就是拯救人类自身,就是拯救优良品格。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珍惜环境、珍惜生活、珍惜情感,更要珍惜文化和品格。(意思对即可)

12.B D(B项少了“乡情”;D项不是比喻而是拟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13.作者认为应该使自己达到一个人生的高度,并且她正在向自己的人生高度前进。(或答“作者认为自己应该实现人生的理想与目标,自己也一直在追求着人生的理想与目标”。)

14.神秘与神奇,震慑与肃穆(答“清幽、朦胧”不给分)。

15.湖南乡间的山与玉山;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启示了对人生的追求。

16.C D(C项本文不属“阳刚”,而属“柔美”,并显得委婉含蓄;D是“从虚境进入到实境”)。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7.我读书不是苦读,是乐读,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回事。(意思对即可)

18.无拘无束地阅读,自由自在地思考。(意思对即可)

19.在书的世界没有阻隔,足不出户,也可随时阅读,随时拜师求教。(意思对即可)

20.开拓视野,丰富阅历,认识人生,增长见识,增长智慧。(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21.经历年代久远,却依旧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古建筑群能构成今天都市的主干性景观,并付诸实用。

22.中国自古以来习惯于把攻击对象整个儿毁坏,非烧即拆,斩草除根,不让它阴魂盘绕,死灰复燃;欧洲则不然,更在乎所有权的转移,即更在乎占领和抢掠。

各个自成系统的生态文明也都有形成的充分理由,应该以多元心态一视同仁。(能自圆其说即可)

23.思路:用社会政治走向可以评定优劣,即认为中国古建筑是被新生政权作为权利的象征而摧毁的,而西方古建筑则作为审美、生态图像因而能在政权更迭中完好地保存。

全面:①中国古建筑是被新生政权作为权利的象征而摧毁的,而西方古建筑则作为审美、生态图像因而能在政权更迭中完好地保存;②中国的建筑,主要以木材为构架;欧洲的建筑,则以石材为上选。两种主干性材料的不同,决定了延续时间的长短;③不同的材料选择,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观念。欧洲追求宗教意义上的永恒,而中国则追求生生不息、代代更新。

24.C E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

25.引用:“抟扶摇而直上”说明鸟儿的自由翱翔与笼子里的鸟对比,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反问:“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作者对空中霸主“鹰”遭遇的同情。类比:“粘在胶纸上的苍蝇” 与“笼子里的鸟”类比,形象直白。反语:“优待”。对比。

26.⑴爱鸟的声音:清脆、嘹亮,圆润而不觉单调,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⑵爱鸟的形体:身躯玲珑饱满、跳荡轻灵、让人无限迷惘、有令人喜悦的雄姿。

27.作者以杜鹃鸟为例说明有的事物表面与其实际的事实并不总是一致的。“启迪”一问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要合情合理。

28.C E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9-32题。

29.李白是一个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民族的血液,具有西域骑士剽悍、洒脱的特性。

30.前者:伟大的漂泊者被孕育出来之时。后者:饱含异质的李白与开朗雍容的大唐的相遇。(意思对即可,各2分)

31.李白漫游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播撒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

32.B C(B.李白只是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并不是摒弃;而且,李白的诗并不全是剽悍纯粹猛烈的。C.文中的意思是“没有李白的加入,大唐会减却许多光辉”,这并不能说“大唐王朝也很难变得开朗雍容”。)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3-36题。

33.既指颓败的树木,又指灰暗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34.说明树木是有灵性的,肯定人类从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引出下文对落叶的感悟。(意思对即可)

35.作者的感悟:树木有灵;时光易逝(答“要珍惜青春”、“对逝去年华的惋惜”亦可);对生命应从容、超脱与包容。(意思对即可)

36. A E(B项原文中没有“深切的同情和惋惜”,只有探究生命奥秘的遐思。C项“喜爱”变为崇敬,“具体细致”不合文章实际。D项“全文感情基调昂扬向上”不合文章实际。)

十、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37-40题。

37.行动;含蓄、深刻。

38.母爱的表达方式是细腻的、生动的、显性的、感性的,而父爱的表达方式较母爱相比则是粗放的、抽象的、隐性的、理性的。

39.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明抑暗褒的写作手法,处处用母爱来衬托父爱。虽然选取的都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但材料价值在于“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组材精细“平中见奇”,从极易被人忽视的细节中挖掘出了父爱的伟岸、博大。40.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