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试卷> 题目
        语文教学资料A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

        语文教学资料A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参考答案

语文教学资料A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第六单元1、炫 xuàn  称chèn   呈 chéng  爵jué 和 hè榛zhēn  溅jiàn  踪zōng  萤yíng 2、(1)那浅浅的天河  不甚宽广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2)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3)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4)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5)商女不右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6)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来归  3、略。 4、(1)神话 童话  寓言 (2)《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3)乐府  律诗 绝句  词 5、(1)衬托  (2)按照亲疏远近来判断事情。(3)祸福相依的辨证道理。(4)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6、下雨  以……聪明  丢失  逃跑  慰问  祝贺  带领  过  弓箭  靠近  十分之九 原因  7、(1)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2)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实战演练:3.示例:⑴农民好比蜜蜂,虽然耗尽了体力,却创造了甜蜜的生活。 (2分,运用比喻1分,运用转折复句1分)

4.B(2分,和平:这里是温和、平和的意思) 5.B(2分,A项加“的活动”;B项改“亲切”为“热烈”;D项去掉“充满了”)

6.C(2分,根据上下语言环境来判断)     7.贵厂生产的毛巾脱色(1分),质量有问题(1分)。

8.(1)①示例:点燃激情,传递梦想。②热浪滚滚  喜气洋洋(结构相同1分,意思相联1分)。(2)①花和尚(1分)   拳打镇关西(或大闹五台山、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等)(1分)②托尔斯泰(1分) 罗曼.罗兰(1分)

二、    现代文阅读:

20.交代写作时间(1分),引出下文(1分)。

21.作者回顾自己地震发生时自己亲历的场景和内心的触动。(2分,“场景”1分,“触动”1分,意思相同即可)

22.(1)老师在紧急情况下,为了稳定孩子和家长的情绪所表现出的冷静和从容(1分),表现了老师临危不惧的精神(1分)。(2)老师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震惊、后怕的心理和难以平静的心情(1分),表现了老师对儿童生命安全的极度担忧(1分)。

23.答案要点:不辞劳苦、不顾个人安危、亲民爱民(3分,答对一个要点计1分,意思相同即可)

2008年娄底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题参考答案(语文)第1页(共2页)
 
24.“永远”一词表现了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力量(1分),表达了人类社会“大灾有大爱”的美德,是值得永远感动的(1分)。  示例:我们感动那些新闻工作者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亲临现场进行采访报道;我们感动那些志愿者不辞劳苦赶赴灾区抗震救灾;我们感动那些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写出一个计1分,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计2分)。

19. (2分)孩子   20. (2分) A 旅店    B 实现人生理想的境界、目的地 21. (4分)①乌黑的小眼睛  ②眼睛里充满憧憬,无丝毫阴影。 ③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 ④从乌黑的小眼睛中可以窥见自由而明朗的灵魂。(每个要点1分。)    22. (4分)文章分别写了孩子的眼睛和老盲人的眼睛(2分)   作者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懂得了应该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仍坚毅行进,领悟到奋力前进的意义。(2分) 23. (4分)正反作答均可。   示例:正:应该先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且“我”和老人素不相识,何况,老人也表明了态度。反:不应该先行。老人是盲人,在空旷的山峦中独自行走很危险,且目的地都是投宿住店。(判断2分,说明理由2分)

语文教学资料B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  参考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成语练习答案:1、转弯抹角2、月明风清3、张皇失措4、永垂不朽5、不可名状6、富丽堂皇7、荡然无存8、丰功伟绩9、面如土灰10、深不可测11、天无绝人之路12、老实厚道13、微不足道14、失群落伍15、穷愁潦倒16、惟妙惟肖17、巧妙绝伦18、意想不到19、独一无二20、因地制宜21、重峦叠嶂22、别具匠心23、胸中有丘壑24、水深火热水25、井然有序26、迥然不同27、玲珑奇巧28、周而复始29、神通广大30、拍案叫绝31、相安无事32、永无止境33、天衣无缝34、在动难逃34、五彩斑斓35、束手无策35、物竟天择36、无动于衷37、唠唠叨叨38、充耳不闻39、视而不见40、不折不扣

课内古文  (十)1.⑴完了,结束 ⑵撑,划 ⑶穿 ⑷客居   2.⑴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 ⑵仅仅只有那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也只看到那么一小点,小船看起来如小草般,船上的人看起来只有两三粒米那样大小罢了 ⑶看见我,十分高兴地说:“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3.D   4.B  5.⑴痴  ⑵由面到点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7.“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标志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以跨世纪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情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4分,每项各2分。“构成”答对两点即得2分,“含义”只要能答出“爱心”的意思即可,得2分)    8.(1)例,八月北京迎奥运 十五元宵游花灯  八月中秋思故乡  (2分,宽对即可)

(2)端午习俗带给人愉悦、激励争先、团结合作、爱国爱民,等等精神,也传播屈原的“楚辞”文化。(1分,答对一点即给分)

9.(3分)④②①⑤③(这五个分句,依上下语境应先表现地域属性,即“中国的”、“世界的”,这便形成了④②的序列;再表现时代属性,即“传统的”、“创新的”,这便形成了①⑤③的序列;最后与下文的“庄严”、“浪漫”相承,表意更连贯。)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16.(6分,每条2分。)雪:洁白无暇(或“洁白神秘”);风:呼啸迅猛(或“耀眼迅猛”);云:轻盈多姿(或“漂亮轻盈”)

17.(4分)不能换。“亮”不仅包含了“猛”的含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耀眼”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高原之风的喜爱之情。“猛”字虽然也生动,但只能突出高原之风强烈的特点。    18.(4分)高原树林被天火烧死后的情形很悲壮,但更多被烧死的树表现出的坚强不屈的形象和精神却令人惊叹和敬佩。要点:震撼于“悲壮”(“天火”、“布满”、“倒下”“巨大”),更震撼于“精神”。注意对语段中分号前后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9.(4分)高原的云是高原上所有藏族女子的化身,是高原所有美好景物的化身,代表着高原人和高原生活的纯洁、美丽和自由,饱含了作者对高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0.(1)沉睡茧中的蛹,咬破自织之“茧”,羽化成蛾。(1分)  (2)个体生命挣脱自织之“茧”,获得重生。(1分)  [关键词  “破(挣)”“茧(困难或障碍)”“成蛾”(重生)]    21.(1)升华(飞跃)(1分)  ;(2)联想(类比)(1分) 22.(1)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殉情,双双化蝶。(1分)(2)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美。(2分) 23.(1)织茧而栖,沉沉而睡(沉睡茧中)(两者任选其一即可)(2)突破自织之“茧”,从生存的窒息或绝望境地中走出来。(1分)(3)只有不断突破、超越自身或外在的障碍,才能实现自我生命的不断更新和升华。(2分) 24.不完全一样。(1分)虽两者遭遇困境、甘受考验,但《石灰吟》通过对石灰的赞美,着重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关键答对《石灰吟》所言之“志”,给3分以上)

语文教学资料C参考之  第十二课时

一、基础知识:2.  答案c(“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当以_梦寐以求”之类的成语加以陈述)

3.答案A(B句主语残缺。C句词序不当, “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应为“广泛征集和精心筛选”。D句动宾搭配不当,“降低”应为“减轻”)    4.答案c(⑤句点出对象:种子,突出所处环境对它的敌意。③句紧按⑤句,说明种子勇敢面对压力,突出其努力: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抖.④句承接③句,再度强调其努力。②句承接④句,自然地道出种子努力的结果:变成了嫩芽。①句承接②句,坚定信念,升华文意)   5. 答案D(“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出白张籍《夜到渔家》)   6.答案B  

7.B(“触类旁通”指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用在此与语境意义不吻合,应为“息息相通”)    8.B

9.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请按下列要求作答。  (1)请说说“端午节”的来历。(2分)  示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遭保守派贵族谗言攻击,最终被放逐¨屈原因理想无从实现,自投汨罗江而亡,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答题要点:能说出端午节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即可得2分)

(2)示例:吃粽子、赛龙舟、佩香袋、插艾草,饮雄黄酒等.(3)答案:传承民族文化(1分),弘扬民族精神(1分).(意思相近即可)   

10.(2分)折戟(1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1分;语意相近即可)

11.(2分)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1分);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1分)。(语意相近即可;未明确回答“不好”扣0.5分)

12.(6分)(1)(3分)参考答案: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少,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多[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而高中生被动回答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语意相近即可;从两个方面回答的计3分,只答一个方面的计2分;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2)(3分)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回答只要能扣住题干要求,所提建议是针对结论而提且语言表达通畅即可计3分,否则酌情扣分。

二、现代文阅读   乡土情结  1: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本文的主旨是歌颂乡土情结,乡土情结贯穿于全文,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和升华是本文的主线。而童年是人生的起点站,“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否搞清“童年的烙印”这一重要词语所包含的内容是能否读懂全文的关键。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  印”呢?答案就在第二段。但作者对“童年的烙印”的描写是艺术化、形象化的,生动具体、细致入微,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考生在理解“童年的烙印”这一词语内涵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筛选整合,然后归纳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等四方面的内容。     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烙印”)。 2 .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从文中看,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些人仗着年少气盛,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另一种是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概括起来,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是浪漫的;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至于文中提到的“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不应该理解为少年离别家乡的第三种情况,而应将其归人第一种浪漫气息的情况。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3.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作者在第4段中,花了不少笔墨来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如果不结合乡土情结,只笼统回答深化主题、丰富内容之类,就没有太大的意思。只有结合乡土情结,才能深入地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联系全文来看,前面所写都是对个人家乡的思念眷恋,到了这一段,才把对乡土的思念眷恋与对祖国的思念眷恋融为一体,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这就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第四段中“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的叙述,则是对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的具体说明,也是对第一段中“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的照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乡土情结已升华为民族凝聚力,对乡土情结的歌颂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歌颂,本文的主题自然得到深化。  4.AC。A是正确选项,本文确实是“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A的表述和分析是恰当的。B项的错误在于“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的说法明显与原文“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的表述矛盾。C是正确选项,“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确实把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D项的错误比较明显,“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几乎是家喻户晓,根本谈不上什么“旧典活用”,更谈不上什么“极富新意”;至于说“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也极不恰当,正确的表述应为“形象化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E项的错误不如D项明显。原文说“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如果只用“笔法生动”“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一类的话来赏析,虽不够准确,但也无大错。E项的错误在于“具体”和“细致人微”,文章的结尾不是细节描写,就不宜用“具体”和“细致入微”一类的词语来赏析。 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在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乡”,可是B项中却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观点正好相反。C项中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是旧典,但并无新意,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一直都是表达“乡土情节”的典型用语。E项错在“生动具体”,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什麽“生动具体”。此题难度较大,学生很容易选择E项。

父亲的新年1、(1)答案:(1)(“我们”)难过(或:不快;或:兴会完尽的不快) (“父亲”)悲怆(或:艰难度日悲怆)

(2)答案:(庆幸)不再如父亲般艰难度日。(这道题只要细读上下文就能回答)

2、 答:答案:(1)很有责任心;(2)很有能力;(3)能独立承担家庭责任;(4)安分守己,安于现;(5)艰难地独立维持生计。(请注意,本题只要求归纳“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没有要求简要分析)

3、 答案:(1)文中的“新年”犹如一道难关,将父亲置于“新年”这一环境中,更能表现人物人性格特点;(2)通过父亲如何艰难地度过年关的描写,更真切形象地表达了“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主题。(请特别留心第[3][8]两段)

4 答案:C、D(C项突出父亲的能干;D项“踱步”与“跪拜”不构成对比)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高考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讲只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