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试卷> 武汉市汉铁高中2015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3月周考试题 > 题目详情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历史答案

24-35   BDCBC   CDCDD  AB

40.(1)背景: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萌芽;西欧各国在海外殖民中竞争激烈;政府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技术、新发明广泛应用;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9分)

差异: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单一经济体,垄断组织是多个企业组成的同盟(集团);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由政府的特许状确认(与政治权力结合而形成垄断),垄断组织的垄断由市场竞争形成;东印度公司除经济职能外还具有政治、军事职能(殖民扩张机构),垄断组织只有经济职能。(6分)

(2)取消: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上升;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取消独占权以促进竞争,进一步开拓市场。(6分)

理解:新法律通过限制任何企业在市场上主宰其竞争对手的能力,使美国的经济体系更富有活力,对新的竞争对手和新技术更加开放(或美国国会通过立法限制了美孚石油公司妨碍自由竞争行为,为其他公司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进而导致美国在随后一个世纪中经济大规模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维护了资本主义正常发展。(4分)

41.(12分)评分标准

一等:(1)主题鲜明,所选材料紧扣主题;(2)合理引用史实,论述完整;(3)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0—12分)

二等:(1)主题较明确,所选材料能证明主题;(2)引用史实,论述较完整;(3)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6—9分)

三等:(1)主题不清晰,所选材料不太符合主题;(2)未引用史实,论述有明显缺陷;(3)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0—5分)

(另:没按要求填写“材料序号”和“主题”的,酌情扣1—2分。)

示例:

材料序号:5、6、8、9

主题:文明发展推动生活习俗进步

论述:19世纪以来,以三次科技革命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人们的服饰从区分等级到简洁实用,并日益大众化、多样化;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不断改变;宽敞舒适的家居环境成为人们的首选;火车、汽车、飞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健康、优质和精神愉悦成为时尚;社交礼仪、婚丧习俗不断现代化。可见,文明的进步是生活习俗进步的推动力。 

(注:结合材料5、6、8分阶段论述亦可。)

其它主题举例,仅供参考:

(1)文明交流改变各国生活习俗(1、2、3、4、7)

(2)生活习俗变迁推动文明进步(3、4、5、7)

(3)科技革命推动中国生活习俗的变迁(5、6、7、8)

45.(1)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是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它虽然在当时没有实现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目标,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启了日本立宪政治的历史。(6分)

(2)现象:日本大正民主不是真正的具有近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3分) 原因:大正时代没有在经济上出现阶级多元、力量制衡的局面;公民不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国民受国家控制、盲目崇拜天皇;政党内阁发展不健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46.(1)孙中山支持,认为有利于消除复辟祸根,巩固共和。胡适反对,认为违背国际信义。王成东反对,认为违背契约精神。

(2)国民大革命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全国革命形势高涨、民主思想传播与影响等。

47.(1)背景:经济危机爆发(3分),各国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业转嫁危机,德国工业市场受限(2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影响德国工业发展空间(2分)。实质:抢占殖民地(2分)。

(2)应和平崛起(2分);及时警惕并制止导致战争的因素(2分);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2分

48.(l)历史背景: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2分)

 态度:林则徐主张武力驱逐并不惜战争手段解决;徐继畲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4分)

(2)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主张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向西方学习;(4分)但在“乌山之争”中表现出一个传统封建士大夫的保守和狭隘,反映出林则徐对西方认识的局限性。(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