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试卷> 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考试 > 题目详情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希望富国强兵,韩非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因此依法治国是发展趋势,而以礼治国作为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不是从此消失,宗法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走向瓦解,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因此原来的贵族制逐渐被官僚制度代替,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主要实行军功爵制度,并未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材料“科举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故A项错误;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虽然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但与材料中“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不符,故C项错误;“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材料中“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不符,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元朝时河道发生改变,主要是指修建了通惠河和会通河,主要是集中在北方地区,材料未涉及洛阳的发展,且洛阳的经济衰落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A项错误;元朝时期的运河与隋朝相比,重点在北方,因此不是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元朝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因此大运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中心在北方,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此图反映节度使统军出行,无法反映出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张议潮出行场面如此浩繁是因为他“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并非表明节度使享受超官秩的仪仗,故B项错误;节度使管理地方,与君主专制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汉代时期,铁农具是耕作的主要工具,治铁手工业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书中提到“北京”“山东”“江苏”等地治铁遗址,本质反应了生产力的进步,故B项错误;在治铁遗址中,没有政府政策的说明,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始于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材料中“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主要用于贵族和皇族的使用和观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故A项正确;“中国以金银钱财、陶瓷、绸缎等换得了西洋各国的珍珠、宝石、珊瑚、玛瑙,长颈鹿、狮子等各种珍禽异兽,槟榔、椰子等热带植物”在对外交流中有经济利益,故B项错误;“珍奇异兽”不是民间的经济交流,不利于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互补,故C项错误;虽然郑和下西洋有宣扬国威的目的,但材料体现的是双方物品的交换,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材料中仅说明苏州府吴江县农村市镇增多,没有体现苏州府的经济总值,因而不能说明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明朝工商业市镇增多,并不能体现开始兴起,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中期后江南农村工商业市镇增多,说明农业生产与商品经济紧密联系,故C项正确;材料中“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是指江南工商业市镇增多,彼此间隔距离较近,没有反映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材料“五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十个选区用抽签办法各选50名代表组成……每日仍用抽签办法选取一个主席主持会议”表明是轮流坐庄、轮番而治,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平民参政,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讲的是“五百人会议由雅典的十个选区用抽签办法各选50名代表组成”,说明五百人会议是间接而非直接民主,故B项错误;彻底铲除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奠定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罗马帝国前期,立法权掌握在贵族元老院手中,材料中罗马法学家也只能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并没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罗马共和国时期成文法就逐渐取代了习惯法,与罗马帝国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积极进行汇编法令、法律解释、著书立说等工作,从而推动法律教育与法学研究蔚然成风,说明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了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的发展,故C项正确;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编撰《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因而罗马法法在罗马帝国前期并没有发展到鼎盛时期,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题干主要是说围绕各州在国会中的比例分配问题进行和争论,最终由“平均代议”原则转变为“双重分配”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在国家集体决策时的权力分配问题,故C正确。

12.[答案]B [解析]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使得社会逐渐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与英国议会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有1832年、1867年,1884年,表明英国民主进程的渐进性,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阶级差别,不平等现象是无法消除的,故C项错误;19世纪的议会改革不是扩大议会的权力,而是为了政治参与的普遍化,故D项错误。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彼得格勒起义是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材料“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反映的事件引发的是二月革命,故A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材料中有沙皇,所以罢工暴动引发的是二月革命,故B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是在二月革命后,是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游行示威,故C项错误;《四月提纲》是在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是资本主义发展链条上薄弱的一环,因而俄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要低于美、英、法等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俄国与美、英、法等国的大工业和铁路产业工人的比较,可知俄国占无产阶级多集中于俄国大工业和铁路系统的产业,说明无产阶级集中程度较高,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较弱,工业化程度不及英法美等国,因而城市化程度较英法美低,故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工业革命较英法美晚,工业化程度低,因而工人总量均要弱于美、英、法,故D错误。。

16.[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战争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故C项错误;双方的看法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D项正确。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说明美国庚款留学的目的是从精神、意识形态上影响和的控制中国,从而获得更大的侵略利益,故A项正确;中国此时期也有大量留学生留学日本,因而美国庚款留学无法控制中国的留学教育,故B项错误;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意味着美国开始实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可知,美国对华政策的目的是获取精神和商业利益,而其根本目的还是获取经济利益,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代表人物章炳麟对革命的态度的发展变化,当时列强一直对中国加紧侵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体现的章炳麟借对老子的态度变化阐明自己的主张,不是说明老子思想影响的扩大,故B项错误;“尊孔复古”是袁世凯为称帝而进行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906年章炳麟主张社会发展是弱肉强食主张进行革命,而1913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则体现了对袁世凯称帝的反对,故D项正确。

19.[答案]C [解析]洋务运动是一场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与 “这种变化”不符,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虽然主张变革政治,但这场运动很快就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这种变化”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与“这种变化”相符,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这种变化”不符,故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材料分析的是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不同评价,不是还原历史真相,故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对历史真相的考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描述的是中日对五四运动的不同表述,中国认为五四运动是“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而日本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说明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受所处的立场和代表的利益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原始记录和历史文献之间的比较,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37年”“淞沪会战一个月”“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分析判断可知,B项“党内合作”与史实不符,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且“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没有史实依据,故排除C;D中“美国的参战”与史实不符,此时美国还没有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进一步分析可知,A项表述客观。

22.[答案]C [解析]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A错误;美国保护日本是为了控制日本,不是承认与日本平等的伙伴关系,故B错误;美国保护日本,采取扶植日本的政策,有利于提高 战后日本的国际地位,故C正确;美国扶植和保护日本是为了推行其霸权主政策,并不能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故D错误。

23.[答案]C [解析]材料侧重的是政治和军事上复兴中国,与民族工业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长江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并非强调发展西部,故B项错误;据材料得知,此时民族危机加深,中日矛盾渐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会破坏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材料中仅体现轮船招商局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没有体现轮船招商局的发展规模及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航运业中有中国轮船招商局,也用外国资本主义参与,所以轮船招商局并不能垄断航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可知轮船招商局与洋商争利,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轮船招商局是第一个收购外企的公司,故D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1953-1956年底“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不符,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得到大发展,与材料“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不符,故B项错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使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与材料“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不符,故C项错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采取迅速和激进方式加强农业管理,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抑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材料“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相符,故D项正确。

2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美国利用政治手段和军事力量,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援助参战国恢复国内经济”,二战后美国的霸权地位并非完全依靠布雷顿森林体系,故A项错误;美国通过美元企图控制世界其他地区,成为美国争霸的重要手段,故B项正确;美国运用美元争霸世界而非稳定世界经济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世界经济体制化,故D项错误。

27.[答案]C [解析]《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与周期②所对应的时间“18世纪90年代-19世纪50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起“殖民帝国”?,与周期②所对应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逐步取得“世界工厂”的地位,与周期②所对应的时间相符,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标志“美元帝国”形成,与周期⑤所对应的时间相符,故C项正确;垄断组织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周期②所对应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8.[答案]D [解析]近年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故A项错误;城乡二元体制未终结,故B项错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经济深化改革需要大量农村人口支援城市建设,故D项正确。

29.[答案]B [解析]在讨论经济计划时“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可见我国在制订计划时是比较慎重的,故A项错误;通过“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进行下一个计划的制订,由此可得出国家是计划经济,故B项正确;从“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等数据只能得出经济增长情况,无法判定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进与落后,故C项错误;“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表明,当时的计划是谨慎的,没有冒进,故D项错误。

30.[答案]B [解析]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91年,从世界局势看,东欧剧变,苏联受到影响,两极格局瓦解,根据题目中《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说明当时社会主义遭遇危机,对我国的改革形成一定的影响,故B项正确;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展开的,故C项错误;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1.[答案](1)趋势:从西汉到北宋,南方户口数逐渐超过北方。(2分)

影响:推动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耕文明范围扩大。(2分)

(2)方向: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等。(2分,答出2点即可)

影响: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4分,答出2点即可)

(3)原因: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3分)

(4)认识:人口迁移与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它会给不同的文明带来冲击与碰撞,也会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与交流等。(2分)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南方人口户数增多,比例加大,而北方人口减少,所占比例下降,南方户数逐渐超过北方;第二小问影响,从推动江南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扩大农耕文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方向,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等。第二小问影响,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可从推动整体世界的形成、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改变世界人口布局等方面来分析。

(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史实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4)材料表明古今中外都存在着人口迁移和流动,这种迁移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2.[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2分)

弊端:忽视决策者的能力与素质,易造成公民集体决策的失误。(2分)

(2)进步:把直接民主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有利于克服直接民主的弊端。(3分)

(3)目的:为了防止专制独裁。(2分)

因素:中国缺乏民主传统和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某些政治人物的个人因素。(3分)

(4)理解:民主要与各国的社会制度、时代发展和具体国情相适应;民主的形式是多元的;我们要承认并尊重民主模式的多样性。(3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一切公职对所有公民开放,通过抽签选举产生(除将军外)”得出人民主权;根据材料一“实现了古希腊人轮番而治,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得出轮番而治。第二小问弊端:根据材料一中有功的六位将军死于轮番而治的雅典民主政治,在于轮番而治使得不同参政素质的公民参与到国家管理当中来,促使后来雅典衰落。

(2)根据材料二“乃在于代议制的原则”“在于美国政府中完全排除作为集体身份存在的人民,……某些代表”得出把直接民主发展为代议制民主,有利于克服直接民主的弊端;此外,根据所学,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有利于保障民主政治。

(3)第一小问目的:材料三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进行限制,是为了防止独裁。第二小问因素:可从辛亥革命领导阶级的经济实力和阶级实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中国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政治传统)、阻碍民主政治力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4)可从民主形式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不同国家实行不同民主政治制度等方面,也可得出民主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等角度理解。

33.[答案]

看法:欧洲人对中国从褒奖、欣赏、推崇到贬低、蔑视、嘲笑。(3分)

中国、欧洲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消长影响了欧洲人的中国观: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使“欧洲文化优越论”得以发展;工业革命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欧洲实现崛起;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广泛建立;明清时期的中国在诸多方面逐渐落后于世界,在被列强侵略后,国际地位一落千丈。(4分)

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