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试卷> 2015届中考语文第二轮专题训练20 > 题目详情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解析:本文是一篇解说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事理说明文。第1题,这种类型的题目必须回到原文中寻找答案,找到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含义。(1)答案锁定在第一、二段,第二段开头探讨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拉近人们的距离的同时,在现实世界疏远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整个第二段也在说明这种虚拟世界造成的问题。所以网络和手机的出现是通过虚拟空间拉近人们的距离,而不是把原本的虚拟世界变成现实世界。(2)答案锁定第三段,作者首先通过一句“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肯定网络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然后谈到了我们中有一部分极度依赖网络的人,他们被网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不能以偏概全。第2题,分析“作用”一类的题型,首先回到原文中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看下“常见的情形”本身在说明什么问题,再看看它在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回到原文中,锁定第二段,“常见的情形”后主要谈论的是网络应用造成人们当面冷淡的问题,在虚拟世界中的热情和现实世界中的冷漠形成对比,作用就是为了突出网络的应用使人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说明网络也造成了一定的问题。第3题,从文章中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是有肯定也有否定的,肯定了网络带给人们的便捷,同时也指出人们不应沉迷于所谓的虚拟空间,而应扎扎实实地站在现实的土地上。所以答题时就这两点组织语言就可。第4 题,对一现象做评述,主要是赞成或反对态度,赞成的原因主要是这一举动能够减少人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而反对的原因是就科技的进步来讲,这一举动会削弱网络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功能和作用。

答案:1.(1)“天涯若比邻”不是用来形容虚拟世界变成现实世界,而是用来形容网络能不受空间限制,快捷地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2)不是因网络的发明而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是因一些人极度依赖网络而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 2.说明了网络的应用在现实世界疏远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缺少了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和真实。 3.要充分利用网络带给人们便捷的交往方式,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但不要热衷于虚拟空间而脱离现实生活。 4.示例一:肯定,从实用工具的源头上杜绝沉迷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的行为,避免发生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现象。示例二:否定。这种在应用科技上的倒退现象,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消减了网络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功能和作用。

专题十五 议论文阅读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能正确理解、提取、概括论点(包括分论点)。

2.能准确区分、概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并能根据需要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

3.能正确辨别各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4.能结合具体语境,阐释抽象语句,解释含蓄语句,明确指示代词及过渡句(段)的作用。

5.理清论证思路,概括论证过程。

6.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或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

考点一:明确论题 把握论点

(一)关于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一般都由论点、论据、论证组成,称为议论文三要素。

从内容上分,议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般性的政论文、评论、杂文、演讲稿、读后感、序、跋等。从方式上分,议论文有立论和驳论两种。

(二)论题与论点

论题是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是论述的话题,是论述的一个范围,一般是一个词语或短语,不带观点和主张。而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一个句子,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了解论题有利于准确把握论点。

(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对中心论点来说,各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阅读和分析分论点,要注意它们彼此间的关系。

(四)把握中心论点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作者自己的主张;他关于生活、人生、社会等问题的一些看法);论点一般是正面的观点,作者的态度很明确。

2.从句式上看,是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读书人是幸福人),有时虽没有主语,但有动词谓语,已表明作者的观点和主张也可以(如:善于舍弃)。它不应是一个词、短语或疑问句(如:单纯;敬业与乐业;说谦虚;奋斗的另一面;城市给了我们什么?)一般有提示性的语言,如:开头:“我认为”“我们要”“我们应该”“可见”“由此可见”;结尾:“总之”“综上所述”等。

3.从位置上看:有的文章标题、开头、中间的过渡句,过渡段,结尾就是或包含了中心论点,因此需要去“找”。

(1)在标题中“找”:标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种:A.论点型。即标题就是全文论点。这类标题直截了当,有利于读者快速、准确地把握全文主旨。B.论题型。即标题只点明作者在文中所要讨论的问题或范围,论点则包含在正文论述之中。这类标题留有较大空间,可启发读者思考。C.疑问型。题目是问句形式,其答案便是文章的中心论点。D.比兴型。即文章标题只表明文章写作的因由或论述的切入点。其好处在于含蓄朦胧,引人入胜,论点则要根据文章内容,深入挖掘其内涵。

(2)在开头“找”:A.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B.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C.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D.根据自己的经历归纳出中心论点。

(3)在过渡句中“找”: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起概括作用,这样的句子也有可能是中心论点。

(4)在结尾“找”:有时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这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

(5)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①叠加分论点,归纳出中心论点。

②通过分析论题找论点。

论题是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是论点针对的对象,认真阅读文章弄清论题,再顺藤摸瓜,找到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什么见解和主张,就找到了论点。

③根据论据判断论点。

由于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论据来判断论点。首先分析论据的选择安排并理解它们对论点的支撑作用,再看看作者提供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共同支撑的是什么观点,如果这些论据都为同一个观点服务,那么这个观点就是论点。

考点二:理解论据 品味语言

(一)理解论据

1.关于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答题格式:本文(段)的论点是________,这里所列举的________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________。

2.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一般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区分起来比较容易。而引用名人的言论与名人的事例要区分开来,并不那么容易,引用名人的言论来证明论点的是道理论据;引用名人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是事实论据。

3.事实论据的概括

首先,要考虑到该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再者,注意概括的方法,注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最后,用语力求简洁。

4.分析论据的作用

论据的作用,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或批驳错误的观点。论据的作用分别是:

答题格式:①道理论据:运用________这一道理论据,论证了________论点,增加论据的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事实论据:运用________这一事实论据(事实要高度概括),真实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论点(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化)。

③用事实或道理作对比的论据从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使正确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5.论据的补写

补写论据要注意: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是名言还是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论据要有说服力,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人所共知;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胡乱编造;表述力求简洁流畅。补充名人事例至少要表述三个方面:人+事+成就。

答题格式:________(人)做________事,表现了一种________的思想(精神、品质),充分说明________(论点)。

(二)品味语言

1.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1)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语言准确、严密表现为:概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2)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语言概括性、简洁性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因其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

(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语言鲜明生动表现为: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式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2.词语考点题型检索

(1)某个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格式:不能+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紧扣论点和分论点答出词语在文中含义+去掉的后果+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

(2)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用)作用。

(3)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格式:不能+解释词语的含义+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4)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考点三:理解论证方法 分析论证结构

(一)理解论证方法

1.关于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联系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2.论证方式与论证方法的区别

论证方式是就议论文总体而言,即一篇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要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是以正面论述为主,还是以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言行为主。也就是说,论证方式可分为两类: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它和论证方式的基本区别在于:论证方式是指一篇议论文所采用的论证的基本形式。论证方法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以下两种:

(1)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用这种方式写作的议论文被称为“立论文”。《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一篇立论文。

(2)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这类议论文被称为“驳论文”。

3.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

论证方法
作用
答题格式
举例论证:就
 
 
是列举确凿、
 
 
充分、有代表
 
 
性的事例证明
 
 
论点的方法。
使论证更具
 
体、更有说
 
 
服力
使用了举例论
 
证的论证方法,
 
 
列举____(概
 
 
括事例)证明
 
 
了____论
 
 
点,从而使论
 
 
证更具体、更
 
 
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就
 
 
是用已被人们
 
 
公认的理论或
 
 
名言或定理公
 
 
式来证明论点
 
 
的方法。道理
 
 
论证包括引用
 
 
论证
可以增强论证
 
的说服力和权
 
 
威性
使用了道理论
 
证的论证方
 
 
法,引用____
 
 
(填论据)证
 
 
明了____观
 
 
点,增强了论
 
 
证的说服力和
 
 
权威性(或更
 
 
有趣味性,吸
 
 
引读者)
 
 
对比论证:是
 
 
用正反两方面
 
 
的事实和道理
 
 
进行鲜明对比,
 
 
从而证明论点
 
 
的方法
起突出强调正
 
面的作用
使用了对比论
 
证的论证方
 
 
法,将____和
 
 
____加以比
 
 
较,突出强调
 
 
了____观点
 
 
比喻论证:就
 
 
是通过形象的
 
 
比喻来证明论
 
 
点的方法
可以把道理讲
 
得浅显易懂,
 
 
容易被人接
 
 
受,使论证更
 
 
加生动形象
使用了比喻论
 
证的论证方
 
 
法,将____比
 
 
作____,证明
 
 
了____观
 
 
点,从而把抽
 
 
象深刻的道理
 
 
阐述得生动形
 
 
象,浅显易懂
 
 

(二)分析论证结构

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1)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好的引论应当简明新颖。

(2)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好的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3)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检索题型

(1)运用了什么论证结构?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2)论证思路怎样?(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怎样?)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然后分析: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回答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答题格式:作者为了证明________观点,先通过________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使用________论据,然后对论据________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________观点(或得出________的结论)。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中间本论部分还应考虑从几个方面及先后次序问题。

3.从结构角度分析文段作用

(1)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具体答题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①开头通过写________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________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2)中间文段结构作用:承上启下。

(3)结尾段的作用:①深化中心论点,提出________的结论;②重复或强化________的中心论点;③发出________的号召或劝勉人们________;④补充论证了________。(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考点四:开放阅读 个性表达

(一)答题思路

1.首先要整体感知,把握观点。要弄清题干要求是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2.围绕论点,大胆表述。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则可,也就是说,自己表达观点之后,要有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建议赞成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已经阐述清楚,便于准确严密地解答。

3.联系生活,有感而发。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来表达,才能准确、严密、全面而有深度。

4.表达明晰,语言流畅。尽管简短,也要注意选用词语,精巧构思,这样才能不因自己大意而扣分。

(二)题型检索

1.就文章观点谈看法的题。

答题格式:首先应明确同意与否,然后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要求语言上有文采,能用上成语、名句、排比句更好。

2.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答题格式: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3.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4.结合材料或生活实际谈谈获得的启示或表述自己的看法。

答题要把握三点:文章内容,生活实际,自己感受,三者缺一不可。

答题格式:正如文章所说(这里可以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生活中(生活中的实例或现象)+我认为(对以上两点的自己的看法)+我要怎么做。

[例]宽容与智慧

梅桑榆

    ①谈宽容的文章不知凡几,美国学者房龙,甚至不惜篇幅,专门写过一本论宽容的书。但是不宽容的人,不大可能在读了几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就变得宽容起来。因为一个人能够原谅他人的过失,对冒犯、侮辱,或是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不予计较,须有宽宏的度量,而一个人的度量是宽宏还是狭小,不但取决于他的性格、心地,而且取决于他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预见行事后果的能力,即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有的人度量宽宏,是天性使然,这种人毕竟很少,更多的人能够宽容他人,则是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之后而做出的抉择。

    ②韩信为贫民时,曾于淮阴街头受过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后来他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被刘邦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并未忘记那个逼自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的人,但韩信不是要他的脑袋,而是任他为中尉,并对诸将说:“此人是个壮士。他当年辱我时,我当然可以与他以死相拼,但死得无名,所以忍耐至此。”

    ③韩信此言,只是道出了他当时受辱时对利害的权衡,而不杀屠夫之子,却是一种智慧的抉择。这时的韩信已经封王,而那曾经侮辱过他的人仍是个贫民。此时韩信若是为报复而杀他,当然如同杀鸡般容易,但这一刀下去 ,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横暴者的形象,也就活脱脱显现出来。而他以德报怨,对此人授之以官,则可以显示其大丈夫襟怀,赢得大众的赞扬,赢得人心。智商奇高的韩信,自然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段被司马迁、班固载入史册的千古美谈。

    ④韩安国于汉景帝刘启在位时,曾事梁孝王刘武,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而立下大功,名重一时,后遭人谗陷,获罪下狱,在狱中屡被狱吏田甲欺辱。他曾对田甲说:“你不要欺人太甚,你难道没听说过死灰还会复燃吗?”田甲却冷笑道:“死灰若复燃,我则以尿浇灭之。”不料,数旬之后,汉廷竟下诏,任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田甲听说韩安国复居高位,怕遭报复,吓得弃家而逃。韩安国却下令:“田甲若不就官,我将灭其一族。”田甲走投无路,只得向韩安国袒背谢罪。韩安国看他如此狼狈,笑道:“死灰今已复燃,你可以尿浇灭了!何必吓成这样,公等值得我计较吗!”遂令复其官,并善待之。他的大度,不但被时人称颂,也被史家记下令后人敬佩的一笔。然而,韩安国此举,固然可以说是其心胸宽大,但又何尝不是由于他的智慧与识见使然?他历尽险恶,得以复职,地位尚不巩固,若是一上任就对田甲施以报复,必然令人厌惧,并很可能因此树敌,而对欺侮过自己的人宽容以待,则会得到世人的尊崇,对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大有好处。

  ⑤从韩信、韩安国如何对待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如何对待损害自己尊严的位卑者,不仅可以看出其有无雅量,而且可以看出其处世的智慧。

1.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结构严谨,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一句话概述第④段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说说阅读本文后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本文题目是“宽容与智慧”,在论述时,作者列举了韩信和韩安国善待侮辱过自己的人的事例,并指出韩信能这样做,是“智商奇高”,韩安国这样做,是“由于他的智慧与识见使然”,抓住这几个要点,本文中心论点就很明确了。第2题,考查学生对论述过程的分析。解答本题,只要扣住议论文“三段论”结构,回答比较简单。第3题,考查学生归纳段意的能力。回答此类问题,要注意不能如归纳记叙文段意一样只叙述事例本身,答题时既要概述事例,还要揭示事例与论点的关系。第4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列举事例一定要能够证明文章中心论点,同时,和第3题一样,概述事例时要注意揭示事例与论点的关系。第5题,考查学生的阅读体悟。答题时要从“智慧”的角度入手,既然“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那么怎样才能有“智慧”“识见”呢?答案不言自明。

答案:1.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2.本文共五段,首段是引论,提出“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的中心论点;②③④段是本论,列举韩信、韩安国事例论述中心论点;尾段乃结论,重申中心论点。三部分环环相扣,层次井然。3.列举韩安国善待曾侮辱自己的田甲事例,论证“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的中心论点。4.示例:诸葛亮鞠躬尽瘁以“恢复汉室以报先帝之恩”,后主刘禅听信谗言几疑孔明。孔明毫不计较,照干大事不误。5.要点:因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所以要多读书、多经历,以长智慧、长见识,做一个宽容的人。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第五部分               写 作

第一讲 审题求“准”

作文审题的终极目标是准确到位、不偏不倚。考生只有将题目的外延和内涵理解透彻了,才能在立意、构思上不出现偏差,才能追求立意上深刻、构思上新颖等更高级的写作目标。可以说,准确审题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作文保险分的“奠基石”。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审读题目呢?在这里,笔者结合近两年来全国部分省市中考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单个词的审题方法

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这种形式浅显而醒目,较为容易。

如2014年四川广安市的中考作文题目《痕迹》,从字面上理解,痕迹:①物体留下的印儿;②残存的迹象。如果我们就局限于此,是很难写出优秀的作文。要写出优秀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从写作的内容看。根据词语的解释,痕迹可分为有形的(实指)和无形的(虚指)。有形的如:脚印、伤疤、皱纹、童年时的一张照片、一张糖纸,少年时的一本书,一个拥抱等让人思绪万千的痕迹。无形的指成功的痕迹,也可指精神上收获的痕迹。如:感动(爱)、内心的伤痛(成长)、丰功伟绩、成就(作品)、高尚品德、精神等。因此,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写“痕迹”产生的经过,可以写成长中印象最深的事件,也可以写让“我”感动的人和事,还可以写历史上的名人等等。

   第二,从立意的角度看,是写“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痕迹”。例如:在过去的人生路上,你都留下过什么样的脚印和痕迹?这些“脚印和痕迹”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哪些启发?对自己有何警示、意义?在将来的人生路上,我们还应该留下什么样的痕迹?怎样留下让自己最满意的痕迹?别人的脚印和痕迹对自己有何影响?

第三,在文体的选择上,以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为主。写成记叙文选材要贴近生活,内容要充实,要选取具体的典型的事例,切忌大而空。切入的角度要小且巧,从小角度折射出一个大问题。一定要写出“痕迹”的典型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有真情实感。写成议论文一定要观点鲜明,材料详实典型,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切不可空发议论,牢骚满腹。写成散文要紧扣话题,时空转换自然得体,形式新巧,语言优美。

    这类作文题还有:2014年陕西的《答卷》,南充的《远方》,达州的《渴望》,宁波的《深处》,襄阳的《做》,福州的《自律》,赤峰的《熬》等等。审题时,既要弄懂题目词语的本义,还要明白其比喻义、引申义、象征意义等;既要能够化实为虚,如《答卷》;又要能够化虚为实,如《感动》。写作时要放开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还要力求内容形式的创新。

(二)短语的审题方法

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无论是考试,还是平时练习,这种形式最为常见,而且要特别注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偏题、离题的现象。

1.偏正短语的审题

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偏正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后面的名词。但从作文审题的角度分析,中心词只是规定作文取材的对象或者范围。行文的重点应放在前面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上。这些词语,通常才是“题眼”所在。只有抓住“题眼”来组织材料,才能做到中心明确。

例如:2014年天津的中考作文题目《我心灵的甘露》。中心词是“甘露”,它规定了行文的取材范围,必须是“甘露”。行文的重点应放在修饰语“心灵”上面。“我”则限制文章必须写与“我”相关的内容。所谓“甘露”,即题干中所提示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经典的艺术形象,神奇的科学世界;刻骨铭心的故事,激动人心的场面,怦然心动的瞬间;生活中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深情的叮嘱,一个鼓励的眼神……”写作时,要着重写出“甘露”对“我”“心灵”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愉悦”“惊奇”,是“感动”“痛苦”,也可以是“激励”“向往”……着笔时要抓住细节,细致地写出“我”心里的感受、变化。

这类题目还有:2014年浙江杭州《一份满意的答卷》,衢州《被爱的感觉》,河北《这样的衣着》,衡阳《开在心中的花》,大连《美丽的插曲》等。

2.动词性短语的审题

作文题目中有动词或者是动词性的词语,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充当谓语的词语,那么,这个词往往就是“题眼”,选材和立意,都围绕这个“题眼”来确定。

如2013年黄石市的中考作文题目《读你》。

首先,明确标题中的“你”的所指,因为只有明确“你”的所指,作文才能有一个下笔的落点。一般来说,既可以把“你”理解为具体的人、事、物、景等,也可以理解为抽象的理论、情感等。这样,考生就可以选择了解最为清楚,理解最为深刻,感受最为强烈的“你”,来作为行文的对象。

其次,明确本文题的题眼是“读”,所有的材料,都要围绕“读”来组织,“读”是一个认识、了解到懂得理解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这个过程写清楚,要把过程中的感受写清楚,要把对“你”的最终认识写清楚。

此类题目,还有2013年杭州的《懂得分享》,2014年安徽的《说说我自己》,宁德的《记住这一天》,江西的《学会等待》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作文题,在动词前面往往加上副词“又”“再”“也”等,这些副词也需要我们加以斟酌。

如2013年成都的作文题《再也没有》,这个题目说明一些东西--事物、事情、美好的环境、纯真的友谊、诚信等等,以前曾有过,而现在再也没有了,作文时可以通过对比,表达一种怀念之情。

(三)完整句子的审题方法

一般来说,这种形式的作文题目较长,宜采用“切分法”。就是根据题目中的“范围、题眼、数量、人称”等来分析题目中每个词的含义和要求。

例如2014年徐州市中考作文题《阅读,曾让我感动》。

对于这样的题目,可以采用切分的方法,把题目切分为“阅读”“曾”“让我”“感动”四个部分。“阅读”指出了写作的对象,阅读的含义应该在表层“读书”之外,还应该想一想它的深层含义。阅读可以是品味、体会的意思。阅读的内容是什么,是包罗万象的名著还是自然界里多姿多彩的花草?是人世间的赤诚相待、还是人性的美好?这样就转换了话题,扩展了思路。如我阅读父亲的背影,令我感动;阅读三毛,让我感动;阅读墙角的腊梅,体会到她坚强的品质,梅花让我感动;墙上蜘蛛网织了又被风吹断,蜘蛛不放弃,最后成功,阅读蜘蛛让我感动。“曾”就是曾经,发生在从前让我感动、带给我深远的影响的事。“让我”是指“我”感动,是“我”而不是“我们”,不是“你”,不是“他”“她们”。“感动”是“阅读”带给我的最终的情感体验,是“阅读”给予“我”的深远影响。

    此类题还有:2014年山东济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乌鲁木齐《我已不是小孩子》,温州《走,到另一个地方去》,北京市《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哈尔滨《有一种色彩属于我》等。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写好半命题作文,关键在补题。首先,反复琢磨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已命好的半个题目往往对我们作文的选材、主题、文体等有所提示或限制。读懂了这半个命题的含义,才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写作特长等将题目补充成一个自己有话可说且能说好的题目。其次,反复斟酌备选的半个题目。一定要选择最能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精彩的题目,补题时还要考虑自己最擅长写的文体。第三,反复斟酌题目与主旨的关系。要在备选的一组词语中,进一步提炼出更有新意的、更能体现时代要求的词语,做到平中出新,平中出奇。第四,反复斟酌题目与文体的关系。要求中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

如2013年黑龙江龙东的作文题:请将题目“生命的________”(音符、色彩、风景、沉思、厚度、畅想……)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如果横线上填“精彩”,我们就要努力拓展、挖掘“精彩”的内涵。例如:

……宽容,你是一束阳光,消融了人与人的坚冰,让我的生活少了份淡漠,添了份真情,精彩!

……自信,你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的生活少了份伤感,增了丝希望,精彩!

……挑战,你是一抹烟花,点缀了我生活的星空,让我的生活少了份平淡,多了缕充实,精彩!

俯首仰首间,我终于恍然大悟,拥有了宽容、自信、挑战,生命必将绚丽缤纷,精彩无比!不是吗?

相信大家看了这几段文字,也会认为这是一篇“精彩”的作文。

又如2014年鄂州的《________刷新着我的生活》,横线上可以填的词语非常多,其范围包括“亲人”“科技”“性格”“文化”等等,基本没有审题障碍,考生只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和擅长的问题写作就可以了。长沙《我们一起品味过的(快乐/忧伤)》,可以写“我们”成长历程中的“快乐”或“忧伤”的事情,关键词语是“我们”。株洲《哦,原来这才是》,题目中“哦”表示“惊喜”“惊奇”“领会”“醒悟”“感叹”等情感,“原来”“才”提示文章一定要写出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过程,认识的变化过程。宜宾的《就在身边》,可写的范围非常广:亲情、友情、社会、生活感悟等等都可入题。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就”字,要写出主人公思想的变化。

三、话题作文(适用于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话题作文一般要求学生自拟标题,而所给的话题又具有很大的宽泛性、抽象性,千万不要把话题当作文的标题,如果照搬话题作标题作文,其文必定平庸。写话题作文时要遵循“小角度,具体化,易表达”的原则,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仔细审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要做到三审:审材料或提示语,审话题,审题目要求。研读提示语,正确理解“话题”的内涵,明确话题作文的要求,根据话题,进行发散性思维。然后从中抓住一点,进行写作。

(2)找准入口点。

要选取最佳、最小的切入口,确立文章的主题。话题作文不受文体限制,因而变得广阔无边,在写作时要注意将话题加以限制,把题目变小,“以小见大”,将宽题变窄。

(3)精心拟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使人耳目一新,所以考生要匠心独具,精心拟题,并根据文体、内容和中心反复推敲,做到简洁、明确、生动、新颖、独到。

(4)注意点题。

一般话题作文容易偏题、离题,结尾一定要适当点题,将之与所给话题联系在一起。

例如:2013年聊城中考作文题目:他失信了,你可以提醒他“言必行”。他沮丧了,你可以提醒他“不可夺其志”。他困惑了,你可以提醒他“走自己的路”。

我受挫败了,我应该提醒自己“自己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我想逃遁了,我应该提醒自己“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容易的”。我要颓废了,我应该提醒自己“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提醒”真的那么重要吗?

请以“提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道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根据提示要求以“提醒”为话题进行写作。

审题目。因为是话题作文,所以命题时,只要是关于“提醒”的均可。如,既可把题目定作“……的提醒”,也可定作“提醒……”,还可以直接命作“提醒”。

定内容。根据材料“他失信了,你可以提醒他……我受挫败了,我应该提醒自己……”可以看出,这个“提醒”,可以是提醒他人,也可以是提醒自己。至于提醒什么,用什么来提醒,如果你有铭刻于心的内容可以选择,那么首选这些内容;如果一时想不起来,可以从材料中去选择。如“提醒他‘言必行’”“提醒他‘走自己的路’”;也可以“提醒自己‘自己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提醒自己‘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容易的’”等。

(2014,上海)题目:这里也有乐趣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1.审题

 “乐趣”一词是文章的题眼,指的是使人感到快乐的情趣,扣住这一词语来思考生活中给我们带来快乐体验的事情来写,一般不会出现跑题的情况;“这里”是一个地点的限定,可以是具体的一个地方:家里,校园里,马路上,公园里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某种情境:小说的情节中,课堂的氛围里……;同时更不能忽视的是题中的一个词:“也”,“也”字意味着,我们所写之事,在平常看来,也许并不起眼,也许并不快乐,但在“我”心中,却成了快乐。对比一下《这里有乐趣》和《这里也有乐趣》就可以发现:这里的“乐趣”是本身就有,但不是能够直接感知到,需要我们细细去体会和感悟才能发现的。这一点一定要在文中有所体现。

2. 立意

较简单的命题,不会跑题,但是想要出彩,要写出高分就不容易了。《这里也有乐趣》的立意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立意的深度。“乐趣”是什么?是吃一顿大餐,玩一款游戏?显然这是肤浅的。这里的乐趣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指享受到生活中真挚美好的感情、感悟到某种深刻的生活体验、体会某种有关成长的一些收获……二是立意的新颖。“这里”指哪里?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生活圈子较小,大多数仅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但是,我们的思维却不能封闭有限,多想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别人没有写到的。除了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中的乐趣,还可以去关注大自然,关注社会,去领悟其中的乐趣。

3. 选材

文章的选材一定要贴近生活,注重真情实感,体现出时代性。这不仅是出题者引导的写作方向,更是阅卷老师在批卷时所关注的要点。当然,你的备用材料在运用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扣题,不能因为生搬硬套留下过多的套用痕迹。

[满分作文]

这里也有乐趣

  窗外,落日的余晖懒懒散散地洒在地上的每个角落,金黄的光芒像丰收的麦穗压在我的心头,闷闷沉沉的,让我喘不过气来。

  “数学两张试卷,物理两张试卷,还有化学一张卷子,语文还有……”我默默细数着自己的家庭作业,时不时还听到旁边同学低声的咒骂。是啊,又一个“充实”的周末,“哎!……”无奈的一声长叹。自从进入中考的备考阶段,我的生活再没有“乐趣”二字。

  背着沉重的书包,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下周的考试。

  每天回家,都要经过一座小桥,桥下有流水,水不算清澈,浑浑浊浊的,但每当我放学经过这里,会有一道夕阳照在上面,河面会倒映出绯红的颜色,也算别有一番景致。下班高峰期,路上的行人车辆往来匆匆,一阵喧嚣。但走到小桥下面的广场时,车辆的喧嚣总能被一阵热闹的音乐压制。傍晚了,这里的“夜生活”准时又开始了。

  平时走得快,经过这里时,总是两耳不闻,双眼不看的,今天不知怎的,被音乐吸引过来后,竟放慢脚步,驻足观赏起来。

  小广场不是很大,被一些休息的长椅围成一个圈,每个休息长椅后面有一个小花坛,花坛中种着一些植物和小花,暖暖的夕阳洒在上面,颜色比白天略显昏暗。但这个意境和这里人物的活动却是格格不入的。

  这里聚集着一批年纪稍大的“舞者”,他们站成一个三排的方阵,方阵的最前面会有一个领舞的老师,这个老师穿着专业的舞蹈服,动作非常的规范到位,合着动感的音乐节奏,全身上下散发着活力,与头上的白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方阵中的其他老人也都情绪饱满,节奏感极强。当然,也有技术稍差一些的:一个大概六十几岁的老爷爷,站在队伍的最后一排,好像是刚来的,因为舞步不是很熟悉,眼睛不时看着左右的舞伴,跟在节奏之后也跳得有模有样,但是总是慢半拍,惹得旁边的老人一阵阵的笑声。

  慢慢的,我被这里的气氛感染了。心情也慢慢从浮躁变得淡定。和老人比一比,我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比他们更有张扬活力的资本和条件,却每天因为学习的负担而自怨自艾,忽视了生活中拼搏的乐趣,变得悲观消极。

  天色渐晚,夕阳依旧,暖暖的光洒在老人们的脸上,映照出生活的激情和活力,我在这里,也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名师点评]小作者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景象--老年人跳广场舞入手,抒发自己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选材非常贴近生活。文章多次应用景物描写的方法渲染心情,烘托人物,突出文章的主旨。结尾“天色渐晚,夕阳依旧”“我在这里,也找到了人生的乐趣”一句话,既照应了开头,又紧扣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中心明确。

第二讲 构思要“活”

构思就是根据文题或材料,结合要求,对本次作文进行全面的考虑。那么,考生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思维来开创考场作文构思方面的新局面呢?

一、角度要“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越是常人不易想到的写作角度,越是奇妙无穷。考生在构思考场作文时,如果能从常人不易想到的角度入笔,切入生活、表现生活,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顺序要“活”。“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的构思还体现在对情节的设计上。文章情节必有高潮。没有高潮,情节就没有起伏;缺少波澜,难以吸引读者。而情节的高潮需要组织和铺垫。靠什么来铺垫?就要靠制造强烈的悬念,为高潮蓄势。它就好比把一条河拦腰堵上,堤坝上游积蓄起更大的能量,这样开闸放水时才会形成更壮观的景象,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构要“活”。文章的结构要灵活多变,一波三折,曲径通幽。在众多方法中,“抑扬法”尤为多见,考生屡试不爽,运用时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从而使文章收到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2012,黄冈)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郑愁予《雨说》选段)

生活需要笑声,逆境厄运时更需要勇敢地笑。对此,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或感悟?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作文]

笑的说明书

一考生

笑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它具有强大的魔力。它能使冰雪消融,让世间万物复苏;它能使春寒消失,让阳光普照大地;它能使烈日躲起,给生命带来一丝清凉;它能使落红有情,化作春泥守候绿叶。让我们一起去了解笑、感受笑吧!--写在说明书前面

[名称]笑

[英文名]smile

[汉语拼音]xiào

[成分]比赛胜利时的喜悦,是笑;买彩票中奖时的高兴,是笑;刘翔打破世界纪录时的激动,是笑。笑既能表现在脸上,又能体现在心里。得到别人帮助时的感谢,是笑;考试时的胸有成竹,是笑。笑的成分多种多样,它隐藏在生活中,又体现在小事上,仔细寻找,也许你就能发现它。

[适应症]烦恼忧虑者,一日三次,早中晚各微笑一次;痛苦悲伤者,一日多次,到好为止。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可以使我们变得年轻,充满活力,也可以让我们工作顺利,学习愉快。

[作用原理]笑可以迅速释放活力因子和微笑因子,通过血液到达人的身体各处,迅速赶走悲伤因子和痛苦因子,解除悲伤因子和痛苦因子所引起的各种症状。笑亦可以与其他抗病毒性药物或抗癌药物一起使用,增加病人同病魔作斗争的勇气,使其获得生机。

[注意事项]笑虽有强大的魔力,但是它本身是十分脆弱的。因此,在别人用笑鼓励自己时,千万不要打击他,因为这样做会使他痛苦和悲伤,甚至危害到他的健康。

[寻找方法]看了说明书上面的内容后,你可能会问,笑既然这么好,那它会在哪儿呢?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找到笑的方法:请拿出镜子,扬起你的嘴角,露出你那洁白的牙齿,露出你那甜甜的酒窝。看见了吗?在镜中的,就是你美丽而充满自信的笑容!

[名师点评]针对本文题,考生本可以写“笑对人生”“笑对坎坷”“笑对成功”“笑对失败”,甚至可以穿越时空,写“烽火戏诸侯博美人一笑”“我自横刀向天笑”等内容,本文作者却抛开一切寻常之思,角度大转,以笑的说明书的形式来阐释笑的功用,内容写得虽然不是无懈可击,但却轻松博得阅卷者青睐,事半功倍!

第三讲 立意要“深”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即文章的主题,这一表述形象地表明了千古文章意为高的观点。综观2013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满分作文,因立意而胜出者不在少数。考生如何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做到立意深刻、高远,是有法可循的。

一、留心生活,由小见大法

由小见大,是指写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所刻画的形象进行取舍、浓缩、强调,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在作文时,我们常常选取的是小角度,叙述的是小事情,描写的是小场景,刻画的是小人物,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有时却能表现出大的思想、意义。中考作文中,考生不妨借小事情、小场景、小角度、小人物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善于类推,由此及彼法

由此及彼,即运用发散思维,由此物联想到彼物。针对此类立意的文章,作者可以通过横向、纵向组合的方式展开笔墨,在横纵对比中表达主旨;也可用板块式行文,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支撑文章的主旨,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为丰厚,更为深刻。

三、关注热点,由浅入深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时,考生要聚焦生活热点,揭示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及时代性的社会问题,由浅入深地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现象出发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或结果。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回答“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四、展开联想,由实到虚法

由实到虚,是指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此类立意的文章不仅要描述所选对象的表象,而且要揭示其蕴涵的精神实质,即由对现实中某一事物的描述联想到与之相关的虚拟内容。由实入虚法能使习作的立意更加深远。

五、追根溯源,由果导因法

凡事有因,无因不成果,有后果则必有前因。因与果的联系,才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果导因,是指我们由所描述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其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采用此类立意法,往往能使文章主题突出,底蕴深厚。

(2014,雅安)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一个人,一件事,一次经历,一本书或一处美景,往往都要让我们感动不已。快乐的,我们热血沸腾;苦痛的,我们潸然泪下……感动给我们心灵以巨大冲击,给我们灵魂以深度触动,它让我们终生难忘。

请你以“感动”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中心明确;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④文中不得涉及任何个人信息(如个人姓名、所在学校、带有暗示性的地域特点);⑤用规范汉字书写,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感动”是一个老话题了。写这样的作文,跑题之虞固然没有,但要得到高分也并不容易。生活让我们感动的东西太多了,要想得到高分,我们就要在内容、立意、结构上面求变、求新。一般而言,很多考生会将这个题目固定为“××人(事)让我感动”,我们可以反其意而行之,写“我”让人感动;这个“人(事)”多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我们可以将这个“人(事)”扩展为历史上的人(事)。我们还可以写“大自然的包罗万象”让我感动,动植物的团结、聪明智慧、不离不弃等让我感动等等。在结构上,我们可以采用“书信体”“列小标题”等形式。在立意上,我们可以将“感动”上升为对“理想”“人生”等的感悟,提示文章的品位。这个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将抽象的感受具体化,要将一种心理体验生动形象地展现成让人看得见、想得到的东西。可刻画自己感动的心理,也可写别人感动时的反应;或记叙大的事件,也可抓取小的细节;可全方位地描述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也可捕捉故事中的一个场面、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写作时有两种情况应引起注意:一方面是没有挖掘出“感动”一词深层次的哲理,而只是泛泛地谈论“某某人、某某事令我感动”,或者“我感动了”;另一种情况是泛泛谈“我”的确感动了,但没有展示我受到了哪些感动,这些感动对“我”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产生了哪些意义,“我”的所思所想为此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显得空泛、乏味。写法上,既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但组织起来的材料作为文章主体框架必须都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理,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起不到感染读者的作用,反而会让读者望而生厌。无论采取何种表达方式,都必须要把握住情感的基调,以真情感人,以深邃的思想感人。

[满分作文]

感动

一阵大雨过后,天气凉爽了许多。我打开窗户,呼吸着大雨过后的新鲜空气,感到十分的惬意。刚站了一会儿,朋友打电话过来,邀我一起去雨后的野外散散步,我痛快地应允了。雨后的路非常泥泞,没走几步,满脚是泥,鞋子掉了好几次,我们干脆脱掉鞋子,把它拎在手上,在泥泞的路上跋涉。走着走着,身边的朋友突然“哎呀”了一声,弯下腰看着什么。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被大雨打湿的蝴蝶,它的一只翅膀被朋友的脚踩在泥里。

那是一只纯黑的蝴蝶,黑色的触角,黑色的头部,黑得发亮的翅膀。大雨对蝴蝶是一场灾难,朋友的一脚更是雪上加霜。虽然一只翅膀在不停地抖动,但怎么也飞不起来,大概是累了吧,蝴蝶突然不动了。当朋友正要用手帮助它时,蝴蝶又抖动起来,也许因为刚才的蓄势吧,抖动频率明显加快了,一点一点地,那只翅膀慢慢从泥里抽出来。奇迹出现了,翅膀抽出的一刹那,它飞向了高空,飞向了蓝天,飞向属于它的那片自由空间。

我的心在那一刹那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弱小的生灵,在它生命处于危难之时,竟能够做出如此感人的举动。它的信念是什么呢?它的追求又是什么呢?我想了许久,找不出任何准确的答案,忽然,眼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