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试卷> 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 > 题目详情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参考答案

(一)(1)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寒之者

(2)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不能一暴十寒。

(二)(1)天吏   士师     以燕伐燕

(2)不是。孟子认为要讨伐不义的诸侯,必须是“为天吏”,要杀掉杀人犯,必须是执法部门的人。孟子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法治问题。

译文: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三)(1)大丈夫  以顺为正   行天下之大道

(2)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个人的志向和操守,即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是要有为坚持这种志向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

(四)(1) 放心   求放心   放其心而不知求

(2)孟子的“放心”是指放失本心,“求放心”是指要把放失的本心寻找回来,使“心”的官能能发生正常作用。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指不必担心、安心之义,与孟子放心之说,意义上不同。

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研究学问的途径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五)(1)一傅众咻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2)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您想让贵国的国君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希望让他的孩子学齐国话。那么要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要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答道:“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干扰他,虽然每天责备他,希望他学会齐国话,也是不可能了。如果把他安置在齐国的庄岳那个地区住个几年,虽然每天打他,要他依旧说楚国话,也是不易办到了。您说薛居州是个善士,把他推荐到大王左右任职,如果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一样的善士,那么大王要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如果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大王要和谁去为善呢?一个薛居州,对于宋王又能有什么影响呢?”

(六)(1)就之   尊德乐道  不召之臣

(2)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欲有谋焉,则就之”体现了孟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主张。(要体现孟子的思想主张。)

译文: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什么事情要商量,就亲自到臣那里去。如果君王不能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

(七) (1)仁 义  礼 智  充之

(2)“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悲哀。

(八)(1)同道   把天下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安贫乐道执著不变。

(2)一个人立身处世,须信守原则。有时看似行为不同,但因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同样是正确的,虽然彼此的行为看似相反。三人的行为都是合乎中道的,都是体道之人。所以孟子认为如果他们能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做出合乎其道的应有的行为。

译文: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九)(1)本  涸   声闻过情

(2)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这就像一个学生连算术都学不好,又怎能把代数、微积分学好呢?

(十)(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孝、悌、忠、信

(2)孟子反对为了满足国君开疆拓土的私欲而“陷溺其民”的战争,认为只有施仁政于民,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得民心;否则人民必然叛离,国君将成独夫。自古以来,为了满足侵略野心,发动世界大战的许多独夫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军阀,尽管逞其淫威暴虐于一时,但是最后的下场都很凄惨,莫不自食恶果,败国丧身。当今凡是大权在握的政治、军事领袖应该以此为鉴戒

(十一)(1)国危   仁义   遗其亲  后其君

(2)文章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的恶行,告诉人们“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十二)(1)卑逾尊,疏逾戚     察之   用之

(2)左右近臣与“国人”比,毕竟是少数的几个人,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应该以“国人”的意见来决定提拔、贬斥或杀人的可否。这也就是一切以全民意向为依归,是人类早期的民主思想。

译文:国君任用贤人,要谨慎,实在迫不得已要拔擢一些人的时候,有可能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既如此,这怎能不慎重呢?假如大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贤德,还不能相信;假如大夫们都说某人贤德,还是不能就此相信。等到全国人民都说某人贤德,然后再仔细加以考虑,发现其确实贤德,然后才用之。又如,大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不可用,您不要去听他们的;大夫们也说某人不可用,您也不要去听他们的。等到全国人民都说某人不可用,然后仔细加以考察,发现他真的不可用,然后才弃置不用。还有一种情况,假如国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该杀,您不要听他们的;大夫们也说某人该杀,您也不要听他们的。等到全国人民都说该杀,然后再仔细加以考察,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才把他杀掉。所以,应该说这是“全国人民同意杀掉他的”啊,做到这个样子,那才可以当国君作人民的父母。

(十三)(1)足以保四海  无以保妻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孟子强调君王要善于将自己的一切好的行为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译文: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给兄弟好影响,凭这治家和安邦。”是说要把这样的用心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

(十四)(1)宜   与民同之   杀人之罪

(2)孟子告诉齐宣王要实行“以民同乐”的亲民政策,只有与民共同富有大自然,拉近百姓距离,才会得到百姓支持

译文: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