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语文总复习知识结构图解例说

说明

1.这份图是语文高考复习的知识结构图,分为五大板块――语言知识和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

一、分类知识名目

4.由于篇幅限制,部分知识点的知识举例从略,学生可以自查相关工具书。

                         第一板块:语言知识和运用

§1考纲要求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应该能力

试题详情

1.  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

试题详情

2.  词语(包括成语的)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试题详情

3.  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欠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试题详情

4.  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试题详情

5.  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

试题详情

6.  常见修辞方法及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试题详情

  7.标点符号的使用。

试题详情

  8.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基本了解。

试题详情

  9.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试题详情

 10.常见名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

§2具体考查内容

(一)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一、正确识记字音。

1.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

试题详情

2.注意区别形近字。

试题详情

3.注意区别多义多音字。

试题详情

4.注意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

试题详情

5.注意一些常见误读。

(二)典型例题

试题详情

例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璀(càn)      (chōng)憬        饮(zhèn)止渴

B.(níng)固     分(bì)           (zī)孜不倦

C.(qī)跷       (xǐng)悟            穷形尽(xiàng)

D.端(ní)          (zàng)            未雨绸(móu)

答案:B。

(2001年全国高考题)

例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数shǔ    数 数伏  不可胜  典忘祖

   B 识 shí   识别  破  博闻强  远见卓

   C 横 héng  纵  行  妙趣生  专跋扈

   D 模 mó    型  具  棱两可  装作样

答案:A。

(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试题详情

例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序井然     风沐雨     卷浩繁     独树一

B.一清泉     观调控     曲而枕     鸿鹄之志   

C.樯桅连     言论精     臧人物     嗜书成

D.逢佳节     慕不已     万马齐     香满院

答案:A

(2004年北京卷)

 

(一)   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二、汉字的正确书写。

1.注意笔画错误。

试题详情

2.注意偏旁错误。

试题详情

3.注意音同错误。

试题详情

4.注意形近错误。

试题详情

5.要以音辨形。

试题详情

6.要以义辨形。

试题详情

7.根据语义辨形。

(二)   典型例题。

试题详情

例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亵黩   头晕目眩   沉湎   以儆效尤

B.戌边   别无长物   殉情   摩肩接踵

C.缉私   功亏一匮   萦怀   嘻笑怒骂

D.矫健   冥顽不灵   璀璨   不循私情

答案:C。

(2000年北京、安徽高考题)

试题详情

例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戳穿      力挽狂澜     暧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答案:A。

(2001年全国高考题)

(一)   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三、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1.从词义上加以辨析。

(1)词义适用对象不同。

(2)词义轻重不同。

(3)词义范围大小不同。

试题详情

2.从色彩上加以辨析。

(1)感情色彩不同。

(2)语体色彩不同。

试题详情

3.从用法上辨析。

试题详情

4.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试题详情

   例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能力。

A.毕竟  沿用  鉴赏           B.毕竟  采用  鉴别

C.究竟  沿用  鉴别           D.究竟  采用  鉴赏

答案:B (04年全国卷二)

(一)   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四、正确使用成语。

 1.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试题详情

2.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

试题详情

3.注意望文生义现象。

试题详情

4.注意成语的多重含义。

试题详情

5.要区分那些易混成语。

(二)成语误用举例

试题详情

1、望文生义

风声鹤唳:溃逃的士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为追兵。形容惊慌疑惧。

错用例句: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

万人空巷:指街、巷里的居民都走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轰动一时的情景。

错用例句: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火中取栗: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自己上当一无所得。

错用例句: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安步当车:安,不慌不忙;步当车,以步行代替坐车。

错用例句: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大坝。

弹冠相庆:弹尽帽子上的灰尘互相庆贺。常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错用例句:教师安居工程四号楼落成,领到钥匙的老师弹冠相庆。

试题详情

2、褒贬失当

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试题详情

错用例句: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骛地进入中国。 2、暴虎冯河:空手搏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错用例句:在严打斗争中,公安干警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与贩毒分子进行激烈地枪战,仅半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处心积虑:做事费尽心机。贬义。

错用例句: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始作俑者:第一个做坏事的人。

错用例句: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罄竹难书:形容罪行之多,写也写不完。

错用例句:八年中,张怀书想方设法资助失学儿童的事,实在是罄竹难书,谁也说不清有多少。

试题详情

3、对象用错

美轮美奂:形容建筑物宏伟壮丽。

错用例句: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虫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不能用来修饰“商品”)

错用例句: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汗牛充栋:牛拉装书的车出了汗,屋子被书堆满。形容书籍很多。

错用例句: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洗心革面: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用在刊物上不符)

错用例句: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蓬壁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错用例句: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试题详情

4、不合语境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大自然的创造,形容技艺极其精妙。

错用例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指一批学生。

错用例句: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望其项背:指能够看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

错用例句: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

错用例句: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污染总量的45%。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错用例句:这种“摇头丸”毒性很大,人吃后,就会情不自禁地摇起头来,一摇就是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强调的是感情,句中说不自觉地摇头可以用“身不由己”)

试题详情

5、重复累赘

遍体鳞伤:全身的伤痕像鱼鳞那样密。形容受到严重摧残,伤势极重。

错用例句:他在敌人监狱中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见异思迁: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错用例句: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决不能见到别人的工作待遇高就见异思迁,打起“跳槽”的主意。

如获至宝:好象得到最珍贵的宝贝。

错用例句:他及时送来了我久想得到的书《围城》,使我有好象如获至宝之感。

试题详情

6、注意双重语意
1、 想入非非:胡思乱想(贬义);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中性)。

试题详情

使用例句: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2、 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也形容处世圆滑,善于投机(贬义)

使用例句:他生活底子厚实,知识渊博,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一挥而就。

试题详情

3、 平铺直叙:写文章平淡无味,重点不突出(贬义);说话写文章不加修饰,按顺序直接地叙述(中性)。

使用例句:驻科索沃地区的几位青年记者发回的新闻背景材料信息丰富,平铺直叙,得到新闻部主任的赞扬。

试题详情

7、理解错误

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

错用例句: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不名一文的破布。(错误理解为不值钱)

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东西的后面,前后不相称。

错用例句:原文结构完整,衔接顺畅,修改者在中间硬塞进了两个所谓过度句,真是狗尾续貂。(与句意不符)

叹为观止:赞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错用例句:工商行政部门在这次打假行动中,共没收了三卡车假货,从假百货到假食品无所不有,令人叹为观止。(褒词贬用)

不以为然:不认为正确。含轻视意。
错用例句:对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有的同学不以为然,从长远的观点看,是要吃大亏的。

不孚众望: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错用例句: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球场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三)典型例题

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B.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C.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警方决定顺藤摸瓜寻找在幕后操纵的黑手,最终全面破获了这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制贩毒大案。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答案:A (04年全国卷二)

五、辨识修改病句。

(一)   解题指导

辨析与修改病句方法点拨

试题详情

1.语感审读法。语气不能畅,应做进一步检查。

试题详情

2.语法检查法。分清主干与枝叶,梳理其间关系,审视是否有残缺、赘余、搭配不当。

试题详情

3.句意分析法。

(1)       句首有介词短语,注意检查是否残缺主语。

(2)       句中有并列结构,审视其各项能否与相关的词语搭配。

(3)       定状语复杂,审视其能否与中心语搭配、排序是否恰当。

(4)       句中有肯定与否定相迭(或正面与反面)的短语,审视是否照应。

(5)       如果否定和反问,看看否定是否恰当。

(6)       如有数量、范围或程度词语,审视是否与其他词语矛盾。

(7)       句中有谦敬词语,审视是否用错对象。

试题详情

4.分析逻辑关系

(1)       分句较多,注意是否有偷换主语。

(2)       并列结构短语,并列的各项不能有意义上的交叉、范围上的包含与被包含。

(3)       分句的语序,要符合逻辑事理。

(4)       如果是复句,要注意关联词的位置。

(二)   病句类型举例。

1语序不当

(1)关联词位置不当。

例:过去,内地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低,就是成本比沿海高。

(2)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3)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4)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5)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正确的语序应是:

表示领属的名词、代词或短语+数量短语+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表性质的名词。

(6)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正确的语序应是:

表时间的名词或短语+表处所的名词或短语+表范围、程度、语气等的副词+表情态的动词或形容词+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例: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卓越的学者。

(9)数量词位置不当。

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

(10)、顺序不符合习惯:

例:爱荷华州长罗伯?雷从100多英里以外的首府逖?莫因和夫人开车赶来参加宴会。

(11)不合乎事理。

 例:价廉物美,营养丰富,卫生方便,欢迎选购。

试题详情

2、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试题详情

3、成分残缺或赘余    

(1)主语残缺症

例: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动词未带宾语。

例: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3)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6)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7)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8)、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9)附加成份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10)同义重复。

例: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软件,我们就会失去市场。

(11)并列意义包容。

例:我们的报刊、杂志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试题详情

4、结构混乱   

例: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试题详情

5、表意不明     

例:他背着经理和总经理把这笔钱分别存到了两家银行。

试题详情

6、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为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了加强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三)典型例题

试题详情

例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B.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D.《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答案:B

试题详情

例2.小黎是一名高三学生,他假期到某杂志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家眼镜公司草拟了一则宣传文字要刊登在杂志上。这则文字在用词、造句、标点使用甚至内容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当之处,请你帮助小黎将有毛病的地方改正过来。(请在有毛病的地方下面画线,标出序号,再填写勘误表)

阳光配镜让您舒适满意

一位高度近视的顾客在阳光眼镜公司配了一副2100度还带散光的近视镜。戴上一试,顿觉眼前一亮:视物不仅清晰舒适,而且眼镜轻巧漂亮,与原来的眼镜简直没法比。“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他二话没说,当时就决定再配一副。

这样的事在阳光下面的14家分店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我们这家以“合格还不够,舒适才算好”为宗旨的公司,以配戴高难度眼镜为绝活儿,远近闻名。就说“渐进多焦点”眼镜吧,一副眼镜能同时满足中、老年既可看远又可看近的多重需要,很受欢迎。但配起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只有大眼镜店才敢问津。阳光眼镜公司以其颇具专业水准的服务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您的眼睛,阳光眼镜公司热诚欢迎您!

勘误表

序号

原 文

改 为

 

 

 

 

 

 

 

 

 

 

 

 

 

 

 

答案:

序号

原 文

改 为

病因分析

视物不仅清晰舒适,而且眼镜轻巧漂亮

视物不仅清晰,而且舒适

关联词“不仅……而且”误用

与原来的眼镜简直没法比

原来的眼镜与之简直没法比

表意错乱,不合逻辑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删去或改为“面对这样满意的商品”

不合事理,熟语滥用

阳光

“阳光”

公司简称引起歧义,标点使用不当

配戴

配制

主语为“眼镜公司”,用词不当

中、老年

中老年

密不可分的词组,标点使用不当

只有大眼镜店才敢问津

“非大眼镜店不敢问津”或“一般小眼镜店是不敢问津的”

“问津”作试探或尝试讲,只用于否定式,词语使用不当

备注

① ③ ⑤ ⑦属词语使用不当; ②属句子表达不当; ④ ⑥属标点使用不当。

 

(05年宣武“一模”)

七、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一)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1.简明的要求

(1)没有多余重复或可有可无的词语。

(2)表意清晰,不产生歧义。

试题详情

2.连贯的要求

(1)话题要统一

(2)注意照应、过渡

(3)顺序要合理

(4)衔接要自然

(5)文气要贯通

(6)意境要和谐一致

试题详情

3.得体的要求

(1)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

(2)考虑信息接受者的身份、特点

(3)要符合特定环境的需要

(4)要符合表达目的因素

 (5)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特点

(6)语言表达要有分寸感

(二)典型例题

1.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音呗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2、下面一句话中。编号的地方有些是可以删去的。请将可删去的序号写在题后横线上。

由于人体②脂肪③密度④小于人体⑤肌肉蛋白和水的密度⑥,所以减掉一公斤脂肪后⑦所减去的体积⑧远大于由脱而减少的体积。

可经删去的是:                         

    答案:(1)④、⑧不可删去;删去一处扣1分,删去两处本题不得分。

(2)①②③⑤⑥⑦每删去两处给1分。

(2001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八、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标点规律总结

试题详情

1、  问号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试题详情

2、  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试题详情

3、  顿号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试题详情

4、  分号

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试题详情

5、  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试题详情

6、  引号

试题详情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 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7、括号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二)常见的标点符号误用。

试题详情

1. 非疑问句用问号

试题详情

"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 倒装句中间号前置

"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试题详情

3. 分句之间用顿号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试题详情

4. 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试题详情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5. 5.连词前面用顿号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试题详情

6. 概数用顿号

试题详情

"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订的样子。"
 7. 集合词语用顿号

试题详情

"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8. 句中没有逗号径直用分号

试题详情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9. 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试题详情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模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10. 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11.句中短暂停顿用冒号

"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试题详情

1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试题详情

13.引语中"某某说,后用冒号

试题详情

"'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14.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试题详情

"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5.直排引号用于横排

试题详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真是人间自有真情在。"
 16.不是书名用书名号

"《丽达公寓》即日发售,......." 

(三) 典型例题

例.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试题详情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答案 C

 

九、语句扩展、语段压缩

(一)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C.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1.语句扩展的原则

(1)不是句式变化,因此要不删减原字词,不变化原句语序,不随意改变原句句型。

(2)合理性原则:合乎事理,合乎语境,合乎原句色调、风格和意境。

(3)新颖性原则:不仅要包蕴原句,而且在通顺、具体、形象、透彻。

试题详情

2.压缩语段的方法:

(1)       改写中心法。

(2)       摘要组句法。

(3)       筛除次要信息法。

(4)       合并同类信息法。

(二)典型例题。

试题详情

例1.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5个字)(3分)

  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报道,中科院徐星等博士在我国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的化石。这种初步具有飞行能力的恐龙被命名为“顾氏小盗龙”,其形态在任何其他脊椎动物中还未曾有过。这一发现被认为是鸟类起源研究方面是为重要的成果,它为鸟类起源于树栖动物且经历过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将迫使古生物学家重新审视鸟类的恐龙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这一经典性结论。

答案:中科院徐星等(或中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有4只翅膀的恐龙的化石,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有可能改写。

(03年北京卷)

试题详情

例2.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含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字。(6分)

  道路  身影  足迹

 ①描绘一种情景

答:

 ②表达一种感悟

答案略

                                                               (03年北京卷)

十、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一)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1.改写句式的指导。

(1)熟悉各类句式

①四种常用句式

②主动句和被动句

③肯定句和否定句

④常式句和变式句

⑤长句和短句

⑥单句和复句

⑦整句和散句

⑧口语和书面语体式

(2)“不失原意”“符合要求”是改写的基本原则。

试题详情

2.仿写句式的指导。

(1)分析句子结构,按照结构仿写。

(2)根据修辞特点,把握相关要求。

(3)分析句子含义,把握意义指向。

(4)分析例句的内部组合与衔接照应。

(5)品味其中的感情色彩。

试题详情

3.典型例题。

试题详情

例1.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

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擦个边儿,多有分寸!又如,                                                                 

                                                                             

                                                                             

试题详情

例2.照应给出文句的意思,续写一段话。

       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你看,                                                                        

                                                                               

                                                                                

以上两例题答案略,选自04北京卷。

试题详情

例3.仿写。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答案略

(2002年北京卷)

(一)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十一、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1.经常与连贯、病句、仿写结合起来考。

试题详情

2.了解八种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学会对其做动态辨识。

试题详情

4.写作能根据需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增强表达效果。

(二)八种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三)典型例题。

例:.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2春)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答案:B

(02年北京春季高考)

试题详情

十三、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

1.韵文:歌谣、辞赋、诗、词、曲、赞、铭、诔

试题详情

2.骚体:楚辞体

试题详情

3.辞赋:汉代,兼具散文特点的诗。

试题详情

4.乐府:魏晋至唐可入乐的诗歌。

试题详情

5.歌行:音节、格律较自由、富变化。

试题详情

6.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形成于汉魏六朝。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均较自由。

试题详情

7.近体诗(今体诗):盛行于唐的律诗与绝句。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均有严格要求。

试题详情

8.律诗:八句四韵,称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

试题详情

9.绝句:四句,分五言、七言。平仄,用韵有一定规则。

试题详情

10.四言诗:上古时期的诗歌。

试题详情

11.长短句:词的别名。依曲调的节拍而定句的长短。

试题详情

12.小令:一是指词之短小者,一是指散曲的一种体式。

试题详情

13.传状:记人物生平、事迹,分传记与行状两种。

试题详情

14.序跋:附于作品前后,兼议论与抒情。

试题详情

15.檄文:用于责罪、晓谕、征召的文书。

试题详情

1.  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试题详情

2.  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试题详情

3.  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

试题详情

4.  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试题详情

5.  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试题详情

6.  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2具体考查内容

一、文言实词

(一)   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二)   常见古今异义举例

亲戚   妻子  中国  非常  所以   绝境  无论   用心  稍稍  更衣  无日   殷勤唧唧   豪杰  卑鄙  往往  何苦   其实  肉食  鱼肉   不过  左右  春秋  结束陇断   约束  大风  交通  一切   虽然  操持   宣言   烈士  牺牲   扶老 秋天

可恨   留意  举手  老子  鞠躬   一毛  怠慢   口告   不好  丈人  风流  操持

开张  学者  妖怪  有意  山东   不避   人情   县官   致意  反复  从容  便宜

故事  南面   可怜  逢迎 同志  指示   行为    可以   至于  感激  智力  具体

(三)解题指导

推断词义的方法

试题详情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例: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试题详情

2.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试题详情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例: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本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试题详情

4.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
例:楚王贪而信张仪

例句中“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

试题详情

5.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

例:金人曳出,击之败面(1998年高考)

例句中,我们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许声”

试题详情

6.句式推断法:借助对仗句和互文修辞推断词义。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例句既是对仗句又是互文辞格,借助“用”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

试题详情

7.代入推断法:做选择题时把词义代入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推断出词义的正确判断。

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例句把“省”释为“探望”,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省亲”类比,推断例句正确。

(四)典型例题

试题详情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嗟异                       数:多次

    B.以功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C.尽用药                       市:买

    D.讼者多让而止                 两:再次

答案:D

(04年北京卷)

试题详情

例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答案:A

(04年全国一卷)

试题详情

例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答案 A

(03年北京卷)

 

二、文言虚词

(一)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1.  文言实词要看本词,文言虚词要看关系。

试题详情

2.  要与课本联系在一起。

(二)大纲规定的15个常用文言实词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三)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之

试题详情

  1、代词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例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其

试题详情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第三人称代词。

  例: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试题详情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试题详情

3、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而

试题详情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试题详情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 

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试题详情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则

试题详情

1、  连词

①     表示承接关系。

例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     表示假设关系。

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     表示并列关系。

例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试题详情

2、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以

试题详情

  1、介词。

①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②     起提宾作用。

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例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④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例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⑤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

例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试题详情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③     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④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例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试题详情

3、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于

试题详情

1、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

  例: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试题详情

2、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例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试题详情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试题详情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为

试题详情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试题详情

3、  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因

试题详情

1、  于是,就。

例 因谗之曰(《屈原列传》)

试题详情

2、  依靠,凭借

例 因河为池。(《过秦论》)

试题详情

3、  趁着,趁此。

例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试题详情

4、  通过,经由

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试题详情

5、  因为。

例 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

试题详情

6、  缘由,机缘。

例  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试题详情

7、  沿袭

例  因遗策   (《过秦论》)

 

  所

试题详情

1、 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试题详情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试题详情

8、  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者

试题详情

  1、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例: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试题详情

2、助词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且

试题详情

  1、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试题详情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也

试题详情

1、  表示判断语气的。

例: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试题详情

  2、表示肯定语气的。

  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3疑问语气的。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试题详情

  4、表示感叹语气的。

  例: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试题详情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焉

试题详情

  1、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

例: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试题详情

2、  词尾,相当于“然”

例:盘盘焉,??焉。(《阿房宫赋》)

试题详情

3、  兼词,于之。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试题详情

4、  第三人称代词。

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试题详情

5、  表疑问。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乎

试题详情

  1、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试题详情

  2、测度语气。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试题详情

  3、用于感叹句。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试题详情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5介词,相当于"于"。

例: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与

  1连词,相当于“和、跟、同”。

  例: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试题详情

2、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例 略

试题详情

  3、实词,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例: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三)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力耕

       尽心力为之,必有后灾

B.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C.与我银,君致阁职

       谁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舟载之

此知之,故欲往

答案  D (04年全国卷一)

 例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母氏所养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B.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留养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答案 A (04年北京卷)

三 文言句式

(一)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1.  句式一般和翻译结合起来考查。

试题详情

2.  积累例句,寻找规律。

(二)常见文言句式举例。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赤壁之战》)

(3)用“是”表判断。

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试题详情

2、被动句

(1)    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例如: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例: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    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例:茅屋为秋风所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试题详情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

例:沛公安在?(《鸿门宴》)

(3)用“之”或“是”提宾。

例  何陋之有?(《陋室铭》)

试题详情

4、成分省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介词的。

例:项王则受璧,置之( )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竖子不足与(   )谋。(《鸿门宴》)

试题详情

5、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三)典型例题。

例.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氏)亲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

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

答案:D

    (04年北京卷)

四、词类活用

(一)   中学常见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二月草未(《采草药》)

2 名词活用为状语。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鸿门宴》)

3 使动用法。

例: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4 意动用法。

例:吾妻之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典型例题

五、理解文言语句

(一)   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1.  理解文言语句指的翻译与断句。

试题详情

2.  翻译时尽量直译。

试题详情

3.  翻译时的语言考查点。

(1)对文意表达比较关键的重点实词。

(2)勾联文句文段意思的比较重要的虚词。

(3)特殊句式。

(二)   典型例题。

试题详情

1.  明确把握题干,找筛选区间。

试题详情

2.  综合加工文中信息。

(二)   典型例题

    例.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霹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答案:B (04北京卷)

七、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一)   解题指导

通读全文,注意

试题详情

1.全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试题详情

2.这个人物的职务有何变化?

试题详情

3.  这个人物做了几件事?

试题详情

4.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试题详情

5.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说的什么话?

试题详情

6.  代表人物观点的话有哪几句?

试题详情

7.  人们对人物评价如何?

(二)   典型例题

例.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答案  D (04年北京卷)

 

第三板块 古诗词鉴赏

§1考纲要求

试题详情

1.  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

试题详情

2.  古典诗词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2具体考查内容

“诗言志”,诗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能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一、理解思想感情

1.  从诗歌文本出发,不主观臆断。

试题详情

2.知人论世,了解古诗词常见情感。

(二)古诗常见情感举例

忧国忧民

例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飞《满江红》

怀才不遇

例诗: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羁旅游子

例诗:韦庄《商山早行》

怀古伤今

例诗: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身世感怀

例诗:杜甫《旅夜抒怀》

朋友真情

例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优游闲适

例诗:李华《闲居》

孤寂冷落

例诗: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居作》

 

古诗的意象,不同一般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一)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二、把握诗歌意象

1.  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试题详情

2.  概括形象特点。

试题详情

3.  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二)古诗常见意象举例

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折梅:表达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梅花:表示凌雪傲霜,坚强之意。

牡丹: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表示清雅高洁,也表示夏季。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古诗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所谓意境,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情”,指是的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

(一)解题指导。

试题详情

三、体会诗词的意境

1.  描摹诗歌图景,

试题详情

2.  概括意境特点,

试题详情

3.  剖析作者思想。

试题详情

4.  概括意境常用词语。

幽静、萧瑟、生机勃勃、孤寂凄清、雄浑壮丽、沉郁忧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

(二)意境的不同表现形式:

试题详情

1.触景生情。

诗人见到某一景物后,油然而生某种情感。

例诗:黄巢《题菊花》

试题详情

2. 缘情写景。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些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即“有我”之境。

例诗:欧阳修《蝶恋花》

试题详情

3.情景分列。

在一首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部分分界限很清,但实际上情景融合的。

例诗:杜甫《蜀相》

试题详情

4.寄情于景。

表面看全是写景,其实寄情于景。

例诗:韦应物《滁州西涧》

试题详情

5.景略情在。

本是触景生情,但写诗时将景略去,直抒胸臆。

例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一)解题指导

答题时应该包括

试题详情

三、分析写法技巧。

1.  运用的表现手法。

试题详情

2.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试题详情

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常见古诗技巧举例

试题详情

1.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例诗:王维《陇西行》

试题详情

2.抒情方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例诗: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

试题详情

3.衬托

例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试题详情

4.对比

例诗: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试题详情

5.比兴

例诗:苏轼《卜算子》

试题详情

6.用典

例诗:杜甫《贫交行》

试题详情

7、虚实相生

例诗:杨巨源《城东早春》

试题详情

8、象征手法

例诗:白居易《白云泉》

试题详情

9.比喻

例诗: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试题详情

10.比拟

例诗:秦观《春日五首》

试题详情

11.夸张

例诗:李白《望庐山瀑布》

试题详情

12.借代

例诗:朱敦儒《相见欢》

 

五、揣摩古诗的语言。

(一)部分语言赏析用词举例

试题详情

1.语言风格用词。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

试题详情

     2.揣摩诗眼用词。

委婉、含蓄、蕴藉、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

试题详情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试题详情

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试题详情

3.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试题详情

4.作品结构的分析,思路的把握

试题详情

5.作品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

试题详情

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

试题详情

7.依据作品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

试题详情

8.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艺和形象的鉴赏

试题详情

二、科学类文章解题指导

1.如何把握思路

先通读一遍文本,大致弄清本文的话题是什么,文中介绍的主要概念和相关概念是什么,然后找到观点句、结论句(两者统称为主句),支撑句(相对主句而言,有举例、解释、数字、比方、引用等支撑方式)。还要注意过渡句,理清文章思路。

试题详情

2.如何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概念)和语句

重要词语往往可以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其含义。做题时第一要分清文中讲了几个关键概念,不要弄混;第二找到重要词语所在区间后结合上下句做分析,一般解释就在其中。

试题详情

3.推断题的要求

(1)       文中有根据;

(2)       符合逻辑与情理;

(3)       注意程度与范围。

试题详情

4.筛选整合概括表述的思路。

首先要考虑这道题在问什么,也就是在考哪个知识点。一般来说,还是在这三方面设题:

试题详情

1.  表述某个词语或概念的含义;

这种题需要“瞻前顾后找信息”,并有统观意识,也就是根据本文或本段的话题,将整篇、整段、几段一起看。

试题详情

2.  表述某个语句的含义;

    这种题思路与第一种题差不多,解释句子实际还是解释词语,是句中的关键词。

试题详情

3.  表述文章介绍的事物的特点、本质、原理或最新发现。

   这种题最常见。做题的核心在于弄清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的本质或原理是什么,找到最核心的话,寻找其中最关键的词语将其连缀成句。这类题要整合的信息区间往往比较大,要有整段、几段甚至全文统观的意识。因此,还是把文章思路理清,特别是句间关系要搞清楚,分出层次以后归纳的要点一般就会比较全了。

(一)散文类作品设问角度。

散文类作品常见的设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解说。一般分为三种:

(1)解释重要词语。

注意:①“瞻前顾后”找信息。

②用具体明白的话解释抽象含蓄的词句。

③解释到位,不概括过宽

(2)解释重要语句。

包括

①解释语境含义。

将文本读懂,利用句意和句间关系得出结论。

②解读深层含义。

这种题不只需要把文本读懂,还需要背景知识

解说句子实质上还是解说词语。

③解读思想感情。

这其实比较特殊的解释重要语句题,许多句子作者说得非常含蓄,其中有很深的情蕴。这种题的解读要和下边讲的归纳概括联系起来,在把握全文主旨的情况下体会作者在某句话中的情味。

试题详情

三、文学类作品解题指导。

1、通读全文,概括情节。

先概括情节的主要内容,力求用一两句话把情节概括出来。

要注意的是概括到位,防止概括过宽,当我们根据自己的概括复原小说时,大概还应该是原来的内容。

试题详情

2、初步分析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外貌、行为(动作)、语言、心理、遭遇、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别人对他的态度等方面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内心世界和命运(也就是人物形象)。

要注意的是“分析”,应该从文中的叙述内容寻找分析的依据,并且不能只是对人物进行描述,要有找描述,有评价。

试题详情

3、理解小说主题。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要挖掘人物、情节背后的根源,体会作家由本篇小说阐发的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看法。

这其中也有一个概括到位防止过宽的问题。

试题详情

4、根据主题验证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试题详情

5、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用来交待人物活动的场所和空间,烘托气氛,侧面揭示主题等作用。分析环境描写时要以上几个方面思考。其中社会环境描写一定要和主题结合起来考虑。

试题详情

6、对写法做出评价。

写法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赏析。

(1)结构包括:

①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线索,

③行文安排。

(2)表现手法包括:

象征、对比、夸张、白描各种描写方法和各种修辞手法。

(3)语言赏析指的是分析具体语境的词句的含义、作用和表现力。

注:一般来说,写法评价的设题方式多为“什么描写(情节、安排、细节)的作用是什么?”答这种题一般要从“这样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对情节安排的作用,对揭示环境的作用,对结构的作用,对表达效果的作用”这些角度思考。

 

第五板块:作文

考纲要求

能根据下列要求进行写作。

试题详情

1.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试题详情

2.写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试题详情

3.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试题详情

4.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规范。

试题详情

5.鼓励写思想深刻、材料新颖、有文采、有创意的文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