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425  1433  1439  1443  1449  1451  1455  1461  1463  1469  1475  1479  1481  1485  1491  1493  1499  1503  1505  1509  1511  1515  1517  1519  1520  1521  1523  1524  1525  1527  1529  1533  1535  1539  1541  1545  1551  1553  1559  1563  1565  1569  1575  1581  1583  1589  1593  1595  1601  1605  1611  1619  3002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调研考试

高 三 地 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70分)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知识网络】

       1.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

    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考点透视】

一、气候资源

1.气候资源的特点:气候资源是指可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或能源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的总体。气候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光照)、热量(温度)、降水和风等。气候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的相同点:①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②离不开对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条件和资本投入。不同点:①普遍存在性:地区分布只是数量和结构的差异;开发利用要因地制宜。②数值特征(数值性):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具有资源价值;应充分利用。③变率较大(变率性):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变化;开发利用要因时制宜。   

2.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的关系: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2)气候资源与建筑:一地在进行城市规划或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资源,如光照、温度、风等。

   (3)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方位与子午线成30~60度夹角能保证街道两侧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

   (4)风与城市规划: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处或季风区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向(即风频较大的风向的下风向)。

   (5)气候资源与交通:海陆空交通运输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公路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沿线的暴雨及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梁设计和建设时应注意当地暴雨强度。机场应布局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中国分区地理

【知识网络】

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特点、气候特征;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北方地区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北方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的特征,主要城市的分布;南方地区气候、地形特征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南方轻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的特征,主要城市的分布。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西北地区保护草原,治理沙漠的重要作用,主要的矿产地和城市;青藏地区高寒气候特点和农牧业生产特点,主要城市的分布。

 

【考点透视】

       1.我国的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平原面积广大,东北平原面积第一,多沼泽地、荒地、黑土和冻土;华北平原为钙质土,盐碱地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兴安岭、长白山森林资源丰富。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华北夏季多暴雨,冬春多沙暴、春旱、夏涝、寒潮为灾害性天气。

资源丰富,石油分布在:大庆、辽河、华北、胜利、大港、中原等地;煤炭分布在鹤岗、鸡西、抚顺、开滦、峰峰、大同、平朔、神府、兖州等地;铁矿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迁安等地;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

华北地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棉花等,黄淮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产地。东北地区一年一熟,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等,产品的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松嫩平原和三江     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本区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山西省是全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大庆、胜利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本区建立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京津唐是一个综合性工业基地。

       2.我国的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地形区。

本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大于800mm,雨热同期,光、热、水分条件好,但东南沿海地区夏秋易受台风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形成伏旱天气。

本区有色金属丰富:德兴、铜陵、大冶、东川的铜矿,水口山的铅锌矿,大余的钨矿,冷水江的锑矿,平果的铝矿,个旧的锡矿,铜仁的汞矿。还有攀枝花、大冶、马鞍山、石碌的铁矿。水力资源丰富,在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河流上已建成20多座大型水电站。

本区一年两熟到三熟,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油菜籽、棉花、甘蔗、淡水鱼、桑蚕丝及各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本区以沪、宁、杭为中心形成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综合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轻纺基地和钢铁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在长江支流上形成了湘、赣地区的多种有色金属工业。

       1.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一线以北的地区,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尔泰山、天山等。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主要是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很难到达,降水稀少。东西跨经度广,降水量由东向西减少,自东向西植被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景观。河流和湖泊稀少,绝大部分是内流河和内流湖,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分布着广大的草原,草场资源丰富,畜牧业是本区经济的基础,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由游牧方式向定居、轮牧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机械化。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山麓地带的冲积平原地区,如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主要农产品有小麦、棉花、瓜果和甜菜。

农田、村镇、城市呈带状或点状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沙漠边缘的绿洲以及铁路和公路沿线。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铁矿、镍矿等。

       2.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青藏高原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许多山峰高达7000~8000m,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气候寒冷,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高寒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它们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种植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

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本区海拔高,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地区,地热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有石油、煤炭、铅锌矿、钾盐等。

【典例精析】

1: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回答。

   (1)图中字母A处是________山脉,其东西两侧地形分别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A山脉东侧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不利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答两项),西侧地区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3)B、C两城市周围地区要发展农业生产,主要发展哪些部门? (答出3个),这些部门应如何分布?

   (4)C城市最初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目前其海洋化学工业十分著名,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解析:根据等高线和经纬度综合判断A山脉为太行山脉、B城市为北京、C城市为天津。

       答案:(1)太行山脉  平原(华北平原)、高原(黄土高原)。(2)洪涝、春旱(干旱)、盐碱   水土流失。(3)蔬菜、花卉、乳畜   乳畜业用地少,可离城市较近地区,蔬菜花卉用地多,需水量大,可离城市较远、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分布。(4)水运交通便利,附近的海盐资源丰富。

2:读我国某地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太白山所在山脉的南北两坡中,坡度较陡的是      坡。试说明其成因。

   (2)分析图中甲所在地形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3)A河流与B河流相比,水文特点的显著差别是。

   (4)2004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A河流上某一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该大坝将加高14.6m,大坝高度达到176.6m,水库正常蓄水位达170m,回答A河流该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的目的。

   (5)从气候、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方面比较甲、乙两地的差异。

       解析:从图提供的信息,“太白山”、纬度,可以判断为秦岭南北地区,A河流为汉江,乙地区为四川盆地,甲为渭河平原。

       答案:(1)北   该山脉(秦岭)北坡为断层抬升而形成的巨大断块山,所以坡度陡。

   (2)有利条件: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河流经过,灌溉便利;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限制性因素:冬季气温较低(最低气温低于0℃);年降水量较少(约600mm),春季易发生干旱。

   (3)A河流的泥沙含量较少,B河流的泥沙含量较大;A河流冬季无封冻期,B河流冬季有封冻期;

   (4)增加水库水量,提高水库蓄水位,为华北地区提供水源保证向华北地区供水。

   (5)气候差异: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温度0℃以下,年降水在800mm以下;乙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O℃以上,年降水800mm以上。     耕地类型差异:甲地以旱地为主,乙地以水田为主。      农作物差异:甲地的农作物主要是冬小麦、花生、苹果;乙地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油菜、甘蔗、柑橘。

       例3: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油气资源丰富。回答(1)~(3)题

   (1)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

   (2)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3) “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                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

      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        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

       解析: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主要是人为因素,表现为在草原地区或绿洲的边缘地区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的主要一方面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就是满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需求。

       答案:(1)B    (2)D     (3)B

4(06全国卷.40)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已于1979年铺通;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千米于2005年10月15日铺通,计划于2006年7月1日试运行。

   (1)下图为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读图回答:

a为   山脉,b为   山脉;c、d两段地形变化的特点是    

对铁路修建的影响是                      

   (2)下图是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分配图。读图判断:

A、B两幅图中,反映拉萨气候资料的是    图,因为      

答案:(1)昆仑   唐古拉  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工程量大(土石方、桥梁隧道等量大),造价高

   (2)B  (两地共处青藏高原,但与格尔木相比)拉萨受(夏)季风影响,(格尔木深居内陆盆地),因此,拉萨(比格尔木)(夏季)降水量较多,气温年较差较小(年内气温变化和缓)

解析: 本题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青藏铁路的建设,考查青藏的有关地理知识。解答本题要根据青藏高原主要山脉分布与图示对比得出答案,a为昆仑山脉,b为唐古拉山脉。从格尔木和拉萨两地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分配图可以得出降水量差别大,而拉萨位于季风区,降水量大。要注意由于受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影响,实际气候分布十分复杂,格尔木和拉萨虽然都在青藏高原,但是气候特点却不同。


5:下图是沿46°N纬线附近我国境内某地区的地形剖面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甲地是            气候,乙地是         气候。

   (2)甲、乙两地之间的山脉可能是                  山脉。

   (3)甲地是        (地形名称),其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优势条件是              

                                        。该地主要的经济作物有              。

   (4)乙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造成该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为因素。

   (5)就自然景观而言,甲地是                景观,乙地是             景观,这种景观差异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该规律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条件。

       解析:根据46°N和图中的景观甲地为森林,乙地为草原,可以确定甲乙两地之间的山脉为大兴安岭,甲为东北平原,乙为内蒙古高原。

       答案:(1)温带季风  温带大陆性  (2)大兴安岭  (3)松嫩平原  耕地面积大,宜农荒地多,土壤肥沃  大豆、甜菜、亚麻  (4)土地荒漠化  (5)森林  草原  沿海向内陆  水分

【常见误区】

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华北平原夏季降水集中,春季易产生旱灾,夏季易产生涝灾,土地盐碱严重,要加强中低产田的整治工作;黄土高原易产生水土流失,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东北地区要做好黑土地的保护和林区建设。

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长江流域地区做好植被保护工作,防治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淤积;南方丘陵地区要对红壤进行改良。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降水量由东向西减少,荒漠化严重,人类活动主要在有水源的地区,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糖份含量高。

青藏地区气候高寒,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人类活动主要在河谷地区,太阳能丰富,日照时间长,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基础演练】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中国地理总论

【知识网络】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简称、行政中心,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和增长特征,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和计划生育的成就;

中国地形、地势的总体特征;中国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与成因,及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流域、外流区、内流区、水系、分水岭等概念;

我国外、内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的淡水湖泊和咸水湖泊;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合理利用,水能资源的开发;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开发和保护;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在南水北调中的作用;

比较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主要的支流、注入的海洋、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主要的水利枢纽,理解“黄金水道”及“地上河”的含义;

中国主要的农作物的分布和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商品性生产基地;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的特点;我国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中国生产力布局的变化。

几种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如何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和线路;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主要的商业中心及其分布;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掌握我国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中国交通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前景;我国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与变化。

【考点透视】

试题详情

2008学年第一学期天河区省一级学校联考试卷高一地理必修一模块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第I卷的答案请用铅笔把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各位同学上交答题卡和答卷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网络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亚洲、非洲、欧洲

【知识网络】

       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的划分;地形地势特点;气候特点、气候与农业生产;重要的国家:日本、印度

       非洲:地形地势状况;气候分布特点: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对称分布;丰富的资源;      发展中的经济;重要国家:埃及

       欧洲: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特征;深受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欧洲西部人口分布、工业地带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德国的面积、人口和城市特点;俄罗斯地形和气候特点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德国农业与工业发展条件和分布与变化;掌握俄罗斯工业的分布和主要的工业部门。俄罗斯农业生产的特点;俄罗斯的交通运输状况和主要的港口与重要的铁路线。

【考点透视】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文化与文化景观

【知识网络】

(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考点透视】

       1.文化景观的构成

   (1)文化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精神文化)

分类

           精神文化: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许多精神文化也具有物质形式

   (2)文化景观的构成

概念: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构成

          人类精神活动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

2.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1)文化源地

概念:某一文化事物(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

类型

          文化系统源地: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现象)构成,表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往往成面状分布如世界古文明发源地等

    (2)文化区

广义文化区的概念: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

                       范围有大有小,大小与重要性没有必然联系

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边界有实有虚,虚界可能发生重叠,政治文化区有明确的边界

                       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狭义文化区的概念:仅指某种文化系统覆盖的范围。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组合,就构成了文化综合体,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就组成了文化系统。例如中国的汉文化综合体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体构成的中华文化体系,它所分布的地区就是中华文化区。这种文化区是历史范畴,即在不同时代,中华文化区的分布范围是不同的

 

3.文化的空间扩散

(1)文化扩散类型

概念: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它与文化传承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传染扩散:某种文化扩散现象通过已接受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

类型

           刺激扩散: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他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

           迁移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

【典例精析】

       1读三幅不同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文本框:

 

 

 

 

 

 

 

 

 

 

 

 

   (1)对比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元朝时期大运河河道变化是              

原因是                                        

   (2)京杭大运河属于        景观。该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3)京杭运河自北向南沟通了                                    五大水系,在世界上的地位是                                         。

解析本题从三个方面考查学生:(1)考查学生对京杭运河这一文化景观历史变迁的了解,反映出文化景观的时代性特征。(2)考查学生运用“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这一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的能力。京杭运河的建造、北段的断航,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样这一文化景观的出现,对沿岸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3)该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基本常识。京杭运河是世办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答案:(1)变化:北部河道向东移动,南北航程缩短原因:隋朝时,长安、洛阳是我国的政治中心,黄河流域是经济重心。元朝时,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2)物质文化关系是一方面,自然对物质文化景观影响较大,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京杭运河沟通南北五大水系,沟通了南北航运。但后来由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而江苏、浙江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另一方面,文化景观顺应了自然规律,将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的影响。京杭运河沟通了南北内河航运,活跃了商品经济。沿岸地区可运用大运河进行排涝灌溉,开发运河沿岸的旅游资源,带动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3)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2回顾世界和中国古代文明史,并结合下图回答:

   (1) 世界 ( 东半球 ) 四大文明发源地各是:   洲的 A                        、 B    、C   ;和   洲的 D    。 

   (2) 这些文明发源地共同的特点是   。从文化源地的类型说,反映的是     

源地的情况。它们兴起的共同自然条件有                

   (3)四大文明发源地从空间范围覆盖上又可以说是四大                         , 其共同的物质景观有              

   (4)以文字要素为例,创造拼音文字的是   文明 , 创造楔形文字的是   文明, 创造象形文字的是       文明。

       解析:题中 A 、B 、C 、 D 、E 分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古希腊,都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各是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 ,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都可称为文化区, 四大文明发源地从空间范围覆盖上可以说是四大文化区。

答案:(1) 亚 黄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非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2)创造了人类 的物质文明 文化系统 平原地形,河流中下游, 适宜的气候 (3) 文化区  农田 灌溉渠道 (4)希腊 两河流域 古埃及或黄河流域

【常见误区】

一、文化空间的扩散与扩散类型

1.要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在空间上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从一地传到另一地为文化空间扩散,由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为文化传承,两者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区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扩散,要依据扩散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阅读教材中文化扩散类型示意图,加深对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扩散的理解。利用教材对扩展扩散划分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区分,并联系实际思考除教材中所举实例,还有哪些属于这三种不同的扩散类型。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3.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考点透视】

       1.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活动的扩散

发达国家:即所谓的北方:主要是一些欧美国家和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它们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资本和技术

发展中国家:即所谓南方,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西美洲,主要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从全球看,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通过对外掠夺和殖民进行扩散,使核心地区扩散到北美、日、澳等地,拉美、非洲和亚洲变成边缘地区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一种手段

科技进步缩短世界距离,加强了全球联系

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发达国家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加上政局动荡,南北差距扩大

拉美地区发展较快;东亚、东南亚吸引外资较多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南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供应地;撒哈拉以南非洲基础薄弱、吸引外资条件差、北非和西亚困难较多,发展中国家差距将扩大

       3.区域经济一体化

   (1)世界经济区域化

特点: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和外向的竞争性,在集团内部实行关税互惠,实现互补合作

          地理位置靠近,经济联系密切,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形成原因   大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实现竞争优的

          发展中国家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抗发达国家

   (2)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欧盟:1948年“荷比卢经济联盟”;1952年“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33年“欧洲联盟”,是世界最早的区域化集团,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经济货币联盟、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共同的司法和警务合作是欧洲联盟的三大支柱,目前有15个成员国,2004年5月1日又有10个国家加入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运转,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成为以欧盟抗衡的共同市场

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我国在1991加入,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开始向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迈进

 

【典例精析】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全世界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

2003700

1413280

163040

698900

317570

91290

所占%

100

70.53

8.14

34.88

15.85

4.56

1993年

23112566

18247536

990262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所占%

100

78.95

4.28

27.08

27.17

1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字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2)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有何影响?

   (3)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解析:本题有很强的时代感与现实性。解答本题需通过对图表、数据的仔细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结合所学知识了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使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1)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2)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3)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使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例2:根据你对WTO的了解,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WTO是____________组织的英文缩写,其宗旨是确保国与国之间_______________往来尽可能顺畅、自由,该组织总部设于_______________(国家)的_______________(城市)。

   (2)1999年11月15日,中国与_______________(国家)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边协议,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

 

   (3)有关中国加入WTO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宏观经济影响方面,加入WTO可以促进我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提高

B.加入WTO,可以提高我国纺织和服装工业的竞争力,导致这些产品出口的扩大

C.我国加入WTO后,粮食和棉花生产将受到较大冲击,而油料、蔬菜等生产将更具有竞争优势,养殖业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D.加入WTO,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成为主要的受益者,而对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抵消贸易自由化对这些产业的不利冲击

解析:该题由两部分构成:第(1)、(2)两小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我国加入WTO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了解情况,难度较小。第(3)小题要求我们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宏观经济和不同产业部门可能产生的影响,既有较强的现实性,又有较大的思考性,难度较大。从学科能力考查目标看,该小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现实问题的预测评价能力。解题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WTO这一世界最大贸易组织在国与国贸易往来上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两相对照,才能判断题中的叙述正确与否。特别要注意,加入WTO获得的巨大收益并不在各产业部门间平均分配。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等原因,纺织和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成为加入WTO的主要受益者。而我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原本在国际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加入WTO将使这些产业受到更大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也能促进相关产业升级。此外,加入WTO,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大量涌入,无疑会使我国的农业在一定时间内受到严峻挑战,但这种影响在不同农业部门间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我国目前的粮棉生产成本高,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且质量较差,处于不利竞争地位;但油料、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无论产量还是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都具较强优势;我国还是世界肉类生产大国,出口市场广大,现在又已成为世界第一渔业生产大国,因此加入WTO将对这些农业部门产生较大的有利影响。

答案:(1)世界贸易   贸易   瑞士   日内瓦  (2)美国   为中国入世扫清了最大障碍  (3)ABC

【常见误区】

本单元常见误区主要体现在考生不能很好地联系地理环境因素,分析世界热点问题,导致高考得分不高。如中东、东南亚、南亚、中美洲、非洲等世界热点地区,大多具有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地理区位优越 。 例如:中东是“两洋、五海、三洲之地”,东南亚是“东方的十字路口”,中美洲是西半球的“十字路口”,南非是西方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些地区最富有政治、经济价值,是国际势力这争夺的重点,是形成热点的基本前提。

第二,自然资源丰富。例如: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资源的宝库”。南非是矿产资源 “波斯湾”,中亚是“当今世界最后一片尚未开发的油气丰富蕴藏地”。这些地区对某些发达国家来说,是廉价的原料、燃料仓库,维系着经济命脉,必须取得对于它们的控制权和支配权。

第三 ,自然环境分隔。例如:中东和中亚高原山地和沙漠广布,东南亚和中美洲峰谷相间、山高林密或海岛孤立。这些破碎的复杂的环境,一方面不利于居民的交往融合,使其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分裂势力和外来势力的渗透。                                            

第四,人文地理复杂。例如:种族隔离政策曾使南非长期动荡;近年发生在非洲之角及西非的“第一次非洲大战”也重要包含了种族、民族仇恨的因素;巴尔干半岛多民族聚居和杂居,历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中东是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并分化出许多派系,矛盾错综复杂,战乱丛生;南亚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历史遗留问题使印度和巴基斯坦、朝鲜韩国之间在大约半个 多世纪内关系紧张并摩擦不断;而现在,民族和宗教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即价值观问题正成为霸权主义挑起地区纷争、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第五,地缘战略位置重要。例如:在冷战时期,东南亚被北约、华约两大集团长期统管对抗;中东是前苏联南下路线与西方集团维持东西联路线的战略冲突区;中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它坚决地排斥了前苏联的渗透并与古巴敌对至今。现在,东南亚、东亚、等地的战略地位正在上升,已成为国际上来争夺的重点。

【基础演练】

试题详情

2009届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世界地理概况

【知识网络】

世界的陆地: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七大洲的名称、分布、洲界;地形特征世界的海洋:洋、海、海峡的概念;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岭、洋盆

气候与天气:气温的分布与变化;降水的形成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

自然景观的差异:自然景观的分布;自然景观的成因

世界自然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点;水资源的特点矿产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世界居民:人口数量、增长、分布;人口问题:增长过快、老龄化;人种、民族、语言、宗教

政区:国家、国界、领土的概念;世界区划、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

【考点透视】

       一、世界地理概况

       1.七大洲的概况

       七大洲按面积排序: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架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重要的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拉布拉多半岛等

       2.四大洋的概况

       四大洋的面积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约占总面积的1/2

       界线:太平洋与大西洋:南美洲火地岛南端合恩角670W

       印度洋与大西洋: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200E

       太平洋与印度洋: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1470E

       重要海峡:白令海峡、朝鲜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

       二、世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由赤道向两极,由于热量和水分的变化,自然景观的分布大体上与纬线平行,东西延伸。在中纬度地区,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有规律变化。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组合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出现垂直分布的规律。

       三、世界的自然资源、居民和政区

       1.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目前尚不能利用的有沙漠、石山和荒地等。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的平原地区和大河流经的冲积平原。林地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的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分布地区。当前面临的问题:耕地面积有不断缩小的趋势;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壤污染严重。

       2.水资源

       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一般来说,降水量多的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的地区一般淡水资源比较贫乏。我们常说的水资源是指径流量,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关系。保护水资源的途径: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用最经济的办法淡化海水,扩大淡水的来源

       3.世界的居民

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和北美洲的东北部人口最为稠密;严寒的极地地区、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和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地球上的人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人种:白种、黄种和黑种

       4.世界的政区

按面积排序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国界线和领海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将世界分为13个地区

【典例精析】

       1:读下面六幅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问题


   (1)煤铁资源丰富,第二次技术革命形成了著名工业区,现在仍是世界工业大国的序号是                 ,该国领土地跨五带中              (填名称)。

   (2)耕地广阔的传统稻米产区的国家序号是    ,其东北部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3)铁矿丰富,热带农产品出口多的国家序号是    ,它的人口大多分布于        

   (4)地广人稀,气候呈半环状分布的国家序号是   ,该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港口是  

       解析:根据剖面图判断区域位置是地理高考中基本的要求。图中各剖面图表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结合海拔高度和经纬度就可以确定某地的具体区域。①剖面图应是德国从南向北的剖面地形,②是美国沿400N的剖面图,③是南亚沿780E的剖面图,④是南美洲沿100S的剖面图,⑤是中国沿30.50N的剖面图, ⑥是澳大利亚沿290S的剖面图。

       答案:(1)②  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2)③  湿润的热带季风气候和利于排水的坡地地形

         (3)④  东南沿海

         (4)⑥  悉尼

       2下图是某海陆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各题。

   (1)若图中F点常年受西风控制,则该点可能位于              两大洲,该地的气

        候特点是                   

   (2)若图中F点只有一个季节受西风控制,该地的气候类

        型是                    

   (3)在亚欧大陆上,图上G点的气候类型是    ,该气候

        主要成因是          

       解析: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本区域是某大陆中纬度地区。而40°纬线大致是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分界线,如果在北半球,40°以北终年受西风控制,以南只有一个季节(冬季)受西风控制。

       答案:(1)南美洲   大洋洲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比较多,季节分配均匀 (2)地中海气候   (3)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2004年•全国文综卷二)下表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1)~(3)题

城市

平均气温

1月

5

11

21

7月

29

27

26

平均降水量

1月

47

75

1

7月

150

5

610

   (1)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    )

       A.上海、莫斯科、孟买                      B.上海、罗马、孟买

       C.北京、罗马、雅加达                      D.北京、罗马、雅加达

   (2)城市②所处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

       A.大陆西岸      B.大陆东岸            C.大陆内部          D.赤道地区

   (3)城市①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②城市雨热不同期,最低月(1月)气温大于0℃,故此城市位于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内;③城市全年气温均在20℃以上,雨热同期,可以判断为热带季风气候;①城市最冷月(1月)气温高于0℃,雨热同期,可以判断该城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分布在30°~40°大陆的西岸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1)B   (2)A   (3)D  

【常见误区】

       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常见错误主要是各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不明确,导致空间定位不正确。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的知识,常见错误主要是判断方法不正确。一般方法是:年气温曲线图首先读最冷月、最热月的气温,说明冬夏温差的大小,判断热量带。一般说,最冷月气温大于15℃为热带,0~15℃为亚热带(含温带海洋性气候),0~-15℃为温带。最热月气温低于0℃为冰原气候,0~5℃为苔原气候。其次是读春(4月)、夏(7月)、秋(10月)、冬(1月)各自代表性的四个月份(北半球)的气温值,进行比较,得出季节变化的不同特点。降水柱状图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坐标,读出每个月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说明该地全年降水的多少,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全年各月的降水量等。

       人种和民族是两个概念,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如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鼻型等,地球上可分为黄、白、黑色三大人种,各人种的外部特征有许多差别,但无优劣之分,他们共同创造了人类的文化。民族是指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共同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等,具有这些共同特征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民族。

【基础演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