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8  306  312  316  322  324  328  334  336  342  348  352  354  358  364  366  372  376  378  382  384  388  390  392  393  394  396  397  398  400  402  406  408  412  414  418  424  426  432  436  438  442  448  454  456  462  466  468  474  478  484  492  3002 

剑阁中学2009年春季高中一年级半期考试

物  理  试  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卫文旭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试题详情

让你的妙笔也生花――名言警句巧运用(造句)

1.名句出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佛槛露华浓。――唐 李白《清平调》

意思翻译:彩云一般的霓裳羽衣,花儿一般娇艳的熔岩,春风轻佛亭槛,美丽的花儿盛着晶莹的露滴,显得更加艳冶。

运用(造句):美人,三千宠爱集于一身,衣袂蹁跹,暗影浮光,霓裳羽衣曲的旋律,淹没历史的钟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佛槛露华浓。渔阳的鼓点惊醒一夜春梦,马尾坡,为长恨歌填上了了一个苍凉的休止符。

2.名句出处:只道花无十日红, 此花无日不春风。――宋 杨万里《腊前月季》

意思翻译:都说花儿的色彩不会超过十天,这些花儿却每液体都春风满面,娇艳欲滴。

运用(造句):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是桂花的清怡;只道花无十日红, 此花无日不春风,是月季的淡定;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是梨花的脱俗。

3.名句出处: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金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意思翻译:爱惜自己娇嫩芬芳的花蕊,莫要轻易吐蕊,何必象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呢?

运用(造句):当今许多加重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去读这班,学那班的,其实啊,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盲目跟风与拔苗助长只能使娇嫩的花儿凋零的更快。

4.名句出处:暗香留不住,多事是春风。――清 蒋锡震《梅花》

意思翻译:只因为春风吹来,才使馨芬的梅香飘然而逝。

运用(造句):冬天的北国,到处可见竹屋围深雪,林间无路通的景致,却难有暗香留不住,多事是春风的韵味。踏雪寻梅,最终幻化成为一场美丽的梦。

5.名句出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唐 李白《劳劳亭》

意思翻译:春风好像知道我别离的愁苦,不让预示着离别的柳条在此时返青。

运用(造句):春天是一曲快乐的乐章:温煦的春日、绵密的春雨、飘逸的春风、娇艳的春雷。春天是一支依依的恋曲: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6.名句出处: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 李白《春思》

意思翻译:春风啊,我哪里认得你呢?为何无端进入我的闺房,轩动我的罗帐引起我的春思呢?

运用(造句):回廊栏杆旁,有的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佛槛露华浓的翩翩风情;罗帏纱窗后;有的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的屡屡春思。唐朝女子的婉转情思,岂是庭院高墙能挡得住的?

7.名句出处: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唐 白居易《春风》

意思翻译:春风吹来,催开了园子里的梅花,在梅花的引领下,樱花,杏花,桃花,梨花都竞相次第开放了。

运用(造句):因为有人春风先发苑中梅,带头说了第一句话,打开了后面人的话匣子,随后就樱杏桃梨次第开不可收了。

8.名句出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 刘长卿《别严士元》

意思翻译:细雨如雾,衣襟由潮湿而全然看它不见,花瓣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

运用(造句):苏州的雨缠绵,飘落在书生的儒巾儒袖上,细雨湿衣,落花无声;成都的雨细软,滴在宽巷子的青石板上,一夜后花重景官城;北京的雨轻灵又不失厚重,打在国子监的幽翠古柏上,滑落下来时,雨也带着古老的幽幽书香。

9.名句出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 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节》

意思翻译:乌云翻滚如墨,夏日的阵雨云尚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但跳动如珍珠般的雨点已铺天盖地地打向船窗。

运用(造句):正诧异着,怎么还是盛夏时节?骤然间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再看时,只可留得惨荷听雨声了。心中一凉,便醒了。

10.名句出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唐 王勃《滕王阁》

意思翻译:南浦之云,西山之雨,日夜吹打着滕王阁的画栋、珠帘。

运用(造句):凭栏而望,水天一色,物我合一,山水相毗,风景宜人。望滕王阁,忆古思怀;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美不胜收;听渔舟唱晚,夜火笙歌;观江上明月,浩浩漾漾;赏西岭寒江,雨雪霏霏,别有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诗情画意。

11.名句出处: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唐 温庭筠《滕王阁》

意思翻译:无数山峰随着迷梦而显得幽暗,一条小路伸入云霭深处,曲曲弯弯。

运用(造句):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顺着这条小径,我来到了在山下看到的烟云深处的地方。烟云早已不见,向上看去,小径消失在茂密的松柏中,山顶离我还很远……

12.名句出处: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唐 李中《春日作》

意思翻译:温情的春雨下了整整一夜,乾坤大地在春雨的滋润下,仿佛一夜之间掀起了春的浪潮。

运用(造句):雨是这个世界的精灵滋润着草木生灵。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春雨淅沥,一夜便布置好春天的美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

13.诗句出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意思翻译:小屋主人听见柴门犬吠声,出来一看,风雪之夜有人投宿;旅人听见柴门犬吠声,喜出望外,风雪之夜有地方可投宿了。

意蕴解释:诗句勾勒了两幅美丽的图景,柴门犬吠与风雪夜归,诗一般的情景、画一样的美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无雕琢,却又让人觉得巧夺天工,令人回味。

14.诗句出处:莫怪世人容易老,青山也有白头时。――清 骆绮兰《对雪》

意思翻译:不要嗟叹世间的人会年华老去,头发变白,即使是青山也会因为遇到雪天而白了头呢。

意蕴解释:诗句是在告诉我们,世间最公平的事情便是使青丝变成白发的岁月,不管你是贫还是富,地位几何,一旦到了年纪都会白头,正如青山也有逢雪时一般。诗句通俗易懂,我们常运用他来感叹人生短暂,流年似水的情怀。

15.诗句出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 杜甫《绝句》

意思翻译:凭窗远眺,岷山的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山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向门外瞧去,停泊在岸边的来自东吴的船只,宁静而安详。

意蕴解释:千秋雪和万里船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极显景物之美丽壮阔,诗句突现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开阔胸襟。现在我们常常将诗句化用为成都的代称,或用于人们视野的阔大或胸襟的开阔等。

16.诗句出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 白居易《夜雪》

意思翻译:夜已很深了,时时听到竹子断裂的声音,那一定是因为雪下得太大而压折的。

意蕴解释:诗句描绘了一个能听得见折竹之声的夜晚,可见冬夜和何等宁静,当然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彻夜不眠所致,表达的是一种谪居独处的孤寂情绪,诗意含蓄,韵味幽远。我们既可借名句写雪夜之静,表现夜雪美景,也可借名句表达孤寂和宁静的心情。

17.诗句出处:春雪满空看来,触处似花开――唐 东方虬《春雪》

意思翻译:春天尚寒,雪花纷纷扬扬漫天而下,落于庭树,堆积如花。

意蕴解释:名句妙用比喻,将春雪与满园里盛开的梅花并在一处来写,于是,寒冬中的无限生机得到极妙的呈现。此句俨然春雪的代名词,人们常将它用于比喻春天纷纷扬扬而来的大雪。

18.诗句出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 李白《北风行》

意思翻译:燕山雪花大如竹席,片片地吹落在轩辕台上。

意蕴解释:此句对雪的描写大气包举,想像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燕山泛指我国北方。雪大如席是高度的艺术夸张,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成笑话了,还有人将燕山雪花大如席之句与精当的夸张等义起来,以显夸张能达到的神奇表达效果。

19.诗句出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 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翻译:就在这座山中,可是云雾很浓,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意蕴解释:名句清晰明确,语意肯定。云深不知处,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仿佛听见松涛鹤鸣,清流溪水;眼前又似见仙风道骨,天地苍茫。既明白如话,又隽永悠长,令人回味。人们常将诗句比喻成身在其中而不知道真意的情形。

20.诗句出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意思翻译: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一群大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意蕴解释:诗句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运用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尽管诗歌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去凄苦寒凉,只是越这凄苦寒凉之中,因为具有恢弘的气度与超然的禀赋,主人公才没有沉溺于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诗句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21.诗句出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唐 杜牧《山行》

意思翻译: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遥远的山头,顺着山路向上望去,在白云漂浮的地方,有由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意蕴解释:诗句描绘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寒山山势高而缓,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有白云缭绕,片片白云遮住我们视线,却给人留下无尽的想像:白云之上,云外之山,定会有一种景色吧?
   我们常以此句写秋之景,写云之深,也隐喻事物之神秘

22.诗句出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

意思翻译:战事紧急,象乌云层层笼罩,要把城头压垮似的,战士们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意蕴解释:诗句极显战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阵势,借日光显示守军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现在人们常借黑云压城城欲摧来比喻事态严重,借甲光向日金鳞开来比喻严重的事态之中又蕴含一些生机,运用要多加体会。

23.诗句出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意思翻译:不久,风停了,乌云仍遮挡着天空,凄清秋天的天气渐渐变得越来越昏黑。

意蕴解释:这是秋天特有的气象,天气变化剧烈,渐向昏黑。人们常以此句来写秋天云雨之景,以示凄凉之意,也有人将此句用于形容时间突然变化。

24.诗句出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意思翻译:总有个时候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彼岸。

意蕴解释:诗句在前面的反复回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我们通常将诗句运用到表现了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上,展示有志者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人生态度。

25.诗句出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意思翻译: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

意蕴解释:诗句形容关山险恶,归路渺渺,前途茫茫,以表现对亲人、对祖国的眷顾与依恋。现在人们常借此句形容踌躇不前的态势,犹疑不定的态度等。

26.诗句出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 孟浩然《春晓》

意思翻译:春天里的睡眠就是美啊,不知不觉已经是天色大亮,赶紧睁开眼睛,窗外到处都是鸟儿们的浅吟轻唱。

意蕴解释:此句写春天早晨的枝头鸟啼,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字点名季节,不觉突出春眠的香甜,蒙胧中不知不觉。在这温暖春夜中,诗人睡得可真香,直至旭日临窗,流露出诗人的爱春心情。处处有四面八方之意思,文啼鸟是闻鸟啼的倒装。这两句前一句重在表现人们沉迷于某种事物之中以致忘记周围的一切的专注精神,后者则多用来表明某种新生事物不知不觉中的突然出现,有时候也把两句拆散开来使用。

27.诗句出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 江湾《次北固山下》

意思翻译:残夜未尽,太阳就已经从海上涌现,似乎为残夜带来光明;江南春早,旧年尚未退去,江南已先有春意。

意蕴解释:选句无意说理去即景生情,表达了一种自然理趣:从陈旧残败之中脱胎出新事物。别出新意,自然深刻,既是眼前景,又是客中情,读来余韵悠然,成为咏村诗中最动人诗句之一。

28.诗句出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 王维《相思》、

意思翻译:那鲜红浑圆、珊瑚般晶莹的红豆啊,就生长杂一祖国的南方,眼下增市春暖花开的季节,看看红豆花是否悄悄地开了几枝?

意蕴解释:原诗乃作者为朋友所写。南国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住所所在。之所以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因为红豆乃赤诚友爱的象征,如此写来,觉得语近情遥,意味深长。其实,古人之相思,并不仅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是可以相思的的。现在我们一般全诗连用,以表达朋友间的眷念之情。

29.诗句出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意思翻译:你这善解人意的春雨啊,好像知道时令季节似的,看到春天万物萌发,正需要雨的时候,就下起来了。

意蕴解释:名句描绘了春夜雨景,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人格化的春雨被夸赞为好雨,说它知时节,是说它懂得客观需要。春天里,万物萌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它便下了起来。句子虽然写的时典型春雨的高尚品德,表现的却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字里行间洋溢着欢喜之情。我们还常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30.诗句出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意思翻译:这满园的春色哪里能关得住啊,你瞧,不就有一枝红杏已经悄悄地探头出墙了吗?

意蕴解释: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作者将春色和红杏拟人化,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引起读者联想:春色是关不住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我们现在引用这句名言,多用来赞颂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住的,它必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

31.名句出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唐 李白《古朗月行》

意思翻译: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成白玉盘。

运用(造句):他如此激动,为身边的花草,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动物都取一个动听的名字,有人笑他荒唐,他说:这算什么?我正准备找个登天梯,偷个白玉盘下来呢!

32.名句出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 王维《竹里馆》

意思翻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运用(造句):读王维,最好选择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 万念俱灰,世虑皆忘。这样的情景,眼睛抵达的何止是那些泛这墨香的文章……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寂寞却满足,……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相遇了。

33.名句出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唐 李商隐《无题》

意思翻译:年华悄悄誓去,她心情抑郁,照镜时见到头发斑白,更加忧伤郁悒;凄清的夜晚,吟着相思的诗句,那窗前的月光,使人倍觉寒凉!

运用(造句):中国人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对人言无二三。因此人们经常感叹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便不足为奇了。这个世界里有太多的谜团,都不是我们平常所能看到的层面里的东西。

34.名句出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 岑参《暮秋山行》

意思翻译:山风吹得干枯的空林飒飒作响,仿佛有人来了一般。

运用(造句):伫立于山巅,山风急来,听阵阵松涛,一如大海扬澜般带着骇人的声浪滚滚而来,风摇书动,分明便是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于是更感觉山林的寂静与空灵,心中生出一丝敬畏。

35.名句出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 杜甫《水槛谴心二首》

意思翻译:细雨轻落,鱼儿欢快地游到水面;微风吹拂,燕子倾斜着身子轻捷地掠过湿雾蒙蒙的天空。

运用(造句):我是喜雨的,最令我心仪的雨不仅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的春雨,还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秋雨,当然也离不开震撼人心的狂风暴雨。

35.名句出处: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 杜牧《秋思》

意思翻译:初春细雨蒙蒙似雾,你只有俯身看池塘,才能发觉雨的踪迹;微风轻送,美丽迷人,盈盈拂动在我襟袖之间,何其缠绵。

运用(造句):我赞美春雨,它没有磅礴而下、排山倒海的气势,也没有电闪雷鸣的陪伴,但却给人以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的侵蚀感,那种细致入微的感觉使你觉得那样爽心,就犹如从浑浊的世界投身到了一个完全纯洁的天堂。

37.名句出处:山雨欲来风满楼。――唐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意思翻译: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吹得城楼越发空落,萧然凛冽,风是雨的先导啊,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

运用(造句):年关将至,天也愈发阴沉了,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雨腥味,然而,随着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只有偶尔零星的毛毛雨,人的心情也在等待中麻木了,毫无山雨欲来风满楼那样畅快淋漓的感觉

38.名句出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意思翻译: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啊?

运用(造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是又能还到哪里去呢?从出来上大学,我离家的日子就开始了吧。说漂泊不免有些苍凉,不如算作旅行,且行且珍惜吧。

39.名句出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意思翻译:不知这绿叶是谁裁减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幻作剪刀在细细裁减。

运用(造句):要说用那绣花剪子的本事,还有谁能和春姑娘相比,老贺不都说过吗,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姑娘牵一段风,拉来一片叶,三下两下,叶绿花红,贴上它的裙子,转个圈一坐下,红花绿叶便把山河点缀成了春天。

40.名句出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意思翻译: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归来,好像是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

运用(造句):原来美丽的绽放需要漫长的等待,厚积而薄发原来如此,绚烂的背后需要经历如此多的养料积蓄和潜心等待,只为那瞬间的怒放。“忽如一夜春红来,好像是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现在才理解其中的玄妙:千树万树的花在一夜之间绽放是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默默等待啊!

41.名句出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意思翻译:院门紧闭,美人何处,再难寻觅,只有门前的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极妍,颇撩畅绪。

运用(造句):初恋是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情愫,隔这课桌观望,凭着窗台怀想。相逢一笑含羞涩,欲雨还休,一任心儿乱了节奏,却始终不曾道破。待得各奔东西,倚着岁月在他乡回首张望,不觉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惆怅从心底缓缓上升,氤氲成了往昔相处的甜蜜时光,愈久弥醇。

42.名句出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 杜牧《赠别》

意思翻译:扬州一片富丽豪华气派,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只见高楼无数红衣脆袖,可又有哪一个比得上我心中的她呢?

运用(造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每个女孩的心都该为此温柔地颤动,无论珠帘后的伊人相貌如何,才情如何,他的结论总是:不如她。有这样一句话,夫复何求?

 

试题详情

标点符号运用常考点和难点突破

试题详情

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解答做在答题纸上,代入数据计算时g取10m/s2

3.第20、21、22、23、24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而未写出主要演算过程的,不能得分.有关物理量的数值计算问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试题详情

化学备考学案

31种解题方法让你考试无忧(31)

常见有机反应类型

有机反应不同于无机反应,概念间有交叉,也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有的反应类型较难判定。

●难点磁场

请试做下列题目,然后自我界定学习本篇是否需要。

在一定条件下,乙炔分子间发生如下反应:

    生成乙烯基乙炔,则该反应不属于____________。

A.加成反应                                                     B.加聚反应

C.取代反应                                                     D.加成取代反应

●案例探究

[例题]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应范畴很广。下列6个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是(填写相应字母)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取代反应的判定能力。

知识依托:取代反应的概念。

错解分析:不知道取代反应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敢认定硝化反应和酯化反应也是取代反应,从而漏选A、E。

解题思路:将生成物与反应物进行比较,只要是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就属于取代反应。

A. “NO2代替了“H”原子,属于取代反应。

B. “OH”与它邻位上的1个“H”发生了消去反应。

C. “CH2CH3取代了一个“H”原子,属取代反应。

D.加成反应。

E.可以认为是CH3COOH分子中的“OH”原子团被“OCH3代替了,也可以认为是CH3OH分子中的“H”原子被“CH3CO”基团代替了,属于取代反应。

F.水中的“H”原子(或“OH”原子团)代替了酯分子中的“C3H5原子团(或“RCOO”原子团),属取代反应。

答案:ACEF

●锦囊妙计

1.取代反应是有机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它包含下列反应:

①卤代,②硝化,③水解,④酯化,⑤缩聚等。

2.加成反应是有机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C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它包括:

①不同分子间的加成反应,②相同分子间的加成反应,③分子内的加成反应,④加聚反应等。

3.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内脱去一个小分子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它是:

①分子内进行的反应,②加成反应的逆反应。

●歼灭难点训练

1.(★★★)在后面的括号内注明其反应类型

NaOH的醇溶液

  △

(1)R―CH2―CHBr―CH3                           R―CH2―CH===CH2+R―CH===CH―CH3(   )

  )

  )

2.(★★★★)氯普鲁卡因盐酸盐是一种局部麻醉剂,麻醉作用较快、较强,毒性较低,其合成路线如下:

请把相应反应名称填入下表中,供选择的反应名称如下:

氧化、还原、硝化、磺化、氯化、酸化、碱化、成盐、酯化、酯交换、水解

 

反应编号

反应名称

 

 

 

 

 

3.(★★★★)已知:①(CH3)2C==CHC2H5(CH3)2C==O+C2H5COOH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取代反应序号____________;

(2)写出加成反应序号____________;

(3)写出消去反应序号____________;

4.(★★★★★)甲醛和苯酚在浓盐酸(或浓氨水)催化下受热发生如下反应: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该反应是聚合反应,但不属加成反应

B.该反应是聚合反应,但不属取代反应

C.该反应是加成反应,又属于加聚反应

D.该反应是取代反应,又属于缩聚反应

E.该反应是消去反应,消去的小分子是H2O分子

试题详情

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精品教案全集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再有、季路违背了他的原则,因此他给予厉言批评。这就说明孔子坚持(板书)自己政治主张的决心。

3、学习第3段

①一生读孔子指责两名弟子的话,予以评价。

引:冉有的话前后矛盾,遮遮掩掩,最后道出他内心主张,原来,他是支持这场战争的。孔子听后,态度有何变化?结尾一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从“君子疾夫舍日……”“……不能来”“……不能守”句子中看出,孔子很气愤,狠狠地训斥(板书)。本段结尾一句揭穿了季氏发动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夺君的权。

引:想一想孔子当时是怎样的神态?

〔一生上讲台表演孔子气愤的神情〕

②生齐读本节表明孔子政治主张的一段话。

讨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集中表现在哪几个词上?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和平有何意义?

(前后位四人一组,讨论之后,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对外,施行文德。(板书)使远方人归顺。这就是孔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安定压倒一切,今天周边世界战争阴影一直未消失,人类呼唤着和平。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