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将结论改成一句话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将结论改成一句话答案解析

科目:czyw 来源:百分学生作业本 七年级语文 下册 语文版 语文版 题型:048

森林医生——啄木鸟

一个医生嘴巴尖,

天天出诊到林间;

敲敲听听多仔细,

要动手术把头点。

  ①上面这个谜语猜一种动物,谜底是啄木鸟。可是起初我不但猜不出来,而且人家揭了谜底后,我还不懂为什么把啄木鸟誉为“森林医生”。后来我随一支森林科学考察队去林区调查研究,通过一位生物学家对啄木鸟的介绍,和我自己对它的观察,我才真正认识到,“森林医生”这个称号,啄木鸟是当之无愧的。

  ②啄木鸟每天都起得很早,起身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树木“检查身体”。它用嘴将一棵棵树从根到梢笃笃地轻轻敲打一通,听听有没有空声。经验告诉它,敲打时如发出空声,树干里面一定有虫,就立刻“动手术”。它的嘴长而直,末端尖锐,不但能啄破树皮和腐败的树干,而且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它的舌骨很发达,包围着头骨,舌骨起着特殊的弹簧作用,能使细长的舌头伸缩自如;舌面富含粘液,能把树中昆虫的幼虫和虫卵粘住;舌端生有向后倒长的小钩,能钩取树中较大的昆虫。它的鼻孔上覆盖着保护性的刚毛,可以防止碎木屑飞入鼻孔。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操作路线也很科学,工作时总是围绕着树干作螺旋式地向上攀登,这样既可避免重复劳动,又不会有所遗漏。啄木鸟就凭着这套完备的“医疗器材”和独特的“医术”专门捕食危害树木的昆虫,保护树木健康地成长。

  ③由于长期过着树栖生活,啄木鸟的翼变得既短又钝,不适于快飞和远翔,只能在林间通道或林中旷地作短距离滑翔,但是它的足趾却特别强劲有力,趾的排列也不像一般鸟类那样三趾向前、一趾向后,而变成二趾向前、二趾向后,而且具有锐利的钩爪,因此即使攀缘在笔直的树干上也不会滑落下来。此外,它的尾羽强韧坚直,羽轴特别粗硬,有弹性,可以当做支柱顶住身体,与两条岔开的腿形成一个“三足鼎立”之势,增加了悬立时的稳固性。

  ④啄木鸟的巢筑在树洞里,巢内铺着松软的木屑,母鸟就在这里产卵育雏。刚孵化出来的雏鸟非常爱吵闹,虽然住在树洞里,但在老远的地方就能听到它们的叫声。小啄木鸟常常挤在树洞口,等候老啄木鸟给它们哺食。为了使雏鸟更快地成长,母鸟必须喂以足够的食物;而另一方面,为了产后生理上的需要,母鸟也必须进食一定数量的“补品”,所以在育雏期间,啄木鸟能消灭大量的森林害虫。

  ⑤啄木鸟有很多种,它们的主要食物大多是森林害虫。据调查:我国最大的一种啄木鸟——黑啄木鸟,每天能吃掉一千几百个虫的幼虫。解剖14只绿啄木鸟的胃,结果得知,昆虫占99.83%,其中以蚂蚁为最多,占97.79%。上海郊区能见到的斑啄木鸟,也是个除虫能手。有人在不同的季节里根据22个斑啄木鸟食性的分析结果,发现胃中50.17%是昆虫,主要有象(甲虫)、伪步行(甲虫)、金龟(甲虫)、天牛幼虫,其次是蛾、螟蛾等。在树林中过冬的害虫,95%是被啄木鸟吃掉的。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森林医生”——啄木鸟。

1.本文标题“森林医生——啄木鸟”中破折号的用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把啄木鸟称做“森林医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谜语开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②段中找出说明啄木鸟科学的操作路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②~③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足鼎立”一词中“鼎”字共________笔。

6.本文最后一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啄木鸟的和________。

7.本文主要是说明啄木鸟是一种专以森林害虫为食物的益鸟,为了说明这一点全文运用了怎样的手法?采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北京市期末题 题型:问答题

综合性学习。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促进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学校举行了以读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三项任务。
1.下面是同学准备在主题班会上发言的材料,请你帮助他从两则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
            [材料一] 据调查,我国青少年不读书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其次是“不习惯读书”,这两
     者在各年龄段中均排在前两位。同样题材的故事,少年儿童愿意看漫画、电影,而不愿意看原著。在
     关于“少年儿童最喜欢阅读的书籍”调查中,“科幻、魔幻、探险作品”和“卡通、漫画”这两类书
     籍以绝对优势并列第一位,“文学名著”呈明显弱势。有关专家对以上现象表示忧虑。 
            [材料二]有关媒体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等“快餐”代替名著。不少孩子
     对图象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对图象的过量摄入,不少学生说:
    “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写不出来。”
                                                                                                                                 
2.为配合这次读书活动,班里办了一份读书小报。请你为格言补全词语;提供一则与读书有关的俗语。
     格言:不吃饭则饥饿,不读书则                  
               读书会带来心灵                 的快乐。
     俗语:                                                                                                                  
3.初三(1)班班长准备为同学们做题为“我们应该怎样读书”的演讲,为此,他搜集了下列材料,但
     这些材料中有两条和他演讲的主题不符,请你为他指出来。
     ①凡值得读的书至少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于把握全篇主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的
        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②从前中国文人学作文,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名著,揣摩吟读,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
        纯熟。
     ③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
         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
     ④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
         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 
     ⑤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
         务。
      以上材料中不符合演讲主题的是:第         项、第         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07天河区中考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题型:043

以下是今年《羊城晚报》的一则新闻,请你将它缩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目前,我国互联网站70万家,上网用户逾1.1亿。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媒体,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北京地区十四家网站提出的《文明办网倡议书》,符合广大网民的愿望,顺应了时代要求,表明健康向上的内容导向是我国各网站的主流,广大网站工作者有觉悟、有能力、有信心抵御各种不健康网络信息,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实践。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有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到。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1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收效甚微,很多同学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同学这才发出善意的笑声,我趁热打铁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介绍给大家。”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常常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的底下画了一条横线,擦掉“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说话的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  ?》。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教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他感到老师的形象更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   今天“我”走进教室上课和“我”平时上语文课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什么?

:

2.面对学生在黑板上写的字,高老师如何处理的?这反映了高老师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和性格?

:

3.“‘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这句话的意思是            

4.请找出文中三次描写掌声的句子。                                           这三次掌声“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一次比一次更        、更有      

5.文中刻画高老师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

6.请你谈谈对王娜娜这种做法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语文学习与评价  九年级上册 题型:048

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和有关分析资料,说说这首诗和《龟虽寿》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共同情怀。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共十四句。前面十二句集中描写了诗人观海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两句是合乐时所加。

  开始的两句,写出了自己登临的地点和登临的目的。“东临”,就是“东到”。碣石山在河北东部。首句点出碣石山,说明诗人登临高处;次句中的沧海,就是渤海,点出观看的对象。登碣石以望沧海,说明碣石濒临大海。这两句主要的作用是交代登临览景的地点。碣石山高,渤海无边,诗人虽说还没有具体展开景色的描写,但仅就这两个地理名词来看,已经展现了一片高远辽阔的境地,特别是“沧海”一词(不实用“渤海”一词),即寓有“海大”之意。这里诗人利用陈述句写登临背景,为下文的描写作准备,手法十分巧妙。“观沧海”,可说是全诗的诗眼,其中的“观”统领全诗其后的十句,都写观海时见到的景象。

  诗的三到八句,是对所观之景作全景式的描画,表现大海的浩大、开阔而充满力量:诗的九到十二句,写诗人因眼前所见而在自己心中创造出的奇特之景,抒发自己观海后强烈的主观感受。这样,诗由实景写到虚景;虚景又由实景而来。无论实景、虚景,都寄寓了诗人进取的志趣和豪迈的情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承上句“观”字而来,描写大海及海岛景象。大海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澹澹”一词正是写海水荡漾的情况。“海里无风三尺浪”,大海阔大,无风或微风之时,海水也会起伏不定,能显示海的深邃辽远,能展示海的浩瀚汪洋。“澹澹”主要写大海相对静止时的状态。“何”字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眼前的壮阔图景,而在感情上所引起的惊叹。海中的岛屿,在平展的海面上显得很突出。在诗人眼里,它高峻挺拔,坚立不动;由于四周海波的衬托,它的姿态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颇能扣住山岛的特点。这两句诗,就绘画的角度来看,就是一大一高——海大、岛高。大因高愈显大,高因大愈昂扬,两者相互映衬,眼前的景象自然就很壮观了!诗人的感叹之情也就容易被人理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两句诗写的是山岛上的覆盖物,承“山岛”而来,是诗人将他的视线从海上到岛上。据《三国志·武帝记》记载:“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引军出卢龙塞。”曹操本来打算让军队依傍着海边的道路进到辽西、辽东,却因为发大水,道路不通,就只好从卢龙塞出去了。七月初秋,岛上的树木尚未凋落,所以看上去仍是郁郁葱葱;草未枯黄,自然就称得上“丰茂”了。“丛生”“丰茂”,形容岛上树木繁多,百草茂盛,是符合北国七月的实情的。这里仍然是在写沧海、山岛,乃是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总体到细部,写青翠繁荣,给大海山岛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气。

  诗人描写了大海相对静止的状态以及山岛的景象以后忽然一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点出了观沧海的季节,描绘大海的动态。动态是由秋风引起的;能够描写秋风的是“萧瑟”一词,这只能借助于听觉或感觉,但大海的波涛却从眼中写出。“波”前以“洪”字修饰,说明秋风刮过,草木震响,海中掀起了大浪;又以一个动词“涌”来描写大浪的劲头,我们眼前就会立即出现秋风阵阵、海浪滔天的雄奇场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大海。这样,大海的静态和动态分别得到描写,它平静时深沉的风貌、它激动时奔涌怒吼的气势都得到了描绘。

  在全面描绘大海面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由沧海写到日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由日月写到银河——“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实际上还是在写海。尽管太阳和月亮在高空中运行,但它们是从海中出去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太阳下山的时候,从地平线上落下去,好像坠入大海一般;太阳升起的时候,海面上造成霞光万道,好像从海中跃出。“行”和“出”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上述情景。写到银河,诗人没有使用“行”,将“其中”改成了“其里”。从人的感觉来说,银河的确不像日月那样明显运动,它由无数发光的星星组成,自然可以说“灿烂”;它高悬天空,但大海里面倒映着它的影子,好像它是从大海里面出去的一样,可见将“其中”换成“其里”,除了符合“文贵变化”这一写作规律之外,诗人也是在力求准确地表达它和大海的关系。

  这四句诗,是从日月星河入手,继续写大海的风貌。它们使得大海显示的意境更加深邃,使得大海的范围无止无尽;在诗人看来,大海包有一切,大海控制着一切。这跟“观沧海”的题意完全符合,虽然十二句诗都是写景,但“沧海”是景的中心,是景中之景,统领着全局。

  古人说:“天地间景物非有厚薄于人,惟人当适意时,则情与景会,而物之美若为我设;一有不嫌(不如意),则景物与我漠不相干。”(葛立方:《韵语阳秋》)曹操破灭袁绍,北征乌桓,正是“适意”之时,所以“情与景会”,几乎在每一写景句中,都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沧海的深邃汹涌,正体现了诗人沉雄豪放的胸怀;大海主宰一切,正体现了诗人统一北中国后,想继续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沧海的种种情景,正是诗人个性的体现,其中融进了诗人日益向上的思想感情,甚至连秋风也没有渗入丝毫的凄凉之情。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了配合乐曲的完整而加上去的,每章结尾都有,似乎与全诗的内容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不过,从本章看,还是与正文内容有着一定的关系,诗人尽情写景,不就是为了“咏志”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有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到。

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1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当我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过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怒发冲冠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收效甚微,很多同学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同学这才发出善意的笑声,我趁热打铁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介绍给大家。”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出现了短暂的沉静,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常常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的底下画了一条横线,擦掉“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说话的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  ?》。他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教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他感到老师的形象更高大了。

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今天“我”走进教室上课和“我”平时上语文课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什么?

:

2.面对学生在黑板上写的字,高老师如何处理的?这反映了高老师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和性格?

:

3.“‘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这句话的意思是        

4.请找出文中三次描写掌声的句子。                                           这三次掌声“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一次比一次更        、更有      

5.文中刻画高老师运用了      的描写方法。

6.请你谈谈对王娜娜这种做法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5分)
均衡营养更健康
①我国5岁儿童体重不足者比率为10%-20%,生长迟缓者比率为35%,个别贫困地区高达50%以上。这是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为我们提供的一组惊人数据。专家指出,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是导致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追求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科学补充营养元素的观念,已经成为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当务之急。
②中国人究竟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呢?
③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是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元素。其中钙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科学显示,人体每天对钙质的需求量为800毫克,而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05毫克,仅达需求的50.6%。缺钙会导致脚抽筋、盗汗、腰酸及骨质疏松等症状。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每天摄入量也只达到人体需求的61.5%和59.5%。
④维生素C、锌、铁也是中国人缺乏的营养元素。据调查,全国人均每天摄入维生素C量为100.2毫克,已达到100毫克的标准。但是,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有文章分析中国居民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仅达50毫克。另外,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锌12毫克,比需求量少20%。青少年儿童缺锌比较严重,已影响部分青少年儿童智力和身高的正常发育。中国居民食用的铁,主要来自于大米、坚果、果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红素铁,其利用率较低,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铁。此外,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铁的吸收。所以,尽管摄入了一定量的铁元素,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并不多,因此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⑤人体补充营养元素的基本原则是:把所缺的全部补齐,补缺的不能再补,使人体内各种营养元素达到均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彼此关系密切,只有达到它们之间的均衡,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体才可能健康。比如:钙、磷、锌、铜要成一定的比例,磷过量,钙会被耗损,通过量,锌会损失;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锌要与维生素B1一起增加摄入量为宜。
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时,有些人认为西方国家的配方比中国的好。实际上,中西方饮食结构不同,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另外,黄种人与白种人在体质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磷、铜、镁、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就属于中国人不缺的营养元素。以铜为例,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铜元素的量为2.4毫克,推荐量为2毫克。摄入过量的铜元素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会导致锌的损失。所以中国人不要盲目补充。
⑦现行补充的误区是缺什么补什么,没有科学配比,人体内营养仍然达不到均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在医生指导下,总体判断自己缺什么维生素和矿物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
【小题1】理清选文的写作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填空。(4分)
指出中国人营养元素摄入现状→                     →分析现行补充的误区并提出建议
【小题2】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3分)
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
【小题4】下列说法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
B.中国居民人均每天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为50毫克。
C.因为摄入的铁元素数量不够,所以中国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D.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并非越多越好。
【小题5】中国人应该如何科学地补充营养元素?请结合⑤⑥⑦段内容回答。(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届辽宁省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5分)

均衡营养更健康

①我国5岁儿童体重不足者比率为10%-20%,生长迟缓者比率为35%,个别贫困地区高达50%以上。这是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为我们提供的一组惊人数据。专家指出,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是导致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追求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科学补充营养元素的观念,已经成为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当务之急。

②中国人究竟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呢?

③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是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元素。其中钙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科学显示,人体每天对钙质的需求量为800毫克,而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05毫克,仅达需求的50.6%。缺钙会导致脚抽筋、盗汗、腰酸及骨质疏松等症状。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每天摄入量也只达到人体需求的61.5%和59.5%。

④维生素C、锌、铁也是中国人缺乏的营养元素。据调查,全国人均每天摄入维生素C量为100.2毫克,已达到100毫克的标准。但是,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有文章分析中国居民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仅达50毫克。另外,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锌12毫克,比需求量少20%。青少年儿童缺锌比较严重,已影响部分青少年儿童智力和身高的正常发育。中国居民食用的铁,主要来自于大米、坚果、果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红素铁,其利用率较低,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铁。此外,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铁的吸收。所以,尽管摄入了一定量的铁元素,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并不多,因此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⑤人体补充营养元素的基本原则是:把所缺的全部补齐,补缺的不能再补,使人体内各种营养元素达到均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彼此关系密切,只有达到它们之间的均衡,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体才可能健康。比如:钙、磷、锌、铜要成一定的比例,磷过量,钙会被耗损,通过量,锌会损失;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锌要与维生素B1一起增加摄入量为宜。

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时,有些人认为西方国家的配方比中国的好。实际上,中西方饮食结构不同,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另外,黄种人与白种人在体质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磷、铜、镁、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就属于中国人不缺的营养元素。以铜为例,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铜元素的量为2.4毫克,推荐量为2毫克。摄入过量的铜元素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会导致锌的损失。所以中国人不要盲目补充。

⑦现行补充的误区是缺什么补什么,没有科学配比,人体内营养仍然达不到均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在医生指导下,总体判断自己缺什么维生素和矿物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

1.理清选文的写作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填空。(4分)

指出中国人营养元素摄入现状→                     →分析现行补充的误区并提出建议

2.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3分)

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

4.下列说法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2分)

A.中国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

B.中国居民人均每天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为50毫克。

C.因为摄入的铁元素数量不够,所以中国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D.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并非越多越好。

5.中国人应该如何科学地补充营养元素?请结合⑤⑥⑦段内容回答。(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7分)
明天,我们拿什么滋养生命 
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这是河流污染的真实写照。 
②根据我国国家环保局的一项调查,在被统计的 13l 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和汞等。其中有机类属严重污染,三氮类属重度污染,重金属为轻度污染。目前中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 
③污染带来的就是灾难。珠江海区的污染使栖息在该海区的鲷科、石首科、带鱼、乌贼和中国对虾等19种经济鱼类和25种经济虾类连续出现大量死亡,使洄游产卵繁殖的狮鱼、马鲛等锐减;这里著名的“万山渔汛”,已不成汛。 
④长江也不乐观,不断增加的、不经处理的废水污水在城市江段已形成明显污染带。据调查,长江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的污染带已超过600千米,占城市江段长度的70%。随着乡镇企业及农业发展,长江水体还受到农药和化肥污染。另外,每年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达6亿吨,输沙量已达黄河的1/3,相当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3条世界大河的输沙总量。 
⑤母亲河——黄河的情况更遭。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几乎年年发生,1997年创纪录地达到累计断流226天,仅胜利油田少产原油就损失30多亿元。目前,黄河流域用水量已超过360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流域用水量猛增,各地都对昔日流入黄河的雨水“围追堵截”。大大减少了黄河的入水量。甘肃、宁夏百姓大挖水窖,积蓄雨水,被广泛推广的所谓“旱作农业”,使干旱的土壤变成了一块块“海绵”。地下水开采和生态耗水,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都直接影响到黄河的水量,使黄河再也无法形成昔日容纳百川的汪洋恣肆的壮观场面。 
⑥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时期,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⑦拯救我们的水资源环境吧,不要让“人类最后见到的一滴水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变成现实!
【小题1】、认真阅读⑷⑸两段,概括造成水环境的恶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2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文中第⑤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几乎年年发生”一句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武夷山市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均衡营养更健康》,完成小题。(11分)
①我国5岁儿童体重不足者比率为10%-20%,生长迟缓者比率为35%,个别贫困地区高达50%以上。这是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为我们提供的一组惊人数据。专家指出,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是导致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追求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科学补充营养元素的观念,已经成为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当务之急。
②中国人究竟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呢?
③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是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元素。其中钙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科学显示,人体每天对钙质的需求量为800毫克,而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05毫克,仅达需求的50.6%。缺钙会导致脚抽筋、盗汗、腰酸及骨质疏松等症状。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每天摄入量也只达到人体需求的61.5%和59.5%。
④维生素C、锌、铁也是中国人缺乏的营养元素。据调查,全国人均每天摄入维生素C量为100.2毫克,已达到100毫克的标准。但是,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有文章分析中国居民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仅达50毫克。另外,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锌12毫克,比需求量少20%。青少年儿童缺锌比较严重,已影响部分青少年儿童智力和身高的正常发育。中国居民食用的铁,主要来自于大米、坚果、果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红素铁,其利用率较低,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铁。此外,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铁的吸收。所以,尽管摄入了一定量的铁元素,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并不多,因此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⑤人体补充营养元素的基本原则是:把所缺的全部补齐,补缺的不能再补,使人体内各种营养元素达到均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彼此关系密切,只有达到它们之间的均衡,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体才可能健康。比如:钙、磷、锌、铜要成一定的比例,磷过量,钙会被耗损,铜过量,锌会损失;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锌要与维生素B1一起增加摄入量为宜。
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时,有些人认为西方国家的配方比中国的好。实际上,中西方饮食结构不同,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另外,黄种人与白种人在体质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磷、铜、镁、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就属于中国人不缺的营养元素。以铜为例,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铜元素的量为2.4毫克,推荐量为2毫克。摄入过量的铜元素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会导致锌的损失。所以中国人不要盲目补充。
⑦现行补充的误区是缺什么补什么,没有科学配比,人体内营养仍然达不到均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在医生指导下,总体判断自己缺什么维生素和矿物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
【小题1】.理清选文的写作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填空。(4分)
指出中国人营养元素摄入现状→                                        
                  →分析现行补充的误区并提出建议。
【小题2】.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就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3分)
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7分)
明天,我们拿什么滋养生命 
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这是河流污染的真实写照。 
②根据我国国家环保局的一项调查,在被统计的 13l 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挥发酚、氨氮和汞等。其中有机类属严重污染,三氮类属重度污染,重金属为轻度污染。目前中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 
③污染带来的就是灾难。珠江海区的污染使栖息在该海区的鲷科、石首科、带鱼、乌贼和中国对虾等19种经济鱼类和25种经济虾类连续出现大量死亡,使洄游产卵繁殖的狮鱼、马鲛等锐减;这里著名的“万山渔汛”,已不成汛。 
④长江也不乐观,不断增加的、不经处理的废水污水在城市江段已形成明显污染带。据调查,长江干流21个主要城市江段的污染带已超过600千米,占城市江段长度的70%。随着乡镇企业及农业发展,长江水体还受到农药和化肥污染。另外,每年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达6亿吨,输沙量已达黄河的1/3,相当于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密西西比河3条世界大河的输沙总量。 
⑤母亲河——黄河的情况更遭。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几乎年年发生,1997年创纪录地达到累计断流226天,仅胜利油田少产原油就损失30多亿元。目前,黄河流域用水量已超过360亿立方米。随着黄河流域用水量猛增,各地都对昔日流入黄河的雨水“围追堵截”。大大减少了黄河的入水量。甘肃、宁夏百姓大挖水窖,积蓄雨水,被广泛推广的所谓“旱作农业”,使干旱的土壤变成了一块块“海绵”。地下水开采和生态耗水,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都直接影响到黄河的水量,使黄河再也无法形成昔日容纳百川的汪洋恣肆的壮观场面。 
⑥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时期,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⑦拯救我们的水资源环境吧,不要让“人类最后见到的一滴水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变成现实!
【小题1】、认真阅读⑷⑸两段,概括造成水环境的恶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2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文中第⑤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旱季断流现象几乎年年发生”一句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