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皆指目陈胜中“指目”的今意是什么

皆指目陈胜中“指目”的今意是什么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设计必修三语文语文版 语文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笔墨祭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混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②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副赵孟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就不可能是赵孟。赵孟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盂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③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中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会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④“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得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⑤就是可敬而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情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1)

结合全文来看,“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混沌的秘仪”一句中“吐”“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

第⑤段中说:“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两种力量”的具体含义。

(3)

第③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是指什么?

(4)

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三项是

A.

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曲折错综。

B.

傅青主认为,赵孟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

C.

文章用例证法,列举了赵孟、王羲之、卫夫人、钟繇、张芝、苏东坡等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D.

这篇文章,作者旨在说明:个性人格在社会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作用下,虽没有完全消失,但要保留却很艰难。

E.

末段中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其中“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F.

文章中说的“中国文化”不单指书法艺术,文章的观点也适用于其他文化艺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高中(试验本)学科课程导学丛书(高三·下)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作品的自然之美

  所谓自然之美,是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雕章琢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趋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钟嵘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这里要谈的是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刘宋直至齐梁,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深浅的标志。为了矫正时弊,钟嵘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体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

  “直寻”说出了艺术美的思想内容来自生活。“直寻”是诗人面向生活,从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就以颜延年来说,当他面向自然景物时,写出的诗句便有声有色,既真实又清新自然。陶渊明是一位在艺术表现上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比起谢灵运写景更高一筹,陶诗的自然之美,当然有作者天衣无缝的技巧,但何尝不得助于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会?非“直寻”,依赖用事用典作诗,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了文艺再现生活的原则。舍源逐流,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写出的东西,怎会不轻者受拘束,有伤真美,重者“殆同书钞”呢!

  从文艺表现形式说,自然之美的形成离不开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文艺既然不是生活的原始照搬,就存在着物化的技巧问题。尽管艺术家们都反对雕琢气,可是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既雕且琢的,包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括“芙蓉出水”的谢灵运的诗篇,包括苏东坡“行云流水”似的文章,包括近人潘天寿盖上“不雕”印章的画,等等。我认为,古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雕琢之事概莫能外,只是高明者雕而无痕,拙逊者“雕绘满眼”而已。

  作为自然之美,在表现上是一番创新,而非袭陈。陆机《文赋》云:“谢朝花于己披,启夕秀于不振”,说出了根本。前一句是务去陈言,后一句是独出心裁。试想哪篇脍炙人口的诗给读者以自然之美的享受而不是独出心裁的创造呢?没有。有人对艺术家以才气如何来划分,认为才气横溢的人如李白、苏轼,纵手成文,全无琢痕。只能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晚年又精心研究诗律,可谓在艺术表现上一向用功的诗人。但他的诗予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达到天衣无缝。从上述诸多诗人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

①钟嵘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直寻”的主张。说说本文作者对“直寻”的内容含义的理解:(不超过3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四段,作者所说的“舍源逐流”中,“源”和“流”分别指的是什么?(每个答案不超过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六段中“这只能是一个方面的因素”里“这”指代正确的一项是:

A.才气横溢
B.才气横溢的人
C.全无琢痕
D.一向用功的诗人

④本文的结构层次安排如何,其各部分的段意是什么?找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

A.(1):提出中心论点--自然之美,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2)(3)(4):分析钟嵘的“直寻”说。

(5)(6):指出艺术创作实际上都是既雕且琢的。

B.(1)(2)(3)(4):阐述钟嵘的“直寻”说。

(5)(6):指出艺术创作实际上都是既雕且琢的。

C.(1)(2):提出中心论题--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

(3)(4):阐述艺术上思想内容的自然美来自生活。

(5)(6):阐述文艺表现形式上的自然美离不开作者的创造性劳动。

D.(1):提出中心论点--自然之美,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2)(3)(4):分析用事用典有损于作品的自然美。

(5):指出艺术家们都反对雕琢气,但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既雕且琢的。

(6):结论--指出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

⑤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主张: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字)

⑥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

A.用事用典过多有损于作品的自然美。

B.自然美是生活的艺术再现。

C.自然美完全凭作家的才气。

D.自然美讲究创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9.(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陈独秀曾说过,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陈独秀不仅肯定了蔡元培是其时三位最主要的主持者之一,而且也肯定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

新文化运动虽肇端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但它真正得以发抒,并进而掀起洪波巨澜,却是始于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将陈独秀诸人及《新青年》引进学校。“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直接介入新旧派的论战,甚至也没有发表过直接表态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文章;但他却顶住了旧势力攻击所谓“覆孔孟、铲伦常”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勇敢地保护了陈独秀诸人。人所周知的蔡元培著名的分别致《公言报》和林琴南的公开信,以及他为保护陈独秀不惜拍案而起,反映了这一点。惟其如此,梁漱溟以下的论断便自有其合理性:“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足见,“五四”前的蔡元培,其主要的贡献之一,便在于充当了新文化运动的庇护人。

值得注意的是,1920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短文《洪水与猛兽》。他将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形象地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以为中国现状可算是洪水与猛兽斗,“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伏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胡适在发表是文的“附记”中强调,这是“很重要的文字,很可以代表许多人要说而不能说的意思”。罗家伦则称之为“光芒万丈的短文”。笔者以为,是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思潮以反对军阀,固属难能可贵;但它以洪水比喻新思潮的“洪水”论,同样值得重视。在蔡元培看来,新思潮似滔滔洪水,来势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同时,犹如水源太旺了,泛滥岸上,难免冲毁了田庐。对付洪水,禹用导法,使归江河,结果不但无害,且得灌溉之利。对于新思潮,也不能湮,只能导,令其自由发展,自然有益而无害。蔡元培的“洪水”论,耐人寻味:既将新思潮比作洪水,他实际上便是预设了它难免有自己误区的前提;强调“来帮同疏导洪水”,很显然,他也不单是强调支持新思潮的自由发展,而是同时强调了积极引导的必要性。要言之,强调对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要加以积极正面的引导,这是蔡元培“洪水”论的根本取向。

“五四”后的蔡元培接连发表了诸如《新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何谓文化》《东西文化结合》等一系列的文章与演讲,就新文化运动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直抒胸臆。这表明,蔡元培的角色正悄然发生了变化,即由庇护人进而转变为积极和正面引导新文化运动的“疏导洪水”者了。“五四”后,蔡元培对“洪水”即新文化运动的“疏导”,主要表现有三:其一,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其二,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应持分析的态度。其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东西文化结合。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认为《洪水与猛兽》一文的主要意义的一项是

A.该文以洪水喻新思潮,以猛兽喻军阀,以二者的搏斗喻当时中国社会状况。

B.该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军阀,确属难能可贵的重要文字。

C.该文认为“洪水”虽冲破了旧习惯但难免有其误区,其思考耐人寻味。

D.该文强调“来帮同疏导洪水”,表明了对新思潮进行积极引导的必要性。

结合全文来看,蔡元培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答:

蔡元培先生“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应持分析的态度”,请举一实例对本观点进行阐述。120字以内。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墨葡萄诗

徐 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早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啼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举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就是抓不到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已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我有过一次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⑥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1)第二段中说:“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句中“感觉兴味”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2)第五段开头说:“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请联系有关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

②作者说“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其中“幻想”指的是什么?

③结尾写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作者想说明什么?

(3)联系全文,第六段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本文以“鸟”为题,含义深沉,作者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0119 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1.“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中划线的词语各指什么?
(1)“一个世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个世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的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从地坛中感受到的人生真谛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湖南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葡萄图
徐 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时屡试不第。他是明代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四川省资阳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天津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下絡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A.此诗的颈联中“吊影”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寄托了什么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千里雁”“九秋蓬”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这里的“雁”与“蓬”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048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胡適与“红学”

吕启祥

  1948年,当胡適飞离北平之时,不得已舍弃了他的全部藏书,仅从中挑选了一部书作为这一百余箱约一二万册书的纪念。这一部书就是残本的《红楼梦》,亦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这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不仅出于他对长期收藏的甲戌本的珍爱,也说明了胡適同《红楼梦》结下的不解之缘。

  胡適作为“新红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不论人们是否完全赞同他的学术结论和研究方法,其在红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是确立无疑的。因为像胡適这样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对文化的建树常常表现在开风气之先上,“红学”也不例外。胡適所开创的红学考证学,不但为诸多新红学研究家承继和发展,其成果且为当代多数红学研究者所承认和取用。

  《红楼梦考证》是胡適最重要的红学著作,堪称一篇力作,初稿于1921年3月,同年11月完成改定稿。它廓清了索隐派的种种迷雾,从作者家世、时代、版本等方面作了考证研究。1927年,胡適发现并以重价购得甲戌本,著文介绍了这个仅存十六回的抄本特别是所带脂评的价值。其后三十多年间此本一直由胡適个人收藏,未能及早影印使世人得见真面,不能不是件憾事。然而胡適对脂本的重视和研究具有开创性,功不可没。此外在胡適的讲演和书信中也涉及《红楼梦》,常把考证《红楼梦》作为自己治学方法的一个范例。

  胡適《红楼梦考证》的影响,不限于红学本身,很大程度上带有方法论的意义。这点在胡適是相当自觉的。他一再申明“《红楼梦考证》诸篇只是考证方法的一个实例”。在小说考证的文字里,“我要读者学得一点科学精神,一点科学态度,一点科学方法。……科学的方法只是‘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十个字”。应当说,胡適这方面的意图很大程度是实现了的。引一段大家熟悉的有代表性的话:“红学研究了近一百年,没有什么成绩,适之先生作了《红楼梦考证》之后,不到一年,就有了这一部系统完备的著作(按指俞平伯《红楼梦辨》);这并不是前人特别糊涂,我们特别聪颖,只是研究的方法改过来了。……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从此悟得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顾颉刚《红楼梦辨·序》)胡適后来曾说,颉刚此段“最可以表示当时一辈学人对于我的《红楼梦考证》的‘研究的方法’的态度”;“最可以表示当时我的‘徒弟们’对于‘研究方法改过来了’这一件事实,确曾感觉很大的兴奋”。

  新红学考证派的研究方法给当时的学界带来如此的振奋不是偶然的,它反映着“五四”新思潮和新的文学观念给学术研究注入的新机。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同正统文学一样成了学术研究的对象,而疑古、求实的精神更激发人们对传统观念和流行见解进行反拨和重估。就如胡適在《红楼梦考证》里宣称的“处处想撇开一切先入的成见,处处存一个搜求证据的目的;处处尊重证据,让证据做向导,引我到相当的结论上去”。正是这种科学精神和方法的体现。

  从中西文化的交会和中国学术的传统来看,胡適的方法又自有渊源。胡適曾受教于美国实验主义哲学大师杜威,他信奉并系统评价过实验主义的哲学流派,关于假设求证的“两步说”同杜威有系统的推理思考的“五步说”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但胡適的方法又并非完全是“舶来品”,他在晚年说得十分清楚:“我是用乾嘉以来一班学者治经的考证训诂方法来考证最普通的小说,叫人知道治学的方法。”“我对《红楼梦》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前用校勘、训诂考据来治经学、史学的,也可以用在小说上。”可见胡適的治学方法,既流灌着西方杜威哲学的血脉,又承接了中国传统朴学的经验。胡適属于由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一代,具备学兼中西、开拓创新的特质。因而,以他为代表的新红学,既借助于近代西方科学方法,又打上了清代朴学的明显印记。

  凭心而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十字真言,揭示了科学研究中部分必要的思维过程,包含了鼓励探讨和反对武断的合理因素,体现了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精神。在胡適以前,中国学术史上还没有人明白通俗地作过这种概括。他作《红楼梦考证》就相当严格地遵循这样的方法,锐意搜集事实、寻觅证据,不断用新的更可靠的证据来替代原先不那么可靠的间接的证据。胡適关于曹雪芹卒年问题曾五易其说便是一个显例,充分体现了尊重证据、跟着证据走的精神。他的觅得《四松堂集》欣喜若狂,是因为找到了“原手的证据”而不是“转手的证据”,足见看重第一手材料。正因为胡適的考证在方法上有科学的合理的部分,才能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果。

(1)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他对文化的建树常常表现在开风气之先上”这句话中“开风气之先”的双重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体会第七段的内容,概括胡適在红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两条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内容思考,能不能将本文的题目改为“胡適与红学与考证方法”这一标题,为什么?(注意思维过程,不求答案绝对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有关胡適治学方面的重要方法以及作者的评价,请选出错误的两项

[  ]

A.胡適开创了红学考证学,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研究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

B.“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道出了胡適学术研究方法的根本。

C.胡適虽然学术成就极高,但研究方法依然是传统的。

D.在红学研究上,胡適锐意搜集史实,看重第一手资料,充分体现了尊重证据的精神。

E.胡適借助于科学方法——考证方法是为了使《红楼梦》的研究达到更高水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陈独秀曾说过,在新文化运动中,“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陈独秀不仅肯定了蔡元培是其时三位最主要的主持者之一,而且也肯定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
  新文化运动虽肇端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但它真正得以发抒,并进而掀起洪波巨澜,却是始于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将陈独秀诸人及《新青年》引进学校。“五四”前的蔡元培,没有直接介入新旧派的论战,甚至也没有发表过直接表态支持新文化运动的文章;但他却顶住了旧势力攻击所谓“覆孔孟、铲伦常”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勇敢地保护了陈独秀诸人。众所周知的蔡元培著名的分别致《公言报》和林琴南的公开信,以及他为保护陈独秀不惜拍案而起,反映了这一点。惟其如此,梁漱溟以下的论断便自有其合理性:“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足见,“五四”前的蔡元培,其主要的贡献之一,便在于充当了新文化运动的庇护人。
  值得注意的是,1920年初蔡元培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短文《洪水与猛兽》。他将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形象地比作洪水,将军阀比作猛兽,以为中国现状可算是洪水与猛兽斗,“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胡适在发表是文的“附记”中强调,这是“很重要的文字,很可以代表许多人要说而不能说的意思”。罗家伦则称之为“光芒万丈的短文”。笔者以为,是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思潮以反对军阀,固属难能可贵;但它以洪水比喻新思潮的“洪水”论,同样值得重视。在蔡元培看来,新思潮似滔滔洪水,来势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同时,犹如水源太旺了,泛滥岸上,难免冲毁了田庐。对付洪水,禹用导法,使归江河,结果不但无害,且得灌溉之利。对于新思潮,也不能湮,只能导,令其自由发展,自然有益而无害。蔡元培的“洪水”论,耐人寻味:既将新思潮比作洪水,他实际上便是预设了它难免有自己误区的前提;强调“来帮同疏导洪水”,很显然,他也不单是强调支持新思潮的自由发展,而是同时强调了积极引导的必要性。要言之,强调对新思潮即新文化运动要加以积极正面的引导,这是蔡元培“洪水”论的根本取向。
  “五四”后的蔡元培接连发表了诸如《新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何谓文化》《东西文化结合》等一系列的文章与演讲,就新文化运动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直抒胸臆。这表明,蔡元培的角色正悄然发生了变化,即由庇护人进而转变为积极和正面引导新文化运动的“疏导洪水”者了。“五四”后,蔡元培对“洪水”即新文化运动的“疏导”,主要表现有三:其一,尖锐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流弊;其二,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应持分析的态度;其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主张东西文化结合。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认为《洪水与猛兽》一文的主要意义的一项是(  )
A.该文以洪水喻新思潮,以猛兽喻军阀,以二者的搏斗喻当时中国社会状况。
B.该文公开号召支持新文化运动以反对军阀,确属难能可贵的重要文字。
C.该文认为“洪水”虽冲破了旧习惯但难免有其误区,其思考耐人寻味。
D.该文强调“来帮同疏导洪水”,表明了对新思潮进行积极引导的必要性。
2.结合全文看,蔡元培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独具个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蔡元培先生“不赞成简单否定旧文化,主张对复杂的文化问题应持分析的态度”,请举一实例对本观点进行阐述。12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葡萄图
徐 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时屡试不第。他是明代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下絡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A.此诗的颈联中“吊影”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寄托了什么思想情感?
B.“千里雁”“九秋蓬”采用了什么修辞方式?这里的“雁”与“蓬”指什么?
答: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中学语文阅读迁移训练·高三(下) 题型:048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胡適与“红学”

  

吕启祥

  

  1948年,当胡適飞离北平之时,不得已舍弃了他的全部藏书,仅从中挑选了一部书作为这一百余箱约一二万册书的纪念。这一部书就是残本的《红楼梦》,亦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这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不仅出于他对长期收藏的甲戌本的珍爱,也说明了胡適同《红楼梦》结下的不解之缘。

  胡適作为“新红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不论人们是否完全赞同他的学术结论和研究方法,其在红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是确立无疑的。因为像胡適这样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对文化的建树常常表现在开风气之先上,“红学”也不例外。胡適所开创的红学考证学,不但为诸多新红学研究家承继和发展,其成果且为当代多数红学研究者所承认和取用。

  《红楼梦考证》是胡適最重要的红学著作,堪称一篇力作,初稿于1921年3月,同年11月完成改定稿。它廓清了索隐派的种种迷雾,从作者家世、时代、版本等方面作了考证研究。1927年,胡適发现并以重价购得甲戌本,著文介绍了这个仅存十六回的抄本特别是所带脂评的价值。其后三十多年间此本一直由胡適个人收藏,未能及早影印使世人得见真面,不能不是件憾事。然而胡適对脂本的重视和研究具有开创性,功不可没。此外在胡適的讲演和书信中也涉及《红楼梦》,常把考证《红楼梦》作为自己治学方法的一个范例。

  胡適《红楼梦考证》的影响,不限于红学本身,很大程度上带有方法论的意义。这点在胡適是相当自觉的。他一再申明“《红楼梦考证》诸篇只是考证方法的一个实例”。在小说考证的文字里,“我要读者学得一点科学精神,一点科学态度,一点科学方法。……科学的方法只是‘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十个字”。应当说,胡適这方面的意图很大程度是实现了的。引一段大家熟悉的有代表性的话:“红学研究了近一百年,没有什么成绩,适之先生作了《红楼梦考证》之后,不到一年,就有了这一部系统完备的著作(按指俞平伯《红楼梦辨》);这并不是前人特别糊涂,我们特别聪颖,只是研究的方法改过来了。……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从此悟得一个研究学问的方法。”(顾颉刚《红楼梦辨·序》)胡適后来曾说,颉刚此段“最可以表示当时一辈学人对于我的《红楼梦考证》的‘研究的方法’的态度”;“最可以表示当时我的‘徒弟们’对于‘研究方法改过来了’这一件事实,确曾感觉很大的兴奋”。

  新红学考证派的研究方法给当时的学界带来如此的振奋不是偶然的,它反映着“五四”新思潮和新的文学观念给学术研究注入的新机。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同正统文学一样成了学术研究的对象,而疑古、求实的精神更激发人们对传统观念和流行见解进行反拨和重估。就如胡適在《红楼梦考证》里宣称的“处处想撇开一切先入的成见,处处存一个搜求证据的目的;处处尊重证据,让证据做向导,引我到相当的结论上去”。正是这种科学精神和方法的体现。

  从中西文化的交会和中国学术的传统来看,胡適的方法又自有渊源。胡適曾受教于美国实验主义哲学大师杜威,他信奉并系统评价过实验主义的哲学流派,关于假设求证的“两步说”同杜威有系统的推理思考的“五步说”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但胡適的方法又并非完全是“舶来品”,他在晚年说得十分清楚:“我是用乾嘉以来一班学者治经的考证训诂方法来考证最普通的小说,叫人知道治学的方法。”“我对《红楼梦》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前用校勘、训诂考据来治经学、史学的,也可以用在小说上。”可见胡適的治学方法,既流灌着西方杜威哲学的血脉,又承接了中国传统朴学的经验。胡適属于由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一代,具备学兼中西、开拓创新的特质。因而,以他为代表的新红学,既借助于近代西方科学方法,又打上了清代朴学的明显印记。

  凭心而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十字真言,揭示了科学研究中部分必要的思维过程,包含了鼓励探讨和反对武断的合理因素,体现了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精神。在胡適以前,中国学术史上还没有人明白通俗地作过这种概括。他作《红楼梦考证》就相当严格地遵循这样的方法,锐意搜集事实、寻觅证据,不断用新的更可靠的证据来替代原先不那么可靠的间接的证据。胡適关于曹雪芹卒年问题曾五易其说便是一个显例,充分体现了尊重证据、跟着证据走的精神。他的觅得《四松堂集》欣喜若狂,是因为找到了“原手的证据”而不是“转手的证据”,足见看重第一手材料。正因为胡適的考证在方法上有科学的合理的部分,才能取得相当可观的成果。

1.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他对文化的建树常常表现在开风气之先上”这句话中“开风气之先”的双重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体会第七段的内容,概括胡適在红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两条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内容思考,能不能将本文的题目改为“胡適与红学与考证方法”这一标题,为什么?(注意思维过程,不求答案绝对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有关胡適治学方面的重要方法以及作者的评价,请选出错误的两项

[  ]

A.胡適开创了红学考证学,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研究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

B.“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道出了胡適学术研究方法的根本。

C.胡適虽然学术成就极高,但研究方法依然是传统的。

D.在红学研究上,胡適锐意搜集史实,看重第一手资料,充分体现了尊重证据的精神。

E.胡適借助于科学方法——考证方法是为了使《红楼梦》的研究达到更高水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桂壮红皮书·高中同步系列·活题巧解巧练·高二语文(上)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只叫人感到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个和谐中间。

  后代的人听到莫扎特的作品,对于他的命运可能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够完全认识他的内心。你看他多么沉着,多么高贵,多么隐藏!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表现他天使般的温柔。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做愤怒的武器来反攻上帝,他觉得从上帝那儿得来的艺术是应当用做安慰的,而不是用做报复的。一个反抗、愤怒、憎恨的天才固然值得钦佩,一个隐忍、宽恕、遗忘的天才,同样值得钦佩。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在莫扎特最本色的音乐中,就是说不是代表他这个或那个人物的音乐,而是纯粹代表他自己的音乐中,你找不到愤怒或反抗,连一点儿口吻都听不见,连一点儿斗争的痕迹,或者只是一点儿挣扎的痕迹都找不到。可是这位温和的大师的门,跟那位悲壮的大师的门被同样命运惊心动魄地敲过几下。但这几下的回声并没有传到他的作品里去,因为他心中并没有回答或抵抗那命运的叩门,而是向他屈服了。

  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是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迷。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对于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迷,无所谓疑问。

  跟他的心灵发生关系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美,跟他的心灵协和的不是眼前的生命,而是另外一个生命,一个不会再有痛苦,一切都会解决了的生命。他与其说是“我们的现在”的音乐家 不如说是“我们的将来”的音乐家。丹纳说得非常好:“他的本性爱好完全的美”。这种美只有在上帝旁边,在上帝身上我们才能找到这种美,才会用那种不留余地的爱去爱这种美。但莫扎特在尘世上已经在爱那种美了。在许多原因中间,尤其是这个原因,使莫扎特有资格称为超凡入圣的。

(选自《傅雷家书》略有删节)

1.第一段中“这个和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答:________。

2.(1)第三段中作者所说的“莫扎特的朴素”是指什么?(不超过25个字)

在音乐中莫扎特________。

(2)第四段中“他与其说是‘我们的现在’的音乐家,不如说是‘我们的将来’的音乐家”,如此说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这是因为莫扎特________。

3.根据文意,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莫扎特作品的三个主要特点。(每一特点最多不超过4个字)

第一个特点是________。

第二个特点是________。

第三个特点是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莫扎特的作品,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灵魂。

B.人们无法通过莫扎特的作品了解莫扎特。

C.“那位悲壮的大师”是指与莫扎特作品的风格截然相反的贝多芬。

D.从莫扎特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始终屈服于生活的压力。

E.莫扎特有资格称为超凡入圣的,主要原因是他对美的“完美”追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早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啼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举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就是抓不到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已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我有过一次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⑥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1)第二段中说:“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句中“感觉兴味”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2)第五段开头说:“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请联系有关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

②作者说“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其中“幻想”指的是什么?

③结尾写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作者想说明什么?

(3)联系全文,第六段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本文以“鸟”为题,含义深沉,作者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山东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时屡试不第。他是明代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①蛩:指蟋蟀。②槎:即木筏。③霎儿:一会儿。
(1)上阕中“愁浓”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为写“愁浓”运用了哪些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用了一个问句、一组排比句结尾,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