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少年中国说表达作者怎样的希望

少年中国说表达作者怎样的希望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黄冈市答题适应性训练试题、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世间本来就存在许多乐境,只是现代人为世间所累而未能予以关注,也就失去了许多体验乐境的机会。比如,忙里偷闲看云,以悠闲的心看悠闲的云,便是一种极妙的乐境。

  我的蜗居临水,河边散落几块光溜溜的石头,呈现一种天然的野趣。每天清晨傍晚散步,我爱在石上坐一坐,抬头看天边的云。看云的时间长了,悟出沧海桑田世事更迭,惟有出入天宇的日月星辰不变,古今相同,顺乎自然。于是,寻来诗书看古人如何咏云。南朝蔡凝云:“春色能空明,春云处处生。”春云像其他生物一样,在和煦的春色中蓬蓬勃勃生发,“入风衣暂敛”,春云被春风聚集起来犹似束拢的衣衫一般,“作叶还依树”,春风挥手将春云推到树边如同浓浓的碧叶,写得颇为形象生动。唐代曹松这样描绘夏云:“势能成岳仞,顷刻长崔嵬。瞑鸟飞不到,野风吹得开。”夏云在空中变幻,其势像一座山峰,转眼间长得极为高峻。连飞鸟都触及不到,而有时夏云又飘得很低,野风也能将云吹散开来。“一天分万态,立地看忘回。"这位诗人看云之万千形态,竞被迷醉而忘了回家。南朝萧纲的《咏云诗》:“浮云舒五色,玛瑙应霜天。玉叶散秋影,金风飘紫烟。”五色秋云像玛瑙一般闪耀在辽阔苍穹,映衬玉叶秋影、金风紫烟,好一幅艳丽的秋景图啊!唐代李邕吟咏冬天的云:“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失意的诗人赋予冬云一片愁意,显然是忧郁情思的寄托,以表白心中的慨叹。读古人四季咏云的诗章,真佩服古人看云之细、之明、之真,咏云之活,之美、之妙,云成了诗,诗成了云,云就是诗,诗就是云,云与诗合而为一了。由此,我品出不同季节不同云彩形态的咏味,坐石看云也就看出了云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意蕴,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么?

  坐石看云之所以称为一种乐境,体现在看到天边的云,如宋代诗人陆游《盟云》中所状写的那样:“或为群龙矫,或作野鹤飞。卷舒闲有态,去来倏无时。"于是,自己的心与云同游,云系着心,心追着云,悠闲自在,舒展自如,尘嚣之累卸下了,得失之念淡化了,是非之羁解脱了,整个身心都放开了,轻松了!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于喧嚣中于匆忙中于浮躁中心境能有片刻的悠闲宁静,岂非乐哉?真想效仿陆游与云结盟为友了。我想,进入坐石看云的乐境,乃是怡滋性情、调整心态、澄明思维的极为简便的方式,而这种方式贴近自然,亲近自然,又岂不乐乎?

  坐石看云,看云在走,云在游,云在飞,云在飘,我有时会想起远在异乡的亲朋好友,我们曾相伴度过活泼的少年时代和浪漫的青春花季,那天真无邪的友谊,那甘苦交织的恋情,至今仍在心头浮现,令我回味再三。然而,世事难测度,聚散总有时,他或她像云彩一般,走了,游了,飞了,飘了,留下的只有我的一声声喟叹,难怪古人看云也发出“似有别离情”的低吟浅唱。我想,他或她如同伫立在异乡上空的一朵飘泊的云,也在眺望眷恋的故土,眺望故土思念着的人。人生在世能有值得长思久想的亲朋好友,难道不是一件乐事么?

  坐石看云,春云给我以生机,夏云给我以灵动,秋云给我以飘逸,冬云给我以凝重。我看云羡云,愿人生之旅拥有春云之蓬勃、夏云之活泼、秋云之素洁、冬云之深沉。看着看着,想着看着,仿佛自己化作了一朵丰盈、潇洒的云……

(1)

“坐石看云也就看出了云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意蕴”这句话的含义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认为,看云是一种乐境。你认为作者看云的“乐”主要有哪几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结尾说:“看着想着,想着看着,仿佛自己化作了一朵丰盈、潇洒的云”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作简要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河南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到:
  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新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在《少年中国说》中表现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幢憬,前文所及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上文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的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五四”作家的忧郁是青春的忧郁,“五四”作家的幻想是青春的幻想,他们对于青春的迷恋已经到了走极端的程度,钱玄同甚至说过不可理喻的话“人过四十该枪毙”。(节选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作者说“‘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下列表述不属于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B.“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了一股青春风。
C.“五四”时期的中国受时代青年们青春气息的影响,有进取气象,变得青春勃发。
D.“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如《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等等都带有一种青春气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B.“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变。
C.“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终结了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催生了中国现代的青春型文化,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运动。
D.“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梁启超的“新文体”就是它的发端,其《少年中国说》一文实际上就是一篇青春宣言书。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一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特性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学性质,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从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背景中,前者与后者是相应和的。
D.“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气息使祖国成为年轻的祖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天利38套《2009高考模拟试题汇编附加试题》、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范晔

陆 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在诗中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无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聊赠一枝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湖南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笑靥千秋
舒婷
  (1)记忆中最温柔的笑容莫过于妈妈的嫣然一笑,这就是童年时代的最高奖赏。仿佛我在普通话比赛中获奖,我在学校歌咏大会的领唱,每周成绩通知单上的“全优”,都是为了获得妈妈的展颜微笑。
  (2)妈妈的牙齿细密整齐,只是牙龈偏低,每逢她开怀大笑,就虚握拳头遮羞,像扶着麦克风,那姿势有些可笑,却又令我向往。因为,当时在我们的生活里,能让妈妈如此忘情的开心事总是鲜于遇见。
  (3)这是母亲的笑容,每个亲情笃至的儿女都能在自己母亲的脸上汲取这种光辉。
  (4)我在插队时的女伴长相可以说很一般:小眼睛、塌鼻梁,生气时两片嘴唇一堵,活像两扇厚墙门,那几颗雀斑简直要暴出来。但她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在那样单调的生活中,不仅自己笑声不断,同时让小集体洋溢欢乐的气氛。
  (5)我怀念她笑起来的样子:眼睛弯如新月,连乌黑的长眉都有感情,露出一口整齐的皓齿,要多甜有多甜!为这笑容,村村队队有多少小伙子夜间在桥头为她弹吉他。
  (6)这是青春无畏的笑容,不知何时,它们已在我们的脸上凋谢。但我们仍能从周围少男少女们的幸福中一再欣赏这些芬芳的花朵。
  (7)我的师傅是位极普通的女工。善良、勤劳、刚愎和自信混合一起的个性,使她所在的班组烽烟不息。我成为她的徒弟,不少人为我捏一把汗。但三年中,我和她相处得很亲密,甚至成了班组的避雷针。我喜欢她的笑容,常常逗她乐得前仰后合。她的沧桑的前额舒展开来,疲倦的大眼睛又有了温暖的光彩,拉成长沟的颊上有当年酒窝的影子。她一定非常美丽过,但乡下跑出来的灰姑娘和拣到她的士兵丈夫,似乎从来不曾意识到。
  (8)这种质朴的笑容让人想到野地的花,随时可见,又总被忽略。它既单纯又丰富,使你联想到劳动的艰巨与欢欣,想到生命的漫长与短暂,想到源与本,想到忘与记之间我们那些无法言喻的模糊冲动、情感的濡湿。
  (9)还有一种女政治家的笑容。女人,又是政治家。
  (10)笑容于她们像男政治家当年的中山装当今的西装一样,是必备的披挂。尽管笑容的各部门都有分寸的,因对上级、同事、下属的不同调整位置。但我们仍然期待它,哪怕配备一双眼睛寒气袭人。就像在悬崖峭壁的攀援中,暂时找到一个落脚点,心一松又一紧,于是再寻找,再接触下一个落脚点。
  (11)在当年居委会主任、工厂女人班组长那儿一再经受这种考验后,我领悟到:女政治家的笑容就是让你老那么附在悬崖上,掉不下来。
  (12)有人说:笑是一门艺术。
  (13)哦,这话真可怕!
1.你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她的沧桑的前额舒展开来”中“沧桑”一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写“女伴”长相很一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通过对笑的反复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依次写了“母亲”“女伴”“师傅”“女政治家”等四类人的笑,使文章呈现出平行并列的结构形式。请问这四个题材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教材完全解读 苏教版课标版 高中语文 必修1 苏教版课标版 题型:048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题。

  “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这是德国谚语,不是普遍真理,然而它指出了值得注意的倾向。历史上有些重大错误,就是这两种倾向相结合的产物。青年人满怀希望,向往将来,进取心强,求知心切。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的:少年人如朝阳,如乳虎,如铁路,如白兰地酒,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这些优点是极可宝贵的。不过,由于经验不足,思虑不周,受骗上当者,也大有人在。因此,自觉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实是一件大事。

  进一步说,许多实践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创新”:或者发现新事物,或者发明新器皿,或者建立新理论,或者写出新作品。总之,贵在一个“新”字。而“新”,自然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要创新,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

1.文章的开头引用德国的谚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

2.引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内容有何作用?

答:________

3.所选文章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答: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5届贵州遵义湄潭中学高二第一学期半期测试语文科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玉 楼 春

宋祁(宋)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5分)  

2.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3-2014学年吉林省通化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唐诗,完成下列问题。(共11分)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释:

①结宇:造房子。

②莲花:亦指《莲花经》。

1.简析义公禅房周围的环境特点?(6分)

2.诗歌末尾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7分)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月17日

1.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4分)

大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唐诗,完成下列问题。(共11分)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释:

①结宇:造房子。

②莲花:亦指《莲花经》。

9.简析义公禅房周围的环境特点?(6分)

10.诗歌末尾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2012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一中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5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小题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2分)
【小题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2012学年安徽省蚌埠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小题1】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几个场景,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小题2】结合诗句赏析诗歌主要的表现手法。(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天津市高一下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5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2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几个场景,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结合诗句赏析诗歌主要的表现手法。(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2012学年山西省康杰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7分)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月17日
【小题1】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4分)
大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黎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江苏淮安市高二年级学业质量调查测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①,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②波底月!

注释:①“醉翁词”是指欧阳修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州时所作的词。②“西湖”,词中指颍州的西湖。

1.词中“空听潺潺清颖咽”一句中哪种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词的最后两句。(4分)

3.“佳人犹唱醉翁词”言简而意丰,词美而情深,诸君回顾《醉翁亭记》,细品本词,探究欧公形象。(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黄河的心曲

刘再复

    我流过了远古荒凉的野漠,一直流到今天繁华的大地,我穿过大沉寂与大征战穿过大黄沙与大峡谷。我是黄土地的主人

    有自己有自己的包藏着千里波涛的青春与迟暮有自己的崎岖坎坷与壮阔有自己追求的沧海和向往的前方,大地给我以生存的河床。我给大地以黄金色的乳汁,还有旋转的血。

    不需要不需要层峦叠嶂的调动不需要蓝天白云的呼唤不需要暴风骤雨的鞭挞。我自己会做蓬勃的奋飞。豪迈的奔涌,我有自己粗糙的歌和粗糙的舞,苏醒的浪群的呐喊。我既是大地的主人与孩子我就懂得报效大地母亲。只有牛马才需要鞭子只有奴仆才乞求恩赐。

    我爱地上的兄弟姐妹,爱一切吐绿与吐红的花卉、草叶、庄稼与森林他们无言,但我仍献予我的生命之波。然而。没有我的献予,没有我的咆哮的雷声,混浊的叫喊。他们也会默默生长。他们也是大地的主人。我相信他们。胜过相信我自己。

    让奔流的自由奔流吧,让生长的自由生长吧!一切大地的主人,都会有壮丽的奋发,就像我的不会疲倦的波涛,永远都会有汹涌与前驱。

1.第(1)自然段说我是黄土地的主人。这样说有什么根据?

     答:

因为□□□□□□□□□□□□□□□□□□□□(不超过20个字)

2.第(2)自然段连用四个我自己,第(3)自然段连用四个不需要。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自然段说我爱地上的兄弟姐妹,爱一切吐绿与吐红的花卉、草叶、庄稼与森林,这样说表达着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黄河的心曲》与诗歌《黄河》作比较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河    非马(台湾)

    ——一个苦难    使它浑然

    两个苦难      使它泛滥

    百十个苦难      使它在午夜与黎明闯

    亿万个苦难      枕面辽阔的版图上

    一股脑儿倾入    改道又改道

    这古老的河      改道又改道

    (1)这两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黄河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说明这两篇文学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山西省康杰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月17日

1.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大地:________

河流:________

风:________

黎明:________

2.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几个场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黄河的心曲

刘再复

    我流过了远古荒凉的野漠,一直流到今天繁华的大地,我穿过大沉寂与大征战穿过大黄沙与大峡谷。我是黄土地的主人

    有自己有自己的包藏着千里波涛的青春与迟暮有自己的崎岖坎坷与壮阔有自己追求的沧海和向往的前方,大地给我以生存的河床。我给大地以黄金色的乳汁,还有旋转的血。

    不需要不需要层峦叠嶂的调动不需要蓝天白云的呼唤不需要暴风骤雨的鞭挞。我自己会做蓬勃的奋飞。豪迈的奔涌,我有自己粗糙的歌和粗糙的舞,苏醒的浪群的呐喊。我既是大地的主人与孩子我就懂得报效大地母亲。只有牛马才需要鞭子只有奴仆才乞求恩赐。

    我爱地上的兄弟姐妹,爱一切吐绿与吐红的花卉、草叶、庄稼与森林他们无言,但我仍献予我的生命之波。然而。没有我的献予,没有我的咆哮的雷声,混浊的叫喊。他们也会默默生长。他们也是大地的主人。我相信他们。胜过相信我自己。

    让奔流的自由奔流吧,让生长的自由生长吧!一切大地的主人,都会有壮丽的奋发,就像我的不会疲倦的波涛,永远都会有汹涌与前驱。

1.第(1)自然段说我是黄土地的主人。这样说有什么根据?

     答:

因为□□□□□□□□□□□□□□□□□□□□(不超过20个字)

2.第(2)自然段连用四个我自己,第(3)自然段连用四个不需要。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自然段说我爱地上的兄弟姐妹,爱一切吐绿与吐红的花卉、草叶、庄稼与森林,这样说表达着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黄河的心曲》与诗歌《黄河》作比较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河    非马(台湾)

    ——一个苦难    使它浑然

    两个苦难      使它泛滥

    百十个苦难      使它在午夜与黎明闯

    亿万个苦难      枕面辽阔的版图上

    一股脑儿倾入    改道又改道

    这古老的河      改道又改道

    (1)这两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黄河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说明这两篇文学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