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扬不拉下水的人大有人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扬不拉下水的人大有人在答案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3届浙江省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                           

②可以调素琴                  调: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君子:                           

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    )

A.日子     B.白天     C.每天,一天天地      D.太阳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5..【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和《爱莲说》的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常州市教育学会初一下学期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爱莲说》,完成题目。(共13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①濯清涟而不(           )           ②花之隐逸者也(           )
③中外直   (           )          ④花之君子者也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3】 作者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3分)
                                                                                                                                                          
【小题4】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分别提炼出这两句话蕴含的观点,并各举现实生活中一个事例佐证环境对人的影响。(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3届广东省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一)(16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陶渊明爱菊 / 无有偶

B.香远清 / 精求精

C.陶后有闻 / 屡见不

D.乎众矣 / 因地制

2.、翻译句子。(4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理解填空。 (4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

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本文主要采用了□□□□的写作手法。

4.、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B.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孤高自诩的生活态度。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4届吉林省七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周敦颐,字       ,号        ,北宋哲学家。(1分)

2..解释划线词语。(2分)

①可爱者甚(   )          ②乎众矣(   )

③陶后有闻(   )          ④不可玩焉(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并赋予君子哪些品格?(4分)

4.. 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

6..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3届江苏泰兴实验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①无数次邂迢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文人华美、隽永的诗文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小题1】第二段中说“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根据全文,说说荷创造了哪些生命的奇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请写出第8段中的加点的“精神的种荷者”的语境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第5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荷塘边,作者意味深长地发问:“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句问话该如何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写出了荷的哪些品质?自古以来具有“荷”精神的名人不计其数,请列出两例。在这繁华浮躁的社会,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苏省新沂市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3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的词意思。(4)

①可爱者甚                     ②亭亭净                       

清涟而不妖                   ③花之隐逸者也                   

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有闻 芳草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外直 指豫南

D.陶后鲜有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怎样的特点?(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3届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九年级中考模拟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词语:(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②余以为妙绝(                         )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小题3】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读文赏荷:(4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四川省仁寿联谊学校初中初二下学期半期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足为外人也          大之行也,天下为公。
B无案牍劳形            闻,欣然规往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者。
D濯清涟不妖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小题2】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有很多了。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小题3】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B.乙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先用“出淤泥而不染”总括莲花的品格,再分别从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象征了君子的庄重、质朴、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名远扬等美好品质。
C.乙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D.甲文通过对所居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下面题目(16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 分)
(1)可爱者甚                                  
(2)不不枝                                
(3)陶后有闻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香远习其声(《黔之驴》)
B.亭亭净果子松数棵(《于园》)
C.水陆草木花亦荆吴形胜最也(《黄鹤楼》)
D.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跪拾之以归(《赵普》)
【小题4】给文中加线的句子用“/”划分节奏。(画5处)(3分)
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小题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安徽芜湖卷)语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三)(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小题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
【小题4】.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⑴、陶后有闻(        )      ⑵、清涟而不妖(         ) 

⑶、可爱者甚(        )      ⑷、亭亭净(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4.、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地区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六安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1-2012学年湖南省邵阳市第五中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可爱者甚(多)出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不染
B.晋陶渊明爱菊(仅,只) 濯清涟而不(美丽而不庄重)
C.清涟而不妖(洗涤)亭亭净(种植)
D.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亲近而不庄重)乎众矣(当然)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水陆草木之花B.蔽林而窥之
C.何陋之有D.无丝竹之乱耳
【小题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铭文。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D.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二)(8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而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亵
④甘冒霜而停雪              停
【小题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小题3】.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小题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重庆市九年级二模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线的字。(4分)

①可爱者甚     蕃                   ②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       植                   ④乎众矣       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理解填空。(3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

4.古人写物,往往会借物抒怀,通过依据物的某些特点来表达人的某种情怀,据此,请你简要分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所写莲的特点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广东中山市明德学校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2分)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小题2】下面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可爱者甚(多)
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②④D.③⑤⑥
【小题3】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2分)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
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是:                                   
【小题4】《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4分)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小题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2分)
【小题6】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3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1-2012学年广东省平远县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共19分)      
(一)《爱莲说》(10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1分)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不蔓不枝  蔓:          
【小题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小题5】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七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周敦颐,字      ,号       ,北宋哲学家。(1分)
【小题2】.解释划线词语。(2分)
①可爱者甚(  )         ②乎众矣(  )
③陶后有闻(  )         ④不可玩焉(   )
【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并赋予君子哪些品格?(4分)
【小题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
【小题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3届河南省洛阳市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读下列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多)

C.陶后有闻(少)                   D.乎众矣(适宜)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简要回答问题。(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高尚的语句是哪句?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3-2014学年福建省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其他题

综合学习;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5分)

1.美学家和建筑师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诗,而一座构造优美的桥则是一首凝固的音乐。桥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人们常情不自禁的用诗文来赞美它。《桥之美》一文中有一句话: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请你发挥想象说说这幅场景美在何处?(为什么会“令画家销魂”?)(2分)

2.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古以来其品质都受到人们的赞美。请你写出两句咏赞莲花的古诗词,并写出作者。(3分)

诗句:                             。作者: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