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1930年,被英国殖民者强租了多少年的威海卫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30年,被英国殖民者强租了多少年的威海卫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答案解析

科目:czls 来源:2009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历史试题 题型:013

1930年,被英国殖民者强租了多少年的威海卫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  ]

A.23

B.32

C.40

D.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 题型:单选题

1930年,被英国殖民者强租了多少年的威海卫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 A.
    23
  2. B.
    32
  3. C.
    40
  4. D.
    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 题型:

1930年,被英国殖民者强租了多少年的威海卫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A.23         B.32          C.40        D.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山东省中考真题 题型:单选题

1930年,被英国殖民者强租了多少年的威海卫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     ]
A.23
B.32
C.40
D.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后失败的原因有
①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②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③三个起义中心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④起义力量被英国殖民者分化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八年级  历史(上册) 题型:06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断发易服到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发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有的报纸指出,民国建立后政体、国体、官制、礼仪、历法、刑名、娱乐、住所的诸多变化,以服装的变化最迅速、最广泛。一时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穿着打扮焕然一新。剪辫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用以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的衣冠之治,由于它的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缔。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此种服制打破等级界限,不分尊卑贵贱,所以虽是官员的制服,但对生活权利的平等却起了表率的作用。真正结束衣冠伦理政治化观念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就使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摆脱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促使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彻底解体,使着装与现代文明接轨,这是中国服装史的重大变革。

  材料三:自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感觉令人费解。一位亲身参加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伶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以至于在历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欧洲国家的人还把梳辫子、穿古怪服装当成中国人的固有形象,到处张贴,作为去中国旅游的广告。

  材料四: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古老中国的大门在强力下被打开,由于中西方交通的发展,有了中西风俗的比较,最早开始与外国人接触或最早触及近代工业文明的某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蓄辫是一种陋俗。男人脑后的这根大辫子犹如绳索捆绑了中国封建社会200多年,在世纪之交剪与不剪又成了革命与否的标志。

请回答:

(1)描述一下辛亥革命前后官员的形象(包括着装、发式等),或画一幅形象图。(2)和历史上的衣冠变化不同,辛亥革命后的服装,摆脱了“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

(3)为什么说“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在近代工业文明时代,“蓄辫是一种陋俗”?

(4)你喜欢什么样的服饰?说出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断发易服到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发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有的报纸指出,民国建立后政体、国体、官制、礼仪、历法、刑名、娱乐、住所的诸多变化,以服装的变化最迅速、最广泛。一时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穿着打扮焕然一新。剪辫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用以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的衣冠之治,由于它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缔。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 规定官员不分级别。此种服制打破等级界限,不分尊卑贵贱,所以虽是官员的制服,但对生活权利的平等却起了表率的作用。真正结束衣冠伦理政治化观念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就使得人人须叟不可离身的服装,摆脱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促使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彻底解体,使着装与现代文明接轨,这是中国服装史的重大变革。

材料三:自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感觉令人费解。一位亲身参加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伶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以至于在历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欧洲国家的人还把梳辫子、穿古怪服装当成中国人的固有形象,到处张贴,作为去中国旅游的广告。

材料四: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古老中国的大门在强力下被打开,由于中西方交通的发展,有了中西风俗的比较,最早开始与外国人接触或最早触及近代工业文明的某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蓄辫是一种陋俗。男人脑后的这根大辫子犹如绳索捆绑了中国封建社会200多年,在世纪之交剪与不剪又成了革命与否的标志。

请回答:

(1)描述一下辛亥革命前后官员的形象(包括着装、发式等),或画一幅形象图。

 (2)和历史上的衣冠变化不同,辛亥革命后的服装,摆脱了“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

 (3) 为什么说“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在近代工业文明“蓄辫是一种陋俗”?

 (4)你喜欢什么样的服饰?说出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新课标3维·同步训练与评价·历史·八年级 题型:06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断发易服到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发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有的报纸指出,民国建立后政体、国体、官制、礼仪、历法、刑名、娱乐、住所的诸多变化,以服装的变化最迅速、最广泛。一时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穿着打扮焕然一新。剪辫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材料二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用以维系封建等级制度的衣冠之治,由于它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缔。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此种服制打破等级界限,不分尊卑贵贱,所以虽是官员的制服,但对生活权利的平等却起了表率的作用。真正结束衣冠伦理政治化观念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就使得人人须叟不可离身的服装,摆脱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促使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彻底解体,使着装与现代文明接轨,这是中国服装史的重大变革。

  材料三

  自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在很长的时间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们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中国男子脑后拖着的那根长长的发辫,感觉令人费解。一位亲身参加过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英国人伶俐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以至于在历史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时间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欧洲国家的人还把梳辫子、穿古怪服装当成中国人的固有形象,到处张贴,作为去中国旅游的广告。

  材料四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古老中国的大门在强力下被打开,由于中西方交通的发展,有了中西风俗的比较,最早开始与外国人接触或最早触及近代工业文明的某些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蓄辫是一种陋俗。男人脑后的这根大辫子犹如绳索捆绑了中国封建社会200多年,在世纪之交剪与不剪又成了革命与否的标志。

  请回答:

  (1)描述一下辛亥革命前后官员的形象(包括着装、发式等),或画一幅形象图。

  (2)和历史上的衣冠变化不同,辛亥革命后的服装,摆脱了“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

  (3)为什么说“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很难发现辫子的坏处”,在近代工业文明“蓄辫是一种陋俗”?

  (4)你喜欢什么样的服饰?说出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 题型:

材料一:香港分离逾百年,华人千万受熬煎。国家破碎思完整,邓氏高明细斡旋。英我商谈获谅解,军民狂舞庆团圆。两制施行促发展,港人治港谱新篇。

                                    ——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诗歌

材料二:记得当年,华夏嬴弱,尽被外夷宰割。七子歌罢,般般血泪,长天泪亦滂沱。看我神州大地,四分五裂,可怜大好山河!睡狮醒来,神龙冲天,泰岳屹立东阿。十六年固国,十年浩劫,二十年开放改革。香港归来后,又迎澳门,只叹台湾操戈。今已矣,我同胞奋臂,唱统一高歌!

                                    ——庆祝澳门回归五周年诗歌

下列结论均是正确的。请你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如果该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中划上“√”,否则划上“×”。
(1)香港被英国殖民者侵占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2)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为香港回归及回归后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

(3)我国政府允许香港实行高度的自治。
(4)中国近代履受外国侵略。

(5)香港和澳门是相继回到祖国怀抱的。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基本方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月考题 题型:单选题

       2007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讲话,纪念英国正式废除黑奴贸易200周年。在历史上被称为“三角贸易”的黑奴贸易中,英国殖民者从海外运回欧洲的主要是
[     ]
A、黑人奴隶
B、工业产品
C、黄金、工业原料
D、机器设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同步题 题型:单选题

2007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讲话,纪念英国正式废除黑奴贸易200周年。在历史上被称为“三角贸易”的黑奴贸易,英国殖民者从海外运回欧洲的主要是
[     ]
A.黑人奴隶
B.工业产品
C.工业原料
D.机器设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 题型:

2007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讲话,纪念英国正式废除黑奴贸易200周年,在历史上被称为“三角贸易”的黑奴贸易中,英国殖民者从海外运回欧洲的主要是

A.黑人奴隶                                               B.工业产品

C.工业原料                                               D.机器设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2011年山东省烟台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试卷 题型:013

关于美国的历史,请完成下题:

(1)

电视专题片《大国的崛起》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其中“林肯拯救了美国”是指

[  ]

A.

打败了英国殖民者,赢得了民族独立

B.

废除黑人奴隶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

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D.

操纵巴黎和会,制裁德国

(2)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懂得改变。”下列事件中堪称“懂得改变”的成功范例的是

[  ]

A.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苏联抗衡

B.

罗斯福“新政”

C.

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D.

越过联合国轰炸南联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以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请回答:

(1)香港岛是通过什么条约割让的?它被英国殖民者强占了多少年?(2分)

(2)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收回香港后,在香港实行了什么社会制度?(2分)

(3)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形成了鲜明对比,图一反映的是签订条约割让香港岛的情景,图二反映的是收回香港的情景,“割让”与“收回”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 题型:013

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的瓜分狂潮中,英国强租了

[  ]

A.香港

B.香港岛

C.九龙司地方一区

D.新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形成性教学评估(二)初三历史 题型:013

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的瓜分狂潮中,英国强租了

[  ]

A.香港

B.香港岛

C.九龙司地方一区

D.新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ls 来源:2009年山东省德州德城区初中毕业考试历史试题 题型:066

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1936.02)下半阙:

  …………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材料二:有人致信荷兰殖民者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皇”是指谁?为了巩固统一,他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

(2)材料一中的“汉武”又是指谁?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二出自谁之口?1684年,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其中,中国政府于哪一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又于哪一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