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广东省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

邓康延眼里的民国“先生们”

《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

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

《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

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

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

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

《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

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淹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

《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

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

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

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

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

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

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3-2014学年广东省山一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

《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

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

《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

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

《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

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湮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

《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

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做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

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

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

                                                                                       

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

邓康延眼里的民国“先生们”

《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

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

《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

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

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

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

《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

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淹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

《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

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

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

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

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 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

15.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6.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

17.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广东省汕头四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阅读提示:“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对民国老课本做了新阅读的邓康延,又在拍摄纪录片《先生》。他选的第一批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他还有很多先生想拍,要拍。他说:“那些背影,让我们发现民族的正面。”

  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

邓康延眼里的民国先生们

  《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

  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

  《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

  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

  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

  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

  《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

  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淹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

  《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

  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

  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作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

  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

  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

1.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3.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画的起源,不用详谈。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画很简单,可是要有新鲜的趣味。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随手画、刻到墙上,这是很自然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绘画成熟以后,形体逐渐地准确了,颜色也逐渐地丰富了。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就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这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到了元朝以后出现一种文人画——案头玩赏的小品。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1.下列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画就像小孩子的画一样只是古人即兴和随意之作。

B.初民的绘画虽然简单,但绘画的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

C.绘画形体的准确、颜色的丰富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D.通观画的源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熟的起点是西汉初年。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墓壁上壁画的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推测,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

B.唐或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画其实是古人的摹本,而非原创者的真迹。

C.敦煌壁画是少有的仅存于世的好画,为中国古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D.文人案头画的风格颇有新的趣味,此种创作方法一直影响至今。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马王堆帛画的精美程度来看,帛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墙上的壁画。

B.武梁祠和马王堆的帛画同属汉代,但同一时代的绘画水平却参差不齐。

C.有了日趋丰富的古代绘画研究材料,对古画研究的结论就会非常准确。

D.东坡、米芾一类的文人案头画笔法粗劣,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值一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广东省高三8月测评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或许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所以,作为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而且,在传教上,“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使释、道二教高度依赖世俗政权的支持。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1.下列有关儒、墨、道、法四家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先秦时期,儒、墨、道、法四家都有很大影响;秦汉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出现分化。

B.法家和儒家一样,主宰着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但也因此得不到舆论的好评。

C.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三家一样,也是显学,但秦汉之后,只有墨家迅速走向消亡。

D.儒家在秦汉之后,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只有一套学说,没有自己的组织。

E.道家和墨家不同,它离开庙堂政治之后,走向民间社会,从而找到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它停留在书本上,只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

B.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律。

C.做道教门徒不像做墨家门徒那样清苦,道教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所以道教能在民间不断发扬光大,深深影响底层民俗文化。

D.如果墨家能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那它就不会消亡。

3.第三段画线句中既有“道家”,也有“道教”,二者是不是同一个概念?请简要分析画线句,说明这个问题。(4分)

                                                                               

4.根据文意,墨家的消亡有哪些原因?(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房中术甚至还是一种仙家秘术。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选自《书屋》2011年01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 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 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 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2.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

. 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 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 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 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 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 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 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4.依据原文,怎样才能使得墨家避免最终沦亡的命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画的起源,不用详谈。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画很简单,可是要有新鲜的趣味。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随手画、刻到墙上,这是很自然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绘画成熟以后,形体逐渐地准确了,颜色也逐渐地丰富了。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坦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板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这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板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到了元朝以后出现一种文人画——案头玩赏的小品。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丈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最早的画就像小孩子的画一样只是古人即兴和随意之作。
B.初民的绘画虽然简单,但绘画的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
C.绘画形体的准确、颜色的丰富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D.通观画的源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熟的起点是西汉初年。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朝墓壁上壁画的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推测,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
B.唐或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画其实是古人的摹本,而非原创者的真迹。
C.敦煌壁画是少有的仅存于世的好画,为中国古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D.文人案头画的风格颇有新的趣味,此种创作方法一直影响至今。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马王堆帛画的精美程度来看,帛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墙上的壁画。
B.武梁祠和马王堆的帛画同属汉代,但同一时代的绘画水平却参差不齐。
C.有了日趋丰富的古代绘画研究材料,对古画研究的结论就会更加准确。
D.东坡、米芾一类的文人案头画笔法粗劣,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值一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2012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一高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选自《书屋》2011年01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 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C. 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 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2.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

A. 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B. 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C. 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D. 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B. 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C. 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 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届甘肃省高三高考预测卷(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

画的起源,不用详谈。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画很简单,可是要有新鲜的趣味。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随手画、刻到墙上,这是很自然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绘画成熟以后,形体逐渐地准确了,颜色也逐渐地丰富了。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坦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这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到了元朝以后出现一种文人画——案头玩赏的小品。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1.下列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最早的画就像小孩子的画一样只是古人即兴和随意之作。

B.初民的绘画虽然简单,但绘画的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

C.绘画形体的准确、颜色的丰富,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D.通观画的源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熟的起点是西汉初年。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朝墓壁上壁画的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推测,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

B.唐或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画其实是古人的摹本,而非原创者的真迹。

C.敦煌壁画是少有的仅存于世的好画,为中国古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D.文人案头画的风格颇有新的趣味,此种创作方法一直影响至今。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马王堆帛画的精美程度来看,帛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墙上的壁画。

B.武梁祠和马王堆的帛画同属汉代,但同一时代的绘画水平却参差不齐。

C.有了日趋丰富的古代绘画研究材料,对古画研究的结论就会更加准确。

D.东坡、米芾一类的文人案头画笔法粗劣,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值一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届重庆市高三10月月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画的起源,不用详谈。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画很简单,可是要有新鲜的趣味。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随手画、刻到墙上,这是很自然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绘画成熟以后,形体逐渐地准确了,颜色也逐渐地丰富了。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坦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板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这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板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到了元朝以后出现一种文人画——案头玩赏的小品。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丈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1.下列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最早的画就像小孩子的画一样只是古人即兴和随意之作。

    B.初民的绘画虽然简单,但绘画的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

    C.绘画形体的准确、颜色的丰富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D.通观画的源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熟的起点是西汉初年。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朝墓壁上壁画的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推测,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

    B.唐或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画其实是古人的摹本,而非原创者的真迹。

    C.敦煌壁画是少有的仅存于世的好画,为中国古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D.文人案头画的风格颇有新的趣味,此种创作方法一直影响至今。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马王堆帛画的精美程度来看,帛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墙上的壁画。

    B.武梁祠和马王堆的帛画同属汉代,但同一时代的绘画水平却参差不齐。

    C.有了日趋丰富的古代绘画研究材料,对古画研究的结论就会更加准确。

    D.东坡、米芾一类的文人案头画笔法粗劣,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值一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在这个世界上,文化交流如同天上的气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风雨雷电没有国境线,文化也是。但是,正如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区,文化也如此,平等互惠大多是官方用词,而非真实的现状。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甚至走到卖盗版光碟的小贩面前,你就会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殖民与文化的推进。高鼻子的文化朋友会说:“我们也在翻译中国的作品,比方说李白,还有杜甫。”这番友好的话只是再次证明了交流的走向,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强势并不等于优秀,比方说好莱坞,大家都明白。对于世界是如此,在一种文化圈内也是如此。

     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机关里到处是讲山西话的老八路首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我也在这个城市感受到它的力量,大大小小的酒店里坐满说广东话的真假老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用中文写作的优秀文本当然是要文学理论家来评说,因此更多的文学理论家不当强势文化的推销员,尤其重要。

20世纪最短的一首诗,大概就是这首诗,题目:生活。内容:网。反对者因为它把丰富的东西说成是一种“网”,而且这样的写法不像诗。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时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新内容就是:网络。对于许多网迷和新人类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新生活。而且,不少网络公司还在进行“网上生存”比赛,参加比赛的人不与正常社会接触,全凭网络取得生存条件。这时候的生活现实,题目:网。内容:生活。对这一首诗的争论还在继续,因为还有许多人不认为它是什么好诗;对这种生存方式的争论也在继续,因为都在网络上活着,也太辜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了。但21世纪的生活比诗更有想像力,更浪漫,更荒诞,更简捷,这是叫诗人们尴尬的“现实主义”

      传统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是个复杂的东西,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说它不好。好的传统当然是好东西,比方说文学传统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外国人一开口,就会用四声不准的中国话说:“李白,杜甫,唐朝!”

     但好东西多了,也有麻烦,要学写作,先读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中钻出来,跑马观花跑到30岁了,认真继承要一辈子。认真以后再写作,恐怕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去改编电视剧还行,现在电视剧专吃古人的饭,又不肯读古人的书。用不懂传统来指责作家,是个“好办法”。哪怕你背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53035首诗,唐诗完了还有宋词。不懂传统不行,钻进传统里出不来也不行。背上全背着传统绝对只能说别人的话,写不出自己的新东西来。

     传统多了,有时还真误事。要以史为鉴,要发扬光大,就要先向后看,然后再朝前看。就如同开汽车,别人是一踏油门就走,你还要先调过头来,再换档踏油门。

     文学这门功课,和别的不一样,一开口,就要从“关关雎鸠”坐进三千年前的私塾来启蒙,都以为这才正常,这才中文系,这才国学,这才功底深厚。但是,学开汽车,先让你学赶马车,学蹬三轮,学开蒸汽火车;学电脑,先让你学刻甲骨,学编竹简,学排活字版——你会同意吗?后现代、口语诗以及诸种风潮的兴起,与拒绝“文学传统总想占据青春大好光阴”的中文系传统有关。文学与传统,一对活冤家。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的殖民”是指强国的综合优势使得自己的文化也呈现出向外扩张的趋势,这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平等性。

B.“话语权”简单地说就是说话的权利,在文中具体指文学创作上所表现的主流趋势。

C.“这样的写法”是把丰富的东西写成了一种简单的“网”字。

D.“网上生存”是新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上网。

10.“强势并不等于优秀”,下面的表述中不是说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

A.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

B.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

C.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

D.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

11. 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化会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推进,这些推进的文化有些是优秀的,有些则不然。

B.中国唐代的诗人们的作品流传到外国,是强势经济与文化推进的结果,对外国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C.对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要认真继承,否则无法写出好作品。

D.作者同意学作诗的人学国学,但不能沉迷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因为这样会使我们在“换档”中落后于其他国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画的起源,不用详谈。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画很简单,可是要有新鲜的趣味。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随手画、刻到墙上,这是很自然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绘画成熟以后,形体逐渐地准确了,颜色也逐渐地丰富了。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就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这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到了元朝以后出现一种文人画——案头玩赏的小品。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下列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画就像小孩子的画一样只是古人即兴和随意之作。

B.初民的绘画虽然简单,但绘画的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

C.绘画形体的准确、颜色的丰富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D.通观画的源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熟的起点是西汉初年。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墓壁上壁画的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推测,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

B.唐或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画其实是古人的摹本,而非原创者的真迹。

C.敦煌壁画是少有的仅存于世的好画,为中国古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D.文人案头画的风格颇有新的趣味,此种创作方法一直影响至今。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马王堆帛画的精美程度来看,帛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墙上的壁画。

B.武梁祠和马王堆的帛画同属汉代,但同一时代的绘画水平却参差不齐。

C.有了日趋丰富的古代绘画研究材料,对古画研究的结论就会非常准确。

D.东坡、米芾一类的文人案头画笔法粗劣,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值一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0~2011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一高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选自《书屋》2011年01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C.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
A.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B.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C.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D.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B.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C.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面是他就此话题接受《新周刊》记者的访谈。(有删节)

《新周刊》:在你看来,“先生风范”指的是什么?

邓康延:这些先生,是学业的长者,做人的榜样,是“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表率才去做表率,而是经过晚清民初历练之后,一种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们举手投足之间,荟萃了东西方的知识学养和科学文明。这种气场,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生就像一群羊里的领头羊,凭着自身的生命体验,知道哪个地方有青草、阳光和水泉。

《新周刊》:“先生”这个词背后,代表着怎样一种教育理念?

邓康延:梅贻琦先生说过,他就是一个王帽,看着风光喧闹,主唱的还是那些教授。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艰难仍能人才辈出?就是因为有先生,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先生。不论是梅贻琦还是胡适、张伯苓,面对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事,跟蒋介石都能争执。他们不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能倾情投入,又不为名利缰索。反观现在的教育,前30年被政治挂帅,后30年被金钱俘虏,独立精神,屡遭冲击……我觉得那一辈人心无旁骛,天高云淡,既有中华“仁、义、礼、智、信”的学养,又有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熏陶,做到了足跨东西。他们也焦虑,但为创新途,即便被骂,也能忍辱负重。每当暗夜读先生,总有一种崇敬悲凉感——后人可能再也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爱悲悯、人性理性,像镜子一样比照着世间的丑恶。万事先做人,高人万世仰。

《新周刊》:陈丹青曾说“这类动物已经绝种了”,你如何看?

邓康延:胡适先生倡导白话文时曾说过:要有话说,方才说话。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引申出来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先生和人生榜样,只不过取舍的标准不同了,看问题的角度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装备和资源都不同了。

毫无疑问,这些民国先生是千年来可以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相媲美的,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代,它被战争和意识形态湮没了。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尽可能地复原。但我们也明白,城墙扒了,再怎么复原,再怎么烧砖,也是现在的砖,再无当年的质地。民国是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可有人怀有理想。不仅仅是先生,普通的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一种崇敬感。

《新周刊》: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也有很多很出名的“学生们”,能谈谈“学生们”吗?

邓康延:好的学生,他当然要懂得东方文化的礼仪:温和、上进、纯净、尊师、感恩……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他是和先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自尊自强地汲取知识。那个时期的先生和学生,经历了清朝帝制一朝毁灭。民国初生,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好的先生和学生,是互相能汲取能量的,在文理上做出奉献。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又是许多学生的先生。师承有爱,自然历久弥新。1966年,革委会通知要抬陈寅恪去批斗,家属很怕已骨折卧床的先生抬出去就很难活着回来。后来没来人揪斗,事后知道,陈寅恪的早年清华弟子、当时中大历史系的教授刘节代先生去了。造反派殴打刘节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新周刊》:你如何评价你们这些深受“先生”精神影响的人,包括和你一起做片子的这些人?

邓康延:高小龙拍胡适,百多小时素材实在不忍割爱,就有了120分钟的长版;马莉拍张伯苓也是拍出个80多分钟的长版;钱喻带的团队穿行大半个中国先调研再实拍,有受访者看是个民间小公司,不大想受访,一位老先生劝他说,他们是少有的拍摄前先调研沟通的团队。钱喻后来感慨道,原来只觉得我们的片名好,越深拍越被先生感动,好像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最后一集“陈寅恪”因故耽搁,找到王韧导演救急,他一边忙着照料病重的朱维铮先生,一边帮我们赶片。而恰好 朱先生也在我们拍马相伯先生时带病接受采访,他也是替他的马先生讲述。此外,为更立体地表现先生,导演找出各种新的线索,让学生讨论,跟拍追随者的活动,日记朗读,动漫穿插……我们拍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在上课。忧伤的是,我们能看到他们,他们看不到我们。

12.请指出文中划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13.根据邓康延的观点,在“先生们”很辉煌的时代,好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他们与好的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5分)

                                                                                       

14.根据全文内容,从治学与做人两个方面概括“先生”的风范与精神,并简要分析其对我们今天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画的起源,不用详谈。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画很简单,可是要有新鲜的趣味。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随手画、刻到墙上,这是很自然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绘画成熟以后,形体逐渐地准确了,颜色也逐渐地丰富了。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坦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板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这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板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到了元朝以后出现一种文人画——案头玩赏的小品。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丈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下列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最早的画就像小孩子的画一样只是古人即兴和随意之作。

    B.初民的绘画虽然简单,但绘画的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

    C.绘画形体的准确、颜色的丰富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D.通观画的源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熟的起点是西汉初年。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汉朝墓壁上壁画的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推测,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

    B.唐或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画其实是古人的摹本,而非原创者的真迹。

    C.敦煌壁画是少有的仅存于世的好画,为中国古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D.文人案头画的风格颇有新的趣味,此种创作方法一直影响至今。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马王堆帛画的精美程度来看,帛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墙上的壁画。

    B.武梁祠和马王堆的帛画同属汉代,但同一时代的绘画水平却参差不齐。

    C.有了日趋丰富的古代绘画研究材料,对古画研究的结论就会更加准确。

    D.东坡、米芾一类的文人案头画笔法粗劣,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值一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在这个世界上,文化交流如同天上的气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风雨雷电没有国境线,文化也是。但是,正如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区,文化也如此,平等互惠大多是官方用词,而非真实的现状。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甚至走到卖盗版光碟的小贩面前,你就会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殖民与文化的推进。高鼻子的文化朋友会说:“我们也在翻译中国的作品,比方说李白,还有杜甫。”这番友好的话只是再次证明了交流的走向,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强势并不等于优秀,比方说好莱坞,大家都明白。对于世界是如此,在一种文化圈内也是如此。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机关里到处是讲山西话的老八路首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我也在这个城市感受到它的力量,大大小小的酒店里坐满说广东话的真假老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用中文写作的优秀文本当然是要文学理论家来评说,因此更多的文学理论家不当强势文化的推销员,尤其重要。

20世纪最短的一首诗,大概就是这首诗,题目:生活。内容:网。反对者因为它把丰富的东西说成是一种“网”,而且这样的写法不像诗。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时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新内容就是:网络。对于许多网迷和新人类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新生活。而且,不少网络公司还在进行“网上生存”比赛,参加比赛的人不与正常社会接触,全凭网络取得生存条件。这时候的生活现实,题目:网。内容:生活。对这一首诗的争论还在继续,因为还有许多人不认为它是什么好诗;对这种生存方式的争论也在继续,因为都在网络上活着,也太辜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了。但21世纪的生活比诗更有想像力,更浪漫,更荒诞,更简捷,这是叫诗人们尴尬的现实主义

传统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是个复杂的东西,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说它不好。好的传统当然是好东西,比方说文学传统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外国人一开口,就会用四声不准的中国话说:“李白,杜甫,唐朝!”

但好东西多了,也有麻烦,要学写作,先读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中钻出来,跑马观花跑到30岁了,认真继承要一辈子。认真以后再写作,恐怕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去改编电视剧还行,现在电视剧专吃古人的饭,又不肯读古人的书。用不懂传统来指责作家,是个“好办法”。哪怕你背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53035首诗,唐诗完了还有宋词。不懂传统不行,钻进传统里出不来也不行。背上全背着传统绝对只能说别人的话,写不出自己的新东西来。

传统多了,有时还真误事。要以史为鉴,要发扬光大,就要先向后看,然后再朝前看。就如同开汽车,别人是一踏油门就走,你还要先调过头来,再换档踏油门。

文学这门功课,和别的不一样,一开口,就要从“关关雎鸠”坐进三千年前的私塾来启蒙,都以为这才正常,这才中文系,这才国学,这才功底深厚。但是,学开汽车,先让你学赶马车,学蹬三轮,学开蒸汽火车;学电脑,先让你学刻甲骨,学编竹简,学排活字版——你会同意吗?后现代、口语诗以及诸种风潮的兴起,与拒绝“文学传统总想占据青春大好光阴”的中文系传统有关。文学与传统,一对活冤家。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的殖民”是指强国的综合优势使得自己的文化也呈现出向外扩张的趋势,这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平等性。

B.“话语权”简单地说就是说话的权利,在文中具体指文学创作上所表现的主流趋势。

C.“这样的写法”是把丰富的东西写成了一种简单的“网”字。

D.“网上生存”是新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上网。

2.“强势并不等于优秀”,下面的表述中不是说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3分)

A.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

B.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

C.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

D.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

3.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会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推进,这些推进的文化有些是优秀的,有些则不然。

B.中国唐代的诗人们的作品流传到外国,是强势经济与文化推进的结果,对外国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C.对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要认真继承,否则无法写出好作品。

D.作者同意学作诗的人学国学,但不能沉迷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因为这样会使我们在“换档”中落后于其他国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辽宁省葫芦岛一高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选自《书屋》2011年01期,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

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C.

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

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2)

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  ]

A.

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B.

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C.

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D.

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B.

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C.

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

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画的起源,不用详谈。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画很简单,可是要有新鲜的趣味。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生活里面遇到什么,就随手画、刻到墙上,这是很自然的。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绘画成熟以后,形体逐渐地准确了,颜色也逐渐地丰富了。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可以看到这一点。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坦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这样推论的起点太低了。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板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今天我们研究古代绘画,有这么丰富的材料,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看法,这才能进行研究。看法和起点要是错了,研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板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到了元朝以后出现一种文人画——案头玩赏的小品。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丈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这一派,这种创作方法,至今尚占很大的比重。

1.下列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画就像小孩子的画一样只是古人即兴和随意之作。

B.初民的绘画虽然简单,但绘画的动机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

C.绘画形体的准确、颜色的丰富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D.通观画的源流,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熟的起点是西汉初年。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朝墓壁上壁画的发现,否定了人们以前的推测,绘画史重写成为必然。

B.唐或唐以前流传下来的古画其实是古人的摹本,而非原创者的真迹。

C.敦煌壁画是少有的仅存于世的好画,为中国古画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D.文人案头画的风格颇有新的趣味,此种创作方法一直影响至今。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马王堆帛画的精美程度来看,帛画的水平要远远高于墙上的壁画。

B.武梁祠和马王堆的帛画同属汉代,但同一时代的绘画水平却参差不齐。

C.有了日趋丰富的古代绘画研究材料,对古画研究的结论就会更加准确。

D.东坡、米芾一类的文人案头画笔法粗劣,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值一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在这个世界上,文化交流如同天上的气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风雨雷电没有国境线,文化也是。但是,正如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区,文化也如此,平等互惠大多是官方用词,而非真实的现状。走进书店,走进电影院,甚至走到卖盗版光碟的小贩面前,你就会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殖民与文化的推进。高鼻子的文化朋友会说:“我们也在翻译中国的作品,比方说李白,还有杜甫。”这番友好的话只是再次证明了交流的走向,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强势并不等于优秀,比方说好莱坞,大家都明白。对于世界是如此,在一种文化圈内也是如此。
   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机关里到处是讲山西话的老八路首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我也在这个城市感受到它的力量,大大小小的酒店里坐满说广东话的真假老板,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用中文写作的优秀文本当然是要文学理论家来评说,因此更多的文学理论家不当强势文化的推销员,尤其重要。

20世纪最短的一首诗,大概就是这首诗,题目:生活。内容:网。反对者因为它把丰富的东西说成是一种“网”,而且这样的写法不像诗。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时候,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新内容就是:网络。对于许多网迷和新人类来说,网络就是他们的新生活。而且,不少网络公司还在进行“网上生存”比赛,参加比赛的人不与正常社会接触,全凭网络取得生存条件。这时候的生活现实,题目:网。内容:生活。对这一首诗的争论还在继续,因为还有许多人不认为它是什么好诗;对这种生存方式的争论也在继续,因为都在网络上活着,也太辜负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了。但21世纪的生活比诗更有想像力,更浪漫,更荒诞,更简捷,这是叫诗人们尴尬的“现实主义”
   传统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是个复杂的东西,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说它不好。好的传统当然是好东西,比方说文学传统中就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外国人一开口,就会用四声不准的中国话说:“李白,杜甫,唐朝!”
   但好东西多了,也有麻烦,要学写作,先读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中钻出来,跑马观花跑到30岁了,认真继承要一辈子。认真以后再写作,恐怕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去改编电视剧还行,现在电视剧专吃古人的饭,又不肯读古人的书。用不懂传统来指责作家,是个“好办法”。哪怕你背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53035首诗,唐诗完了还有宋词。不懂传统不行,钻进传统里出不来也不行。背上全背着传统绝对只能说别人的话,写不出自己的新东西来。
   传统多了,有时还真误事。要以史为鉴,要发扬光大,就要先向后看,然后再朝前看。就如同开汽车,别人是一踏油门就走,你还要先调过头来,再换档踏油门。
   文学这门功课,和别的不一样,一开口,就要从“关关雎鸠”坐进三千年前的私塾来启蒙,都以为这才正常,这才中文系,这才国学,这才功底深厚。但是,学开汽车,先让你学赶马车,学蹬三轮,学开蒸汽火车;学电脑,先让你学刻甲骨,学编竹简,学排活字版――你会同意吗?后现代、口语诗以及诸种风潮的兴起,与拒绝“文学传统总想占据青春大好光阴”的中文系传统有关。文学与传统,一对活冤家。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殖民”是指强国的综合优势使得自己的文化也呈现出向外扩张的趋势,这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平等性。

B.“话语权”简单地说就是说话的权利,在文中具体指文学创作上所表现的主流趋势。

C.“这样的写法”是把丰富的东西写成了一种简单的“网”字。

D.“网上生存”是新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上网。

8.“强势并不等于优秀”,下面的表述中不是说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A.在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强势,都在向外张扬。

B.在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并进入城市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山药蛋派”的小二黑们。

C.在中国的经济改革由南方推向全国之后,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是金庸的武林侠士和琼瑶的富婆经济小说。

D.广州出了本诗歌年鉴,又引起了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其实是有了经济实力的南方口音们与传统的大学执掌文学史的正宗京腔们发生了话语权的冲突。

9.下列各项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化会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推进,这些推进的文化有些是优秀的,有些则不然。

B.中国唐代的诗人们的作品流传到外国,是强势经济与文化推进的结果,对外国人产生很大的影响。

C.对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楚辞、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品、清小说,要认真继承,否则无法写出好作品。

D.作者同意学作诗的人学国学,但不能沉迷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因为这样会使我们在“换档”中落后于其他国家。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