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爱莲说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

爱莲说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答案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有闻          ③而之不可           ④莫能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23.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4.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25.(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对比阅读(17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7、解释下面句中黑体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   )       ②陶后鲜有闻 (   )

③而名之不可(   )       ④莫能肖也 (   )   

18、《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19、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不极于色      计其长曾不盈寸  

B. 纯情韵胜            能径寸之木  

C.花富贵者也    何陋有  

D. 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1、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2、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23、(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         ②陶后有闻        ③而之不可        ④莫能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

B.纯情韵胜;                              皆美于徐公

C.花富贵者也;                          辍耕垄上

D.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4.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

5.(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浙江省月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并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 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
②陶后有闻________________
③而之不可________________
④莫能也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4.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5.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 ________________;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________________。
6.(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 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爱莲说  周敦颐(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A、可爱者甚(        )        B、亭亭净         (      )

   C、不不枝 (     )    D、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意思。(4分)

(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

                                                                                 

19.周敦颐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刘禹锡借“陋室”表达           情趣。(2分)

20.文中以莲为歌颂对象,并多次用菊和牡丹就来衬托。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浙江省金华市聚仁教育集团2011-2012学年八年级第一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古诗文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n y&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亭亭净_________

②陶后有闻_________

③而之不可_________

④莫能也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

强迫

B.

接近,迫近

C.

狭窄

D.

威胁

(4)

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

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

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

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

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5)

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_。

(6)

(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的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一、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
      ①亭亭净                                   
      ②陶后有闻                                      
      ③而之不可                                        
      ④莫能也                                        
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三、下面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体兼彩,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
       B.纯情韵胜      皆美于徐公
       C.花富贵者也      辍耕垄上
       D.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五、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六、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                               ;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七、(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江苏省南京三中2010-201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题。

[文言文]

甲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文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ny&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

(2)陶后有闻_______________

(3)而之不可_______________

(4)莫能_________________

(2)

下面句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体兼彩,不极于色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B.

情韵胜

径寸之木

C.

富贵者也

令人览有馀

D.

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欲穷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绘者以意取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花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略到兰________的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氩无所,故称瑞耳。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⑤馀:即“余”。⑥意:自己的感受。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亭亭净_________
②陶后有闻_______
③而之不可_______
④莫能也_________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不极于色  后狼止前狼又至
B.纯情韵胜  丛草为林
C.花富贵者也  黄鹤楼送孟浩然广陵
D.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的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亭亭净_______________
 ②陶后有闻_____________
 ③而之不可_____________
 ④莫能也_______________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体兼彩,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
B.纯情韵胜      皆美于徐公
C.花富贵者也     辍耕垄上
D.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___ 。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                        

②陶后有闻:               

③而之不可:                     

④莫能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善绘者以意取似

10.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11.(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                      ②陶后有闻               

③而之不可                    ④莫能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

B.纯情韵胜              皆美于徐公

      C.花富贵者也            辍耕垄上

      D.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08年浙江省宁波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文言文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n y&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亭亭净________   ②陶后有闻________

③而之不可________  ④莫能也________

(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  ]

A.

强迫

B.

接近,迫近

C.

狭窄

D.

威胁

(3)

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A.

体兼彩,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

B.

情韵胜 皆美于徐公

C.

富贵者也 辍耕垄上

D.

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

A.

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

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

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

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

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

(7)

(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的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浙江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亭亭净_______________
 ②陶后有闻_____________
 ③而之不可_____________
 ④莫能也_______________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3.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
B.纯情韵胜         皆美于徐公
C.花富贵者也        辍耕垄上
D.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____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________。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初中综合素质练测考一帮一·初一语文第二册 题型:008

判断正误:

1.《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的名篇,它既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有神话色彩。

(  )

2.《陋室铭》、《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  )

3.《工之侨献琴》是一篇寓言,文中写工之侨所制的琴“自以为天下之美”,同时也被朝廷赞为“希世之珍”。

(  )

4.《石壕吏》是杜甫为反映安史之乱所写的一组诗中的一首,属于抒情诗。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2) 不不枝.                 

  (3) 陶后有闻.                           (4) 乎众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翻译: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                                      

1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水陆草木之花.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D.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4.在文中找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互相照应的句子.(2分)

  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与(1)                                         一句相照应; “莲, 花之君子者也”与(2)                                              一句相照应.

15.《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称莲是“花之君子”,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是什么样的人? (3分)

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中“说”“铭”“记”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爱莲说》与《陋室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岳阳楼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刻画了范进这样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读书人形象。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名“诗三百”。《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唐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

D.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新闻最重要的属性。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结语四个部分组成,标题和导语是新闻最主要的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13

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

A.《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梭记》中“说”、“铭”、“记”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爱莲说》与《两室铭》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岳阳搜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面忧愁,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刻画了范进这样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读书人形象。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歇305篇,又名“诗三百”。《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唐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

D.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新闻最重要的属性。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背景、结语四个部分组成,标题和导语是新闻最主要的部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散文,完成13~18题。(19分)

                                   冬荷

  ①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②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③湖,真的死去了吗?

  ④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⑤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⑥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莲蓬的存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之周敦颐曾将夏荷喻为“花之君子者也”。其实,冬荷不是更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⑦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曾经硕大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像这荷已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躲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不要以为荷在冬日里零落。不是的。它是迎上前去的勇士,前仆后继时坚守阵地的勇士。

  ⑧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寒风里,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而隆起的筋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瞧着它那根植于博大之上的自信与恢弘,我隐隐感到,也许那一湖的浪漫,一湖的自由,一湖的豪情与刚烈,正被这枚荷叶收藏着?

  ⑨还有给我以强烈震撼的那枝冰中的莲蓬。莲柄早已没入冰雪中,莲头却执拗地伸出在冰面上,面朝着空旷的天空,十七个空了的莲房犹如十七个森然的弹洞。真是触目惊心。望着这十七个无言的黑洞,我依稀听到了呐喊与控诉。它一定有过孕子的艰难与幸福,那十七粒饱满圆润的莲子,肯定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不然,枯燥狰狞的严冬不会向它施以能够致以死命的寒冷。但是寒冷又能怎样?饱满的莲子早已植入湖底的泥中。没有了莲子的莲蓬,仍然勇敢而坚定地面向有着太阳、月亮与星星的明亮的天空,大睁着追求与探寻的眼睛,并让自己那十七个曾经孕育过十七粒莲子的莲房,冲破覆盖的冰雪,成为湖的自由呼吸的通道。

  ⑩太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⑾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子散尽的莲蓬。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的享受与幸福呢? 

  ⑿热的荷,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

  ⒀最富有柔情的也就最为刚强最具力量,在这白色笼罩的湖面上,只有爱的荷在与冰雪较量。冻结与反抗,最为惊心动魄的搏斗,一定是发生在夜里。北风凄厉地嘶呜着、撕扯着,雪的鞭子狠狠地抽打着,这时冰便阴险的一寸一寸地靠拢来。但是荷在,冰就无法完成它窒息一切的一统天下。到底有过怎样惨烈的搏杀,我们已经无从知晓。

  ⒁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着。

  ⒂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漏出咯咯吱吱的响声。即使光剩下了头颅,也要与冰撕咬在一处,如眉间尺咬紧了楚王的头(鲁迅《铸剑》)。这“头颅”的四周,总是有着深刻的冰的旋涡,就记录着荷的不屈与抗争,也记录下冰的胆怯与陷落。这是怎样的头颅啊,沐浴在冬日的阳光里,于冰雪上昂着,金灿灿的,金字塔般的从容,富士山样的美丽。

  ⒃冬荷知道,冰下还有藕,正布满在湖底。每一节藕上,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梦在,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的飞翔吗?

  ⒄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里轰轰烈烈的演绎着。

  ⒅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了一只翠绿的青蛙,正如意地蹲在肥嫩的荷叶上,一滴被鱼尾溅上的水珠,正在蛙的脚下滚动,而滚动的水珠上,有七彩阳光的闪烁。它还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子,泪泡一样的娇嫩着。美好,就是这样的吧?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冬荷梦的琴弦。

⒆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13.本文按照   顺序,将朝阳里的、     、午时太阳下的和     的冬荷,逐一呈现给读者。    (3分)

14.本文第①、②自然段描写了湖的苍凉、落寞,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15.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冬荷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对其“君子风骨”的赞美。细读本文第⑧段到第⑩段,在下面表格的编号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4分)

景物(本体)

喻体

君子的风骨

波涛、山峦

莲蓬

勇敢、坚定

荷柄

旗帜、劲弓

16.本文第⑩段中“伟大的洁净”和“爱的楷模”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分)

17.第⒅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3分)

                      

18.曾经有评论家说:“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读完本文,写出你所领悟到的独特的“精神味道”。(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