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师西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 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 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

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划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  (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请你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不超过60字,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天津市新四区示范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请你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不超过60字,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划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并简要加以解析。(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划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不超过50字)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齐白石曾就“十里蛙声出山泉”这一命题创作了一幅经典画作,画面是一群群蝌蚪顺涧而下,将听觉通过视觉含蓄地表现出来,意为眼前的蝌蚪将成为明日的青蛙。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请你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你想象中的画面,并简要解析。(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划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并简要加以解析。(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

 (2011·宁夏银川一中期中)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

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画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山东省专项题 题型:材料题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
  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假设你是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
  请参照画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粤教高二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09-2010学年 第26期 总第182期 粤教版(选修) 题型:043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有一次,宋徽宗赵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画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并进行简要解析。(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划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并简要加以解析。(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

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画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不超过5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河南省驻马店高中2010届高三一模 题型:语言运用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师西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 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 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

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划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  (不超过50字)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

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宋徽宗赵佶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师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有的画师画了密林掩映的深山古寺的一角。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家画了以下的画面: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要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参照划线语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不超过5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浙江省东阳中学2012届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字作何理解。

  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而这些字除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的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对书画同源的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出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以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苏东坡就曾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无论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就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不能称之为画了。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谓佳作。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情感的工具。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他们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为其作者活的人生写照,成为了有之物。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清冷含蓄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竹一颗心,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了一起;其写字,也是同样将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难得糊涂才成为其书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中国书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记录的工具性特点将会越来越淡化。

B.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使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

C.

中国书画追求抒情艺术意境,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以貌取神”“得意而忘象”的佳境。

D.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史的基本理论,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种类,它除了具有象形和指事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是属于图画文字。

B.

中国的绘画艺术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故中国画具有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具有抽象之美。

C.

中国写意山水和写意花鸟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它借助水墨、淡彩等来表现绘画内容的神韵而为世人所推崇。

D.

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借助文字抽象的形来表达意境,郑板桥据此书写的“难得糊涂”,才成为书法中的名篇。

(3)

“书画同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出概括。(每条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届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 画 同 源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
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而这些字除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的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对书画同源的 “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出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苏东坡就曾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无论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就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不能称之为画了。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谓佳作。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工具。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他们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为其作者活的人生写照,成为了有“心”之物。 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清冷含蕴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竹一颗心,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了一起;其写字,也是同样将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难得糊涂”才成为其书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书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记录的工具性特点将会越来越淡化。
B.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使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
C.中国书画追求抒情艺术意境,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遗貌取神”“得意而忘象”的佳境。
D.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史的基本理论,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种类,它除了具有象形和指事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是属于图画文字。
B.中国的绘画艺术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故中国画具有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具有抽象之美。
C.中国写意山水和写意花鸟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它借助水墨、淡彩等来表现绘画内容的神韵而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借助文字抽象的形来表达意境,郑板桥据此书写的 “难得糊涂”,才成为书法中的名篇。
【小题3】“书画同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出概括。(每条不超过12个字)(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 画 同 源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
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而这些字除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的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对书画同源的 “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出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苏东坡就曾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无论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就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不能称之为画了。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谓佳作。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工具。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他们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为其作者活的人生写照,成为了有“心”之物。 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清冷含蕴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竹一颗心,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了一起;其写字,也是同样将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难得糊涂”才成为其书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中国书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记录的工具性特点将会越来越淡化。

B.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使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

C.中国书画追求抒情艺术意境,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遗貌取神”“得意而忘象”的佳境。

D.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艺术史的基本理论,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种类,它除了具有象形和指事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是属于图画文字。

B.中国的绘画艺术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故中国画具有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具有抽象之美。

C.中国写意山水和写意花鸟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它借助水墨、淡彩等来表现绘画内容的神韵而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的书法艺术也借助文字抽象的形来表达意境,郑板桥据此书写的 “难得糊涂”,才成为书法中的名篇。

3.“书画同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出概括。(每条不超过12个字)(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2-2013学年内蒙古、平煤高中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江南作为地理名称在历史上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时期的江南所指的地域范围是不一样的。它的原始意义是“长江之南”,在先秦至两汉时期一般是作泛称用的。不过,那时候长江中游的南部地区比起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来较为发达,因此,“江南”一词,在大多数时候指的是长江中游的南部,即今湖北省的南部和湖南、江西一带;有时也指长江下游的南部,即今苏南及浙江一带,即这时候古书上常指的“江东”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康为六朝的都城,故“江南”指称以建康为中心的苏南、浙江一带的现象才逐渐增多。但在中唐以前,“江南”仍是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这些区域。中唐以后,用“江南“指称长江下游南岸地区的状况越来越多。两宋尤其是南宋以来,逐渐集中指称两浙路即今苏南、浙江一带。明清以来,更是特别指称环太湖流域的苏松常、杭嘉湖一带。这样,“江南”由泛称逐渐成为专称。

在秦汉及以前,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心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在中原人的眼里这里仍是一片广袤的蛮荒之地。秦汉以后,特别是晋室南渡以来,江南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开发,中原人在移居江南的同时发现了这里不同于中原的异样的美,于是江南的自然风貌、物产人情便成为作家们笔下常常吟咏的题材。

唐宋以来,随着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它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为密切,北方作家在江南地区出仕、游历也更为便捷,在他们的眼中江南的山川风物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尽情地加以描画。而随着经济文化的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的本土作家也迅速成长起来,出于对家乡山川景物的自豪感,他们也同样在文学作品中尽情地渲染家乡的美好。而且,中国的绘画艺术在唐宋时期也发展到了高峰,山水画、花鸟画等各种门类的绘画技艺均已成熟,江南的奇山异水、花鸟虫鱼同样成为画家们笔下情有独钟的题材。这样,文艺家们共同构筑起了人们对江南的美好印象。

两宋以来,由于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移到了长江下游的两浙地区,这里成了全国的财富重地、人文渊薮,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无论是就长江流域而言还是就全国而言,均居于优势地位。这样“江南”作为地域范围,也就逐渐缩小为专指两浙地区即今苏南、浙江一带。而地处江南核心区域的浙西地区即通常所称的环太湖流域一带,也即现在的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更是成为财富、文化的重中之中,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世以来,成了最狭义的、特指的“江南”了。

宋元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两浙地区尤其是太湖流域的吴中、浙西地区一带,凭借着经济、文化方面的绝对优势地位,在科举、文化艺术等方面均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期的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在江南地区大量涌现,赞美、描绘江南的诗词作品不胜枚举,而且他们往往结成社团,形成流派,互相唱和诗词,观摩画作。如《江南春词集》和相关的《江南春》书画之作,就是以吴中文人为主体的环太湖流域文人的群体性行为。《江南春》词作和画卷对江南春天美好景象的描写和刻画,扩大和强化了以环太湖流域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在全国的影响力,使得人们提到江南,便会想到是在这一地区,而想不到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其实也是江南,也可以称为江南。

地域范围处于不断向东缩小过程中的“江南”,在明清时期最终定位在了苏南、浙江一带,除了经济、文化等因素外,文学艺术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经济、文化的因素造成了“江南”这一地理名称在地域上的迁移,那么文学艺术则赋予了这一地域以风格神韵,并固化为人们头脑中对这一地域的某种特定的印象。

1.下列有关“江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至两汉时期的“江南”有时也指长江下游的南部,这一区域在当时的古书上也被称为“江东”。

B.作为一个地理名称,“江南”在历史上由对长江以南地区的泛称,逐渐成为对苏南、浙江一带尤其是环太湖流域的苏松常、杭嘉湖一带的专称。

C.在中原人眼里,江南曾经是一片广袤的蛮荒之地,但后来其自然风貌、特产人情却又成为诗人画家经常吟咏描绘的对象。

D.明清以来,环太湖流域的苏松常、杭嘉湖就是指“江南”,实际上,“江南”在两宋尤其是南宋以来就已经成为专称了。

2.结合全文看,下列不属于“文艺家们共同构筑起了人们对江南的美好印象”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秦汉以后,迥异于中原的江南自然风貌、物产人情,就已经成为作家笔下吟咏的题材。到了唐宋,在江南地区出仕、游历的北方作家更是尽情地描画江南山川风物的诗情画意。

B. 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技艺在唐宋时期均已成熟,中国绘画艺术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C.江南地区的本土作家对家乡山川景物充满自豪,在文学作品中尽情渲染江南的美好。

D.明清时期,赞美、描绘江南的作品大量涌现,《江南春》词作和与之相关的画卷描写和刻画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两汉时期,“江南”究竟指长江中游的南部地区,还是指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主要取决于哪个地区更发达。

B.建康成为六朝都城后,“江南”指称以建康为中心的苏南、浙江一带的现象才逐渐增多,可见政治中心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江南所指范围的变化。

C.明清时期,“江南”最终定位在苏南、浙江一带,因此才促使这一地区出现了诗文、书画人才荟萃、作品众多的繁荣局面。

D.一些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的作品赋予江南这一地域以风格神韵,使人们头脑中对这一地域的某种特定印象更加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扬州八怪传》序言
  扬州八怪是指康乾年间活跃在扬州的一批大艺术家,他们往往书画俱佳甚至是诗书画三绝,不少人还善治印。八怪也不就是指八家,趣味相近而又画风相似的有李鳝、汪士慎、高翔、金农、郑燮、黄慎、李方膺、罗聘、高凤翰、华喦、闵贞、边寿民、陈撰、杨法、李勉诸人。神有八仙、人有八元、马有八骏,唐宋散文也有八大家,这些“八”,都有“八”的内容。“扬州八怪”之“八”,诸人说法不一,说法比较集中的还是李鳝诸人中的前面那八位,取得共同语言,也无妨凑个“八”数。扬州人讥讽相貌丑陋者为“丑八怪”,现在以“八怪”实指这一批大艺术家,明显地是出于贬抑。“八怪”怪在哪里?说得简单些,一个是做人不合时俗,一个是为艺我从我法。不合时俗倒也罢了,偏偏又要大张挞伐,攻讦时俗;作画另成一格倒也罢了,偏偏社会上又有许多人赞扬备至,声名越来越大,许多人都想从他们的笔墨中间领略一点罕见的怪味。
  关键在于,觉醒的人群日益改变了对于异端的态度。一个特定的时代都有他足以维持统治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不蹈规矩者,重则为逆,轻则为怪。立身如此,为艺也是如此。八怪被人攻讦的地方,离不开不遵成法,不追古风,笔墨恣肆,啸傲士林,再则便是好出狂言,臧否人物之类。封建专制的权威已成明日黄花,拟古的山水充其量不过在华夏艺术史册中占并不显眼的一页之地位,这样的怪又何悖之有?变换角度观察,这样的怪,宛如磐石之下曲折昂首的黄山之松,宛如撕破黑幕的耀目之电。说为人,这样的怪,又正显示着智者痛苦之变形;说为艺,这样的怪,也正显示着大胆革新辉煌之实迹。
  八怪所处的时代不是康乾盛世吗?但是,我们应看到,康乾之治不同于汉唐的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简言之,这是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康乾之治,估计得充分些,也不过是封建专制时代的回光返照。更何况,康乾两代的文治都不是呈水平状态发展的,他们的晚年,特别是乾隆中期与后期为帝国的安宁留下了众多的隐患。这是一个希冀与失望并存,光明与阴暗交迭,处处似乎还有生机但又处处使人窒息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造就不了揭竿而起的大英雄,因为时机尚未成熟,但这样的时代为造就一批思想性格中充满矛盾的、被世俗目为怪异的人物,则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这批人物的出现,是沉沉黑屋中的智者的觉醒,也是社会即将发生大变动的一种征兆。
  八怪的艺术品,今天看来,依然有清新活泼之感。回话首先要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这是西方艺术大师的语言;“师古未若师物,师物未若师心”,这是中国艺术大师的语言。有出息的画家要从物象里画出他自己来。明清之际,画风日颓,由于皇室贵族的宠爱,师古拟古之画被尊为主流,他们绘画题材狭仄,笔色浓润,摹仿逼肖。他们画出的只是一种未敢越雷池一步的自己。但是,他们的影响遍于各地画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画风,把中国的绘画艺术引入了绝境。在艺坛严寒肃杀的季节里,无法避免会有春雷。石涛、八大山人的艺术是春雷,八怪诸人所形成的声音更是隆隆的春雷。他们在绘画里表达了平民对于生活的见解,为后代艺术的长足发展拓宽了道路。说他们是磐石之下曲折昂首的黄山之松,是并不为过的,他们真正是不怕丢官、不怕坐牢、不怕终身贫贱而顽强地表现着自己的一群,在中国艺术史上,他们是屹立于历史潮头的人物,是值得人们缅怀追忆的革新的一派,幸勿以派轻视他们。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八怪诸人来自四方,汇为扬州八怪,是什么原因促进了这种历史的偶然?说偶然也是偶然,但偶然源于必然。应当说,康乾之世,号称东南一大都会的扬州有一种磁力,吸引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异端人物聚集在这里,形成一种气候、一种流派。这种磁力的形成,主要是商业的繁荣。清初帝国一统,中枢的供给,大半仰于东南。从中央到达东南的生命线是这条运河。扬州居运河与长江之交汇处,自然地成为漕运、盐运的枢纽,成为吸引万商云集之繁华都市。和南京北京相比,商业的自由多少保护与纵容了思想与艺术的自由,初见端倪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和风,把一批自由的种子吹聚在这里发芽滋长。当日苏杭自然也属商业大埠,金农便是杭州人,杭州人所以要赶到扬州来充八怪之数,考其原因,盖出于扬州画坛传统势力,相对地显得比较薄弱,这里画坛的冻土层易于冲破。先是来了石涛,若干年后,福建的黄慎、安徽的汪士慎、浙江的金农、南通的李方膺也来了。他们和本地的高翔、李鳝、郑燮以及他们的晚辈罗聘或为风雨至交,或为诗画之友,客观上形成了一种风格相近、趣味相似的画派,人杰与地灵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将“扬州八怪”与神有八仙、人有八元、马有八骏、唐宋散文有八大家相提并论,明显地是出于贬抑。
B.“这样的怪,宛如磐石之下曲折昂首的黄山之松,宛如撕破黑幕的耀目之电”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智者痛苦之变形和大胆革新辉煌之实迹。
C.作者通过“简言之……”“估计得充分些……““更何况……”等句子,导出康乾盛世“是一个希冀与失望并存,光明与阴暗交迭,处处似乎还有生机但又处处使人窒息的时代”的结论,意在表明“八怪”的出现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离不开时代的造就。
D.作者引用西方艺术大师和中国艺术大师的语言,并通过对比,抑彼扬此,指出只有遵循“师古未若师物,师物未若师心”的艺术准则,画家才能从物象里画出他自己来,而成为“有出息的画家”。
E.明清之际,师古拟古之画题材狭仄,笔色浓润,摹仿逼肖。作者批判此类画风,正是为了凸显扬州八怪画风的清新活泼。
(2)作者为什么说“扬州八怪”的出现“说偶然也是偶然,但偶然源于必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州八怪”怪在何处?请结合文本从“做人”和“为艺”两个方面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扬州八怪的为人为艺,有人赞美,认为他们是“艺坛严寒肃杀的季节里,无法避免”的“春雷”,而有人认为他们标新立异,有类于当今社会上炒作自己的哗众取宠之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请结合文章,给出自己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