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濯清涟而不妖比喻什么

濯清涟而不妖比喻什么答案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爱莲说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个是(    )

A、水陆草木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             D、孔子云:何陋

2、下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了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强烈所爱,造成比较效果。

4、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                                                        

⑵写莲体态的句子:                                                              

⑶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5、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北大附中题库 八年级语文(第2版)上册、第五单元 测试卷 题型:048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下边是对文中加粗字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

A.

蕃(f2n),多。

B.

濯(zhu$),洗涤。

C.

亵(xi6),亲近而不庄重。

D.

鲜(xi1n),鲜明。

(2)

下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分)

[  ]

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B.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C.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

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3)

下边是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  ]

A.

爱牡丹的人多,而作者的知己少。

B.

贪慕富贵的人多,而品德高尚的君子少。

C.

爱牡丹的人多,更说明牡丹的珍贵。

D.

作者借此讽刺追名逐利的世态。

(4)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1分)

[  ]

A.

出淤泥而不染。

B.

濯清涟而不妖。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花之君子者也。

(5)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上文字写莲的可爱形状是为了反映(1分)

[  ]

A.

作者敬重品德高尚之士,鄙视不学无术之徒的感情。

B.

作者对菊和牡丹的厌恶之情。

C.

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D.

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6)

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分)

[  ]

A.

文章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

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了它们各自的德性品格。

C.

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

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

(7)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1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一语文 语文出版社(新课标) 语文出版社(新课标) 题型:048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字词。

(1)妖:________  (2)益:________  (3)植:________  (4)鲜:________  (5)宜:________

(2)

选出加粗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

A.

何:同予者人  陋之有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调素琴

C.

独:晋陶渊明爱菊  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

之:水陆草木花  莲

(3)

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

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答:_______________

(5)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______________

(6)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

(7)

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初中语文同步·单元练习册 初一·二学期(第2册)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予谓菊,________;牡丹,________;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根据原文填空。

2.下边是对文中加粗字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蕃(f2n):多

B.濯(zhu$):洗涤

C.亵(xi8):亲近而不庄重

D.鲜(xi1n):鲜明

3.下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比喻君子不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4.下边是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爱牡丹的人多,而作者的知己少

B.贪慕富贵的人多,而品德高尚的君子少

C.爱牡丹的人多,更说明牡丹的珍贵

D.作者借此讽刺追名逐利的世态

5.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对莲的赞美,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爱莲说(8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同予者人    陋之有                  B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以调素琴

C、晋陶渊明爱菊    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水陆草木花        莲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照应前文的“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                    的世风的鄙弃。(2分)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101网校同步练习 初一语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课标2001-2通过)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课标2001-2通过) 题型:048

文言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

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

(2)

翻译句子。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_______________。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

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B.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1年四川省眉山市二年级下学期半期检测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1)、陶后有闻(        )  (2)、清涟而不妖(       )  

(3)、亭亭净(        )    (4)、乎众矣(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爱莲说 ( 14分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⑷、亭亭净植(    )   ⑸、宜乎众矣(    )      ⑹、花之君子者也(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2分)
【小题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爱莲说 ( 14分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⑷、亭亭净植(     )    ⑸、宜乎众矣(    )       ⑹、花之君子者也(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2分)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邵武邵中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 14分 )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⑴、陶后有闻(  )               ⑵、亭亭净(  )

⑶、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⑷乎众矣(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爱莲说》(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3分)
李唐来(        ) 
②不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④可爱者甚(        )
乎众矣(        )  
⑥陶后有闻( )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1分)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小题3】.简答。(3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小题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爱莲说》(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3分)

李唐来(        ) 

②不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④可爱者甚(        )

乎众矣(        )  

⑥陶后有闻( )

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1分)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简答。(3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广东中山市明德学校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2分)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小题2】下面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可爱者甚(多)
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②④D.③⑤⑥
【小题3】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2分)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
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是:                                   
【小题4】《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4分)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小题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2分)
【小题6】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3分)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兰西县北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3分)
李唐来(        ) 
②不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④可爱者甚(        )
乎众矣(        )  
⑥陶后有闻( )
【小题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1分)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小题3】.简答。(3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小题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1-2012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联校初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1)、陶后有闻(       ) (2)、清涟而不妖(      )  
(3)、亭亭净(       )   (4)、乎众矣(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届度江苏朱集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 14分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⑷、亭亭净植(     )    ⑸、宜乎众矣(     )       ⑹、花之君子者也(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2分)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3届黑龙江省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3分)

李唐来(        ) 

②不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④可爱者甚(        )

乎众矣(        )  

⑥陶后有闻( )

2..选出划线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1分)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简答。(3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0—2011学年度江苏朱集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 14分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⑷、亭亭净植(    )   ⑸、宜乎众矣(    )      ⑹、花之君子者也(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2分)
【小题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福建邵武邵中片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 14分 )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⑴、陶后有闻(  )               ⑵、亭亭净(  )
⑶、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⑷乎众矣(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1)、陶后有闻(       ) (2)、清涟而不妖(      )  
(3)、亭亭净(       )   (4)、乎众矣(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