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为什么那个答案中间有一块缺着呢?

为什么那个答案中间有一块缺着呢?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5分)
戈壁听沙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氏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干泣。
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吾尔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节选自韩少功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吾尔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小题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的开篇之作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义;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北京高考语文复习方案延伸阅读二练习卷22(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5分)

戈壁听沙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氏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干泣。

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吾尔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节选自韩少功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吾尔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的开篇之作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义;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25分)
戈壁听沙
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
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
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
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氏族的服饰特征。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干泣。
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吾尔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我点点头。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节选自韩少功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吾尔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小题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的开篇之作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义;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爹的命运
[澳大利亚]斯蒂尔•拉德    老爹总是说我们的松木瓦房选在了达令草地区最好的地方,但除了干旱季节的气候和老爹的那匹老母马,这里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房子建在一个山谷里,因为这样,地方办事员就不容易发现。歪歪扭扭的栅栏,从门前绕了一圈,然后从后门延伸到荒凉的山岭上,这些山岭曾经是流浪汉露宿的地方。除此之外,就只有天空、丛林、胶树、几英亩的农田了。但他看到的远不止这些,否则他不可能每天傍晚收工后就盯着那些荒林看。老爹曾背着行囊从澳大利亚这头流浪到那头,没有什么苦活没干过,而走遍澳大利亚也没让他看到比这里林木更加茂盛的地方。
    在我们屋子后面,是属于政府的一大片土地,其实是一大片山区。“风景宜人的乡村,”老爹想,这时在他脑海里就有了一个伟大方案的初步轮廓!那天,天气特别热,蚊子多得吓人,吃完晚饭,老爹和戴夫来到屋外,他俩白天挖了一天土,现在老爹仰天躺着,看着星星,戴夫则趴着,头搁在胳膊上。两人都没说话,旁边一只拉货的马啃着草,在他俩周围转悠。远处山脊和孤寂的山谷传来蛙嘴夜莺的阵阵凄凉叫声。老爹说:“我一直在想屋后的那块地。如果我们可以买下那块地的话,我想一定可以赚到钱。”“是啊,如果能买到的话。”又是一阵沉默。
    “当然,我打算买下它,很早就打算啦。”戴夫抬起头,看看老爹。“你们中的四个都长大了,可以拥有土地了,就放牛而言,你们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地方吧?千亩良田加上成群的牛,一定可以赚钱。”戴夫抬起头说:“是啊,如果有牛的话。”
    “就是这样(老爹一下子来了热情,坐了起来),但是首先得买下这片地,一切就很简单了。(老爹声音低了下来)一切都要悄悄地做,不能让周边的人知道。然后,(老爹坐起来,身体向前倾)在周围围上几道金属线,把我们现在的几头牛圈进去,等到麦子熟了卖钱后,再买一两头牛,让它们繁殖。”
    “但开始得有几头牛才行呢!”“看看墨菲家,开始只有两头小母牛--就是你看到的他家的现在已经很老的红色的牛。他们繁殖了一大群牛呢。安德森家也是……啊,天哪,我们的起步绝对比他们好!”
    显然是受到老爹激情的感染,戴夫也坐起来了。“一旦牛成群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照看照看栅栏,清点清点牛的数量,挑出肥胖的公牛,赶到市场上去卖,每头卖个七八镑。”“是啊,我们怎么可以在这里混日子呢?”老爹身体前倾,“要知道,我真不满这种整天混日子的状态!也没关系,如果说以前是没有办法,但现在不一样啦,只需去放手做就可以啦。为何不去做呢?”他在等戴夫的回答。“好,我们明天就开始。”
    12个月过去了,店主在屋子里等着见老爹。老爹不在家,每当店主来的时候,他总是设法不在家。店主等了一个小时左右,老爹也没出现。然后,当他走后,老爹就回来了,妈妈坐在沙发上,满脸愁容,“最迟下周就得付清款,”妈妈流着眼泪,“否则这块地就要卖给别人。”老爹背对着火炉站着,双手紧扣在背后,看着桌子上成群飞舞的苍蝇。戴夫来了,他一看就明白了什么情况,他已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景了。小比尔将头放在妈妈腿上,问妈妈要面包。“孩子,家里没有面包了。”她说。“妈妈,我要嘛……”
    老爹走出门,戴夫也跟出去了。他们背对着谷仓蹲下来,认真研究起这块地来。
    “总是这样,”老爹说,“年复一年,还是账单问题!”
    “去年这时候,原以为,现在一切都变好了。”
    “是,本应该可以的……现在也还可以的,只要把那块地买下来;并且,我还是认为,有了这些奶牛……”
    老爹看到店主远远地来了,就赶紧走进了谷仓。
    6个月后。
    准备吃饭了。“买上一千英亩地,”老爹在说,“买下后……”
    一个来人打断了他的话。“您是拉德先生吧?”老爹点头。“我这里有一份强制执行法令。”
    老爹没听明白。地方官从他胸前口袋里掏出一份文件,开始读:
    “致地方办事员威廉•詹姆斯先生:现有一份强制执行法令,兹命令你前去执行。根据强制执行规定,对本辖区住在松木瓦房的塔夫•乔瑟夫•拉德财产进行强制执行。没收其家所有有形财物,现金、有形存款以及其他财产,连同利息共计40镑10先令。”
    老爹明白了。办事员拉走了全部的牛和马,老爹和我们一家靠在栅栏上,看着一匹匹马被最后一次拉出活动栏杆外。
    “一切都完了。”老爹郁闷地说。
    老爹再也没说过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E
A.小说情节简单却耐人寻味,三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戴夫是构思不可或缺的线索人物。
B.小说满怀悲悯之情,围绕买地,讲述老爹“生梦--追梦--梦破”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对土地的向往,揭示了现实的冷酷。
C.“老爹仰天躺着,看着星星;戴夫则趴着,头搁在胳膊上”,这里的动作描写暗示父亲更有理想,而儿子则更关注现实。
D.小比尔要面包的细节含蓄地揭示老爹一家生活的窘境,与后面父子继续研究买地的计划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老爹对家人生计的漠不关心。
E.地方官的出现将小说推向高潮,也使小说突转。“强制执行法令文件”将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使小说更具张力。
(2)小说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老爹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时在他脑海里就有了一个伟大的方案的初步轮廓”,请结合文本探究这个“伟大方案”最终没能实现的原因,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好事多磨
张秀林    小王单位举行了表彰大会,小王再一次获得了“见义勇为”奖,因为他救起了一个落水的小孩。这已说不清是第几次受到表彰了,小王爱做好事,在公司里早已是妇孺皆知。大家平时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王,因为他热心肠,人缘极好。谁料回到家,妻子却泼来一盆冷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别为了一时虚荣害了自己,也害了我们全家!”
    小王感到奇怪,以前都是万分支持自己的妻子这是怎么了。他正要问个明白,妻子狠狠地扔过来一张报纸。小王拿起来一看,噢,原来上面报道了一篇做好人好事被讹的新闻。以前,小王也听说过,有人好心扶持跌倒的老人,反而被指为肇事者。但是这样的事只是听说,还没有真正遇到过,小王对此总是一笑置之,从不放在心上。倒是妻子心痛丈夫,她劝小王说:“你老是喜欢做好事不行,万一遇到一次这样的情况咋办?”小王摇摇头:“换一个位置思考,要是急需救助的是我们的亲人,你救不救?要是人人像你这样想,这个社会还有没有温情?做好事自古以来就是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不能老盯着自己的鼻子过日子。”妻子说:“发扬是要发扬,但不缺你一个人,还是小心为妙。”小王说:“我不信,我做了那么多好事,人家感激我还来不及呢!”
    妻子见劝说无效,想想丈夫的犟脾气,说不定有天真遇上了厄运,落入人家的圈套,忍不住呜呜呜地哭了起来。小王见状,顿时心软了下来,急忙连哄带笑,答应了妻子的要求。怕妻子不信,他还指天发誓,立下军令状这才罢休。
    不久,小王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礼拜六,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小王走出小区去买菜,刚行不远,就发现前面有个熟悉的东西。他走近细看,原来是顶破草帽,但是帽子底下盖着个人头,看不见模样。好像正在睡觉,也好像是晕倒,那人旁边是个蛇皮袋。鼓鼓的,不知装着什么东西。路上人来人往,脚步匆匆,对此无人问津。小王想,会不会是乞丐呢?要不怎么睡在马路边?转念一想,他也可能是被人撞倒的,大白天的,谁愿意睡在这火辣辣的太阳底下?于是走上前去想问个明白,可刚要迈开步子就犹豫了。他突然想起妻子的劝告和在妻子面前写的保证书,于是,鬼使神差般离开了破草帽,向菜市场走去。
    刚走了不几步,天空飘来一片低云,小王觉得心里发慌,心口突突乱撞,路边的花草树木也都像凝滞了一样。没有一点活力二他不由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徘徊,脑子里乱糟糟的,妻子的劝告不时闪现在他的眼前二他惊奇地发现,自己今天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冷血无情,见死不救的人。小王折过一个墙角,突然眼前一亮,刚才那个人说不定正急需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如果错过了机会,人命关天啊;即使那人实在睡觉,也会影响交通,人来人往,十分危险呐;假如是个死人,就必须报警才行。但如果是圈套怎么办?唉,圈套毕竟是个案,世上还是好人多,不会出问题的……小王决计回去看看,尽上自己的最大责任。于是,小王折回头来,向着破草帽的方向小跑了起来。
    这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妻子打来的,说父亲从老家进城,给自己送新收获的黏玉米,半路中暑晕倒,住进了医院。小王一听,急忙向医院跑去。小王跑到急诊室,看见那顶熟悉的破草帽与那件蛇皮袋子安静地躺在病房的一隅,父亲双眼紧闭,躺在病床上。正打着点滴,脸上没半点血色,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苏醒过来。父亲感叹道:“幸亏有个好心人救了我,把我送到这里,不然,你们就见不到我了!”小王紧紧地抱着父亲,说:“送你来的那个人在哪里?”父亲说:“那个好心人走了,留下了仅有的二百块在这里,你看!”
望着好心人远去的背影,妻子的规劝又浮现在眼前,小王脖子憋得老粗,半晌才冒出一个字:“咳!”两手捶的脑瓜子啪啪直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CD
A.小王喜欢做好事,曾多次受到公司的表彰与奖励,因他又救起了公司的一个落水小孩,又一次获得了“见义勇为”奖。
B.妻子对小王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小王这样做是为了一时的虚荣,怕被指为肇事者,于是,只好以“哭”来阻止小王。
C.小说善于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刻画小王和妻子的形象,小王“两手捶得脑瓜子啪啪直响”表现了强烈的悔恨之情。
D.第6段“天空飘来一片低云”“路边的花草树木也都像凝滞了一样”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小王压抑矛盾的心理。
E.“好心人”送父亲去医院的情节,表明了做好事的人虽然一时受到误解,但挡不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好人自有好报。
(2)小说是怎样运用伏笔手法的?请列举两例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小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妻子”是一个被贬斥的人物,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害怕阅读的人    ①不知何时开始,我害怕阅读的人。就像我们不知道冬天从哪天开始,只会感觉夜的黑越来越漫长。
    ②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我所拥有的内涵是什么?不就是人人能脱口而出,游荡在空气中最通俗的认知吗?像心脏在身体的左边、春天之后是夏天、美国总统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但阅读的人在知识里遨游,能从食谱论及管理学,从八卦周刊讲到社会趋势,甚至空中跃下的猫,都能让他们对建筑防震理论侃侃而谈。相较之下,我只是一台在MP3时代的录音机:过气、无法调整。我最引以为傲的论述,恐怕只是他多年前书架上某本书里的某段文字,而且,还是不被荧光笔画线注记的那一段。
    ③我害怕阅读的人。当他们阅读时,脸就藏匿在书后面。书一放下,就以贵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举手投足都是自在风采,让我明了:阅读不只是知识,更是魔力。他们是懂美学的牛顿、懂人类学的梵谷、懂孙子兵法的甘地,血液里充满答案,越来越少的问题能让他们恐惧,彷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习惯俯视一切。那自信从容,是这世上最好看的一张脸。
    ④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很幸运;当众人拥抱孤独、或被寂寞拥抱时,他们的生命却毫不封闭,不缺乏朋友的忠实、不缺少安慰者的温柔,甚至连互相较劲的对手,都不至匮乏。他们一翻开书,有时会因心有灵犀,而大声赞叹,有时又会因立场不同而陷入激辨,有时会获得劝导或慰藉。这一切毫无保留,又不带条件,是带亲情的爱情,是热恋中的友谊。一本一本的书,就像一节节的脊椎,稳稳的支持着阅读的人。你看,书一打开,就成为一个拥抱的姿式。这一切,不正是我们毕生苦苦找寻的?
    ⑤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总是不知足。有人说,女人学会阅读,世界上才冒出妇女问题,也因为她们开始有了问题,女人更加读书。就连爱因斯坦;这个世界上智者中的最聪明者,临终前都曾说:“我看我自己,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找到一块光滑的小石头,就觉得开心。后来我才知道自己面对的,还有一片真理的大海,那没有尽头。”读书人总是低头看书,忙着浇灌自己的饥渴,他们让自已是敞开的桶子,随时准备装入更多、更多、更多。而我呢?手中抓住小石头,只为了无聊地打水漂而已。有个笑话这样说:人每天早上起床,只要强迫自己吞一只蟾蜍,不管发生什么,都不再害怕。我想,我快知道蟾蜍的味道。
    ⑥我害怕阅读的人。我祈祷他们永远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们会更轻易击垮我,甚至连打败我的意愿都没有。我如此害怕阅读的人,因为他们的榜样是伟人,就算做不到,退一步也还是一个我远不及的成功者。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知道“无知”在小孩身上才可爱,而我已经是一个成年的人。我害怕阅读的人,因为大家都喜欢有智慧人。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能避免我要经历的失败。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懂得生命太短,人总是聪明得太迟。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
    ⑦我害怕阅读的人,尤其是,还在阅读的人。
(1)第⑤段说“我快知道蟾蜍的味道”,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我快要知道蟾蜍的味道了,比喻白己已经喜欢上阅读了。
B.我快要知道蟾蜍的味道了,比喻自己实在不喜欢阅读。
C.我要快点喜欢蟾蜍的味道,那样白己就不必害怕阅读的人了。
D.我要快点喜欢蟾蜍的味道,那样自己就不必喜欢阅读了。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A.作者认为,白己害怕阅读的人,是因为自己不阅读,不知冬天哪天开始,只感觉黑夜越来越长。
B.作者认为,一本一本的书堆起来,很像人们的脊椎骨,因此它能支撑阅读的人,不会放弃阅读。
C.作者说小孩在海边找到一块光滑的小石头就觉得开心,是用来比喻自己不像阅读的人那样知足。
D.作者认为,阅读的人的一小时,就是白己的一生,因为他们懂得生命太短,因而抓紧时间阅读。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②段表明,阅读的人总能获得最新的知识和信息,而且能抓住最重要的那部分。
B.第③段表明,阅读的人通过阅读能提高修养和品位,扩大知识面,增强自信心。
C.第⑥段表明,阅读的人会更强大,更有智慧,更容易成功,更能抓住难得的时机。
D.第⑦段表明,以前阅读的人并不可怕,将来阅读的人不可怕,正在阅读的人最可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xxyw 来源:小学语文练习题·一年级(北师大课标) 题型:071

“小马虎”漫游“细心国”

一、主题目的

针对本班同学存在着较粗心的特点,开展这一次主题班会活动,提倡一丝不苟、认真学习的态度,帮助同学们克服马虎的缺点,学会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准备过程:

1、召开班委会会议。

2、让同学们搜集自己在作业本或测验卷中由于“粗心”写错的题目和字句。 (作为游戏的内容)

3、成立“小马虎”采访团,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采访他们的工作能不能马虎,为什么?

4、邀请医生(冯碧妍同学的妈妈)、邮递员(戴璐同学的爸爸)、法院庭长(梅伟健同学的妈妈)参加我们的班会,作现场采访。

5、学唱《粗心的小画家》。

6、准备一个麦克风,幻灯片,数学魔板,头饰,细心花,细心果,细心果园等。

7、由宣传组布置教室。

三、主题班会过程:

1、找出班上的“小马虎”。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成绩本来很好,但是在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总是把符号和数字搞错,或者把字写错,又加上没养成检验的好习惯,经常让老师写上“小马虎”三个字。针对同学们的这个缺点,我和班委会的班干部经过讨论,决定在今天举行一个《“小马虎”漫游“细心国”》的主题班会,帮助大家克服马虎这个毛病。现在我要检查一下有多少个同学在作业和试卷上被老师写上 “小马虎”三个字的。请举手。

2、现场采访“细心人”。

主持人:哇,那么多“小马虎”呀。你们想想,今天是“小马虎”长大后就成了什么?那么多人马虎怎能把我们伟人的祖国建设好呢?我们祖国的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如:医生,教师,建筑师、邮递员,司机、农民、律师、清洁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都是很认真,很细心的。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细心人”,他们是冯碧妍的医生妈妈、周沐琦的建筑师爸爸和市消防设计安装公司辛然的妈妈。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参加我们的班会。请“小马虎采访团”的小记者给三位“细心人”作现场的采访。大家鼓掌欢迎。

3、采访发布会。

主持人:老师布置你们回家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采访了没有?那我们现在开个采访发布会,看哪个小记者先来汇报一下采访的情况,(司机、会计师、邮递员、工程师、教师、庭长、电脑人员、仓库管理员)

4、情景教育。

主持人:听了刚才三位“细心人”的现场采访,和同学们的采访发布会,你们能不能再当小马虎啦?不当“小马虎”要当什么?既然你信心那么大,那老师现在带你们到“细心国”去旅游,学习怎样当一个“细心人”好不好?丁丁是一个粗心的小画家,我们把他也带去行吗?

同学们注意,“小马虎旅游团”出发了!

全班齐唱:《粗心的小画家》(边唱边拍手,象征性出发)

主持人:同学们,“细心国”到了!

礼仪小天使(学生A):朋友们,欢迎你们到“细心国”旅游。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们“细心国”的国王。

国王(主持人饰);朋友们好!

同学们:国王好!

国王:请坐下,欢迎你们来细心国旅游,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旅游,学会怎样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做一个细心人。

(板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齐读一遍)

国王: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现在请出我们细心国的五位大臣,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学习的好习惯。欢迎他们。

读书大臣(学生B):我叫读书大臣,你们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要记住我读书大臣的四句话,请你跟我读一遍。

  读书的好习惯

  读书专心不走神,

  碰到生词查字典,

  每段段意做笔记,

  养成读书好习惯。

做作业大臣(学生C);我叫做作业大臣,你们要养成做作业的好习惯,就要记住我做作业大臣的四句话,请你跟我读一遍。

  做作业的好习惯

  认真看题目,

  动脑多思考,

  细心来检查,

  成绩顶瓜瓜!

专心听讲大臣(学生D):我叫专心听讲大臣,你们要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就要记住我专心听讲大臣的四句话,请你跟我读一遍。

  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心要安静去杂念,

  边听边想边记忆,

  不懂及时举手问,

  同学发言听仔细。

预习大臣(学生E):我叫预习大臣,你们要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就要记住我预习大臣的四句话,请你跟我读一遍。

  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新课读两遍,

  抓住重点反复看,

  碰到疑难不放松,

  日久天长成习惯。

查字典大臣(学生F):我叫查字典大臣,你们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就要记住我查字典大臣的四句话,请你跟我读一遍。

  查字典的好习惯

  读书小能离字典,

  遇到生字不放松

  天长日久知识增。

(五位大臣头戴头饰,手拿一个大苹果,苹果里写上他们学习好习惯,介绍成就把苹果贴在黑板上。)

五位大臣齐:同学们,只要你们记住我们的话,便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马虎”也会变成“细心人”的。

国王:我们谢谢他们。

同学们:谢谢你,请回位!

国王:这位是我国的数学大臣,他是来帮助你们的。大家欢迎他。

数学大臣(学生G):同学们,你们做数学时是不是很容易抄错题,计算错误呀?我现在把我学习数学的好办法教给你们,好吗?

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专治马虎病的好办法,名叫“三对数”,(出示幻灯片),大家齐读。

《三对数》

第一:从书上抄到本子时,要对数,看抄错没有;

第二:从横式抄到竖式上,再对一对;

第三:把竖式算出的得数抄在横式上的时候,还要对一对,答案就不容易错了。

这个方法好吗?

同学们,记住我的这个方法,数学肯定学得好。

现在我们来玩数学游戏,好吗?这个游戏叫“数学魔板”。请国王给大家介绍游戏规则。

国王:看!这是一块神奇的魔板,当你答对题目时,魔板就会高兴的唱歌,那你就可以到三位细心人那里奖到一朵细心花。如果答不对,魔板就不会唱歌了。

数学大臣:游戏开始。(出示幻灯里的题目,由数学大臣发问)

数学大臣:再玩一个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叫做“数蛤蟆”,请国王讲游戏规则。

国王:这个游戏要考大家的反应快与慢和细不细心,要数清蛤蟆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数学大臣:游戏开始。

数学大臣:同学们,预祝你们的数学学得越来越好。

国王:我们谢谢数学大臣。

同学们:谢谢你,请回位!

国王:看!我国的语文大臣也来了,他是来帮助你们的。大家欢迎他。

语文大臣(学生H):同学们,学习语文,千万不能马虎写错字,下面我给大家讲一则报导,名字叫《一字冤死六千人》。

语文大臣:写错一个字,代价太大了,下面我们玩一下游戏,把错字改正过来,好吗?这个游戏叫“摘细心果”。请国王讲游戏规则。

国王:游戏规则是:这里有一棵细心树,树上结满了红红的细心果,每人到细心果树上摘下两个细心果,把细心果藏着的错字圈上,在下面写一个正确的,

交给三位细心人检查,如果对的,细心果就奖给他,如果不对,你可以找同学帮助你。奖到细心果的同学坐回自己的位置上。自己小组围成一个圈,互相交流。

语文大臣:游戏开始。(放音乐)

国王:我们谢谢语文大臣。

同学们:谢谢你,请回位!

国王:同学们!你们摘了多少个细心果呀?自已留一个,把另一个送给在坐的细心人和老师们行吗?那音乐响后,你就可送你的细心果了。

国王:今天的旅游玩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呢?

同学们:我们决心不当小马虎,要当细心人,学习认真细心,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礼仪小天使:今天的旅游结束了,欢迎你们以后再来,再见!

同学们:再见!

4、总结谈话:

主持人:同学们,今天我们漫游了“细心国”,学会了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脱掉“小马虎”的帽子,戴上“小认真”的帽子,做一个“细心人”,争取更好的成绩,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今天非常感谢三位爸爸、妈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班会,大家再次用掌声谢谢他们。

最后齐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儿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国古代的铜镜有两种:一种是凹面镜,用来聚焦日光取火,也称阳燧;另一种是凸面镜,用来照人。
    ②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燧,铜镜也,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根据物理光学原理,我们知道,对于凹面镜,物体在镜子的焦距以外,物体的像是倒着的;如果物体在焦距以内,则会得到比实物微大的正像。
    ③古人很早就了解了凹面镜的原理,那为什么他们要把照人的镜子做成凸面镜呢?这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
    ④首先,凸镜的视野比较大。用平面镜照人,人必须站在镜子正前方才能照见;如果站得偏离正前方,照镜子的人在镜子中就看不到自己,看到的只是旁边的景物。凸镜的视野比较宽,照镜人即便稍微偏离镜子的正前方,也可以在镜子中看见自己。
    ⑤其次,凸镜中的像比实物小,这样一来,小镜子也可以看到比较大的场景。我们知道,要在平面镜中看清一个人的全身,镜子必须要做得很大才行,至少得有半人高;如果要看清楚照镜人的面孔,镜子也要做得有半张面孔大。古时候,铜是仅次于金和银的贵重金属。所以,在铸镜时,为了节约铜的使用量,同时又要使镜子能照见面孔或全身,把镜子做成凸镜,显然是更经济的一种选择。
    ⑥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不管是平面镜、凸镜,还是凹镜,都有一个缺点,就是照镜子时,人得站在镜子正前方。凸镜略好,不过人的偏离角度也不能过大。有没有一种镜子允许人对镜子有比较大的偏离,而且还能照见人呢?也就是说,不管光线从什么角度射来,镜子都能够把光线沿着原来的方向反射回去。
    ⑦答案是肯定的。这种镜子被称为回射镜。如图所示。把3个平面镜相互垂直地黏结到一起,形成一个角锥,就像空间坐标系的一个卦限一样。这个镜子的角锥就是一个回射镜。人只要站在角锥内部,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看见自己完整的镜像。也就是说,处于角锥内部的任何一束光线,经过角锥反射后,会沿着平行于入射方向的方向反射回来。
    ⑧回射镜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平面镜的交线不容易做得十分精密,照出的人影上往往有几道线,看起来很不舒服。所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使它们照人,而是用回射镜把光线反射回去。这种装置一般被称为回射器,也称逆反射器。
    ⑨通常,自行车尾部都有一个用塑料制作的小回射器。它由许多小格组成,每一格都是3格相互垂直的平面镜。在自行车后面行驶的汽车,可以凭借自己的车灯,很远就能发现前面的自行车。因为自行车上这个小小的回射器可以把车灯的光线反射回去,而不管汽车和自行车的相对位置怎样。回射器的用途很广泛。有一些用油漆画的行车线,采用的是另一种原理制成的回射器。这种回射器的原理是:入射光照射一个折射率较高的透明球体时,总有一部分光线经过全反射后沿原来的方向备反射回来。于是人们想办法在涂写路标的油漆中添加极细小的玻璃珠。用这种油漆写出的字,对光线有回射的本领。
    ⑩说到这里,我们知道了:镜子的功能,是对光线进行简单的反射;回射器的功能是将光线从哪里来再送回哪里去。
(1)概括指出①~⑤段介绍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假如把如图插入文中,你认为应该放在哪处文字旁边或后面合适?选好位置后,请你接着那处文字,用“正因为……所以……”句式,将右图转换为例子,简要表述出来。
(3)同学们都知道,通过测量光线通过的时间,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月球与地球的距离。那么怎样来实现测量光线通过的时间呢?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解说。
【材料一】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的宇宙航行员登上月球,在上边放置了一台重30千克的“角反射列阵”,它由100块石英制的角反射镜组成,排列成10行,每行10块。
【材料二】
    利用激光束测量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是目前最精确的方法,测量工具是一架天文望远镜、一台激光器和登月行动中留在月球上的角反射列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头记

夏坚勇

①坐落在小西门内的包公祠有一“知府碑”。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有亲王,有大忠巨奸,甚至一些来去匆匆的庸常之辈,却偏偏没有那个本该有的名字。

②那个名字叫包拯。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封府的名字是和包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了包拯,开封府才成了平民百姓心中的圣殿,成了“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代名词,也成了让一切贪赃枉法的恶徒们胆战心惊的符咒。那又怎么会没有包拯?

④包拯的名字是有的,导游小姐指着石碑中间的一块告诉我:“包拯的名字在这里。”千百年来,由于人们敬仰包公的大名,在观赏石碑时经常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竟将包公的名字磨去了,只留下一处起明发亮的深坑。

⑤我不禁肃然。是一些什么样的手指,竟将坚硬的石头磨出了这么深的印痕?要知道,那些手指不是戳,更不是抠,只是轻轻地指点。可就是这轻轻一点,甚至可能是轻轻一抚,竟形成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奇迹。可以想见,在每一次的寻找、指点和抚摸中,都传递着一份景仰和感慨,传递着一份心灵的温煦和沟通,也传递着一种呼唤——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

⑥当然,也有见了“知府碑”上的名字而畏缩不前的,例如,金末元初的文学家王恽在一首《宿开封后署》的诗中感慨道:

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包,即包拯;范,即范仲淹,将包、范英明喻为“霜威”,而“惊乌”则是天下的贪官污吏。虽然时隔200余年,贪官污吏见了石碑仍惊惧,仍不敢正视。因为这对他们是一场灵魂的审判,走近审判台,他们的目光是那样恍惚游移,步履亦是那样踌躇畏怯。

⑦这是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的感慨。但实际上,平民百姓们在瞻仰“知府碑”时,寻找的、指点的只是包拯。这也许不很公平,在冷峻的历史学家那里,包拯的名字远不及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响亮。正史上的包拯并没传说的那么神。他任开封知府一共只有一年半,这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也没有什么有强烈震慑力的大案。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包拯不仅比不上范仲淹,甚至不能和“知府碑”上的其他有些人物相比(比如寇准,蔡襄)。

⑧那么,人们为什么只寻找包拯呢?

⑨答案在于,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民众的渴求和这种有着金属般质感的坚挺品格的碰撞,激起了黄钟大吕般的共鸣。渴求愈是强烈,共鸣也愈加亢激,中国老百姓心底的“包公情结”亦生生不息。

⑩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在中国,反腐败永远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至少在小民百姓的生活空间里,它的分量要比那些经邦济国的改革纲领重要,也比那些产生了很大“轰动效应”的诗文辞章重要。小民百姓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衣食温饱。因此,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民众对腐败的切肤之痛和切齿之恨,集中反映在舞台上那些以包拯为题材的戏文中,且看看那些剧名:《铡美案》《铡赵王》《铡国舅》。为什么都是“铡”?因为这些当官的太不像话了,不铡不足以解心头之恨。再看看铡刀下的那些头颅,差不多都是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反腐败就是要敢于动真格的,就是要从这些有分量的头颅铡起。那么就一路铡下去吧,铡他个血溅簪缨、尸横朱门、谈贪色变、大快人心。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宣泄和释放。

⑾看罢了包拯在舞台上的亮相,再到“知府碑”上找出包拯的名字,指点着感慨一番,除此而外,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怎么样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写道:开封府知府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却没有本该有的包拯。作者这是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文写包拯名字因受触摸而被磨去的事件做铺垫。

B.第3自然段的画线句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包公的敬仰和对公正、清廉的呼唤以及人们对开封府的畏惧。

C.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在小民百姓中没有包拯名气大,是因为他缺乏包拯那样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的品性。

D.文中引用王恽的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贪官们面对“知府碑”时的惊惧,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E.作者用问句收束全文,说明中国的老百姓除了看看舞台上包拯的亮相,指点“知府碑”上包拯的名字等方式表达对清官的渴望和崇拜外,似乎别无他法,含有对现实生活中反腐不尽如人意的感叹。

2. 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3.正史上的包拯没有戏文中的那么神,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还对他那么敬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4.文章第10自然段,作者写道:“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三次模试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石头记

夏坚勇

①坐落在小西门内的包公祠有一“知府碑”。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有亲王,有大忠巨奸,甚至一些来去匆匆的庸常之辈,却偏偏没有那个本该有的名字。

②那个名字叫包拯。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封府的名字是和包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了包拯,开封府才成了平民百姓心中的圣殿,成了“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代名词,也成了让一切贪赃枉法的恶徒们胆战心惊的符咒。那又怎么会没有包拯?

④包拯的名字是有的,导游小姐指着石碑中间的一块告诉我:“包拯的名字在这里。”千百年来,由于人们敬仰包公的大名,在观赏石碑时经常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竟将包公的名字磨去了,只留下一处起明发亮的深坑。

⑤我不禁肃然。是一些什么样的手指,竟将坚硬的石头磨出了这么深的印痕?要知道,那些手指不是戳,更不是抠,只是轻轻地指点。可就是这轻轻一点,甚至可能是轻轻一抚,竟形成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奇迹。可以想见,在每一次的寻找、指点和抚摸中,都传递着一份景仰和感慨,传递着一份心灵的温煦和沟通,也传递着一种呼唤——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

⑥当然,也有见了“知府碑”上的名字而畏缩不前的,例如,金末元初的文学家王恽在一首《宿开封后署》的诗中感慨道:

拂拭残碑览德辉,

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

犹畏霜威不敢栖。

包,即包拯;范,即范仲淹,将包、范英明喻为“霜威”,而“惊乌”则是天下的贪官污吏。虽然时隔200余年,贪官污吏见了石碑仍惊惧,仍不敢正视。因为这对他们是一场灵魂的审判,走近审判台,他们的目光是那样恍惚游移,步履亦是那样踌躇畏怯。

⑦这是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的感慨。但实际上,平民百姓们在瞻仰“知府碑”时,寻找的、指点的只是包拯。这也许不很公平,在冷峻的历史学家那里,包拯的名字远不及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响亮。正史上的包拯并没传说的那么神。他任开封知府一共只有一年半,这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也没有什么有强烈震慑力的大案。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包拯不仅比不上范仲淹,甚至不能和“知府碑”上的其他有些人物相比(比如寇准,蔡襄)。

⑧那么,人们为什么只寻找包拯呢?

⑨答案在于,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民众的渴求和这种有着金属般质感的坚挺品格的碰撞,激起了黄钟大吕般的共鸣。渴求愈是强烈,共鸣也愈加亢激,中国老百姓心底的“包公情结”亦生生不息。

⑩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在中国,反腐败永远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至少在小民百姓的生活空间里,它的分量要比那些经邦济国的改革纲领重要,也比那些产生了很大“轰动效应”的诗文辞章重要。小民百姓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衣食温饱。因此,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民众对腐败的切肤之痛和切齿之恨,集中反映在舞台上那些以包拯为题材的戏文中,且看看那些剧名:《铡美案》《铡赵王》《铡国舅》。为什么都是“铡”?因为这些当官的太不像话了,不铡不足以解心头之恨。再看看铡刀下的那些头颅,差不多都是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反腐败就是要敢于动真格的,就是要从这些有分量的头颅铡起。那么就一路铡下去吧,铡他个血溅簪缨、尸横朱门、谈贪色变、大快人心。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宣泄和释放。

⑾看罢了包拯在舞台上的亮相,再到“知府碑”上找出包拯的名字,指点着感慨一番,除此而外,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怎么样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写道:开封府知府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却没有本该有的包拯。作者这是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文写包拯名字因受触摸而被磨去的事件做铺垫。

B.第3自然段的画线句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包公的敬仰和对公正、清廉的呼唤以及人们对开封府的畏惧。

C.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在小民百姓中没有包拯名气大,是因为他缺乏包拯那样的

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的品性。

D.文中引用王恽的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贪官们面对“知府碑”时的惊惧,同时又增加了文

章的文化底蕴。

E.作者用问句收束全文,说明中国的老百姓除了看看舞台上包拯的亮相,指点“知府碑”上包拯的名字等方式表达对清官的渴望和崇拜外,似乎别无他法,含有对现实生活中反腐不尽如人意的感叹。

2.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3.正史上的包拯没有戏文中的那么神,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还对他那么敬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4.文章第10自然段,作者写道:“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段考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老爹的命运

“就是这样(老爹一下子来了热情,坐了起来),但是首先得买下这片地,一切就很简单了。(老爹声音低了下来)一切都要悄悄地做,不能让周边的人知道。然后,(老爹坐起来,身体向前倾)在周围围上几道金属线,把我们现在的几头牛圈进去,等到麦子熟了卖钱后,再买一两头牛,让它们繁殖。”

“但开始得有几头牛才行呢!”“看看墨菲家,开始只有两头小母牛——就是你看到的他家的现在已经很老的红色的牛。他们繁殖了一大群牛呢。安德森家也是……啊,天哪,我们的起步绝对比他们好!”

显然是受到老爹激情的感染,戴夫也坐起来了。“一旦牛成群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照看照看栅栏,清点清点牛的数量,挑出肥胖的公牛,赶到市场上去卖,每头卖个七八镑。”“是啊,我们怎么可以在这里混日子呢?”老爹身体前倾,“要知道,我真不满这种整天混日子的状态!也没关系,如果说以前是没有办法,但现在不一样啦,只需去放手做就可以啦。为何不去做呢?”他在等戴夫的回答。“好,我们明天就开始。”

12个月过去了,店主在屋子里等着见老爹。老爹不在家,每当店主来的时候,他总是设法不在家。店主等了一个小时左右,老爹也没出现。然后,当他走后,老爹就回来了,妈妈坐在沙发上,满脸愁容,“最迟下周就得付清款,”妈妈流着眼泪,“否则这块地就要卖给别人。”老爹背对着火炉站着,双手紧扣在背后,看着桌子上成群飞舞的苍蝇。戴夫来了,他一看就明白了什么情况,他已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景了。小比尔将头放在妈妈腿上,问妈妈要面包。“孩子,家里没有面包了。”她说。“妈妈,我要嘛……”

老爹走出门,戴夫也跟出去了。他们背对着谷仓蹲下来,认真研究起这块地来。

“总是这样,”老爹说,“年复一年,还是账单问题!”

“去年这时候,原以为,现在一切都变好了。”

“是,本应该可以的……现在也还可以的,只要把那块地买下来;并且,我还是认为,有了这些奶牛……”

老爹看到店主远远地来了,就赶紧走进了谷仓。

6个月后。

准备吃饭了。“买上一千英亩地,”老爹在说,“买下后……”

一个来人打断了他的话。“您是拉德先生吧?”老爹点头。“我这里有一份强制执行法令。”

老爹没听明白。地方官从他胸前口袋里掏出一份文件,开始读:

“致地方办事员威廉·詹姆斯先生:现有一份强制执行法令,兹命令你前去执行。根据强制执行规定,对本辖区住在松木瓦房的塔夫·乔瑟夫·拉德财产进行强制执行。没收其家所有有形财物,现金、有形存款以及其他财产,连同利息共计40镑10先令。”

老爹明白了。办事员拉走了全部的牛和马,老爹和我们一家靠在栅栏上,看着一匹匹马被最后一次拉出活动栏杆外。

“一切都完了。”老爹郁闷地说。

老爹再也没说过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情节简单却耐人寻味,三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戴夫是构思不可或缺的线索人物。

B.小说满怀悲悯之情,围绕买地,讲述老爹“生梦——追梦——梦破”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对土地的向往,揭示了现实的冷酷。

C.“老爹仰天躺着,看着星星;戴夫则趴着,头搁在胳膊上”,这里的动作描写暗示父亲更有理想,而儿子则更关注现实。

D.小比尔要面包的细节含蓄地揭示老爹一家生活的窘境,与后面父子继续研究买地的计划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老爹对家人生计的漠不关心。

E.地方官的出现将小说推向高潮,也使小说突转。“强制执行法令文件”将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使小说更具张力。

2.小说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老爹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时在他脑海里就有了一个伟大的方案的初步轮廓”,请结合文本探究这个“伟大方案”最终没能实现的原因,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5-2016学年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亲情的盛宴

苗莉

我的故乡在冀中平原南部的广宗县,父亲是山东人,十九岁离开山东老家独闯天涯,孤身一人来到广宗工作,和我的母亲在这里相遇相爱,给了我一个温暖可爱的家。我的兄弟姐妹就像这个大家庭中快乐的小鸟,栖息在父母这两颗葱茏的大树下。

广宗县地处古黄河、漳河的冲积平原上,土地并不肥沃,沙地和盐碱地居多。但据史料记载,这个古老的小城,在商代因有河泽之利,水草丰美,盘庚在此建有离宫别馆。商纣王更是在这里修建园林,筑成沙丘台,史称中国第一座皇家园林。而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力求长生不老药,五次东巡,路过此地,最终病逝于沙丘平台,灵柩曾停放在广宗的县衙大堂。

我对这座建筑太熟悉了,少年时代我母亲的工作单位,就在大堂后边的院子里,那是我经常去玩的地方。大堂和二堂的中间有一棵柏树,非常高大粗壮,树干有一个自然的弯曲度,很适合我攀爬上去。只是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不许乱动那里的东西,说这院子里的东西珍贵着呢,是文物,要我多加小心。

在我的印象中,这座大堂的门永远是关着的。我从来没有走进去过,这让我对大堂里面是个什么情境,更是充满猜测。我想知道当年县太爷审案判案的地方是否依旧,那些戏曲舞台上见到的判罪论刑的木板子,是否还有。有时候按捺不住那份好奇,会隔着两扇紧闭的门缝,朝大堂里张望,心却在不停狂跳,其实是怕看见里边真有什么神秘的东西,惊了我的灵魂。

一个安静的中午,母亲在她办公室里边的屋子里休息,我不想躺下睡觉,就独自在母亲的办公室里想着各种办法玩。很快就找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将双脚蹬在通往套间的那扇门上,拉住门的把手,转过来悠过去,做起了自己的秋千之梦。

然而好梦不长,正在我悠然自得之时,那扇门下面的档板不堪重负被我踩掉了,我一下子跌坐到地面上,顿时惊慌失措。我这不是弄坏了“文物”吗,母亲对我说过的话,如一声声的炸雷响彻在我的脑海。我赶紧爬起来,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想把那块门框按上去,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没能把木板复原。我深感事态严重,又怕惊醒了母亲,最终决定扛起那块门板,仓惶中逃离了母亲的办公室。

当我从那座古老的大堂边上走出来的时候,肩上扛着那块门板。门板上剥落的油漆,有些扎手,但更像扎在我的心上,我的心情忐忑复杂,四顾茫然。站在这座威严的大堂前,感到自己是如此地无助而孤单。

我站着犹豫了一会儿,最终决定了我的行走方向,去外婆家。大堂右侧的操场上,有两个篮球架子,我的哥哥正在那里打篮球,看我的肩上扛着一截木头,他有几分诧异。正想跑过来问我,还未开口说话,就又被场上的伙伴们招呼着去三步跨篮了。那姿势还真有几分洒脱。看着哥哥他们在开心地传球投篮抢篮板,我的心情就更加沮丧,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块门板。

正午时分,在阳光暖暖地照耀下,耳边有一阵风吹过,我听见了身后那座大堂的屋脊之上,发出了若隐若现的风铃声。是这悠扬悦耳的风铃声,稍稍平复了我慌张的情绪,我迈开脚步,向我的外婆家走去。把那块门板丢落在外婆的院子里,忘记了我当时对外婆说了什么,就又迅速溜出了门去。

我的母亲一觉醒来,发现孩子不见了,门也坏了,就连门上掉下来的门框也不见了踪影。连忙起身追了出来。哥哥依然在那里打篮球,母亲问哥哥,哥哥说见我扛了一根木头不知去了哪里。母亲猜到了我的去向,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找到了那根门板,很快就找人把门修好了。

这一切,我并不知道,日落黄昏,天就要黑了,心里虽然充满恐惧,但我不敢回家,就困顿地躲在一棵柳树下。极度的自责,让我感到五官都走了样。正在焦急中四处寻找我的母亲,在河边找到我的时候,我看见母亲的眼里只有惊喜没有责备。她说门坏了可以修好,那扇门并不是文物孩子不要担心。在苍茫的暮色中,我一下子如释重负眼里却淌着泪水。母亲绵柔的手紧紧牵着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是母亲的宽慰和慈爱,让一个自以为犯了严重错误的孩子,那颗忐忑不安的心重新归于宁静。

这件事之后,母亲决定在我家的院子里为我搭一个秋千。至今记得那副秋千的模样,只有一块小小的木板,两根粗粗的麻绳,拴在那棵老枣树的枝杈之间。就在这个非常简陋的秋千上,在可以双脚离开地面荡来荡去的那一刻,我的心里盛满了开心和快乐。我看见站在树下的母亲,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一定是孩子的笑颜,使母亲内心充满温暖与芬芳。

依然是那个春季的一天,姐姐忽然从外地回来了,那时候她十六岁,是个刚刚长大的孩子。离开家外出工作的日子,或许对她来说太过漫长,其实她离开家、离开母亲不过两个月的时光。进了家门,她就四处张望,急切地寻找着母亲的身影,一声一声地呼唤,渴望母亲能够马上出现在她的面前。然而她没能如愿,母亲没有在家下乡了。

姐姐转过头问我,母亲去哪里下乡了?我们要去乡下找她,我想娘了。于是,姐姐骑上家里的自行车,让我坐在车的后座上,沿着出城的路,快速地向前奔去。

我清楚地记得,母亲下乡的地方,叫葫芦村。离县城大概七八里路,是一些颠簸的土路,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其实是很难受的。但行走在见母亲的路上,感觉却是那样美。我的眼睛不断被田野上各种各样的事物吸引。青青的麦田被风一吹,一波又一波的绿浪不断地翻卷着,非常地有节奏有层次。一片片的油菜花,开得正艳,金黄金黄的,在风的吹抚下闪着迷人的色彩。阳光和油菜花香,像潮水一样弥散过来,洗涮着我的每一寸肌肤,周身都是香甜的味道。即将见到母亲的兴奋,让我对一切都充满新奇向往。

一条蜿蜒的土路,把我和姐姐引入这个村庄,在不断的左转右拐中,终于在一座场院里看见了母亲。母亲第一眼看见我们姐妹俩时,先是一个愣神,紧接着伸开她的怀抱,左一个右一个把我们俩搂在她的怀里,母亲的怀抱好温暖,母亲的气息好迷人,那是我永远都难以忘记的场景。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是一些简单而平凡的日子,那又是多么幸福的时光。

每个黄昏和白昼,只要看得见母亲的身影,心就是踏实的,在我的眼里那是最美的身影。只要听得见母亲的声音,心就是幸福的,在我的耳畔那是最暖的声音。

在夜色迷离饥肠辘辘中,回到那个安静平实的家,家中的灯会亮着,桔黄色的灯光辉映下,饭桌上,会有热气腾腾的饭菜,虽然简单,但一粥一饭一盘一碗,都像盛开的亲情之花。围坐在桌子旁,我的父母姊妹我的亲人,在无限的欢颜中,享受着这份亲情的盛宴。是我的父母双亲我的家,让我在那样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觉得生活是如此开心和美好。

1.给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按( ) ②簸( ) ③蜒( ) ④乏( )

2.作者用深情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生活中令人难忘的亲情小事,看似平淡但回味悠长。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记录的两件往事。

3.在本文的开篇作者便用比喻的修辞,将兄弟姐妹比作小鸟,将父母比作大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温馨和谐的家庭状态。说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做答

4.透过文字,作者儿时顽皮好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母亲工作的地方不小心闯祸后,母亲是怎样做的?从母亲的行为中你读出了她当时怎样的内心世界?

5.苗莉的散文多以自然和亲情为主线,恬淡自然中鲜有雕琢痕迹,细细品味,如饮佳酿。试分析文中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青青的麦田被风一吹,一波又一波的绿浪不断地翻卷着,非常地有节奏有层次。一片片的油菜花,开得正艳,金黄金黄的,在风的吹抚下闪着迷人的色彩。

6.法国文豪雨果曾经感叹:“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本文中的母亲便是一位带给孩子幸福的慈母。通读本文后,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7.“盛宴”一次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盛大的宴会。本文作者用平淡的语言记录了平静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却给文章命名为“亲情的盛宴”文章以此为题,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20.现代文阅读
亲情的盛宴
苗莉
    我的故乡在冀中平原南部的广宗县,父亲是山东人,十九岁离开山东老家独闯天涯,孤身一人来到广宗工作,和我的母亲在这里相遇相爱,给了我一个温暖可爱的家。我的兄弟姐妹就像这个大家庭中快乐的小鸟,栖息在父母这两颗葱茏的大树下。
    广宗县地处古黄河、漳河的冲积平原上,土地并不肥沃,沙地和盐碱地居多。但据史料记载,这个古老的小城,在商代因有河泽之利,水草丰美,盘庚在此建有离宫别馆。商纣王更是在这里修建园林,筑成沙丘台,史称中国第一座皇家园林。而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力求长生不老药,五次东巡,路过此地,最终病逝于沙丘平台,灵柩曾停放在广宗的县衙大堂。
    我对这座建筑太熟悉了,少年时代我母亲的工作单位,就在大堂后边的院子里,那是我经常去玩的地方。大堂和二堂的中间有一棵柏树,非常高大粗壮,树干有一个自然的弯曲度,很适合我攀爬上去。只是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不许乱动那里的东西,说这院子里的东西珍贵着呢,是文物,要我多加小心。
      在我的印象中,这座大堂的门永远是关着的。我从来没有走进去过,这让我对大堂里面是个什么情境,更是充满猜测。我想知道当年县太爷审案判案的地方是否依旧,那些戏曲舞台上见到的判罪论刑的木板子,是否还有。有时候按捺不住那份好奇,会隔着两扇紧闭的门缝,朝大堂里张望,心却在不停狂跳,其实是怕看见里边真有什么神秘的东西,惊了我的灵魂。
    一个安静的中午,母亲在她办公室里边的屋子里休息,我不想躺下睡觉,就独自在母亲的办公室里想着各种办法玩。很快就找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将双脚蹬在通往套间的那扇门上,拉住门的把手,转过来悠过去,做起了自己的秋千之梦。
    然而好梦不长,正在我悠然自得之时,那扇门下面的档板不堪重负被我踩掉了,我一下子跌坐到地面上,顿时惊慌失措。我这不是弄坏了“文物”吗,母亲对我说过的话,如一声声的炸雷响彻在我的脑海。我赶紧爬起来,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想把那块门框按上去,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没能把木板复原。我深感事态严重,又怕惊醒了母亲,最终决定扛起那块门板,仓惶中逃离了母亲的办公室。
    当我从那座古老的大堂边上走出来的时候,肩上扛着那块门板。门板上剥落的油漆,有些扎手,但更像扎在我的心上,我的心情忐忑复杂,四顾茫然。站在这座威严的大堂前,感到自己是如此地无助而孤单。
      我站着犹豫了一会儿,最终决定了我的行走方向,去外婆家。大堂右侧的操场上,有两个篮球架子,我的哥哥正在那里打篮球,看我的肩上扛着一截木头,他有几分诧异。正想跑过来问我,还未开口说话,就又被场上的伙伴们招呼着去三步跨篮了。那姿势还真有几分洒脱。看着哥哥他们在开心地传球投篮抢篮板,我的心情就更加沮丧,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块门板。
    正午时分,在阳光暖暖地照耀下,耳边有一阵风吹过,我听见了身后那座大堂的屋脊之上,发出了若隐若现的风铃声。是这悠扬悦耳的风铃声,稍稍平复了我慌张的情绪,我迈开脚步,向我的外婆家走去。把那块门板丢落在外婆的院子里,忘记了我当时对外婆说了什么,就又迅速溜出了门去。
    我的母亲一觉醒来,发现孩子不见了,门也坏了,就连门上掉下来的门框也不见了踪影。连忙起身追了出来。哥哥依然在那里打篮球,母亲问哥哥,哥哥说见我扛了一根木头不知去了哪里。母亲猜到了我的去向,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找到了那根门板,很快就找人把门修好了。
    这一切,我并不知道,日落黄昏,天就要黑了,心里虽然充满恐惧,但我不敢回家,就困顿地躲在一棵柳树下。极度的自责,让我感到五官都走了样。正在焦急中四处寻找我的母亲,在河边找到我的时候,我看见母亲的眼里只有惊喜没有责备。她说门坏了可以修好,那扇门并不是文物孩子不要担心。在苍茫的暮色中,我一下子如释重负眼里却淌着泪水。母亲绵柔的手紧紧牵着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是母亲的宽慰和慈爱,让一个自以为犯了严重错误的孩子,那颗忐忑不安的心重新归于宁静。
    这件事之后,母亲决定在我家的院子里为我搭一个秋千。至今记得那副秋千的模样,只有一块小小的木板,两根粗粗的麻绳,拴在那棵老枣树的枝杈之间。就在这个非常简陋的秋千上,在可以双脚离开地面荡来荡去的那一刻,我的心里盛满了开心和快乐。我看见站在树下的母亲,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一定是孩子的笑颜,使母亲内心充满温暖与芬芳。
    依然是那个春季的一天,姐姐忽然从外地回来了,那时候她十六岁,是个刚刚长大的孩子。离开家外出工作的日子,或许对她来说太过漫长,其实她离开家、离开母亲不过两个月的时光。进了家门,她就四处张望,急切地寻找着母亲的身影,一声一声地呼唤,渴望母亲能够马上出现在她的面前。然而她没能如愿,母亲没有在家下乡了。
    姐姐转过头问我,母亲去哪里下乡了?我们要去乡下找她,我想娘了。于是,姐姐骑上家里的自行车,让我坐在车的后座上,沿着出城的路,快速地向前奔去。
    我清楚地记得,母亲下乡的地方,叫葫芦村。离县城大概七八里路,是一些颠簸的土路,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其实是很难受的。但行走在见母亲的路上,感觉却是那样美。我的眼睛不断被田野上各种各样的事物吸引。青青的麦田被风一吹,一波又一波的绿浪不断地翻卷着,非常地有节奏有层次。一片片的油菜花,开得正艳,金黄金黄的,在风的吹抚下闪着迷人的色彩。阳光和油菜花香,像潮水一样弥散过来,洗涮着我的每一寸肌肤,周身都是香甜的味道。即将见到母亲的兴奋,让我对一切都充满新奇向往。
    一条蜿蜒的土路,把我和姐姐引入这个村庄,在不断的左转右拐中,终于在一座场院里看见了母亲。母亲第一眼看见我们姐妹俩时,先是一个愣神,紧接着伸开她的怀抱,左一个右一个把我们俩搂在她的怀里,母亲的怀抱好温暖,母亲的气息好迷人,那是我永远都难以忘记的场景。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是一些简单而平凡的日子,那又是多么幸福的时光。
    每个黄昏和白昼,只要看得见母亲的身影,心就是踏实的,在我的眼里那是最美的身影。只要听得见母亲的声音,心就是幸福的,在我的耳畔那是最暖的声音。
    在夜色迷离饥肠辘辘中,回到那个安静平实的家,家中的灯会亮着,桔黄色的灯光辉映下,饭桌上,会有热气腾腾的饭菜,虽然简单,但一粥一饭一盘一碗,都像盛开的亲情之花。围坐在桌子旁,我的父母姊妹我的亲人,在无限的欢颜中,享受着这份亲情的盛宴。是我的父母双亲我的家,让我在那样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觉得生活是如此开心和美好。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按捺nà    ②颠簸diān      ③蜿蜒wān   ④匮乏kuì
(2)作者用深情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生活中令人难忘的亲情小事,看似平淡但回味悠长。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记录的两件往事
(3)在本文的开篇作者便用比喻的修辞,将兄弟姐妹比作小鸟,将父母比作大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温馨和谐的家庭状态。说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4)透过文字,作者儿时顽皮好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母亲工作的地方不小心闯祸后,母亲是怎样做的?从母亲的行为中你读出了她当时怎样的内心世界?
(5)苗莉的散文多以自然和亲情为主线,恬淡自然中鲜有雕琢痕迹,细细品味,如饮佳酿。试分析文中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青青的麦田被风一吹,一波又一波的绿浪不断地翻卷着,非常地有节奏有层次。一片片的油菜花,开得正艳,金黄金黄的,在风的吹抚下闪着迷人的色彩。
(6)法国文豪雨果曾经感叹:“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本文中的母亲便是一位带给孩子幸福的慈母。通读本文后,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7)“盛宴”一次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盛大的宴会。本文作者用平淡的语言记录了平静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却给文章命名为“亲情的盛宴”文章以此为题,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北咸宁嘉鱼县城北中学初二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加点字含义。(2分)

⑴选贤与能__________ ⑵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

⑶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虚词含义或作用。(2分)

⑴为: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 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文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写“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一句表达内涵相同的句子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5.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答案】

6.①)通“举”,选举(2)女子出嫁 ⑶所以 (4)叛乱、造反

7.(1)是 替、给 (2)表并列 放在主谓之间表“如果”、“却”的意思

8.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9.“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0."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与”是通假字。“归”是古今异义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日常学习中虚词的用法比较复杂,要加强整理,结合文意搞清其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注意“恶”“藏”“身”“为己”等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解两文内容,找到相关文句,从社会环境和民生方面来概括两文的相似点。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这道题比较简单,因为上课时老师对这两个概念已经做了区别,因此学生可以直接答此题。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题型】文言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4-2015学年湖北咸宁嘉鱼县城北中学初二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题目。(18分)

父 亲

①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会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嗣:“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好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④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⑤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⑥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⑦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明天我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⑧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⑨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门头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⑩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忑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16.整体感知文章,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4分)

17.第④段中的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18.将“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一句中的“贴身”两个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3分)

19.第⑦段中写“父亲笑了一笑”,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具体含义。(4分)

20.第⑩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0.难忘的体罚
[美国]兰妮•麦克穆林    ①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同样也有威信极高而能使所有学生都敬畏如神的老师,但肯定不会有哪位老师会像在我们镇上呆了30多年的弗洛斯特女士那样,差不多成了全镇老少的严师。
    ②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心底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③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考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早已年纪不轻了,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④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顾不得弗洛斯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书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⑤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晚上,又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噩梦惊醒,连卧室墙上那些歌星舞星们的画像似乎都变成了弗洛斯特女士,真让我心惊肉跳!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⑥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到了老师的身边:“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就是……”(没说出口的是“请您宽恕!“)
    ⑦“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真正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考试作零分计,而且--”
    ⑧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
    ⑨她吩咐我们分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窘态。“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她说。
    ⑩我      (A.哆哆索索   B.慢吞吞 )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
    ⑪“啪”的一声,宣告了惩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我尽管自己没挨打,眼泪却上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⑫“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
    ⑬“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勇气:“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么样了?”
    ⑭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说:“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打呀!”
    ⑮什么?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哦,原来如此!
    ⑯--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在弗洛斯特女士任教的几十年中,这样的体罚究竟发生了多少回,我无从得知。因为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大约多半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件事情。
(2)第4段划“”的语句心理描写细致,请结合上下文,揣摩“我”当时的心理。
(3)根据上下文,为第⑩段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结合语境说说理由。
(4)对于弗洛斯特女士的“体罚”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生活经验或阅读积累具体来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4.难忘的体罚
[美国]兰妮•麦克穆林    ①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同样也有威信极高而能使所有学生都敬畏如神的老师,但肯定不会有哪位老师会像在我们镇上呆了30多年的弗洛斯特女士那样,差不多成了全镇老少的严师。
    ②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心底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③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考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早已年纪不轻了,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④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顾不得弗洛斯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书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⑤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晚上,又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噩梦惊醒,连卧室墙上那些歌星舞星们的画像似乎都变成了弗洛斯特女士,真让我心惊肉跳!***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⑥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到了老师的身边:“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就是……”(没说出口的是“请您宽恕!“)
    ⑦“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真正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考试作零分计,而且--”
    ⑧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
    ⑨她吩咐我们分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窘态。“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她说。
    ⑩我     (A.哆哆索索   B.慢吞吞 )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
    ⑪“啪”的一声,宣告了惩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我尽管自己没挨打,眼泪却上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⑫“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
    ⑬“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勇气:“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么样了?”
    ⑭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说:“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打呀!”
    ⑮什么?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哦,原来如此!
    ⑯--这便是我们受到的“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在弗洛斯特女士任教的几十年中,这样的体罚究竟发生了多少回,我无从得知。因为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大约多半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件事情。
(2)第4段划“”的语句心理描写细致,请结合上下文,揣摩“我”当时的心理。
(3)根据上下文,为第⑩段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结合语境说说理由。
(4)对于弗洛斯特女士的“体罚”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生活经验或阅读积累具体来谈。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