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答案为什么只能看第一页的

答案为什么只能看第一页的答案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白天和黑夜的界线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线还是灯光。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是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_______________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关系。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小题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1)一(   )那                       (   )入              
(2)kègǔ míng xīn    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②段中用“笑嘻嘻地等着”形容新的一天的到来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4】文章第⑦段详细记下“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何用意? (3分)  
【小题5】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请写一段话表述出来。(不超过60字)(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八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白天和黑夜的界线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线还是灯光。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是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_______________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关系。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上下文,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1)一(   )那                       (   )入              

(2)kègǔ míng xīn    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②段中用“笑嘻嘻地等着”形容新的一天的到来有什么好处。(3分

4.文章第⑦段详细记下“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何用意? (3分)  

5.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请写一段话表述出来。(不超过60字)(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白天和黑夜的界线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线还是灯光。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种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是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_______________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关系。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小题1: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2:根据上下文,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1)一(   )那                       (   )入              
(2)kègǔ míng xīn    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说说文章第②段中用“笑嘻嘻地等着”形容新的一天的到来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4:文章第⑦段详细记下“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何用意? (3分)  
小题5: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请写一段话表述出来。(不超过60字)(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2012学年甘肃省渭源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日 历
冯骥才
(1)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2)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这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片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白天和黑夜的界线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线还是灯光。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3)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4)有一次,一位很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对我讲她和丈夫的一件事。她唱戏,丈夫拉弦。他们很敬业。天天忙着上妆上台,下台下妆,谁也顾不上认真看对方一眼,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一天老伴忽然惊讶地对她说:“哎哟,你怎么老了呢!你什么时候才老的呀!我一直都在你身边怎么也没发现哪!”她受不了老伴脸上那种伤感的神情。她就去做了美容,除了皱,还除去眼袋。但老伴一看,竟然流下泪来。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能给你的只是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5)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6)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在长沙路思治里十二号那个屋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照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清楚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尘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中刻骨铭心地珍藏了。
  (7)由此,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踏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例行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8)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情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的说,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9)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10)所以我写过:“生命就是创造第一天。”
  (11)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12)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我便把自己在今年日历的最后一页上写的四句诗拿给你看:
  岁月何其速,哎呀又一年,花叶全无迹,存世惟诗篇。
  (13)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14)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节选自《中华散文》2003年第3期)
【小题1】第2段中说“你可以决定明天”,结合文意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小题2】作者将普普通通的日历赋予了丰富的意义,结合文意说明日历与生命之间的联系。(6分)
【小题3】第13段中说“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结合文意说明应当怎样来做才能“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5分)
【小题4】“我喜欢日历,不用月历”,但接下来并不马上回答原因,而是在文章结尾点明,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好处。(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届甘肃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日 历

冯骥才

(1)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

  (2)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这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片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还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白天和黑夜的界线是灯光;明天与今天的界线还是灯光。每一个明天都是从灯光熄灭时开始的。那么明天会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3)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4)有一次,一位很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对我讲她和丈夫的一件事。她唱戏,丈夫拉弦。他们很敬业。天天忙着上妆上台,下台下妆,谁也顾不上认真看对方一眼,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一天老伴忽然惊讶地对她说:“哎哟,你怎么老了呢!你什么时候才老的呀!我一直都在你身边怎么也没发现哪!”她受不了老伴脸上那种伤感的神情。她就去做了美容,除了皱,还除去眼袋。但老伴一看,竟然流下泪来。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能给你的只是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5)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6)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在长沙路思治里十二号那个屋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照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清楚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尘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中刻骨铭心地珍藏了。

  (7)由此,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踏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例行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及我本人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8)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情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的说,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9)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10)所以我写过:“生命就是创造第一天。”

  (11)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12)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我便把自己在今年日历的最后一页上写的四句诗拿给你看:

  岁月何其速,哎呀又一年,花叶全无迹,存世惟诗篇。

  (13)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14)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节选自《中华散文》2003年第3期)

1.第2段中说“你可以决定明天”,结合文意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2.作者将普普通通的日历赋予了丰富的意义,结合文意说明日历与生命之间的联系。(6分)

3.第13段中说“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结合文意说明应当怎样来做才能“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5分)

4.“我喜欢日历,不用月历”,但接下来并不马上回答原因,而是在文章结尾点明,请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好处。(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每个人对于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我设计。但这种设计应该是相对模糊的,是不完美的和有待修正的。可生活中偏偏就有人跟自己较劲,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觉得实际中的自己距离设计中的自己相差太多,并因而痛苦不堪。其实这些人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就是人人都有缺陷。“玉,有点瑕疵才是美的。”
       ②有一位腿有残疾的私营企业主,经过自己十几年的奋斗拼搏,终于成了遐迩闻名的雕刻家和经营雕刻精品的大老板。有人对他说:“你如果不是有残疾,恐怕会更有成就。”他却淡然一笑说:“你说得也许有道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如果没得小儿麻痹症,我肯定早下地当了农民,哪有时间坚持学习,掌握一枝之长?我应该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残缺的身体。”还有罗斯福和丘吉尔,罗斯福曾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信奉巫医、酗酒成癖的人;丘吉尔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1953年获诺贝尔奖,但他也曾是一个贪睡、贪酒的人,还曾因吸食鸦片两次被赶出办公室。但他们都痛苦地改掉了自己年轻时的不良嗜好,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③完美欲是人类的天性之一,有了它,人类才会永不满足地向前发展。我们要努力追求完美,但同时我们必须学会接纳我们的不完美。 
       ④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源自我们常常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进行比较而产生的焦虑感。必须明白,理想的自我是要经过若干年或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接近而始终不能百分之百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快乐一点,我们离目标也就近了一点。倘若因为不能接纳自己的缺陷而生出健忘失眠等痛苦,只能使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还源自和别人不正确的比较而产生的自卑感。拿自己与高过自己一大截的人比,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拿自己的各个方面分别与不同人的优点比,比较的结果是事事不如人,谁都比自己好。
       ⑤其实,每个人都有足以让自己确立自信的优于别人的长处。“一棵树,如果花不鲜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花和叶子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处的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绰约多姿。”
       ⑥席勒曾经给成年人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去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它高兴极了,因它又是一个完善的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走去……
       ⑦人生就是如此,不完美才是真的,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有点缺憾,人生照样精彩。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出自《2007年河南教研》52页,答案在128页
1、从文中看,人们往往“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文中席勒的童话说明了怎样的道理?作者引用席勒的童话有什么作用?
                                                                                                                                                             
3、请你为本文第②自然段横线处补写一个理论认据,使文章论证更充分,上下文衔接更顺畅。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①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②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A________(①遭遇 ②经受 ③面临)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B________(①仍然 ②赫然 ③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命史中甲________(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的珍藏了。
  ③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乙________(指人所做的事),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改变的。
  ④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关系。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丙________(形容失去光彩)。过后想起来,好似丁________(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变得厚重、智慧和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的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C________(①描绘 ②刻画 ③塑造)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的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⑤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D________(①印到 ②刻进 ③嵌入)进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
  ⑥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精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⑦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1.在选文甲、乙、丙、丁四处,根据后面的解释,各填上一个成语。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
丁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语境,在A、B、C、D从后面括号里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②段详细记下“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以“日历”为题,而后面为什么又着重写“记忆”?请用选文中的原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作者“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作者说“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也思考“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充实这空间。联系实际想想,在生活中你已经或者打算拿什么把自己的日子填满?请写一段话表述出来。(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灵感忽至

冯骥才

凌晨时分,被一种莫名的不安扰醒,这不安可不是什么焦虑与担心,而是有种兴致在暗暗鼓动。缘何如此兴奋,我自己也不知道。随后想到今天是元旦。这一天就像时间的领头羊,带着一大群时光充裕的日子找我来了。

妻子还在睡觉,房间光线不明。我披衣到书房。平日随手堆满了书房的纸页和图书,在迷离的晨色里充满了温暖和诗意。这里是我安顿灵魂的地方。我的巢不是用树枝搭起来,而是用写满了字的纸和书码起来的。我从中抽出一页素纸,要为今天写些什么。待拿起笔,坐了良久,心中却一片茫然。一时,人像浮在无际无涯的半空中,飘飘忽忽,空空荡荡。我便放下笔,此时虽有情绪,却无灵感。

写作是靠灵感启动的。那么灵感是什么?怎么就能得到灵感?不知道。似乎它想来就来,不请自来,但有时求也不来,甚至很久也不露一面,好似远在天外,冷漠又悭吝。我起身打开音乐。我从不在没有心灵欲望时还赖在桌前。

  音响里播放出的歌,是前几年从俄罗斯带回来的,曲调浑厚而忧伤。忧伤的音乐最容易进入心底,撩动起过往的岁月积存在那里的抹不去的情感。很快,我就陷入这种情绪里。

这时,忽见画案那边有一片金黄色的光。它很小,静谧,神秘;它是初升的太阳照在对面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下来,落在画案那边什么地方。此刻,书房内的夜色还未褪尽,在灰蒙蒙、晦暗的氤氲里,这块光像一扇远远亮着灯的小窗。也许受到那忧伤歌声的感染,这块光使我想起40年间蛰居的那间小屋,还有炒锅里的菜叶、破烂的家什、混合在寒冷的空气中烧煤的气味、妻子无奈的眼神……然而,在那冰天雪地时代,唯有家里的灯光才是最温暖的。于是,此刻这块小小的光亮变得温情了。我不禁走到画案前铺上宣纸,拿起颤动的笔,蘸着黄色和一点点朱红,将这扇明亮的小窗子抹在纸上。随即是那扰着风雪的低矮小屋。一大片被冷风摇曳着的老槐树在屋顶上空横斜万状,说不清那些苍劲的枝桠是在抗争还是兀自挣扎。在通幅重重叠叠黑影的对比下,我这亮灯的小屋反倒显得更加温馨与安全。

记得有一年,特大的雪下了一夜,我的矮屋门槛太低,早晨推不开门,门外挡着的积雪足足有两尺厚。我从这小窗户跳出去,用木板推开外边的雪才把门打开。当时,我们从家里走出,站在清冽得冻耳朵的空气里,多么像雪后从洞里钻出来的野兔……于是,我把矮屋前大块没有落墨的纸当做白雪。我用淡淡的水墨渲染地上厚厚而柔软的白雪时,还记起那时常有的一种盼望——有朋友来串门和敲门。支撑我们走过困境与苦难的,不是人间的种种情与义吗?我便用笔在雪地上点出一串深深的脚窝渐渐通进我的小屋。这小屋的灯光顿时更亮,黄色的光影还透射到窗外的雪地上。

  没想到,就这样一幅画出来了。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画中的一切都是我心底的景象。我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而心中的画多半是它们自己冒出来的。这是一种长久的日积月累,等待着有朝一日的升华;就像冬日大地上的万物,等待着春风吹来,一切复活;又如高高一堆枯枝干柴,等待着一个飞来的火种。这意外出现的火种就是灵感。

  灵感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超越与升腾。它是上天的赐予,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是对一切生命创造的发端与启动。那么,人们只有束手等待它吗?当然不是。正如无上的爱总是属于对它苦苦的追求者的。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

  新年初至,灵感降临我的书房画室,这于我可是个好兆头。当然,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及其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

(有删改)

“灵感是什么?怎么就能得到灵感?不知道。”其实在后文中作者已经对这两个问题做了回答,请你简要概括。(6分)

第六段中,作者插入一段大雪封门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

(2)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及其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

绘画也是一种创作,在作者的这次绘画经历中你得到哪些有关创作的启示?请列举两条并作简要分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灵感忽至

冯骥才

凌晨时分,被一种莫名的不安扰醒,这不安可不是什么焦虑与担心,而是有种兴致在暗暗鼓动。缘何如此兴奋,我自己也不知道。随后想到今天是元旦。这一天就像时间的领头羊,带着一大群时光充裕的日子找我来了。

妻子还在睡觉,房间光线不明。我披衣到书房。平日随手堆满了书房的纸页和图书,在迷离的晨色里充满了温暖和诗意。这里是我安顿灵魂的地方。我的巢不是用树枝搭起来,而是用写满了字的纸和书码起来的。我从中抽出一页素纸,要为今天写些什么。待拿起笔,坐了良久,心中却一片茫然。一时,人像浮在无际无涯的半空中,飘飘忽忽,空空荡荡。我便放下笔,此时虽有情绪,却无灵感。

写作是靠灵感启动的。那么灵感是什么?怎么就能得到灵感?不知道。似乎它想来就来,不请自来,但有时求也不来,甚至很久也不露一面,好似远在天外,冷漠又悭吝。我起身打开音乐。我从不在没有心灵欲望时还赖在桌前。

  音响里播放出的歌,是前几年从俄罗斯带回来的,曲调浑厚而忧伤。忧伤的音乐最容易进入心底,撩动起过往的岁月积存在那里的抹不去的情感。很快,我就陷入这种情绪里。

这时,忽见画案那边有一片金黄色的光。它很小,静谧,神秘;它是初升的太阳照在对面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下来,落在画案那边什么地方。此刻,书房内的夜色还未褪尽,在灰蒙蒙、晦暗的氤氲里,这块光像一扇远远亮着灯的小窗。也许受到那忧伤歌声的感染,这块光使我想起40年间蛰居的那间小屋,还有炒锅里的菜叶、破烂的家什、混合在寒冷的空气中烧煤的气味、妻子无奈的眼神……然而,在那冰天雪地时代,唯有家里的灯光才是最温暖的。于是,此刻这块小小的光亮变得温情了。我不禁走到画案前铺上宣纸,拿起颤动的笔,蘸着黄色和一点点朱红,将这扇明亮的小窗子抹在纸上。随即是那扰着风雪的低矮小屋。一大片被冷风摇曳着的老槐树在屋顶上空横斜万状,说不清那些苍劲的枝桠是在抗争还是兀自挣扎。在通幅重重叠叠黑影的对比下,我这亮灯的小屋反倒显得更加温馨与安全。

记得有一年,特大的雪下了一夜,我的矮屋门槛太低,早晨推不开门,门外挡着的积雪足足有两尺厚。我从这小窗户跳出去,用木板推开外边的雪才把门打开。当时,我们从家里走出,站在清冽得冻耳朵的空气里,多么像雪后从洞里钻出来的野兔……于是,我把矮屋前大块没有落墨的纸当做白雪。我用淡淡的水墨渲染地上厚厚而柔软的白雪时,还记起那时常有的一种盼望——有朋友来串门和敲门。支撑我们走过困境与苦难的,不是人间的种种情与义吗?我便用笔在雪地上点出一串深深的脚窝渐渐通进我的小屋。这小屋的灯光顿时更亮,黄色的光影还透射到窗外的雪地上。

  没想到,就这样一幅画出来了。温情又伤感,孤寂又温馨。画中的一切都是我心底的景象。我写过这样一句话:“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而心中的画多半是它们自己冒出来的。这是一种长久的日积月累,等待着有朝一日的升华;就像冬日大地上的万物,等待着春风吹来,一切复活;又如高高一堆枯枝干柴,等待着一个飞来的火种。这意外出现的火种就是灵感。

  灵感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超越与升腾。它是上天的赐予,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是对一切生命创造的发端与启动。那么,人们只有束手等待它吗?当然不是。正如无上的爱总是属于对它苦苦的追求者的。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

  新年初至,灵感降临我的书房画室,这于我可是个好兆头。当然,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及其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

(有删改)

19.“灵感是什么?怎么就能得到灵感?不知道。”其实在后文中作者已经对这两个问题做了回答,请你简要概括。

20. 第六段中,作者插入一段大雪封门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1.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人为了看见自己的内心才画画。

(2)只要我守住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及其所爱,灵感会不时来吻一吻我的脑门。

22. 绘画也是一种创作,在作者的这次绘画经历中你得到哪些有关创作的启示?请列举两条并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3届上海市崇明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22分)
——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中文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鼓励小朋友读不少中文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还记不记得两三年前,有一次爸爸妈妈带你去自然历史博物馆,进门时,有人发个小本子给你,说“欢迎参加发现之旅”。原来他们在博物馆各个角落,设立了许多站。每到一站就可以盖个章。一整本都盖满章的小朋友,则能得到一份小奖品。爸爸也非常欣赏博物馆的美意,知道他们希望借着这个方法,使小朋友能到每个展览室去参观。只是,那天没见到几个细细参观的小朋友,倒是见到不少家长,疲于奔命地跟着孩子跑来跑去——包括你的爸爸妈妈在内。你也得到一份奖品。但你想想,我们去博物馆那么多次,你那次是不是最累,却最没看到什么东西?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教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都有已经结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一大堆杂草,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 “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小题1】第1段画线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              
                                               。(4分)
【小题2】第2段作者讲了孔子关于“学”、“习”、“思”的2句话,请任选一句,用孔子的原话表述。(2分)
【小题3】谈谈对第3段画线句中“死”与“活”的理解(4分)
死:                                                  
活:                                                   
【小题4】作者因为女儿                                        的原因,例举了                                                                                     的事例和借鉴了孔子关于读书的言论,提出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想法。(9分)
【小题5】对于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理解,下列哪种说法与文意相符一项     。(3分)

A.咀嚼书里的意思,欣赏美丽的插图,获得读书的乐趣。
B.既可 “精读”,也可 “浏览”,还可像参加“发现之旅”比赛那样读。
C.慢慢地读,悠闲地读,重在劳逸结合。
D.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上海市崇明县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22分)

——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中文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鼓励小朋友读不少中文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还记不记得两三年前,有一次爸爸妈妈带你去自然历史博物馆,进门时,有人发个小本子给你,说“欢迎参加发现之旅”。原来他们在博物馆各个角落,设立了许多站。每到一站就可以盖个章。一整本都盖满章的小朋友,则能得到一份小奖品。爸爸也非常欣赏博物馆的美意,知道他们希望借着这个方法,使小朋友能到每个展览室去参观。只是,那天没见到几个细细参观的小朋友,倒是见到不少家长,疲于奔命地跟着孩子跑来跑去——包括你的爸爸妈妈在内。你也得到一份奖品。但你想想,我们去博物馆那么多次,你那次是不是最累,却最没看到什么东西?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教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都有已经结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一大堆杂草,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 “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1.第1段画线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              

                                               。(4分)

2.第2段作者讲了孔子关于“学”、“习”、“思”的2句话,请任选一句,用孔子的原话表述。(2分)

3.谈谈对第3段画线句中“死”与“活”的理解(4分)

死:                                                  

活:                                                   

4.作者因为女儿                                        的原因,例举了                                                                                     的事例和借鉴了孔子关于读书的言论,提出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想法。(9分)

5.对于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理解,下列哪种说法与文意相符一项     。(3分)

A.咀嚼书里的意思,欣赏美丽的插图,获得读书的乐趣。

B.既可 “精读”,也可 “浏览”,还可像参加“发现之旅”比赛那样读。

C.慢慢地读,悠闲地读,重在劳逸结合。

D.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22分)
——给女儿的一封信
刘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中文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鼓励小朋友读不少中文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还记不记得两三年前,有一次爸爸妈妈带你去自然历史博物馆,进门时,有人发个小本子给你,说“欢迎参加发现之旅”。原来他们在博物馆各个角落,设立了许多站。每到一站就可以盖个章。一整本都盖满章的小朋友,则能得到一份小奖品。爸爸也非常欣赏博物馆的美意,知道他们希望借着这个方法,使小朋友能到每个展览室去参观。只是,那天没见到几个细细参观的小朋友,倒是见到不少家长,疲于奔命地跟着孩子跑来跑去——包括你的爸爸妈妈在内。你也得到一份奖品。但你想想,我们去博物馆那么多次,你那次是不是最累,却最没看到什么东西?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教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都有已经结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一大堆杂草,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而且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 “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小题1:第1段画线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              
                                               。(4分)
小题2:第2段作者讲了孔子关于“学”、“习”、“思”的2句话,请任选一句,用孔子的原话表述。(2分)
小题3:谈谈对第3段画线句中“死”与“活”的理解(4分)
死:                                                  
活:                                                   
小题4:作者因为女儿                                        的原因,例举了                                                                                     的事例和借鉴了孔子关于读书的言论,提出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想法。(9分)
小题5:对于做个快乐的读书人的理解,下列哪种说法与文意相符一项     。(3分)
A.咀嚼书里的意思,欣赏美丽的插图,获得读书的乐趣。
B.既可 “精读”,也可 “浏览”,还可像参加“发现之旅”比赛那样读。
C.慢慢地读,悠闲地读,重在劳逸结合。
D.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志鸿系列训练必修一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李苦禅与齐白石

裔萼

  ①花鸟画大家李苦禅是齐白石颇为得意的弟子,他俩的师生情缘和君子之交书写了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感人至深的一页。

  ②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的李苦禅,靠晚上拉洋车维持学业。那时画油画,从买材料到卖画,都要托人到东交民巷去找外国人办,又受剥削又受气。于是,从小就酷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并已有一定国画基础的他就想拜一位国画老师,可是当时中国画坛毫无生气,他一时感到投师无门。1923年秋,他听人说有老画家齐白石极富创新精神,便贸然前去拜师。他一见老人的面就说:“我爱您的画,想拜您为师,不知能不能收我?现在我是个穷学生,也没有什么见面礼孝敬您,等将来我做了事再好好孝敬您老人家吧!”齐白石见这位穷学生非常率真、质朴,当即答应了他。一见齐白石点头应允了,李苦禅急忙倒头便拜,案边狭窄,只能挤着下跪,他差点跌倒,惹得老人掩口而笑。齐白石很喜爱这位刻苦求学的弟子,知道他生活困难,便从不收他的学费,有时还留他在家里吃饭,并送他画画的颜料。

  ③李苦禅拜齐白石为师,一是倾心于齐的艺术,二是尊崇齐的人品。齐白石钟爱这个弟子,不仅爱其才华,更爱其为人。李苦禅受老师的影响,做人治学作画质朴、实在。早在1922年,陈师曾到日本举办中国画展,齐白石的绘画艺术被日本人所推重,他的画价大增,就有一些人假造他的画以牟利。李苦禅穷得有骨气,宁可自己的画一文不值,也不去仿造老师的画卖大价钱。不仅如此,他还觉得老师靠一支画笔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很不容易,又不收自己的学费,从不忍心要老师的作品。白石老人明白弟子的心思,曾主动赠他5件作品,不仅如此,还为他题写诗跋,为他的画册题签,为他治印,并向林风眠、徐悲鸿推荐,为他谋求教职。老师对李苦禅的信任亦是他人所无法相比的。白石老人以卖画为生,得钱不易,在国难频仍之时,他将60个小金锭装进手缝的“羊肠袋”中,盘在身上,昼夜不卸,随时准备逃难。一日老人从梦中惊醒,发现袋断金落,急得大喊“快喊苦禅来!我的金子叫人给偷了!”李苦禅闻讯赶来,替老人将金子一一数清,并将袋子重新缝好,安慰老人道:“您看,一个都不少,整整60锭!”老人这才放心。

  ④李苦禅说白石老人“在画画之外像个傻子似的,老来又常常天真得如同孩子一般”,他自己在生活上也经常“犯傻”,搞不清什么是邮票、粮票、布票,也搞不清什么是局长、部长。李苦禅有一句名言:“金钱的圈子里只产生值钱的艺术,信仰的圈子里却产生伟大的艺术。”他一生痴迷于艺术,与其说以艺术为生,不如说他是为艺术而生。诚然,画家离不开世俗的生活,他也要为稻粱谋,但是,他生命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艺术创造。白石老人一生靠辛勤作画自食其力,从不巴结权势。他的可贵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李苦禅,所以,李苦禅终身信奉:必先有人格而后才有画格。

  ⑤李苦禅师心而不蹈迹。齐白石授徒时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谨记老师的这句话,所以他学的是老师独到的艺术匠心,而不是简单地描摹老师的艺术样式。他曾对人说:“我与齐老师相处30多年,老师运笔作画时,我总是在一边仔细体会他的用心用意,以他的用心之处,画我的写生稿子。”老师不让学生重复自己,学生亦有志气不重复老师,艺术薪火只有如此相传,才能不绝如缕。

  ⑥齐白石一生“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李苦禅则扩大了绘画的题材范围,飞鸟鸣虫,闲花野草,鲜果嫩蔬,老松古木,无不入画,同时,兼画人物和山水。其写意花鸟画的主要题材是鹰、鹭等大黑鸟。他曾说:“虾、小鸡、蟹都是齐老师常画的,早已创出了自家面貌,若再跟着画,就脱不开他,创不出来了!”齐白石画的多是农家风物和南方花木,寄托了对农家生活的思念。而李苦禅的画更强调对象的象征意义,如综合了鹰、鹫等多种猛禽特点的“雄鹰”形象,是阳刚的化身,风中伫立的劲竹是刚正不阿的人格写照,盛夏池塘中的荷花喻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雪侮霜欺芳愈烈的白梅则表现了坚贞不屈的品格。可以说,齐白石实现了文人画由高雅向亲近人生的通俗性转换;李苦禅则又回归了部分文人画的内涵和气质,使之再度趋向高雅。齐白石曾说自己通身有“蔬笋气”,所以能画好蔬菜。李苦禅的蔬果类画得好,跟他身上的“蔬笋气”亦不无关系。齐白石的蔬果类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和农村的亲密关系,而李苦禅的此类作品更强调一种文人的闲情野趣。齐白石笔下的水族类神妙无比,李苦禅在虾、蟹等方面虽着力不多,但他笔下的鱼非常生动。李苦禅画蟹多讽喻,抗战时期他画蟹讽刺横行霸道的日寇,“文革”后期画蟹以讽刺日暮途穷的“四人帮”。在螃蟹的造型上,他亦与白石老人不一样,他自己曾说,齐老师画的蟹是腿由四处向外伸,而他画的蟹则是由下部一点向上四下伸出的。刘曦林在比较二人的艺术风格时说,齐白石是一位“保持农民本色的文人”,而李苦禅则类似京剧中的“黑头”。的确,齐白石的绘画以真趣味取胜,而李苦禅的绘画则以大气势夺人。

(选自《传记文学》2006年第5期,有删节)

1.第③段写了齐白石有一次从梦中惊醒,发现袋断金落,急忙叫李苦禅去帮他找金子的细节,请简要分析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与其说以艺术为生,不如说他是为艺术而生”中的“以艺术为生”的含义与“为艺术而生”有何不同?该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2)“李苦禅师心而不蹈迹”中的“师心”和“不蹈迹”具体指什么内容?该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3.有人认为作者写作这篇传记旨在表现齐白石对李苦禅的影响,却用大量篇幅介绍二人绘画艺术的差异,这与写作意图相矛盾。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导练必修一语文粤教版 粤教版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李苦禅与齐白石

裔萼

  ①花鸟画大家李苦禅是齐白石颇为得意的弟子,他俩的师生情缘和君子之交书写了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感人至深的一页。

  ②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的李苦禅,靠晚上拉洋车维持学业。那时画油画,从买材料到卖画,都要托人到东交民巷去找外国人办,又受剥削又受气。于是,从小就酷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并已有一定国画基础的他就想拜一位国画老师,可是当时中国画坛毫无生气,他一时感到投师无门。1923年秋,他听人说有老画家齐白石极富创新精神,便贸然前去拜师。他一见老人的面就说:“我爱您的画,想拜您为师,不知能不能收我?现在我是个穷学生,也没有什么见面礼孝敬您,等将来我做了事再好好孝敬您老人家吧!”齐白石见这位穷学生非常率真、质朴,当即答应了他。一见齐白石点头应允了,李苦禅急忙倒头便拜,案边狭窄,只能挤着下跪,他差点跌倒,惹得老人掩口而笑。齐白石很喜爱这位刻苦求学的弟子,知道他生活困难,便从不收他的学费,有时还留他在家里吃饭,并送他画画的颜料。

  ③李苦禅拜齐白石为师,一是倾心于齐的艺术,二是尊崇齐的人品。齐白石钟爱这个弟子,不仅爱其才华,更爱其为人。李苦禅受老师的影响,做人治学作画质朴、实在。早在1922年,陈师曾到日本举办中国画展,齐白石的绘画艺术被日本人所推崇,他的画价大增,就有一些人假造他的画以牟利。李苦禅穷得有骨气,宁可自己的画一文不值,也不去仿造老师的画卖大价钱。不仅如此,他还觉得老师靠一支画笔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很不容易,又不收自己的学费,从不忍心要老师的作品。白石老人明白弟子的心思,曾主动赠他5件作品,不仅如此,还为他题写诗跋,为他的画册题签,为他治印,并向林风眠、徐悲鸿推荐,为他谋求教职。老师对李苦禅的信任亦是他人所无法相比的。白石老人以卖画为生,得钱不易,在国难频仍之时,他将60个小金锭装进手缝的“羊肠袋”中,盘在身上,昼夜不卸,随时准备逃难。一日老人从梦中惊醒,发现袋断金落,急得大喊“快喊苦禅来!我的金子叫人给偷了!”李苦禅闻讯赶来,替老人将金子一一数清,并将袋子重新缝好,安慰老人道:“您看,一个都不少,整整60锭!”老人这才放心。

  ④李苦禅说白石老人“在画画之外像个傻子似的,老来又常常天真得如同孩子一般”,他自己在生活上也经常“犯傻”,搞不清什么是邮票、粮票、布票,也搞不清什么是局长、部长。李苦禅有一句名言:“金钱的圈子里只产生值钱的艺术,信仰的圈子里却产生伟大的艺术。”他一生痴迷于艺术,与其说以艺术为生,不如说他是为艺术而生。诚然,画家离不开世俗的生活,他也要为稻粱谋,但是,他生命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艺术创造。白石老人一生靠辛勤作画自食其力,从不巴结权势。他的可贵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李苦禅,所以,李苦禅终身信奉:必先有人格而后才有画格。

  ⑤李苦禅师心而不蹈迹。齐白石授徒时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谨记老师的这句话,所以他学的是老师独到的艺术匠心,而不是简单地描摹老师的艺术样式。他曾对人说:“我与齐老师相处30多年,老师运笔作画时,我总是在一边仔细体会他的用心用意,以他的用心之处,画我的写生稿子。”老师不让学生重复自己,学生亦有志气不重复老师,艺术薪火只有如此相传,才能不绝如缕。

  ⑥齐白石一生“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李苦禅则扩大了绘画的题材范围,飞鸟鸣虫,闲花野草,鲜果嫩蔬,老松古木,无不入画,同时,兼画人物和山水。其写意花鸟画的主要题材是鹰、鹭等大黑鸟。他曾说:“虾、小鸡、蟹都是齐老师常画的,早已创出了自家面貌,若再跟着画,就脱不开他,创不出来了!”齐白石画的多是农家风物和南方花木,寄托了对农家生活的思念。而李苦禅的画更强调对象的象征意义,如综合了鹰、鹫等多种猛禽特点的“雄鹰”形象,是阳刚的化身。风中伫立的劲竹是刚正不阿的人格写照,盛夏池塘中的荷花喻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雪侮霜欺芳益烈的白梅则表现了坚贞不屈的品格。可以说,齐白石实现了文人画由高雅向亲近人生的通俗性转换,李苦禅则又回归了部分文人画的内涵和气质,使之再度趋向高雅。齐白石曾说自己通身有“蔬笋气”,所以能画好蔬菜。李苦禅的蔬果类画得好,跟他身上的“蔬笋气”亦不无关系。齐白石的蔬果类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和农村的亲密关系,而李苦禅的此类作品更强调一种文人的闲情野趣。齐白石笔下的水族类神妙无比,李苦禅在虾、蟹等方面虽着力不多,但他笔下的鱼非常生动。李苦禅画蟹多讽喻,抗战时期他画蟹讽刺横行霸道的日寇,“文革”后期画蟹以讽刺日暮途穷的“四人帮”。在螃蟹的造型上,他亦与白石老人不一样,他自己曾说,齐老师画的蟹是腿由四处向外伸,而他画的蟹则是由下部一点向上四下伸出的。刘曦林在比较二人的艺术风格时说,齐白石是一位“保持农民本色的文人”,而李苦禅则类似京剧中的“黑头”。的确,齐白石的绘画以真趣味取胜,而李苦禅的绘画则以大气势夺人。

(选自《传记文学》2006年第5期,有删节)

1.第③段写了齐白石有一次从梦中惊醒,发现袋断金落,急忙叫李苦禅去帮他找金子的细节。请简要分析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问题。

(1)“与其说以艺术为生,不如说他是为艺术而生”中的“以艺术为生”的含义与“为艺术而生”有何不同?该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2)“李苦禅师心而不蹈迹”中的“师心”和“不蹈迹”具体指什么内容?该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3.有人认为作者写作这篇传记旨在表现齐白石对李苦禅的影响,却用大量篇幅介绍二人绘画艺术的差异,这与写作意图相矛盾。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安徽铜陵县第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8分)
做个快乐读书人
刘 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袋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地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能鼓励小朋友多读不少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小题1】从文章的第①段可以看出,引起刘墉为女儿焦虑原因是(3分)
【小题2】第②段中作者化用了两句孔子关于“学”“习”“思”的话,请你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句原文(2分): 在平常的读书活动中,你也没少积累各类名言,请写两条你喜欢的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
【小题3】第③段中作者用“种番茄”作比方来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小题4】标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用原句回答)(4分)
【小题5】作家刘墉喜欢读书,也善于读书,他在文章中提到的“精读”、“浏览”,是一般人常用的读书方法,相信你也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请你向大家推荐推荐你的读书方法?(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安徽铜陵县第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做个快乐读书人
刘 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袋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地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能鼓励小朋友多读不少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小题1】从文章的第①段可以看出,引起刘墉为女儿焦虑原因是(3分)
【小题2】第②段中作者化用了两句孔子关于“学”“习”“思”的话,请你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句原文(2分): 在平常的读书活动中,你也没少积累各类名言,请写两条你喜欢的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
【小题3】第③段中作者用“种番茄”作比方来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小题4】标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用原句回答)(4分)
【小题5】作家刘墉喜欢读书,也善于读书,他在文章中提到的“精读”、“浏览”,是一般人常用的读书方法,相信你也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请你向大家推荐推荐你的读书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安徽铜陵县第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8分)

做个快乐读书人

刘 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袋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地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能鼓励小朋友多读不少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1.从文章的第①段可以看出,引起刘墉为女儿焦虑原因是(3分)

2.第②段中作者化用了两句孔子关于“学”“习”“思”的话,请你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句原文(2分): 在平常的读书活动中,你也没少积累各类名言,请写两条你喜欢的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

3.第③段中作者用“种番茄”作比方来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4.标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用原句回答)(4分)

5.作家刘墉喜欢读书,也善于读书,他在文章中提到的“精读”、“浏览”,是一般人常用的读书方法,相信你也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请你向大家推荐推荐你的读书方法?(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安徽铜陵县第三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做个快乐读书人

刘 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袋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地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能鼓励小朋友多读不少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1.从文章的第①段可以看出,引起刘墉为女儿焦虑原因是(3分)

2.第②段中作者化用了两句孔子关于“学”“习”“思”的话,请你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句原文(2分): 在平常的读书活动中,你也没少积累各类名言,请写两条你喜欢的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

3.第③段中作者用“种番茄”作比方来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4.标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用原句回答)(4分)

5.作家刘墉喜欢读书,也善于读书,他在文章中提到的“精读”、“浏览”,是一般人常用的读书方法,相信你也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请你向大家推荐推荐你的读书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8分)
做个快乐读书人
刘 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袋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地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能鼓励小朋友多读不少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小题1:从文章的第①段可以看出,引起刘墉为女儿焦虑原因是(3分)
小题2:第②段中作者化用了两句孔子关于“学”“习”“思”的话,请你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句原文(2分): 在平常的读书活动中,你也没少积累各类名言,请写两条你喜欢的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
小题3:第③段中作者用“种番茄”作比方来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小题4:标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用原句回答)(4分)
小题5:作家刘墉喜欢读书,也善于读书,他在文章中提到的“精读”、“浏览”,是一般人常用的读书方法,相信你也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请你向大家推荐推荐你的读书方法?(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