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读书笔记四年级

读书笔记四年级答案解析

科目:czls 来源: 题型:

小明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后,写了以下的读书笔记,其中有四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1948年10月1日,首都30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刘少奇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0月1日成为我国的国庆纪念日。

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中共中央政策的感召下,1951年5月,新疆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1)错误:                      改正为:                      

(2)错误:                      改正为:                      

(3)错误:                      改正为:                      

(4)错误:                      改正为:                      

(5)错误:                      改正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双色笔记初中语文总复习 新课标 题型:048

我开始告诉儿子……

梁晓声

  儿子九岁。明年上四年级。

  我想,我有责任告诉他一些事情。

  其实我早已这样做了。

  儿子爱画。于是有朋友送来各种纸。儿子若自认为画得不好,哪怕仅仅画一笔,一张纸便作废了。这使我想起童年时的许多往事。有一天我命他坐在对面,郑重地严肃地告诉他--爸爸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从来没见过一张这么好的纸。爸爸小时候也爱画。但所用的纸,是到商店去捡回来的。包装过东西的,皱巴巴的纸。裁了。自己钉了。便是那样的纸,也舍不得画一笔就作废的。因为并不容易捡到。那一种纸是很黑很粗糙的。铅笔道划上看不清。因为那叫“马粪纸”……

  “怎么叫‘马粪纸’呢?……”

  于是我给他讲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几乎整整一代共和国的孩子们,都用“马粪纸”。一流大学里的教授们的讲义,也是印在“马粪纸”上的。还有书包,还有文具盒,还有彩色笔……哪一位像我这种年龄的父母,当年不得书包补了又补,文具盒一用几年乃至十几年呢?……

  “爸爸,我拿几毛钱好么?”

  “干什么?”

  “想买一支雪糕吃。”

  我同意了。几毛钱也就是7毛钱。因为一支雪糕就是7毛钱。

  于是儿子接连每天吃一支雪糕。

  有一天我又命他坐在对面,郑重地严肃地告诉他--7毛钱等于爸爸或妈妈每天工资的一半。爸爸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总共吃了还不到三四十支--当然并非雪糕,而是“冰棍”。且是三分钱一支的。舍不得吃五分一支的。更不敢________(盼望 奢望)一毛一支的。只能在春游或开运动会时,才认为自己有理由向姐姐要三分钱或六分钱……

  我对儿子进行类似的教育,被友人们碰到过几次。当着我的儿子的面,友人们自然是不好说什么的。但背过儿子,都对我大不以为然。觉得我这样做父亲,未免的煞有介事。甚至挖苦我是借用“忆苦思甜”的方法。

  友人们的“批判”,我是极认真地想过的。然而那很过时的,可能被认为相当________(迂腐 笨拙)的方法,却至今仍在我家里沿用着。也许还要一直沿用到儿子长大成人。

  所幸现今我告诉了他的,竟对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一次,儿子把作业本拿给我看,虔诚地问:“爸爸这一页我没撕掉。我贴得好么?”

  那是跟我学的方法--从旧作业本上剪下一条格子,贴在了写错字的一页上。

  我是从来舍不得浪费一页稿纸的,尽管是从公家领的。

  那一刻我内心里竟十分的激动。情不自禁地抱住他亲了一下。

  “爸爸,你为什么哭呀?”儿子困惑了。

  我说:“儿子啊,你学会了这样,你不知爸爸多高兴呢!”

  我常常想,我们这一代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拉扯着我们父母的破衣襟,跟着共和国趔趄的步子走过来的。怎么,我们的下一代消费起任何东西时的那种似乎理所当然和毫不吝惜的损弃之风,竟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富家子弟还要过分很多呢?仿佛他们父母已经富甲天下了。难道我们自己也有如此荒诞的认识么?如果不,我们为什么不告诉他们一些他们应该知道的事呢?

  我的儿子当然可以用上等的复印纸习画。可以有许多彩色笔,可以不必背补过的书包,可以想吃“紫雪糕”时吃一支……

  但是他必须明白,这一切的确便是所谓“幸福”之一种了。

  我可不希望培养出一个从小似乎什么也不缺少,长大了却认为这世界什么都没为他准备齐全,因而只会抱怨乃至憎恶的人。

  无忧无虑和基本上什么也不缺,既可向将来的社会提供一个起码身心健康的人,也可“造就”成一批少爷。

  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再也养不起那么多少爷。现有的已经够多的了!

  难道不是么?

  少爷小姐型的一代,是对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报应。而对一个穷国、一个正在觉醒的民族,则简直无异于是报复。

(选自《精美散文》新疆人民出版社)

1.从两个括号里选择横线上应该填写的恰当的词。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记叙了作者教育儿子的哪两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其中的一件事的记叙为例子,分析详略的安排及其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   ”的段落叙述,孩子问:“怎么叫‘马粪纸’呢?……”以下爸爸却所问非所答,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体会文章中画线的两句话,回答问题。

①“难道我们自己也有如此荒诞的认识么?如果不,我们为什么不告诉他们一些他们应该知道的事呢?”

作者为什么用反问的句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是他必须明白,这一切的确便是所谓“幸福”之一种了。“幸福”为什么加引号?为什么说这一切是“‘幸福’之一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加粗的“报应”和“报复”为什么不能交换位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一位关心教育你的亲人,参考文章的内容,谈谈对他(她)某一次教育你的内容的理解。(写200~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读书滋味

       又是一个萧瑟的冬日,还是这个古老的城区,沿着同样的线路,拾级而上,再次站在那朴素而庄重的石碑前。这一幕令人想起30年前……
       1970年12月7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德国)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了位于华沙老城内的原犹太人聚集区。站在这片还残存着战争创伤的土地上,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面对着周围眼中饱含愤怒的幸存者们,这位德国总理无言以对。于是,他默默的屈身,面色凝重,低垂着头,双膝跪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也在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中永恒定格。
       3年后,当勃兰特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的采访时,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平静地说:“那天早晨醒来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不能仅献一个花圈。我本能地预感到将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尽管当时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后来,我突然感到有必要下跪。”勃兰特解释,他的下跪之举“不仅是对波兰人,实际上首先是对本国人民”,因为“太多的人需要排除孤独感,需要共同承担这个重责……承认我们的责任不仅有助于洗刷我们的良心,而且有助于大家生活在一起。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我们应该生活在一起”。这一勇敢的行为使勃兰特成为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并在他杰出的政治生涯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30年后,德国的新一代领导人沿着维利·勃兰特的足迹又踏上了这块土地:12月6日中午,德国统一后的第二位联邦总理施罗德在对波兰进行短暂访问期间,再次来到他的前辈曾经真诚下跪的纪念碑前,郑重地献上了一个花圈。随后,施罗德为安放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附近的维利·勃兰特纪念碑揭了幕。施罗德说,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阳光下,纪念碑浮雕上这位领导人下跪的侧影显得凝重而神圣。
1、“30年前惊世一跪”指                                                                                                      
2、“30年后一座丰碑”指                                                                                                      
3、在第一段中作者如何将两个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找出有关词语。
                                                                                                                                              
4、如何理解“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也在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中永恒定格?
                                                                                                                                              
5、这篇报道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xxyw 来源: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把屈辱当做鞭子
  一个男孩,小学四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 3岁的他“改”了标题,写了一篇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文章。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师让他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说100遍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人。男孩委屈极了,他的委屈变成了愤怒的喷发,结果他被学校开除了。     
  1977年,恢复高考,许多人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记忆不好,不擅长考试,成了“负状元”,名落孙山,当了一名工人。后来,他恋爱了,但女友的父母认为女儿必须嫁一个知识分子,好出人头地。于是女友便离他而去。他又一次委屈极了,而且痛苦不堪,一周内瘦了 10公斤!上天好像就是这样捉弄着他。那时他产生了一个“特农民”的想法,开始自嘲能找出一条不上大学也能让对方后悔的方法。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作文还不错,于是决定写作,写童话。未曾想,他写的童话孩子们很喜欢。他就不停地写呀写呀,这一写就是20年,写了 1000万字的童话。他就是中国童话大王“皮皮鲁”之父郑渊洁。     
  委屈的郑渊洁,为了排遣心中的愤懑,洗刷以往的屈辱,他勇敢地拿起了笔,孜孜不倦,不屈不挠,终于用自己手中的笔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这也使人想起以前美国有一位毫无声望的年轻律师。一次,他为了一件重要的诉讼事件赶到芝加哥。当地几位著名律师对他毫无欢迎的表示。他跑去拜访他们,也到处受人白眼。因为那些律师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轻、资格浅的人往来未免有失身份。然而,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而是从中受到警策,锐意进取、挑战自我。他说:“我从人们的白眼中,看出自己的学识经验实在还远不够用。我发现我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多着哩!”于是,他发奋努力,矢志不渝,果然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当上了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人处在逆境,会遭到挫折、贫穷以及世俗的磨难、压迫和围困。弱者会因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强者则愈挫愈奋,勇往直前。因此,如果你正处在逆境中,你不妨将你所受的屈辱与委屈看做是一根鞭子。只要你正确对待这根“鞭子”,它就会鞭笞、激励着你,书写新的辉煌。
1.郑渊洁的作文题目好不好?请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为了论述中心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解释“把屈辱当做鞭子”一句中“鞭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画线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郑渊洁和亚伯拉罕?林肯都是把屈辱当做鞭子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你能不能再举出这样的一个事例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10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黄冈题库·练考新课堂八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古人读书不易

吴晗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装满了好几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韦是皮带子,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挂起来,才不至于乱。这种书是用绳子编起来的,所以叫做“编”。读得多了,把皮带都翻断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对一部书反复阅读,熟读精读的意思。一句话,这样贵重的书,普通人是读不起的。后来人们把书写到帛上,卷成一卷的,一部书又分作若干卷。帛也很贵,只有有钱人才抄得起。到了纸发明了,虽然便宜些,但是还得手抄,抄一部书很费事,抄很多部书就更麻烦了,一般人还是抄不起。用纸写的书,可以装订成册,册是象形文字。所以书又有“册”的名称。有了书,还得有人教,古代学校很少,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学。虽然有些私人讲学的,但也交学费,交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因为书贵,书少,一个学校的学生就不可能人人有书,只能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这样,学习的时间就要长一些,靠劳动才能生活的人们,读书便不更容易了。

  总之,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古代人读书,尤其要读很多书是困难的。也正因为这样,读书也有阶级的限制,官僚子弟读书容易,平民子弟读书困难,知识被垄断了,士排列在农、工、商之前,就是这个道理。

  到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成为商品,可以在书店里买到了,但是,还是有限制,穷人买不起书,更买不起很多书。穷人要读书,得想法借,得自己抄,这是很困难。例如十四世纪时,书已经成万部地印出,各大城市都有书肆,但是穷人要读书,还是非常艰苦。明初有名的学者宋濂,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谈他自己读书的艰苦情况说: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学问,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还。大冷天,砚都结冰了,手指冻得弯不过来,还是赶着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错过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我,也才能读很多书。”

  “到成年了,越发想多读书,可是没有好老师,只好赶到百多里外,找有名望的老先生请教,弓着身子,侧着耳朵,听他教诲。碰到他发脾气,我越发恭谨,不敢说一句话,等他高兴了,又再请教。我虽然听得不很明白,但到底还是学了一些知识。”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大雪,雪深到几尺,脚皮都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一天吃两顿,穿件破棉袍,从不羡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从不觉得自己寒伧。因为求得知识是最快乐的事情,别的便不理会了。”

  宋濂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努力,攀登学问的高峰的。他在文章的后面,劝告当时的学生说:

  “你们现在在太学上学,国家供给伙食、衣服,不必挨饿受冻了。在大房子里念书,用不着奔走求师了。有司业、博士教你们,不会有问了不答、求而不理的事情了。要读的书都有了,不必像我那样向人借来抄写。有这样的条件,还学不好,要不是天资差,就是不像我那样专心、用功。这样好条件,还学不好,是说不过去的。”

  这一段话,我读了很动心。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宋濂所劝告的那些学生的时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要是不努力,学不好,我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1.文中引用成语“学富五车”的目的是什么?

2.细读第一段,从“编”“卷”“册”等字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书籍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3.从全文看,古人读书不易的因素有哪些?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出来。

5.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段宋濂的文章,目的有两个,请简要表述出来。

6.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请简要说明今人读书有哪些不易。(结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来回答,答案不超过5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古人读书不易

吴晗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装满了好几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辆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韦是皮带子,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拴起来,才不致于乱。这种书是用绳子编起来的,所以叫做“编”。读得多了,把皮带都翻断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对一部书反复阅读,熟读、精读的意思。一句话,这样贵重的书,普通人是读不起的。后来人们把书写在帛上,卷成一卷一卷的,一部书又分作若干卷。帛也很贵,只有有钱人才抄得起。到了纸发明了,虽然便宜些,但是还得手抄,抄一部书很费事,抄很多部书就更麻烦了,一般人还是抄不起。用纸写的书,可以装订成册,册是象形文字。所以书又有“册”的名称。有了书,还得有人教,古代学校很少,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学。虽然有些私人讲学的,但也交学费,交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因为书贵,书少,一个学校的学生就不可能人人有书,只能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这样,学习的时间就要长一些,靠劳动才能生活的人们,读书便更不容易了。

总之,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古代人读书,尤其要读很多书是困难的。也正因为这样,读书也有阶级的限制,官僚子弟读书容易,平民子弟读书困难,知识被垄断了,士排列在农、工、商之前,就是这个道理。

到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成为商品,可以在书店里买到了,但是,还是有限制,穷人买不起书,更买不起很多书。穷人要读书,得想法借,得自己抄,这是很困难的。例如14世纪时,书已经成万部的印出,各大城市都有书肆,但是穷人要读书,还是非常艰苦。明初有名的学者宋濂,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谈他自己读书的艰苦情况说: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学问,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还。大冷天,砚都结冰了,手指冻得弯不过来,还是赶着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错过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我,也才能读很多书。”

“到成年了,越发想多读书,可是没有好老师,只好赶到百多里外,找有名望的老先生请教,弓着身子,侧着耳朵,听他教诲。碰到他发脾气,我越发恭谨,不敢说一句话,等他高兴了,又再请教。我虽然听得不很明白,但到底还是学了一些知识。”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大雪,雪深到几尺,脚皮都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一天吃两顿饭,穿件破棉袍,从不羡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从不觉得自己寒伧,因为求得知识是最快乐的事情,别的便不理会了。”

宋濂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努力,攀登学问高峰的。他在文章的后面,劝告当时的学生说:

“你们现在在太学上学,国家供给伙食、衣服,不必挨饿受冻了。在大房子里念书,用不着奔走求师了。有司业、博士教你们,不会有问了不答、求而不理的事情了。要读的书都有了,不必像我那样向人借来抄写。有这样的条件,还学不好,要不是天资差,就是不像我那样专心、用功。这样好条件,还学不好,是说不过去的。”

这一段话,我读了很动心。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宋濂所劝告的那些学生的时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要是不努力,学不好,我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9.文中引用成语“学富五车”的目的是什么?(4分)

10.细读第一段,从“编”“卷”“册”等字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书籍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4分)

11.从全文看,古人读书不易的因素有哪些?(5分)

1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出来。(5分)

13.作者文中引用了大段宋濂的文章,目的有两个,请简要表述出来。(5分)

14.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请简要说明今人读书有哪些不易。(结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来回答,答案不超过50字。)(7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xxyw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理解。

30年的重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  )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十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农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了哪些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说自己有一种“浑身空荡荡、虚飘飘”的感觉?从全文看,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并没有什么老师感人的事迹和对“我”的巨大帮助,为什么少年时的“我”“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读文章的结尾,你读懂了作者的意思了吗?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罢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精编教材全解 语文 八年级上册 (配人教版) 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理解

三十年的重量

  ①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②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电话中,生愕愕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三十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三十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③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④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连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________

  ⑤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地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⑥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多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间,把三十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⑦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⑧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三十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三十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⑨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三十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1)

全文共9段,将其划分为三部分,用“/”在下面的序号中表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

请根据上下文,应填入④段末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话是

[  ]

A.

这便是老师,一点也含糊不得

B.

这才是学者,一点心眼也没有

C.

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D.

这才是老师,半点机巧也不会

(3)

第④⑤两段表现了作者中学生活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老师为什么要求学生补画贺年片,并把它作为“晚年最珍贵的收藏”?学生为什么把为老师补画贺年片当作“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他们这样做共同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品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卷一卷三十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⑧段“卷一卷三十年的酸甜苦辣给你”中的“卷一卷”能不能用“写一写”或“画一画”代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高中语文综合题 题型:048

封建社会禁书札记

  禁书一词,最早见于宋人苏辙的《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里面写道:“即不许买禁物、禁书及诸毒药。”什么样的书籍定性为禁书,苏辙没有解释。但禁书作为围剿文化的官方行为,却至晚可以上溯到始皇帝时代。书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禁止其刊印、流布、阅读,当然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才能实现。

  秦始皇推行禁书的全过程,后世概括为“焚书坑儒”。“焚书”即“禁书”,“坑儒”便是“笔祸”或曰“文字狱”。李斯深谙秦王朝政治专制与思想专制之道,制定的禁毁六国史籍的细则,甚为刻毒。李斯将图书分为三类,《诗》、《书》、百家语之类虽不许民间收藏,但只允许博士之官保留;对医药卜筮种植之作,则不禁不毁。太子扶苏劝谏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结果被遣至上郡蒙恬那儿监军戍边,后被秦二世赐令自杀。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焚书坑儒的野蛮行经,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李斯主张中央集权是合时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学派却是一种极端的镇压人民的政治思想……政治学派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大残杀,把孟子学派的儒生大体杀尽,李斯算是取得了胜利。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不能消灭学派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始皇的教训,使后来者有所惊醒,终至元明,没有再出像焚书坑儒那样规模的禁书运动。

  两汉四百余年,禁书次数寥寥,大都发生于乱世。王莽篡政后禁谶纬,董卓禁民谣,意在告诫百姓,当权者是不容触动的,即使诅咒也是犯法。晋武帝禁星气、谶纬之学,前秦禁老庄之书,北魏禁佛禁道,隋文帝禁民间撰集国史,皆出于治政需要。唐代,“诸造妖书妖言者”因危及当朝政权,是要被判绞刑的,但唐代禁书是以《唐律》的有关规定行事的,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宋朝的禁书事件,大多发端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新党、旧党的头面人物都为此吃过官司,但宋朝的文字狱没有杀头之痛。元代禁书除学步赵宋,还大肆查禁民间宗教典籍和那些有“反叛”色彩的话本、戏剧。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文化专制,对言论犯忌者格杀勿论。据说,他在一寺院看到一首咏布袋和尚的诗,疑心是指斥自己,竟“尽诛寺僧”。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基于自卑与愚昧,其实,这位乞丐皇帝残忍的后面隐藏着一种“精明”。明成祖搞文字狱,其残暴程度逼似嬴政“坑儒”。在明代的禁书单上,既有程朱理学之书,也有李贽的著作和《水浒传》等。

  清初,为扫荡“反清复明”的思想与举动,统治者一方面施用武力镇压,一方面凶残的制造文字狱。此风一开便不可收,自顺治至光绪被禁毁的图书品种多得几乎算不清;禁书一词成为“热字”流播国中。清代禁书的实况与特点,即使“简述”也得写厚厚的一本。有一点却是清晰显见的:清以前历代统治者的种种手段都被继承和发扬。有个数据值得注意:较大的文字狱,顺治在位17年,发生7次;康熙在位61年,12次;雍正在位17年,17次;乾隆在位60年,130余次。

  读史可知:禁书以及由之引发的“文字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悉为统治者政治目的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

根据王彬《禁书·文字狱》摘编、改写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秦始皇开中国古代禁书之先河,但他“仁义不施”,着眼于在肉体上消灭儒家学派,禁书收效甚微。

B.太子扶苏认为,如果在“天下初定”时就大张禁书令会引起社会动荡,因而提倡“诸生皆诵法孔子”。

C.朱元璋出身卑下,他当了皇帝后推行文化专制本意不在于治政,而是为掩盖自卑,所以更加凶残。

D.在封建社会,禁书与文字狱始终是历代君王为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和自身权威而采取的治政手段。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秦焚书坑儒封杀了学术自由,始自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亦当终结。

B.苏辙有意不解释禁书的内涵,证明他与当权者对“禁书”的理解存在分歧。

C.依两汉禁书情况推知,该时期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正统观念有较强的社会控制力。

D.康熙时期的文字狱相对较少,这与他了解和看重汉民族文化价值不无关系。

3.依据文意填空,为“禁书”下定义。

“禁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籍。”广义说,“禁书”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李斯处置六国书籍的作法及其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新新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八年级语文(S版) 题型:048

拓展与探究

古人读书不易

吴晗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装满了好几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韦是皮带子,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拴起来,才不致于乱。这种书是用绳子编起来的,所以叫做“编”。读得多了,把皮带都翻断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对一部书反复阅读,熟读精读的意思。一句话,这样贵重的书,普通人是读不起的。后来人们把书写在帛上,卷成一卷的,一部书又分作若干卷。帛也很贵,只有有钱人才抄得起。到了纸发明了,虽然便宜些,但是还得手抄,抄一部书很费事,抄很多部书就更麻烦了,一般人还是抄不起。用纸写的书,可以装订成册,册是象形文字。所以书又有“册”的名称。有了书,还得有人教,古代学校很少,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学。虽然有些私人讲学的,但也交学费,交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因为书贵,书少,一个学校的学生就不可能人人有书,只能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这样,学习的时间就要长一些,靠劳动才能生活的人们,读书便更不容易了。

  总之,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古代人读书,尤其要读很多书是困难的。也正因为这样,读书也有阶级的限制,官僚子弟读书容易,平民子弟读书困难,知识被垄断了,士排列在农、工、商之前,就是这个道理。

  到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成为商品,可以在书店里买到了,但是,还是有限制,穷人买不起书,更买不起很多书。穷人要读书,得想法借,得自己抄,这是很困难的。例如十四世纪时,书已经成万部地印出,各大城市都有书肆,但是穷人要读书,还是非常艰苦。明初有名的学者宋濂,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谈他自己读书的艰苦情况说: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学问,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还。大冷天,砚都结冰了,手指冻得弯不过来,还是赶着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错过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我,也才能读很多书。

  “到成年了,越发想多读书,可是没有好老师,只好赶到百多里外,找有名望的老先生请教,弓着身子,侧着耳朵,听他教诲。碰到他发脾气,我越发恭谨,不敢说一句话,等他高兴了,又再请教。我虽然听得不很明白,但到底还是学了一些知识。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大雪,雪深到几尺,脚皮都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一天吃两顿,穿件破棉袍,从不羡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从不觉得自己寒伧。因为求得知识是最快乐的事情,别的便不理会了。”

  宋濂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努力,攀登学问的高峰的。他在文章的后面,劝告当时的学生说:

  “你们现在在太学上学,国家供给伙食、衣服,不必挨饿受冻了。在大房子里念书,用不着奔走求师了。有司业、博士教你们,不会有问了不答、求而不理的事情了。要读的书都有了,不必像我那样向人借来抄写。有这样的条件,还学不好,要不是天资差,就是不像我那样专心、用功。这样好条件,还学不好,是说不过去的。”

  这一段话,我读了很动心。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宋濂所劝告的那些学生的时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要是不努力,学不好,我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1.从全文看,古人读书不易的因素有________

2.本文的主旨是(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出来)________

3.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请简要说明今人读书有哪些不易。(提示:结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来思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9.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把屈辱当做鞭子
    一个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3岁的他“改”了标题,写了一篇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文章。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师让他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说100遍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人。男孩委屈极了,他的委屈变成了愤怒的喷发,结果他被学校开除了。
    1977年,恢复高考,许多人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记忆不好,不擅长考试,成了“负状元”,名落孙山,当了一名工人。后来,他恋爱了,但女友的父母认为女儿必须嫁给一个知识分子,好出人头地。于是女友便离他而去。他又一次委屈极了,而且痛苦不堪,一周内瘦了10公斤!上天好像就是这样捉弄着他。那时他产生了一个“特农民”的想法,开始自嘲能找出一条不上大学也能让对方后悔的方法。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作文还不错,于是决定写作,写童话。未曾想,他写的童话孩子们很喜欢。他就不停地写呀写呀,这一写就是20年,写了1000万字的童话。他就是中国童话大王“皮皮鲁”之父郑渊洁。
    委屈的郑渊洁,为了排遣心中的愤懑,洗刷以往的屈辱,勇敢地拿起了笔,孜孜不倦,不屈不挠,终于用自己手中的笔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这也使人想起以前美国有一位毫无声望的年轻律师。一次,他为了一件重要的诉讼事件赶到芝加哥。当地几位著名的律师对他毫无欢迎的表示。他跑去拜访他们,也到处受人白眼。因为那些律师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轻、资格浅的人来往未免有失身份。然而,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而是从中受到警策,锐意进取、挑战自我。他说:“我从人们的白眼中,看出自己的学识经验实在还远不够用。我发现我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多着哩!”于是,他发奋努力,矢志不渝,果然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当上了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人处在逆境,会遭到挫折、贫穷以及世俗的磨难、压迫和围困。弱者会因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强者则愈挫愈勇,勇往直前。因此,如果你正处在逆境中,你不妨将你所受的屈辱与委屈看做是一根鞭子。只要你正确对待这根“鞭子”,它就会鞭策、激励着你,书写新的辉煌。
(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为了论述中心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请解释“把屈辱当做鞭子”一句中“鞭子”的含义。
(3)作者记叙两件事,都是最后才揭示人物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郑渊洁和亚伯拉罕•林肯两个人都是把屈辱当做鞭子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请你举出这样的一个事例来,用简洁的语言概述。(30字左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19题。(15分)

把屈辱当做鞭子

一个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3岁的他“改”了标题,写了一篇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文章。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师让他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说100遍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人。男孩委屈极了,他的委屈变成了愤怒的喷发,结果他被学校开除了

  1977年,恢复高考,许多人想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记忆不好,不擅长考试,成了“负状元”,名落孙山,当了一名工人。后来,他恋爱了,但女友的父母认为女儿必须嫁给一个知识分子,好出人头地。于是女友便离他而去。他又一次委屈极了,而且痛苦不堪,一周内瘦了10公斤!上天好像就是这样捉弄着他。那时他产生了一个“特农民”的想法,开始自嘲能找出一条不上大学也能让对方后悔的方法。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作文还不错,于是决定写作,写童话。未曾想,他写的童话孩子们很喜欢。他就不停地写呀写呀,这一写就是20年,写了1000万字的童话。他就是中国童话大王“皮皮鲁”之父郑渊洁。

  委屈的郑渊洁,为了排遣心中的愤懑,洗刷以往的屈辱,勇敢地拿起了笔,孜孜不倦,不屈不挠,终于用自己手中的笔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这也使人想起以前美国有一位毫无声望的年轻律师。一次,他为了一件重要的诉讼事件赶到芝加哥。当地几位著名的律师对他毫无欢迎的表示。他跑去拜访他们,也到处受人白眼。因为那些律师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轻、资格浅的人来往未免有失身份。然而,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而是从中受到警策,锐意进取、挑战自我。他说:“我从人们的白眼中,看出自己的学识经验实在还远不够用。我发现我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多着哩!”于是,他发奋努力,矢志不渝,果然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当上了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人处在逆境,会遭到挫折、贫穷以及世俗的磨难、压迫和围困。弱者会因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强者则愈挫愈勇,勇往直前。因此,如果你正处在逆境中,你不妨将你所受的屈辱与委屈看做是一根鞭子。只要你正确对待这根“鞭子”,它就会鞭策、激励着你,书写新的辉煌。

16、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为了论述中心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7、请解释“把屈辱当做鞭子”一句中“鞭子”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8、作者记叙两件事,都是最后才揭示人物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9、文中郑渊洁和亚伯拉罕·林肯两个人都是把屈辱当做鞭子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请你举出这样的一个事例来,用简洁的语言概述。(30字左右)(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古人读书不易

吴晗

  古代人读书很不容易,因为在印刷术和纸没有发明之前,一般人是读不起书的。书很贵重,得用手抄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一片竹简、木牍写不了多少字,几部书装满了好几车子。有人说“学富五车”,说是念的书超过五部车子装的简牍,其实用今天的眼光看,五个车子的书并不怎么多。孔子念书很用功,“韦编三绝”,韦是皮带子,竹简、木牍用皮带子拴起来,才不致于乱。这种书是用绳子编起来的,所以叫做“编”。读得多了,把皮带都翻断了三次,是形容他老人家非常用功,对一部书反复阅读,熟读精读的意思。一句话,这样贵重的书,普通人是读不起的。后来人们把书写在帛上,卷成一卷的,一部书又分作若干卷。帛也很贵,只有有钱人才抄得起。到了纸发明了,虽然便宜些,但是还得手抄,抄一部书很费事,抄很多部书就更麻烦了,一般人还是抄不起。用纸写的书,可以装订成册,册是象形文字。所以书又有“册”的名称。有了书,还得有人教,古代学校很少,只有贵族官僚子弟才能上学。虽然有些私人讲学的,但也交学费,交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因为书贵,书少,一个学校的学生就不可能人人有书,只能凭老师口授,自己笔记。这样,学习的时间就要长一些,靠劳动才能生活的人们,读书便更不容易了。

  总之,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古代人读书,尤其要读很多书是困难的。也正因为这样,读书也有阶级的限制,官僚子弟读书容易,平民子弟读书困难,知识被垄断了,士排列在农、工、商之前,就是这个道理。

  到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成为商品,可以在书店里买到了,但是,还是有限制,穷人买不起书,更买不起很多书。穷人要读书,得想法借,得自己抄,这是很困难的。例如十四世纪时,书已经成万部地印出,各大城市都有书肆,但是穷人要读书,还是非常艰苦。明初有名的学者宋濂,写了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谈他自己读书的艰苦情况说: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学问,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借,亲自抄写,约定日子还。大冷天,砚都结冰了,手指冻得弯不过来,还是赶着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错过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我,也才能读很多书。

  “到成年了,越发想多读书,可是没有好老师,只好赶到百多里外,找有名望的老先生请教,弓着身子,侧着耳朵,听他教诲。碰到他发脾气,我越发恭谨,不敢说一句话,等他高兴了,又再请教。我虽然听得不很明白,但到底还是学了一些知识。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大雪,雪深到几尺,脚皮都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一天吃两顿,穿件破棉袍,从不羡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从不觉得自己寒伧。因为求得知识是最快乐的事情,别的便不理会了。”

  宋濂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努力,攀登学问的高峰的。他在文章的后面,劝告当时的学生说:

  “你们现在在太学上学,国家供给伙食、衣服,不必挨饿受冻了。在大房子里念书,用不着奔走求师了。有司业、博士教你们,不会有问了不答、求而不理的事情了。要读的书都有了,不必像我那样向人借来抄写。有这样的条件,还学不好,要不是天资差,就是不像我那样专心、用功。这样好条件,还学不好,是说不过去的。”

  这一段话,我读了很动心。今天,我们学习的条件,比宋濂所劝告的那些学生的时代,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要是不努力,学不好,我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1)从全文看,古人读书不易的因素有________

(2)本文的主旨是(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出来)________

(3)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请简要说明今人读书有哪些不易。(提示:结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来思考)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