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答案解析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文明的演进史,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知识经济文明的演进史,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共生共融的演进史。

近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特点是以西方文明为主,中西文明不断冲击碰撞交融的历史。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必然战胜落后的农耕文明,客观上推动中国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1)请依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70年代的中西方社会

          西方

              中国

经济

工业革命产生并扩展,实现了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飞跃

政治

沉沦: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外交

被迫开放,部分主权丧失,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

到勾结

思想

自由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

科技

瓦特改良蒸汽机、达尔文进化论等

      

政治文明属于大的人类生活史的范畴,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本内涵。政治文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也以自身独特的面目体现着人类文明的水平。

材料一  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政权模式都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一种稳定性,但是主持或操作国家政权的政治主体则易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严重影响国家政治走向,甚至决定国家命运。

材料二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1941年冬,陕甘宁边区召开参议会,选出林伯渠、徐特立等18人为边区政府委员,其中共产党员七人,超过了“三三制”的规定。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经大会通过,以党外人士递补。1942年,边区又检查了各级政权,对不符合“三三制”规定的都加以纠正。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2)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和德国为例,说明国家主持或操作政权的政治主体如何严重影响了国家政治的走向?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治国思想、政府机构运转方面吸收了哪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并举例说明。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实现民主政治,中共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作了哪些有益探索?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代报人张季鸾(节选)

梁由之

张炽章,字季鸾,后以字行。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3岁时,少年张季鸾不幸丧父。母亲王氏是一位善良、坚强、有主见的女性,她一人独立承担起艰难的家计,令儿子外出游学。张季鸾先后在榆阳书院、宏道学堂就学,历经名师指导点拨,打下深厚扎实的古文和史地基础,成绩优异。1904年,张到省会西安应试,深受学台(教育厅长)沈卫器重,并与其侄沈钧儒及好友于右任等订交。若干年后,张季鸾、沈钧儒、于右任等都成为民国名人。

1905年,经沈卫保举,张季鸾被选中官费留学日本,因办理母丧及学习日语,次年才得以成行。东渡扶桑后,先入经纬学堂补习日语,不久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经济学。张季鸾业余主编陕籍留学生出版的《夏声》杂志,鼓吹排满革命,同时经常为国内报纸寄稿。

张在日本留学五年,好学深思,对日本的历史、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思潮、风俗人情,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的变化,都作了认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日文水平也相当之高。1911年春,张季鸾学成归国,应于右任之邀,出任辛女革命前后很有影响的上海报纸(民立报》编辑,正式开始报人生涯。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张季鸾及时向《民立报》拍发新闻电,报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大总统就职情况。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拍发新闻专电。

此后十余年,他辗转京沪办报,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辑,文名天下皆知。但当时政治黑暗、经济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新闻行业的外在环境甚为恶劣。以张季鸾之   大才,一腔热血,仍无充分施展身手的舞台,其间还曾两度从政,两番入狱。

两番入狱就不去细说了。无非是坚持报人的情操和良知,揭露了反动政府和无耻政客的疮疤。这分别是袁世凯和段祺瑞时期的事。

两度从政,一是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经于右任推介,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后随孙中山去职,为期很短。

另一次是在1925年,由时任河南军务督办的同乡好友胡景翼推荐,获任陇海铁路会办——这可是当时数得上的肥缺。结果,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拂袖而去。扬言:“不干这劳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诚如于右任后来作诗追念所云:“发愿终身作记者,春风吹动耐寒枝。”张季鸾随后去了天津,一时无固定工作,凭稿费维持生活,做了一段时间的中国第一代“自由撰稿人”。

1926年春,天津《大公报}停刊。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这三位都曾留学东瀛的老友风云际会,情投意合,决定接办下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确定由吴出资5万元,改组为“新记”《大公报》,于9月1日复刊。吴鼎昌任社长,只负责采购白报纸,不过问具体社务。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持编辑、言论工作。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总揽经营及人事大权。报社大政方针,三人商而后行;有分歧时,少数服从多数;各各不同时,以张季寓意见为准。为保持独立性,他们拒绝接受外股投资,估计情况最糟也不过将5万元钱赔光了事,为此明确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三位先生同心协力,各擅胜场,他们合作的决心、诚意、效率和成就令后人叹服、惭愧。

主客观各方面条件的契合,成就了百年中国最成功的报纸——“新记”《大公报》,以及它的灵魂——最杰出的报人张季鸾。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留学日本期间,张季鸾利用业余时间主编《夏声》杂志,可以说这为他的报人生涯奠定了基础。

B.作为一代报人,张季鸾在中国首开拍发新闻专电的先例,体现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对新闻的敏感。

C.作者运用了引用、对比等手法,通过人物对比来突出张季鸾的不凡,表达了对张季鸾的崇敬。

D.本文叙议结合,作者通过丰富的史实展现了张季鸾的曲折人生,在此基础上对张季鸾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2.文章写了沈卫、胡政之等人,对叙写张季鸾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你认为张季鸾成为“最杰出的报人”,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代报人张季鸾(节选)

梁由之

张炽章,字季鸾,后以字行。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3岁时,少年张季鸾不幸丧父。母亲王氏是一位善良、坚强、有主见的女性,她一人独立承担起艰难的家计,令儿子外出游学。张季鸾先后在榆阳书院、宏道学堂就学,历经名师指导点拨,打下深厚扎实的古文和史地基础,成绩优异。1904年,张到省会西安应试,深受学台(教育厅长)沈卫器重,并与其侄沈钧儒及好友于右任等订交。若干年后,张季鸾、沈钧儒、于右任等都成为民国名人。

1905年,经沈卫保举,张季鸾被选中官费留学日本,因办理母丧及学习日语,次年才得以成行。东渡扶桑后,先入经纬学堂补习日语,不久升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经济学。张季鸾业余主编陕籍留学生出版的《夏声》杂志,鼓吹排满革命,同时经常为国内报纸寄稿。

张在日本留学五年,好学深思,对日本的历史、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思潮、风俗人情,尤其是明治维新以后的变化,都作了认真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日文水平也相当之高。1911年春,张季鸾学成归国,应于右任之邀,出任辛女革命前后很有影响的上海报纸(民立报》编辑,正式开始报人生涯。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张季鸾及时向《民立报》拍发新闻电,报道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大总统就职情况。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拍发新闻专电。

此后十余年,他辗转京沪办报,历任多家报社总编辑,文名天下皆知。但当时政治黑暗、经济落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新闻行业的外在环境甚为恶劣。以张季鸾之   大才,一腔热血,仍无充分施展身手的舞台,其间还曾两度从政,两番入狱。

两番入狱就不去细说了。无非是坚持报人的情操和良知,揭露了反动政府和无耻政客的疮疤。这分别是袁世凯和段祺瑞时期的事。

两度从政,一是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经于右任推介,出任总统府秘书,参与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后随孙中山去职,为期很短。

另一次是在1925年,由时任河南军务督办的同乡好友胡景翼推荐,获任陇海铁路会办――这可是当时数得上的肥缺。结果,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拂袖而去。扬言:“不干这劳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诚如于右任后来作诗追念所云:“发愿终身作记者,春风吹动耐寒枝。”张季鸾随后去了天津,一时无固定工作,凭稿费维持生活,做了一段时间的中国第一代“自由撰稿人”。

1926年春,天津《大公报}停刊。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这三位都曾留学东瀛的老友风云际会,情投意合,决定接办下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确定由吴出资5万元,改组为“新记”《大公报》,于9月1日复刊。吴鼎昌任社长,只负责采购白报纸,不过问具体社务。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持编辑、言论工作。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总揽经营及人事大权。报社大政方针,三人商而后行;有分歧时,少数服从多数;各各不同时,以张季寓意见为准。为保持独立性,他们拒绝接受外股投资,估计情况最糟也不过将5万元钱赔光了事,为此明确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三位先生同心协力,各擅胜场,他们合作的决心、诚意、效率和成就令后人叹服、惭愧。

主客观各方面条件的契合,成就了百年中国最成功的报纸――“新记”《大公报》,以及它的灵魂――最杰出的报人张季鸾。

1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留学日本期间,张季鸾利用业余时间主编《夏声》杂志,可以说这为他的报人生涯奠定了基础。

B.作为一代报人,张季鸾在中国首开拍发新闻专电的先例,体现了他对时事的关注和对新闻的敏感。

C.作者运用了引用、对比等手法,通过人物对比来突出张季鸾的不凡,表达了对张季鸾的崇敬。

D.本文叙议结合,作者通过丰富的史实展现了张季鸾的曲折人生,在此基础上对张季鸾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16.文章写了沈卫、胡政之等人,对叙写张季鸾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认为张季鸾成为“最杰出的报人”,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