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有没有大学生兼职家教啊

有没有大学生兼职家教啊答案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论爱生命(12分)

周国平

①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②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③ 一种西方的哲学教导我们趋乐避苦。一种东方的宗教教导我们摆脱苦与乐的轮回。可是,真正热爱人生的人把痛苦和快乐一齐接受下来。

    ④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⑤生命享受和物欲是两回事。一方面,生命本身对于物质资料的需要是有限的,物欲决非生命本身带来的,而是社会刺激起来的。另一方面,生命享受的疆域无比宽广,相比之下,物欲的满足就太狭窄了。那些只把生命用来追求物质的人,实际上既怠慢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也剥夺了自己生命享受的广阔疆域。

     ⑥生命所需要的,无非空气、阳光、健康、营养、繁衍,千古如斯,古老而平凡。但是,骄傲的人啊,抛开你的虚荣心和野心吧,你就会知道,这些最简单的享受才是最醇美的。

     ⑦生命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和核心。个人建功创业,致富猎名,倘若结果不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究竟有何价值?人类齐家治国,争霸称雄,倘若结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究竟有何价值?

⑧生命原是人的最珍贵的价值。可是,在当今的时代,其他种种次要的价值取代生命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人们耗尽毕生精力追逐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从来不问一下这些东西是否使生命获得了真正的满足。

     ⑨在事物上有太多理性的堆积物:语词、概念、意见、评价等等。在生命上也有太多社会的堆积物: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天长日久,堆积物取代本体,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虚假的世界。

⑩在市声尘嚣之中,生命的声音已经久被遮蔽,无人理会。

     让我们都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向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内部倾听,听一听自己的生命在说什么,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有无爱的欲望,能否感受生的乐趣,归根到底是一个内在的生命力的问题。

     情欲是走向空灵的必由之路。本无情欲,只能空而不灵。

     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吸引。我设想,在一个绝对荒芜、没有生命的星球上,一个活人即使看见一只苍蝇,或一只老虎,也会发生亲切之感的。

12.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3. 怎样才能做到热爱生命呢?(2分)

作者认为:①要善待生命、敬畏生命;②                  ③                            

14.“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奇迹”句中加点的“这”分别指代什么?(2分)                                                                      

15. 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的阅读所得。(3分)

   【材料一】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孔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材料二】张锐1954年12月出生,省委党校在职大学学历。曾任青岛市地方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职,张锐利用担任青岛市地方税务局局长、市长助理、副市长等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多次接受青岛市某开发公司等6个单位以各种形式给予的财物折合人民币360余万元。此外,张锐还于1996年1月至1999年3月间贪污公款58万元,于2001年至2005年间挪用清算组资金6000万元。市中级法院一审以受贿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三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西省、新余一中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乘以3得8

赵新

我小时候很笨,7岁了还没有上学,不识字也不识数,当然更不会算账。村里人笑话我,说我是个傻二小。

有一天,我们村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铺,杂货铺就在我们家的斜对面,掌柜的是我本家赵泰爷爷,一个很斯文的白胡子老头。开张那天,他在大门上贴了一副鲜红的对联。我问赵泰爷爷这对子上写的什么,赵泰爷爷告诉我,上联是“有酒今日醉”,下联是“没钱你别来”。我问他这两句话啥意思,赵泰爷爷说,傻二小,这还不好说吗?回家问你爹赵清和去!

回到家里,我真把那副对联给爹念出来了,并问爹这是什么意思。

爹是一个40多岁的农民,满头黄尘,一脸汗水。爹想啊想,想啊想,终于在抽了一袋旱烟后说,他那副对子一是劝说和鼓动人们买他的东西;二是他做买卖不赊账。爹说赵泰这个人虽然识文断字,可是很小气,很抠,财迷脑瓜……

不久赵泰爷爷把横批贴了出来——概不赊欠!

我又把那横批的事跟爹说了,爹笑着说,二小,你这个爷爷把一枚钱看得比磨盘还重,你可别去买他的东西,小心他糊弄你,欺骗你!

我冲爹点了点头,好像很听话,但是我在心里想,你不给我钱,我去干什么?人家又不赊账!

那天我们家里来了客人,爹要点火做饭时,突然发现家里没了洋火(火柴),就交给我两毛钱,让我赶紧去买洋火。爹告诉我是2分钱1盒洋火,我们买3盒,剩下的钱1分也不能花 ,要如数拿回来。

进了赵泰爷爷的铺子时,那位白胡子老头正趴在柜台上噼里啪啦打算盘。他头戴一顶瓜皮帽,身穿一件蓝布长衫,鼻梁上架了一副老花镜,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有尊严。他把算盘推到一边,俯下身来摸着我的头说,二小,人家别的孩子都上学了,你为什么不上?我说,爹不让我上学,说我们掏不起书钱!他说,你爹糊涂!掏不起书钱不会借?他还让你当一辈子傻二小呀?他猛地把柜台一拍,短见,你爹真正是短见!

赵泰爷爷的脸红了,那把雪白的胡子也抖动起来。他坐下去歇息一阵,这才问我买什么,身上带了多少钱。他很仔细很认真地告诉我,他铺子里的洋火是2分钱1盒,你要3盒,用乘法算,2乘以3得8。他说,你身上带着两毛钱,用减法算,两毛减去8分,我应该再找给你1毛钱。

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

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他的良心呢?爹说,他可真会打算盘哪!1盒洋火2分钱,3盒应该是6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2乘以3得8啊?两毛钱减去6分钱应该1毛4分钱,他多收了咱们4分钱。4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

爹接着批评我,你真是个傻二小!你就不会算一算?木头啊!!

昏黄的油灯下,爹流泪了。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

我说,爹,那你找他去,让他把钱退回来!

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

第二天我就上学了,钱是爹借来的。我发现我不笨,老师教的字,我都会写;老师讲的话,我都能记住。

一天傍晚,赵泰爷爷穿着那件长衫到我家里来了。赵泰爷爷对爹说,赵清和,听说你让二小上学啦,真的吗?爹说,真的呀!没钱我们可以借,我们不能再受别人的欺负啦!赵泰爷爷笑了,这就好,这就好,你早该这么做……你忙吧,我走啦!爹说,三叔,你别夸奖我,我这可是被人逼的呀!

赵泰爷爷走了之后,爹突然在水碗底下发现了四分钱!爹的手突然一抖,碰洒了那碗还在冒着热气的水……

爹是在30多年之后去世的,那时候我在报社做记者。临终前爹对我说,二小,你还记得你赵泰爷爷吗?那个白胡子老头,在咱们村开杂货铺子的?我说,记得,记得很清楚呢!

爹说,喝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他呀!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你一定要到他的坟头上磕三个头去。人家为了谁呢?

爹走了,那是个秋天,一个高粱红了、谷子黄了的日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文章的大量笔墨都在刻画我爹的形象,“爹“贫穷、淳朴、本分、老实又有点狭隘,因为在困难时期,赵秦爷爷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族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我被赵秦爷爷骗去4分钱,爹一怒之下才送我上学。

B.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赵泰的爱财、“骗财”到后来真相大白以及父亲的愤怒、感激等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C.“他的泪水掉下来,砸得桌面啪啪响”,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表现了“爹”对于赵泰不看同宗、贪图小利的痛心。

D.本文多处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使情节真实可信。

E.小说写到赵泰穿着“长衫”,比学校的老师还显得有文化,表现了赵泰盛气凌人的姿态,婉转地表达了对赵泰的讽刺。

2.小说主要塑造了赵泰爷爷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3.“那天晚上,爹好一阵激动,好一番感慨,好一番叹息!”请结合文意说说“爹”激动什么?感慨什么?叹息什么?(6分))

4.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结尾的作用。

【答案】

5.(1) B 得3分,A得2分,D 得1分。

6.①重利。小店的对联以及爹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②重义。赵泰故意多收4分钱忍受可能遭来的委屈,等爹明白送我上学的重要性后又偷偷把钱还回。③有远见卓识的小商人。贫穷落后的时代,赵泰故意多收4分钱,以此逼着“爹”送我上学,从而改变了我的命运 。(每点2分,共6分)

7.①爹激动是因在困难时期,赵泰爷爷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族光天化日之下欺负我们。我被赵泰爷爷骗去4分钱。②感慨的是赵泰爷爷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竟然可以用2乘以3得8来欺骗不识数的“我”。③叹息的是不识数没文化终将被人欺侮。(每点2分,共6分)

8.①交待了“我”爹去世时的自然环境;②也暗示了小说的结局,读书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暗示父亲的愿望实现了,放心地离开了人世;③衬托了赵秦的智慧与远见,进一步突显了人物有文化、有见识的形象特点;④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贫穷愚昧被富足文明代替,揭示了作品主题。(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掌握,需要结合原文加以归纳概括,得出答案。C原文不仅有对赵泰的痛恨,还有对于儿子不识数受欺负、家里穷没办法供孩子读书的痛心。比喻错误。D心理描写不明显。E并没有表达出对赵泰的讽刺。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要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从人物言行举止、心理刻画、客观叙述等加以概括即可。本题从文本中有关叙写中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注意结合文中“小店的对联以及爹对他的评价”、“赵泰故意多收4分钱借此刺激”爹”,让其觉醒、逼着“爹”送我上学等句子加以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此题可从文中有关语句中概括出答案:“爹先是批评赵泰爷爷,这个赵泰,想钱想疯了吧?不顾仁义道德,不看同宗同家,”、“他可真会打算盘哪!1盒洋火2分钱,3盒应该是6分钱,从哪里跑出来的2乘以3得8啊?两毛钱减去6分钱应该1毛4分钱,他多收了咱们4分钱。4分钱是个小数吗?两盒洋火呀!”、“爹说,他是我的长辈,我怎么去找他呀?他财迷脑瓜,他会耍手段,他要是不认账呢?撕破了脸面,吵闹起来,岂不让人笑话?罢罢罢,忍了吧,和为贵。你明天上学去吧,爹给你借钱去!”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本题可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概括。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型】现代文阅读
【适用】一般
【标题】2014-2015学年江西省吉安县中、新余一中高二上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皮尔洛:我不想躺在你的钱上睡觉

看看这位“富二代”,是否让很多中国的“富二代”汗颜呢?

2012年夏日,欧洲杯的热潮席卷全球,意大利与西班牙的巅峰对决,更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意大利队凭借皮尔洛精确如导弹的传球,先拔头筹,最终与世界足坛霸主西班牙握手言和。赛后,意大利媒体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评价:“永远都是皮尔洛。”而西班牙媒体也不无嫉妒地说:“皮尔洛是绿茵场上的达·芬奇。”

相较于足球运动员大多出生贫寒,皮尔洛是个另类。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富豪家庭,父亲是钢铁大亨,家族企业涉足50多个国家。在很多人眼里,他这辈子只要守住家业即可,根本不需要什么奋斗。然而,当他接触到足球以后,突然觉得,跟绿茵场相比,钢铁经营之类的事情简直索然无味。从此,他的梦想是成为职业球员。父亲骂他没出息,说:“我可以买下一家足球俱乐部给你经营。”他却说:“如果我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走上足球的道路。

离开了豪门的生活,他开始独自在风雨中闯荡。众所周知,意大利足球以坚固的防守著称于世,因此在意大利足坛,防守的理念根深蒂固,无论教练还是球员,都不敢越战术纪律的雷池一步。防守能力出众的球员,尤其容易出人头地。而皮尔洛,天生就流淌着进攻的血液,更热衷于在球场上穿针引线,随时给对手致命一击。教练找他谈话:“你如果继续这样,我不得不放弃你。其实以你的资质,只要严格按照球队的要求踢,打上主力并不难,打上主力,你的薪水将会高很多……”他固执地说:“我是因为热爱才开始足球生涯的,或许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不能违背内心的声音。”

他不想“被”成功,这注定了他一直被安排在冷板凳上,一度被排挤为边缘人物。在事业的低潮期,他却收获了爱情,21岁那年,与相爱多年的恋人结了婚。一有空便回家与妻子团聚。这种深居简出的生活,让所有人都忘记了,他其实有着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

两年后,他被租借到小球会布雷西亚。这是一种放逐,却让他遇到生命中的贵人——罗伯特·巴乔。巴乔是一代意大利人心中的偶像,也是意大利足球辉煌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探讨意大利足球的未来,皮尔洛说:“世界足坛发展到今天,意大利足球光靠铜墙铁壁的防守显然不够了,如果在铜墙铁壁之中装上一把匕首,才会有所作为。”巴乔深表同感,并鼓励他:“你就是那把匕首。”皮尔洛神色黯然,“可是我的足球思想始终不被主流理念所接受。”巴乔坚定地说:“会有懂的人发现你的。”在巴乔的指点下,皮尔洛迅速成熟,在联赛中一次次上演惊艳的表现,连意大利人自己都怀疑:“我们也能踢出这么美妙的足球?”

2001年,绿茵豪门AC米兰向皮尔洛伸出了橄榄枝。AC米兰的主教练安切洛蒂是位战术大师,独具慧眼,认为皮尔洛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决定委以重任。2006年夏天,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杯盛宴上,皮尔洛在点球大战中一蹴而就,最终帮助球队登顶,赢得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意大利媒体赞誉道:“皮尔洛离开了豪门家族,却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豪门。”如今,皮尔洛宝刀未老,在2012年欧洲杯上,继续大放异彩,带领意大利队披荆斩棘。

一代足坛巨星皮尔洛,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皮尔洛出身豪门,却拥有足球梦想,他认为“如果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的”,他看不上父亲的钱。

面对教练提出的做主力、加薪水的诱惑,皮尔洛不改初衷,体现了他蔑视名利、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巴乔认为意大利足球光靠铜墙铁壁的防守显然不够了,如果在铜墙铁壁之中装上一把匕首,才会有所作为,而皮尔洛就是这把匕首,并单独对皮尔洛进行训练。

D.AC米兰的主教练安切洛蒂是位战术大师,独具慧眼,可以说,他是发掘皮尔洛的伯乐,他认为皮尔洛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并委以重任。

E.皮尔洛的成功给当今依靠父辈财富不思进取的“富二代”一个很好的成功示例:追求梦想,不懈奋斗,就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个人价值的认同。

14.如何理解“皮尔洛离开了豪门家族,却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豪门”这句话?(6分)

15.文中说,皮尔洛“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另类的方式有哪些?(6分)

16.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会永远是坦途。当我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时,你是选择想向现实妥协还是坚持梦想?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15分)

你有什么资格说尊严     赵守玉

⑴     直到18岁那年,我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尊严。

⑵     我出生在农村,家庭条件很不好,母亲在我考上大学前一年去世了。

⑶大学第一年学费总算对付过去了,第二年快开学时,父亲东奔西跑十多天,也没有借到几个钱。最后,父亲长叹一声,对我说:“现在只有去求张云田这一条道儿了。”

⑷张云田是我们那儿远近闻名的首富,几个月前才搬到我们村,虽然和父亲也算熟络,彼此间却从来没有办过任何事儿。而且大家都说张云田非常有性格,行为处事与常人有些不同。

⑸不到一炷香的功夫,父亲低着头回来了:“孩子,他叫你亲自去见他。”“爹,你告诉我,他到底说了啥?”

⑹父亲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淌了下来:“孩子,张云田跟我说:‘你那么大岁数了,把钱借给你要是你死了呢,我这钱向谁要去?’我说我把家里的房子抵押给他,他又说:‘你那两间破房子,还不如我的仓房值钱呢!’我一再求他,他最后才同意见见你,根据你的情况再决定是不是要借给我们钱。”

⑺“这个混蛋!”我浑身的血一下子全冲到了头顶,狠狠的一拳砸在了桌子上,“有钱你就牛呀?有钱人就可以不顾穷人的尊严吗?我这就找他算账去!这个大学我宁可不上了!”

⑻“啪!”父亲狠狠地给我了一耳光,“不上了?这也是你说的话?你妈死的时候闭不上眼是为了啥?爹省吃俭用又是为了啥?只要你有出息,爹不要什么尊严!你立马给我去张云田家,好好跟人说,必须把钱借来,你必须给我念完大学!

⑼看着从来没有这么愤怒过的父亲,眼泪顺着我的腮边淌了下来,最后我还是硬着头皮怀着满心的愤恨去了张家。

⑽一进张家,我强忍着愤怒,向张云田问好后坐在了椅子上。

⑾张云田看看我说:“我的那些话你应该知道了,能看出来,是你爹逼着你来的。可怎么才能让我把钱借给你呢?就凭你是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可是多如牛毛啊,还不如我养的奶牛值钱呢!”

⑿我“腾”地站了起来:“你说话放尊重一点。我穷,不假,可我也有尊严!你再多的钱,我不借!”我说完拉着刚进门的父亲就往外走。

⒀“啪!”张云田狠狠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你给我站住!尊严,你有什么尊严?你多大了?你19了,不是小孩儿了。你爹多大岁数了?六十多了,身体又不好,可是为了你,他吃糠咽菜,还像牛一样干活儿,是拿命给你挣钱!可你呢?你体谅你爹吗?他起早贪黑四处求人,他听过多少难听的话,受过多少受不了的气,他就没有尊严?”

⒁我和父亲全愣在了那儿。

⒂张云田眼里含着泪继续说:“要说有尊严,你爹才是最有尊严的人。他虽然穷,可他穷是因为给你妈治病,为了家人过上好日子,为了供你上大学。他是爷们儿,他的所做所为让人尊敬。我告诉你,人,只有对自己对生活负责,才有尊严!”张云田说着一把拉住父亲的手,“老哥,我刚才的做法都是为了让他来,让他真正体谅父亲,让他明白他必须要自立。我为刚才的话向你道歉。钱我借给你们,他大学四年需要多少钱我就借多少,实在还不上我就不要了。你们父子俩让我想起了我爹和我,当年我们家的处境和你们现在差不多,当时也是别人帮了我们。”

⒃后来,在张云田的帮助下,我读完了大学。大学期间,我做了许多兼职,最后已经能够完全养活自己,因为张云田的那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生命中:人,只有对生活和自己负责,才有尊严。

⒓.根据文章内容,把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2分)

父亲向张云田借钱,张云田要求“我”见他

           ,父亲教训“我” 

张云田嘲笑“我”, “我”受辱拉父亲离开

          ,“我”真正理解张云田

⒔根据括号中的问题,品读下列句子。(4分)

(1)“这个混蛋!”我浑身的血一下子全到了头顶,狠狠的一拳砸在了桌子上。(该句中的“冲”能否换成“流”,为什么?)

(2)你立马给我去张云田家,好好跟人说,必须把钱借来,你必须给我念完大学!(加点的两个“必须”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⒕第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张云田的形象。(2分)

⒗文中“我”、父亲、张云田三人对尊严的理解各不相同,请结合选文说说什么是真正的尊严。(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江苏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爸爸,醒来

  (1)他有个“问题”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时不时地打电话给他,让他把孩子领回去,因为这孩子不是推倒了其他小朋友,就是摔破了教室里的玩具。
  (2)他总是赶到幼儿园,当着面打孩子,向老师求情,让他能留下来。孩子只有在这个时候是安分的,眼里噙着泪花,盯着父亲看。
  (3)他是个单亲父亲,在孩子两岁时,他妻子就承受不了这个清贫的家庭走了。他把孩子送到农村老家,让父母照看,3年后,双亲相继过世,孩子又回到他打工的城市。
  (4)两年后,孩子上小学了。他仍然是一个“问题”学生,班主任一次次让他到学校来,指着作业本上的“红×”,让他有时间辅导一下孩子作业。然后诉说孩子的不守纪律、贪玩和不服管教。每次他到学校来,孩子总是不出声,低着头,眼眶红红的,想哭。
  (5)他就想打孩子,但所有老师都拦着他,说“这样不可以”。班主任说:“你要打,那就回家打。”孩子听了,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6)于是,他辞去原先的工作,找了一份物流公司里的搬运工作,工资只有1000多元,每天下午5点上班,凌晨两三点下班。但是这份工作是适合他的,因为早晨可以送孩子去学校,傍晚又可以接送孩子回家。
  (7)他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4个小时,早晨6点多起床为孩子做好早餐,送孩子到学校后,他会去做一份踩三轮的兼职,踩到下午两点多交班,可以赚20多元,如果是雨天,可以赚到四五十元。
  (8)他是一台工作的机器,每天高负荷地运转着。他虽然年仅40,但看上去就像一个50多岁的小老头,形容枯槁,面有菜色。
  (8)老师还是经常打电话来,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他已疲惫至极,根本没有多余的心思去管教他。
  (9)他还是那样忙,他还是那样累。
  (10)每天早晨,他总是无法醒来,让三轮车的主人干等着。如此两三遭,三轮车主人把这份活让给了别人。他非常可惜,四处再找这样的工作,在熟人的介绍下,终于有一辆三轮车的主人愿意把车租给他,但上缴的租费很高,半天踩下来,最多只能赚30多元。
  (11)他买了闹钟,放在枕头边。但每天三四小时的睡眠,他睡得非常沉,闹钟也惊醒不了他。
  (12)有一天早晨,他觉得有人在推他,睁开眼,蒙蒙看到孩子脸上挂着泪,在喊:“爸爸,醒来;爸爸,醒来。”
  (13)他“忽”地从床上坐起,看看时间已是早晨8点多了,孩子已错过了上学的时间。
  (140孩子说:“爸爸,我推了你10多分钟,你总是不肯醒,我好怕啊,要是你醒不过来了,我可怎么办?”
  (15)孩子放声大哭。
  (16)他这10年,受尽苦难,从来没有掉过泪。但当孩子说完这句话,他哭了,哭得一塌糊涂。
  (17)那天,他陪着孩子去了学校,找到了老校长。他希望校长不要因为孩子迟到罚班级的分数。
  (18)老校长听完他的故事,一直呆坐在那里。最后,他从口袋里拿出手绢,擦着眼眶,说:“你们放心,我不会扣孩子班级的分数。”
  (19)一个星期后,他成了孩子学校的校工,食堂后面的一间杂物房成为他们的家。他和孩子非常开心,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20)老校长说,一个心里装着爱的父亲,一个心里同样也装着爱的孩子,值得所有人尊重。一个得到“尊重”的心灵,必然有所回馈。这段话是在全校教务大会上说的,老校长说得非常动情。
1、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写到孩子的“哭”,请分别简述出下面两个句子中孩子“哭”的含义。
①(第(5)段中)班主任说:“你要打,那就回家打。”孩子一听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15)段中)孩子放声大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6)段写道:“他这10年,受尽苦难,从来没有掉过泪。但当孩子说完这句话,他哭了,哭得一塌糊涂。”请你用第一人称描述出“他”(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吴晓玲:学者的脾气
    ①吴先生以研究小说戏曲而著名,这里头离不开语言,所以他也是一位造诣极高的语言学家。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他亲自讲给我听的一件事。那时某年中国书店办书市,我去观书时,恰遇吴先生在店堂的沙发上与店员闲聊,吴先生招呼我过去,问了两句家常,又开始说起旧人旧事。讲到罗常培先生,他说,有年罗常培(语言学家、社科院语言所所长)把我们这些当年的弟子聚到一块儿,聊起来说,这些个学生中谁得了他什么什么(指继承了他哪个方面的学术。罗常培是语言学大师,有多方面学术造诣).张三得了他这个,李四得了他那个,王五马六又得了他什么,最后拿手一指我,‘吴晓铃得了我这个脾气!’原来罗先生和吴先生都是很有脾气的学者。
   ②吴先生为人率直,锋芒毕露,绝不修饰遮掩,学界人所共知,文风亦是如此。如他在《燕都》杂志上作文介绍他所收藏的手抄本《石涛见闻录》一书,文中的最后一段写道:”我的聚书,除了本门业务以外,遇到一些有用、有趣的小品也兼容并蓄,但是不讲版本,箧中所藏既不佞宋,也不尊元,都是些考藏家所不屑一顾者。然而敝帚自珍,时或想到辑为一部小丛书尽收之以公诸嗜痂者流。可是,我未请得准许出版执照,擅自印行则有干禁令;交付出版单位,又怕叫我”赞助”,或交给我若干部自行叫卖。万般无奈,只好写写这样不痛不痒的短文,捞几文副食补助,其可也。
   ③有一回,某红学家要开什么发布会,宣称掌握了新证据,有了新发现。吴晓玲对此人很看不上,认为他做学问不踏实,又一味狂妄自大,决定去教训教训他,因为吴晓玲手里有证据,是外人没见过的古代文献,具有不可动摇的说服力。他头去的前两天和祖父在外边吃饭,吃完饭在我家门道里与祖父说起此事,说”过两天我去的时候要‘内穿铠甲,外罩锦袍’(《甘露寺》里面的一段戏词)”,吴晓玲照京剧念白说完这八个字,还走了两步,做了个身段儿,哈哈大笑起来。
   ④吴先生脾气有些大,然而在学问上却很谦和。记得”文革”结束不久,大概是原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在一个礼堂里请祖父给中学语文教师讲古汉语,那日去的人有近千之多,吴先生也去了,坐在下面。祖父一句:”我已十三年没上讲台了。”先赢得一片暴风雨般的掌声。随后主持人说:”台下还有语言学家吴晓玲先生,我们请他上来坐。”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吴先生走到台上,涨红了脸,两手抱拳,连连向台下作揖,随后坐在祖父旁边。又有一日,他来家闲谈,祖父与他谈起”腌臜”两字,并引证《红楼梦》.谁知第二天一早祖父还未起,吴先生即登门,并携来他所藏的海内孤本《红楼梦》脂批本之一,证明祖父所言不虚,使祖父大为感动。
  ⑤吴先生也是将作学问视为第一的人。某日,他打电话给祖父,说:”我得向您讨教,我要查条资料,……记得在《淮南子》里头,可我把《淮南子》从头到尾翻了两遍,就是没有。您知道出处吗?”后来祖父帮他查出来,他高兴极了,连声道谢。他还常常嘱咐我,一定要把祖父的学问继承下来,这可是绝学。我有位朋友,其祖父是著名历史学家,因家世关系也认识吴先生。有次吴先生问他现状,他说他在街道办事处搞三产。吴先生听后不以为然,说:”你可要归队啊!”不过我们二人都没能继承家学。我后来转向文字,他至今依然经商,都辜负了吴先生的嘱托。
   ⑥我最后一次见到吴先生是在一个夏天。那年,非常热,吴先生上身赤膊,直冲我说对不起。当时他身体已很坏,非常消瘦,但手中依然夹着烟卷儿,烟灰缸是个长满绿锈的青铜小鼎,不知是否商鼎周彝,因他喜欢收藏文物。他坐在一个精致的红木大理石心的小凳上,说夏天坐这个凉快。他依然健谈,谈笑风生。先是问我祖父的遗著未出版的还有多少,他要为我联系出版社。然后谈起他藏着一个有黄侃和他父亲黄云鹄二人墨札的手卷,曾请我祖父做过跋。又谈起他前两年访问印度的见闻以及他早年在印度求学的经历,最后谈到侯宝林,言语间对侯先生流露出十分深厚的感情。
   ⑦不过他似乎还是”爱管事儿”。我们聊天时,他女儿坐在客厅另一头看电视剧《渴望》.声音不大,也未对我们有影响,可他忽然间冲女儿颇不耐烦地说:”关了!破《渴望》,有什么可看的!”女儿很不高兴,嘟囔了几句,但还是关了电视,起身离开。他依然谈兴不减,大讲在美国讲学的经历。
   ⑧未久,听到吴先生下世的消息。之前有人去看他,他病已沉重,对来人说:”这回我可要交待了!”不久,女儿回来,为他买了想吃的东西,来人一看,卤煮火烧。听至此,我心中一阵感慨,祖父临终前不久,我也去买过他想吃的东西,豆汁焦圈。
原载:《 光明日报 》有删改( 2012年04月13日 15 版)作者:陆 昕
【相关链接】:
   吴晓铃(1914--1995),辽宁绥中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神学院、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晓铃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在该校开设本科学生的”中国古典小说”和研究生院的”《金瓶梅》研究”等课程。 吴晓铃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并精通梵文,致力于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主要著作有:《西厢记》校注本、《关汉卿戏曲集》、《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话本选》(合编)、《西谛题跋》(七卷)、《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郝寿臣脸谱集》等。译著有:梵文剧本《小泥车》、《龙喜记》等。参与编写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古本戏曲丛刊》等。曾先后获法国巴黎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和印度国际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称号。 1995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DB
A.吴先生研究小说戏曲,在语言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但是脾气不好,把我们这些当年的弟子聚到一块儿,聊起来说,这些个学生中谁得了他什么什么。
B.吴先生文风锋芒毕露,绝不修饰遮掩,某红学家要开什么发布会,宣称掌握了新证据,有了新发现。吴晓玲认为他做学问不踏实,又一味狂妄自大,决定去教训教训他。
C.我对吴晓铃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平民作风,比较随意,容易接近,还很豪爽。常受先生教导,对他的为人和学问有更深的了解。而且经常聆听教导,受益匪浅,至今常念念于心,在文学方面有较大成就。
D.吴晓铃精通梵文,致力于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小说戏曲研究,还在大学开设了“中国古典小说”等课程,著作有很多。
E.文章从多方面叙述了吴晓玲先生的种种轶事,客观全面的反映了吴晓玲先生是一位性格极其温和、治学极其严谨,整天埋首于书本之中,很少与人交流,连自己的女儿也是难得说句话的学者。
(2)第①段“所以他也是一位造诣极高的语言学家。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他亲自讲给我听的一件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材料,概括吴晓玲先生的形象特点。
(4)为什么说吴晓铃是现代文学领域里的一位著名学者?请结合材料分析,他的成就给你有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吴晓玲:学者的脾气
    ①吴先生以研究小说戏曲而著名,这里头离不开语言,所以他也是一位造诣极高的语言学家。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他亲自讲给我听的一件事。那时某年中国书店办书市,我去观书时,恰遇吴先生在店堂的沙发上与店员闲聊,吴先生招呼我过去,问了两句家常,又开始说起旧人旧事。讲到罗常培先生,他说,有年罗常培(语言学家、社科院语言所所长)把我们这些当年的弟子聚到一块儿,聊起来说,这些个学生中谁得了他什么什么(指继承了他哪个方面的学术。罗常培是语言学大师,有多方面学术造诣).张三得了他这个,李四得了他那个,王五马六又得了他什么,最后拿手一指我,‘吴晓铃得了我这个脾气!’原来罗先生和吴先生都是很有脾气的学者。
   ②吴先生为人率直,锋芒毕露,绝不修饰遮掩,学界人所共知,文风亦是如此。如他在《燕都》杂志上作文介绍他所收藏的手抄本《石涛见闻录》一书,文中的最后一段写道:”我的聚书,除了本门业务以外,遇到一些有用、有趣的小品也兼容并蓄,但是不讲版本,箧中所藏既不佞宋,也不尊元,都是些考藏家所不屑一顾者。然而敝帚自珍,时或想到辑为一部小丛书尽收之以公诸嗜痂者流。可是,我未请得准许出版执照,擅自印行则有干禁令;交付出版单位,又怕叫我”赞助”,或交给我若干部自行叫卖。万般无奈,只好写写这样不痛不痒的短文,捞几文副食补助,其可也。
   ③有一回,某红学家要开什么发布会,宣称掌握了新证据,有了新发现。吴晓玲对此人很看不上,认为他做学问不踏实,又一味狂妄自大,决定去教训教训他,因为吴晓玲手里有证据,是外人没见过的古代文献,具有不可动摇的说服力。他头去的前两天和祖父在外边吃饭,吃完饭在我家门道里与祖父说起此事,说”过两天我去的时候要‘内穿铠甲,外罩锦袍’(《甘露寺》里面的一段戏词)”,吴晓玲照京剧念白说完这八个字,还走了两步,做了个身段儿,哈哈大笑起来。
   ④吴先生脾气有些大,然而在学问上却很谦和。记得”文革”结束不久,大概是原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在一个礼堂里请祖父给中学语文教师讲古汉语,那日去的人有近千之多,吴先生也去了,坐在下面。祖父一句:”我已十三年没上讲台了。”先赢得一片暴风雨般的掌声。随后主持人说:”台下还有语言学家吴晓玲先生,我们请他上来坐。”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吴先生走到台上,涨红了脸,两手抱拳,连连向台下作揖,随后坐在祖父旁边。又有一日,他来家闲谈,祖父与他谈起”腌臜”两字,并引证《红楼梦》.谁知第二天一早祖父还未起,吴先生即登门,并携来他所藏的海内孤本《红楼梦》脂批本之一,证明祖父所言不虚,使祖父大为感动。
  ⑤吴先生也是将作学问视为第一的人。某日,他打电话给祖父,说:”我得向您讨教,我要查条资料,……记得在《淮南子》里头,可我把《淮南子》从头到尾翻了两遍,就是没有。您知道出处吗?”后来祖父帮他查出来,他高兴极了,连声道谢。他还常常嘱咐我,一定要把祖父的学问继承下来,这可是绝学。我有位朋友,其祖父是著名历史学家,因家世关系也认识吴先生。有次吴先生问他现状,他说他在街道办事处搞三产。吴先生听后不以为然,说:”你可要归队啊!”不过我们二人都没能继承家学。我后来转向文字,他至今依然经商,都辜负了吴先生的嘱托。
   ⑥我最后一次见到吴先生是在一个夏天。那年,非常热,吴先生上身赤膊,直冲我说对不起。当时他身体已很坏,非常消瘦,但手中依然夹着烟卷儿,烟灰缸是个长满绿锈的青铜小鼎,不知是否商鼎周彝,因他喜欢收藏文物。他坐在一个精致的红木大理石心的小凳上,说夏天坐这个凉快。他依然健谈,谈笑风生。先是问我祖父的遗著未出版的还有多少,他要为我联系出版社。然后谈起他藏着一个有黄侃和他父亲黄云鹄二人墨札的手卷,曾请我祖父做过跋。又谈起他前两年访问印度的见闻以及他早年在印度求学的经历,最后谈到侯宝林,言语间对侯先生流露出十分深厚的感情。
   ⑦不过他似乎还是”爱管事儿”。我们聊天时,他女儿坐在客厅另一头看电视剧《渴望》.声音不大,也未对我们有影响,可他忽然间冲女儿颇不耐烦地说:”关了!破《渴望》,有什么可看的!”女儿很不高兴,嘟囔了几句,但还是关了电视,起身离开。他依然谈兴不减,大讲在美国讲学的经历。
   ⑧未久,听到吴先生下世的消息。之前有人去看他,他病已沉重,对来人说:”这回我可要交待了!”不久,女儿回来,为他买了想吃的东西,来人一看,卤煮火烧。听至此,我心中一阵感慨,祖父临终前不久,我也去买过他想吃的东西,豆汁焦圈。
原载:《 光明日报 》有删改( 2012年04月13日 15 版)作者:陆 昕
【相关链接】:
   吴晓铃(1914--1995),辽宁绥中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神学院、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晓铃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在该校开设本科学生的”中国古典小说”和研究生院的”《金瓶梅》研究”等课程。 吴晓铃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并精通梵文,致力于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主要著作有:《西厢记》校注本、《关汉卿戏曲集》、《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话本选》(合编)、《西谛题跋》(七卷)、《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郝寿臣脸谱集》等。译著有:梵文剧本《小泥车》、《龙喜记》等。参与编写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古本戏曲丛刊》等。曾先后获法国巴黎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和印度国际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称号。 1995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DB
A.吴先生研究小说戏曲,在语言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但是脾气不好,把我们这些当年的弟子聚到一块儿,聊起来说,这些个学生中谁得了他什么什么。
B.吴先生文风锋芒毕露,绝不修饰遮掩,某红学家要开什么发布会,宣称掌握了新证据,有了新发现。吴晓玲认为他做学问不踏实,又一味狂妄自大,决定去教训教训他。
C.我对吴晓铃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平民作风,比较随意,容易接近,还很豪爽。常受先生教导,对他的为人和学问有更深的了解。而且经常聆听教导,受益匪浅,至今常念念于心,在文学方面有较大成就。
D.吴晓铃精通梵文,致力于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小说戏曲研究,还在大学开设了“中国古典小说”等课程,著作有很多。
E.文章从多方面叙述了吴晓玲先生的种种轶事,客观全面的反映了吴晓玲先生是一位性格极其温和、治学极其严谨,整天埋首于书本之中,很少与人交流,连自己的女儿也是难得说句话的学者。
(2)第①段“所以他也是一位造诣极高的语言学家。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他亲自讲给我听的一件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材料,概括吴晓玲先生的形象特点。
(4)为什么说吴晓铃是现代文学领域里的一位著名学者?请结合材料分析,他的成就给你有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魅力外交家  人生好榜样
    2008年4月底,外交学院院长,学校的师生自发送给他一本荣誉证书。上面写的是:魅力外交家,人生好榜样,我们的好院长。
    对于“魅力”一词,吴建民的通俗理解是:老百姓对你有好感。“我搞了一辈子外交,跟很多人打过交道,有的人长相并不怎么样,但讲出的话有意思,有思想,值得你思考,你就会对这样的人有好感。”
    吴建民觉得人活在世界上总要跟人打交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跟人打交道是一门学问。在任外交学院院长期间,他开的一门课就是交流学。于右任说过两句话:“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吴建民非常欣赏,并以之为“交流”准则。
    “我们要讲真话,讲假话的人是不会有魅力的啊!”吴建民坐在外交公寓的办公室里对本刊记者说。他不喜欢外交官的“面纱”,他更愿意大家看到“真面目”。早在2003年7月,他在结束中国驻法国大使任职的报告上就提出一条建议:要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在已经卸任的驻外大使中,很难找出像他这么活跃的人,在许多媒体和公共场合出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吴建民的外交经历让许多有外交官梦想的人羡慕。
    自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从1965年到1971年,吴建民给周恩来总理做法语翻译,这给他的外交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总理给我的影响很大。在这段时间,我看到他很多做法,比如大小国一律平等,无论多小的国家,都很尊重,一丝不苟。这种尊重让别人感觉是真心的,不是做出来的。”1970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刚果的外宾,从晚上11点一直谈到早上5点,吴建民连续翻译了6个小时,连厕所都没上。这让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年轻时就给周恩来总理当过翻译的吴建民,深得周总理的言传身教。过去周总理常说“外交无小事”,每每在大节和细节上都尽善尽美,以君子之风、大国之风、政治家之风卓然立世,在国际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声望。吴建民以周总理为楷模,几十年如一日地锻造着自己,如今钢铁早已炼成,他早已跻身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家行列。通过儒雅的个人魅力,他在各国政要间交了许多朋友,利用这些优势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他最耀眼的外交经历是9年的驻外大使生涯。他做过中国驻荷兰大使、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驻法国大使。“9年驻外大使的经历让我逐渐学会如何做一个高级外交官。”
    卸任驻法大使之后,他在外交学院做了5年院长。他对学生培养很重视,注重强化外交学院的教学质量,提高国际声誉。在担任院长期间,他亲自参与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用书的制定,培养出了一代中国外交人,许多都已经进入外交部并担任了关键职位。
    吴建民还身兼两个政要级别的职务:连任两届的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2003年,刚卸任的国展局前主席诺盖斯说:吴建民是一位“有智慧、有远见、知识渊博的优秀外交官”,他接掌主席职位后,将会给国展事业带来新的推动力。吴建民当选国展局主席,创了国展局的三个第一,这是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这一重要职务。2007年年末,吴建民两届国际展览局主席任期已满,在国展局第148次会议上,他被推举为国展局名誉主席。
    坐在记者面前的他一身运动打扮,比电视上的西装革履更让人觉得有亲和力。事实上,他温润如玉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直到68岁的时候,爱好运动的吴建民才停止了每天倒立3分钟的习惯。“年轻时觉得运动就是要打破一种常态,每天倒一倒,蛮有好处的,年龄大了,大夫反对,老婆也反对,只好听从他们的意见。”他笑着说。
    吴建民给人的印象是:脾气好得出奇。他说人是逐渐形成的。几十年过去了,每个时间段中的吴建民是不一样的。因为,“世界变了,中国变了,自己也变了。”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
外交学院的校训是由周恩来总理向我国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十六字方针”构成的。很多同学说,看到吴院长就想起了校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吴建民在外交学院开设了一门交流学的课程,他认为与人打交道是一门学问,而人与人“交流”的准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以诚相感。
B. 即使卸任驻外大使, 吴建民仍然在许多媒体和公共场合出现,他想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让更多的人了解外交官和中国外交。
C. 在为周恩来总理做法语翻译期间,吴建民不仅深刻地领会到了外交上尊重对方的重要性, 更深受总理言传身教,不断锻造自己,跻身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家行列。
D. 吴建民一生奉献于外交事业,为祖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这不仅体现在他作为外交官时本人的贡献, 也体现在他就任外交学院院长时期,大力培养外交后备人才。
(2)吴建民说“世界变了,中国变了,自己也变了”,吴建民的人生道路有哪些主要经历?请简要概括。
(3)文题为“魅力外交官人生好榜样”,从全文看,吴建民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并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6届福建南平建阳区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伤丁斌》

伤丁斌

那天晓菊正走在去看望贫困学生的路上,A.山路太陡又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走路而一边又是悬崖峭壁。晓菊小心翼翼地走着,走得胆战心惊一身汗水。这时候晓菊的手机响了,是平等中学的杨校长打来的。山上信号差,断断续续的,晓菊只听清楚了一句话:丁斌失踪了。

丁斌是晓菊认识的一位初三学生,晓菊是乡里分管教育的领导。那天晓菊拿着她的大学同学的爱心捐款,送给平等中学的杨校长。杨校长把得到捐助的学生一个个介绍给晓菊。晓菊听了辛酸,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些学生不是单亲就是因为病痛等原因造成家庭贫困,还有几个是父母都双亡的。都是些含苞待放的花儿啊,怎么能经得起这么些磨难和悲伤……

晓菊给学生们大讲了一通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经历过磨难的人,定能大有出息之类的大道理。最后,晓菊准备离开了,杨校长小心翼翼地对晓菊说:“领导,我知道,受资助的学生大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有那么个别的学生,家庭确实困难,但是成绩又不是很好的学生,能不能也给他一点钱……”

就这样晓菊认识了丁斌:一个挺刺头的初三贫困学生。杨校长把丁斌找来的时候,丁斌刚打完架。丁斌十五岁了,个子小小的,与他的年龄相差太远。晓菊打量一下丁斌,说你就是丁斌,与我想象的不一样,一个爱打架的学生,应该是个大个子啊,怎么是个小不点。

丁斌一听这话有些狡诈地笑了,说老师我有力气,他们打不过我。

晓菊在丁斌的带领下,由杨校长陪同去了丁斌家一趟。丁斌家就在三娘湾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子里。离乡政府不过两千米。那个家只有两间破木板房,门窗都没有,只用两块树皮钉在一起,算是门,窗户不是没有,而是太多,到处都是缝……比窗户还宽敞明亮。晚上睡觉,躺在床上,一睁眼就能看见月亮和星星。

丁斌家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个走路都打飘的奶奶。祖孙两个的一切费用全靠奶奶捡破烂……老人家六十多岁了,说起丁斌的父母,老人家未语泪先流。原来丁斌的母亲是他父亲在外地打工骗来的,那时候他们已经有了丁斌,到丁斌三岁左右的时候,丁斌的父亲酒醉失足摔下悬崖之后,丁斌的母亲就不顾一切离开了这偏僻的穷山恶水的地方,到现在,丁斌十五岁了,母亲一直音讯全无……

晓菊听着,像听一个传奇故事。末了,晓菊泪水涟涟地拍拍丁斌的肩膀:“丁斌,你好好读书,你读书的费用由姐姐来出,你一定要用功读书,将来考上大学,才能找到你妈妈!”

丁斌却没有多大的反应,只是很关心地问:“老师,你真给我钱么?你给我多少?”

晓菊告诉丁斌,她要算算,看丁斌一年需要多少钱,她就给他多少钱。

过几天,晓菊把钱给了丁斌的班主任,交代班主任按月给丁斌生活费。丁斌却心急火燎地找到了晓菊,他有些着急地说:“老师,你能直接把钱给我吗?不要给我的老师可以吗?”晓菊问为什么,丁斌说:“老师,这是我的秘密!”

晓菊没有勉强丁斌,她想丁斌十五岁了,他应该有他的秘密。晓菊打电话给丁斌的老师,把钱给了丁斌。

过几天,晓菊去学校检查工作,杨校长告诉晓菊,丁斌还是贼性不改,他偷了同学的自行车。晓菊叫人把丁斌找来,B.丁斌站在晓菊面前小小的身躯由于情绪激动而剧烈地起伏着。丁斌告诉晓菊,他没有偷别人的东西,那个自行车是旧的,是同学不要了的。晓菊看了现场,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丁斌把自行车的轮子卸下来了,还把轮子拿走了。任凭晓菊和老师怎么问,丁斌倔强地不说出轮子的下落。丁斌说:“你们永远都别想知道轮子的下落,我永远都不会告诉你们的!”

杨校长有些尴尬:“领导,真不好意思,介绍这么一位学生给你!”

晓菊摆摆手,说没关系,是我的工作没做好。

还有一个月就要中考了,而这时候丁斌却失踪了,一起失踪的还有丁斌的奶奶。

晓菊回到乡里,根据人们提供的线索,很快就找到了丁斌。

在通往县城的柏油路上,丁斌拉着一辆用自行车车轮制成的轮椅,正在吃力地爬坡,他小小的背脊弯曲得很厉害,车上坐着他的奶奶。

晓菊赶过去,帮忙把车推上山坡。

在坡顶,奶奶放声大哭:“我就要死了,我死了不要紧,但丁斌不能在世上没有了亲人啊!我要带丁斌去找他的妈妈!”

丁斌却低着头不说话,良久,他才抬起头,对晓菊说,老师,你是来把那些钱要回去的吧,我还给你!

晓菊不说话,一把把丁斌搂在怀里,一时泪流满面。

1.根据小说情节,以“晓菊”为陈述对象,完成横线上的内容。

初识丁斌 → 走访丁斌家 → → 找到“失踪”的丁斌

2.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句子,请任选一句,回答问题。

A.“山路太陡,又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走路,而一边又是悬崖峭壁”,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B.“丁斌站在晓菊面前,小小的身躯由于情绪激动而剧烈地起伏着”,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文中的“晓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

4.通读全文,结合下面材料,说说怎样理解题目“伤丁斌”中的“伤”的深刻含义。链接材料:国务院近日公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民政部副部长邹明指出,《意见》强调家庭的监护责任,个别“只生不养”的留守儿童父母可能面临多种处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6届安徽歙县中学高三最后一次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章太炎

张中行

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而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可是他自己评论,却是字第一,诗第二,画第三。这就难免使人生疑。章太炎先生就更甚,说自己最高的是医道,这不只使人生疑,简直使人发笑了。

发笑也许应该算失礼,因为太炎先生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按行辈是我的“老”老师的老师。老师前面加“老”,需要略加说明:简单说是还有年轻一代,譬如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先生都是太炎先生的学生。我上学听讲的时候他们都已五十开外,而也在讲课的俞平伯、魏建功、朱光潜等先生则不过三十多岁。“老”老师之师,我不能及门是自然的,不必说有什么遗憾。不过对于他的为人,我还是有所知的,这都是由文字中来。这文字,有不少是他自己写的。就是收在《章氏丛书》中的那些,也有不少是别人写的,其赫赫者如鲁迅先生所记。总的印象是:学问方面,深,奇;为人方面,正,强。学问精深,为人有正气,这是大醇。治学好奇,少数地方有意钻牛角尖,如著文好用奇僻字,回避甲骨文之类;脾气强,有时近于迂,搞政治有时就难免轻信:这是小疵。

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上天不负苦心人,是一九三二年吧,他来北京,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广<论语骈枝>》(清刘台拱曾著《<论语>骈枝》),不记得为什么,我没有去听。据说那是过于专门的,有如阳春白雪,和者自然不能多。幸而终于要唱一次下里巴人,公开讲演。地点是北河沿北京大学第三院风雨操场,就是“五四”时期囚禁学生的那个地方。我去听,因为是讲世事,谈己见。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老人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现在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其时是“九一八”以后不久,大局步步退让的时候。话虽然以诙谐出之,意思却是沉痛的,所以听者都带着愤慨的心情目送老人走出去。

此后没有几年,太炎先生逝世了(1936年)。他没有看见“七七”事变,更没有看见强敌的失败,应该说是怀着愤激和忧虑离开人间了。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有一天我去魏建功先生书房,看见书桌对面挂一张字条,笔画苍劲,笔笔入纸,功力之深近于宋朝李西台(建中),只是倔强而不流利。看下款,章炳麟,原来是太炎先生所写,真可谓字如其人了。不久,不幸魏先生也因为小病想根除,手术后恶化,突然作古;我再看太炎先生手迹的机缘也不再有了。

(摘编自张中行《负暄琐活》)

【相关链接】

章太炎 (1869—193 6),著名民主革命家、学者。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0年入诂经精舍,从俞樾受业七年。后创办《经世报》等,宣传维新变法。被通缉,流亡日本,结识孙中山。后回国在上海张园当众剪辫,立志革命。不久因苏报案入狱。次年发起组织光复会。后再赴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同时,重组光复会任会长。辛亥革命后回国,历任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枢密顾问、北京政府总统府高等顾问、东北三省筹边使、广东护法军政府秘书长等职。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策动倒袁世凯,被袁软禁,至袁死后获释。晚年讲学于苏州。著有《章氏丛书》等。

(摘自《档案春秋》

石敬瑭(公元892-942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于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为后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冲锋陷阵,曾立下卓著战功。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双方互相猜忌。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反后唐。为取得契丹的支援,石敬瑭向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市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在历史上留下“儿皇帝”的骂名。在契丹的援助下,石敬瑭称帝灭后唐,定都汴粱,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天福年(公元942年)忧郁成疾死,时年51岁。 (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 章太炎曾经宣传维新变法,被通缉而流亡日本,结识孙中山。后回国在上海张园当众剪辫,立志革命,不久因此被捕入狱。

B. 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太炎先生的学生,年长于俞平伯、魏建功、朱光潜等先生,马幼渔、俞平伯他们都是本文作者的老师。

C. “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主要是因为“我”读了鲁迅所记的有关章太炎先生的文章。

D. “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听者都带着愤慨的心情目送老人走出去”,从侧面表现出太炎先生影响之大。

E. 《章太炎》一文结尾处感慨“再看太炎先生手迹的机缘也不再有了”,字里行间充满遗憾之意、敬仰之情。

2.结合全文,概括章太炎先生“怪”的主要表现。

3.作者写章太炎先生讲演,为什么又写马幼渔等弟子的行为?

4.文章第三段中说“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章太炎先生的“大德”之“本”是什么?“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文中直接引用先生的原话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初中语文课外练习第五册(人教版) 题型:048

阅读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小说《柔弱的人》,思考文后的问题。

  

柔弱的人

  

(俄)契诃夫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

  “两月零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里娅·瓦西丽耶夫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里雅·瓦西丽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你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尤里雅·瓦西丽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

  “merci(法语:‘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太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个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跟着把使她大为惊疑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羞地过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背影,悟想道:

  “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摘自《部长的小猪》,侯存治  于鹏飞/译)

问题:

1.“我”用软硬兼施、强词夺理、无中生有等卑劣手段公然地敲诈勒索时,家庭女教师尤丽娅有什么样的反应?

2.尤丽娅说:“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这一句话怎样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学习与评价  八年级(初中二年级)(下) 题型:048

阅读《得与失》,然后答题。

得 与 失

刘 墉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会遭遇小的失意,后者与前者比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们却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譬如一位千万富翁,很可能因为倒了两百万元的账而郁郁不乐,一位经理很可能因为遭受总经理的白眼而心萌去意。他们只计较眼前的小不如意,却不想想自己已经是非常得意的人。也就因此,许多得意者反不如一般人来得快乐;甚至千万富翁自杀,经理辞职了。到头来这些得意人,因为自己的看不开,身于成了真正的失意者。

  得与失在我们的心中,真是只有一线之隔。我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所以颜渊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并兼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大约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再增加,也不觉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如此说来,得意何尝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尝不是得意之始呢?

  更深一层想,我们人生最大的得意与失意,都无法由我们自己来左右。人生最大的得,应该是“生”,我们因父母得到生命,不是最大的得吗?因为没有这个得,就没有以后的得,这是得的根本。而人生最大的失,应该是“死”,当这一刻来临,我们便须交出所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不是最大的失吗?这最大的得与失,我们尚且无法掌握,又还有什么得失好计较呢?

  孔子家语里记载:有一天楚王出游,遗失了他的弓,下面的人要去找,楚王说:“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捡到,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感慨地说:“可惜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啊!他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拾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1.文章侧重讲了三个道理,这三个道理分别是什么?

(1)第一个道理:

(2)第二个道理:

(3)第三个道理:

2.第②段中表现“人们往往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的后果的句子是什么?

3.文题中“得”与“失”的意思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4.第③段写了哪两个事例,来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5.“我们人生最大的得意和失意,都无法由我们自己来左右”一句中“最大的得意”和“失意”以及“左右”的意思是什么?

6.“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拾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7.给本文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8.某个中学生一次考试失利后,总结教训,发愤攻读,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文中哪句话印证了这个事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舍  得
    ①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一天,母亲对先生说,星期天喊你那些朋友回家来吃饭吧,我都来了大半个月了,没见他们来过呢。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我替先生解释,母亲摇头,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在周末把他们带回家来聚一聚。
    ②周末一整天,母亲都在厨房忙碌。我将母亲做好的饭菜一一端出,那几个事业有成、几乎天天在饭店应酬的哥们,立刻被几盘小菜和面食小点吸引过去。其中一个忍不住伸手捏起一个菜饺,喃喃说,小时候最爱吃母亲做的菜饺了。母亲便把整盘菜饺端到他面前,说,喜欢就多吃,以后常来家里吃,我给你们做。那个男人点着头,眼圈忽然就红了,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他已经很久没回过家乡了。
    ③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人敲门,是住在对面的女人,端着一盆洗干净的大樱桃。女人 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送给大娘尝尝。我诧异不已,当初搬过来时,因为装修走线的问题,我们和她家闹了点儿矛盾。现在她冷不丁送来刚刚上市的新鲜樱桃,我摸不着头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她的脸就那样红着,有点儿语无伦次:大娘做的点心,孩子可爱吃呢……
    ④有一次,得知先生一个同事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母亲要我们送些钱过去。因为是来往并不密切的同事,我们只想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母亲却坚决不答应,说,人这辈子,谁都可能会碰到难事,要舍得好人一生平安。我们听了母亲的。
    ⑤母亲过来半年后,先生竟然意外升职了,在单位的推荐选票上,他的票数遥遥领先。先生回来笑着说,这是妈的功劳呢,我这票是妈给拉来的。我们才发现,最近我们的人际关系竟然空前好起来,那种好,明显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诚。
    ⑥这几天天气出奇的煦暖,我很想带母亲到处走走。可母亲因为天生晕车,坐次车如生场大病,于是一概拒绝出门。那个周末,我灵机一动,妈,我骑车带你去。母亲笑着同意了。
    ⑦小心地骑到路口,是红灯,我轻轻下车,还未站稳,一个警察从人流中穿过来,走到我面前说,不许带人你不知道吗?还在前面带。说完,埋头便开罚单。母亲愣了一下,攥着我的胳膊要下来,我赶忙扶稳她,跟那个年轻的警察说了声对不起,解释说,我母亲晕车,年纪大了,不能坐车,我想带她去动物园看看……警察愣了一下,这才看清我带的是一位老人,还不等他说什么,母亲责备我,你怎么不告诉我城里骑车不让带人呢?便急着要下来。我正不知所措,那个警察伸手一把搀住了母亲,大娘,对不起,是我没有看清楚, 城里只是不让骑车带孩子----您坐好。他忽然抬起胳膊,向母亲庄重地敬了个礼。然后转身,举旗,以我从未见过的飒爽英姿打起标准的手势:杂乱的人群霎时腾出一个空间,两边前行车辆魔法般定住。年轻英俊的警察用还未脱去稚嫩的笑脸看着我,招手示意我通过。我带着母亲,缓缓地行走在熙攘的人群中劈开的一条人行道上。车辆静止,行人驻足,世界突然安静,空气里流动着一种久违的温情--我带着母亲在众人的目光里骄傲前行。
    ⑧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如此特殊,如此温情,如此厚重的礼遇。
    ⑨母亲是在跟我第三年查出肺癌的。 那天,母亲对我说,你爸他想我了。妈,可是我舍不得。梅,这次,你得舍得。她笑起来,拍着我的手。但是这一次,母亲,我舍不得。我说不出来,心就那么疼啊,疼得碎掉了。
    ⑩母亲走的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排到村尾,除了亲戚,还有我和先生的同学、朋友、同事,以及我们社区前后左右的邻居们……很多很多人,有些是我见过但不熟悉的,有些是我根本就不认识的,大家神情肃穆,流露出哀伤和不舍。一位老奶奶跟我说,闺女啊,你娘前世积的什么德哟,我这辈子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啊!(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中的警察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既恪守职责,又人文执法的好警察。
B.先生意外升职是因为母亲请他的朋友吃饭、给邻居送点心和给同事的孩子捐钱。
C.我想带母亲出去走走,母亲因晕车拒绝出门。我提议用自行车带她,母亲欣然同意。
D.母亲得了重症,预感时日不多,但她坦然面对死亡,并教育我要懂得舍得。
(2)下面句中加点词表现力强,请品析。
①现在她冷不丁送来刚刚上市的新鲜樱桃。
②我带着母亲在众人的目光里骄傲前行。
(3)文章结尾处铺陈了母亲葬礼的“大场面”,其用意何在?
(4)根据文意,谈谈母亲的“舍”与“得”给人的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日照莒县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儿子,爸爸不是郑渊洁

胡子宏

①儿子,今天爸爸给你谈的是,我与别人的爸爸有何不同。

②先提三个事例:一是李开复对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二是郑渊洁在儿子18岁后,送给他两个礼物,一辆车和一盒避孕套;三是广西有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

③几年来,我非常关心你的学习成绩。你肯定有点不耐烦了。瞧,李开复说了,成绩只不过是无聊的数字而已。我要告诉你,李开复曾经是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他给两个女儿提供的教育环境和物质保障是我终生难以企及的。李开复的女儿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开复讲“成绩是无聊数字”的同时,还说了句:最重要的是你在学习,你需要的唯一衡量是你的努力程度。

④李开复劝女儿不要在乎成绩,但给女儿写信时,又很自豪地提及女儿的“高中微积分第一名”。因此,你千万不要把成绩当作无聊的数字,依然要坚持刻苦学习。李开复的女儿其实留学不留学无所谓,他的家产和影响力,足可以使女儿有个很舒适的工作。而你的成功要靠自己的打拼,因为爸爸没有李开复那么大的能耐。

⑤你是读着郑渊洁的故事长大的。童话故事为郑渊洁赚得盆满钵满。在这种家境中,郑渊洁的儿子拒绝了校园里按部就班的课程,在玩耍中发展自己的人生。他去非洲旅游,回来后竟然瞒着父亲出版了摄影集。而像我这样的爸爸,顶多给你一些远游的路费。我们父子与郑渊洁父子不是一个档次,他的家教理论不适合我们。你作为平民百姓的孩子,依然要沉浸在校园的课程里,除了刻苦学习,别无选择。

⑥广西的学生考上清华大学,父母的教育秘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只是让他快乐地成长。这里,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快乐成长。我对你的学业要求很严格,有人曾经斥责我:“你给孩子施加了多大的压力啊,孩子能快乐成长吗?”儿子,你要记住,快乐成长与刻苦学习并不排斥。刻苦学习不意味着你放弃郊外踏青、暑假旅游、网络聊天和课外阅读,它只是要求你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去学习,不要分神,不要懈怠。而优秀的学习成绩,是你快乐成长的精神财富。爸爸对你的要求是,学习时,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浅尝辄止。闲暇时,那就由着你的性子去玩吧,只要健康,只要安全即可。

⑦儿子,让我们一起踏踏实实过好我们的平民生活吧!我们不会有“李开复”和“郑渊洁”式的奇迹。爸爸与别人的爸爸不同,爸爸其实又跟更多的爸爸相同——那就是渴望下一代有个令父辈欣慰的前程。20多年后,你也会像当今的我一样,接过爱心的接力棒,对你的孩子讲述这些枯燥而丰实的人生道理。

1.选文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爸爸与别人的爸爸不同,爸爸其实又跟更多的爸爸相同”你认为这个“不同”和“相同”分别指什么?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原文的哪两段之间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儿子,请记住,那些声名显赫的家长,因为家境的殷实,下一代不存在就业谋生的压力。一些教育家声称的“赏识教育” “快乐成长”,那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说教而已。古训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倡导的就是对学业的刻苦和严谨。你刻苦学习的目标很简单:好成绩,好大学,好职业,好生活。

4.李开复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你是否同意李开复的观点?请联系全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章太炎张中行     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而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可是他自己评论,却是字第一,诗第二,画第三。这就难免使人生疑。章太炎先生就更甚,说自己最高的是医道,这不只使人生疑,简直使人发笑了。
     发笑也许应该算失礼,因为太炎先生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按行辈是我的“老”老师的老师。老师前面加“老”,需要略加说明:简单说是还有年轻一代,譬如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先生都是太炎先生的学生。我上学听讲的时候他们都已五十开外,而也在讲课的俞平伯、魏建功、朱光潜等先生则不过三十多岁。“老”老师之师,我不能及门是自然的,不必说有什么遗憾。不过对于他的为人,我还是有所知的,这都是由文字中来。这文字,有不少是他自己写的。就是收在《章氏丛书》中的那些,也有不少是别人写的,其赫赫者如鲁迅先生所记。总的印象是:学问方面,深,奇;为人方面,正,强。学问精深,为人有正气,这是大醇。治学好奇,少数地方有意钻牛角尖,如著文好用奇僻字,回避甲骨文之类;脾气强,有时近于迂,搞政治有时就难免轻信:这是小疵。
     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上天不负苦心人,是一九三二年吧,他来北京,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广<论语骈枝>》(清刘台拱曾著《<论语>骈枝》),不记得为什么,我没有去听。据说那是过于专门的,有如阳春白雪,和者自然不能多。幸而终于要唱一次下里巴人,公开讲演。地点是北河沿北京大学第三院风雨操场,就是“五四”时期囚禁学生的那个地方。我去听,因为是讲世事,谈己见。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老人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个人围绕着登上讲台。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讲起来。满口浙江余杭的家乡话,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现在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其时是“九一八”以后不久,大局步步退让的时候。话虽然以诙谐出之,意思却是沉痛的,所以听者都带着愤慨的心情目送老人走出去。
     此后没有几年,太炎先生逝世了(1936年).他没有看见“七七”事变,更没有看见强敌的失败,应该说是怀着愤激和忧虑离开人间了。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有一天我去魏建功先生书房,看见书桌对面挂一张字条,笔画苍劲,笔笔入纸,功力之深近于宋朝李西台(建中),只是倔强而不流利。看下款,章炳麟,原来是太炎先生所写,真可谓字如其人了。不久,不幸魏先生也因为小病想根除,手术后恶化,突然作古;我再看太炎先生手迹的机缘也不再有了。
(摘编自张中行《负暄琐活》)
     【相关链接】:
     章太炎(18 6 9-19 3 6),著名民主革命家、学者。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0年入诂经精舍,从俞樾受业七年。后创办《经世报》等,宣传维新变法。被通缉,流亡日本,结识孙中山。后回国在上海张园当众剪辫,立志革命。不久因苏报案入狱。次年发起组织光复会。后再赴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同时,重组光复会任会长。辛亥革命后回国,历任中华民国联合会会长、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枢密顾问、北京政府总统府高等顾问、东北三省筹边使、广东护法军政府秘书长等职。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策动倒袁世凯,被袁软禁,至袁死后获释。晚年讲学于苏州。著有《章氏丛书》等。
(摘自《档案春秋》     石敬瑭(公元892-942年),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于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为后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冲锋陷阵,曾立下卓著战功。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双方互相猜忌。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反后唐。为取得契丹的支援,石敬瑭向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市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在历史上留下“儿皇帝”的骂名。在契丹的援助下,石敬瑭称帝灭后唐,定都汴粱,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天福年(公元942年)忧郁成疾死,时年51岁。
(摘自“百度百科”)(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EB
A.章太炎曾经宣传维新变法,被通缉而流亡日本,结识孙中山。后回国在上海张园当众剪辫,立志革命,不久因此被捕入狱。
B.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太炎先生的学生,年长于俞平伯、魏建功、朱光潜等先生,马幼渔、俞平伯他们都是本文作者的老师。
C.“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主要是因为“我”读了鲁迅所记的有关章太炎先生的文章。
D.“可以容几百人的会场,坐满了,不能捷足先登的,只好站在窗外”“听者都带着愤慨的心情目送老人走出去”,从侧面表现出太炎先生影响之大。
E.《章太炎》一文结尾处感慨“再看太炎先生手迹的机缘也不再有了”,字里行间充满遗憾之意、敬仰之情。
(2)结合全文,概括章太炎先生“怪”的主要表现。
(3)作者写章太炎先生讲演,为什么又写马幼渔等弟子的行为?
(4)文章第三段中说“一眚难掩大德,舍末逐本,对于太炎先生,我当然是很钦佩的”,章太炎先生的“大德”之“本”是什么?“也应该注意防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文中直接引用先生的原话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5.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温暖的记忆
    ①雪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下的。我和妻乘坐的大巴车一路慢行,回乡者一个个都从各自的城市站点下了车,等到我们所在县城的车站时,车上就剩下我们俩了。
    ②那时已是凌晨时分,劳碌了一年的人们此时早已进入梦乡,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火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想。
    ③我们下车时,偌大的车站已是空无一人。正想走着回去,只见车站广场的边上,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④蹬三轮车的,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家?
    ⑤诧异间,那人已到眼前,把雨衣,帽子掀了下来,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已刻下明显的痕迹。她看到我们憨憨地笑了起来:”走,我送你们回去,刚想回家,你们可是我最后一批客人啦。”
    ⑥一路上我们攀谈了起来。她说她是晚上八点多出来的,已经在风雪中忙活了近五个小时。
    ⑦“都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怎么不在家团圆?家人呢?”
    ⑧“儿子和他爸在北京打工,他们没买火车票,说是初二到,迟就迟两天吧,没事!”那女人还是憨憨地笑着。
    ⑨“还有一闺女,在南京上大学,今年大三了,寒假在那儿做家教,人家孩子不让走,硬是把她留下来过年。她打电话说要回来照顾我,我没让,我身体好着呢。我婆婆八十多了,平日里我一边蹬三轮车,一边在家服侍她,今天一天我就挣了将近两百块。”
    ⑩“晚上吃完晚饭,本想歇歇,我一看雪下大了,车站连夜回来的人又多,出租车,三轮车斗很少,人家肯定急着回家,哪个家里不盼啊。反正他爸他们也没回来,干脆就到车站搭客了,和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挺敞亮的。”
    ⑪那女人一口气跟我俩讲了许多,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下车的时候,她只收了我们两块钱,我们要多给,她坚决不让。说她好腿好脚,挣钱的机会多着呢,大过年的,不能多收人钱。临走前,还一个劲地给我俩一大堆祝福的话。唏嘘之间,我们回家了。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夫妻俩从小区门口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去参加一个宴会,巧的是,半路上又碰到了年三十夜拉我们回家的那个女人。她正骑着三轮车拉着客人从旁经过,瞧见我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
    ⑫“你们认识啊?”三轮车主很是好奇。于是,我们就把大年初一凌晨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⑬“唉,这个人命苦呢!”
    ⑭三轮车主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那个女人的不幸家事。
    ⑮原来,八年前的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个大雪天,她在北京打工的丈夫和儿子在返乡的途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儿媳后来带着孙子和人跑了,至今下落不明。后来家里三代人相依为命,她一个人靠蹬三轮车,一边侍奉着婆婆,一边供女儿读书。为了女儿不受罪,为了婆婆不伤心,她一直未嫁人。女儿很争气,最终考上了大学,年年获奖学金,平时还兼职家教贴补家用。
    ⑯“她人缘好,心地特善良,搭客从不多收一分钱,我们圈子里的人知道她不容易,都让着她,尽量让她多挣几个,她倒好,排队总是排在后面,让别人先搭客走。”
    ⑰“想起来就为她难过,你知道她为什么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去搭客,一搭就到深更半夜?大伙说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想念那死去的爷儿俩啊……”
    ⑱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叙述的故事?
(2)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文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a、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的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b、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
(4)蹬三轮的妇女每年除夕都要到车站搭客,他跟“我们”说是因为儿子和丈夫没买上火车票,初二才能回,这和文章第十三段三轮车夫的话不一致,蹬三轮的妇女为什么要说谎?
(5)说说结尾段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实用类),回答下列各题。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    ①启功先生生前有一方特别喜爱的古砚,上有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多次书写这则铭文,并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
    ②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启功出身皇族,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世孙,可是由于降袭制,到他曾祖父这一辈,受封爵位的俸禄已经连养家都不够。到他这一辈,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启功的意志。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奠定了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③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他向溥心畬学画,溥心畬总说“要空灵”。至于怎样“空灵”,他也说不上来。启功就一边临摹学习一边用心琢磨,终于有一天明白了“空灵”的道理。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没有人怀疑。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他认为:“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但从学习书法的深浅阶段讲,则应是以结字为上。”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了学书的奥妙:“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④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他天天临帖,几乎从未间断。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界,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的字。2000年4月,88岁的他在《光明日报》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就《论语》中的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003年10月,91岁高龄他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对中国诗歌韵律来自印度的说法予反驳。2004年7月,他出版了《启功讲学录》等三本书,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和重要观点。
    ⑤改革开放之后,启功先生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金。先生并没有以此自矜,对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反倒是主动赠字感谢他们的劳动。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上对他的字太“滥”的非议。而先生毫不介意,因为他本来就没像有的人那样拿字卖钱。
    ⑥可是对一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权贵就不假以辞色了。一位商人向他求字,说要制成匾额挂在酒楼上,但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甚是无礼。启功先生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还批评了他毫无诚意。还有一次,一位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态度蛮横。启功缓缓问道:“我要不写,你们首长会不会派飞机来炸我?”那人没想到他会这么问,赶紧回答:“那当然不会。”启功说:“那我就放心了你走吧。”
    ⑦对于原则问题,先生从不苟且。1993年,他发现有人假冒他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造成书画市场的混乱。对此,老先生非常愤怒,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鉴定真伪,凡有以‘启功’名义在个人收藏的古字画上题签的均为假冒,概与本人无关。凡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的,属于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⑧先生对自己无情解剖、严格要求。1938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短暂地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为此他一直深深自责,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新中国成立后,启功主动向陈垣校长坦白了这件事,陈校长听了,只说了一个字:“脏!”这一个字,启功记了一辈子,并且郑重地写进了《口述历史》中:“就这一个字,有如当头一棒,万雷轰顶,我要把它当作一字箴言,警戒终身--再不能染上任何污点了。”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这不但是“不为尊者讳”,而且是“不为自己讳”了。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某日有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去书画店销售赝品,恰巧被启功先生堵住。作伪者尴尬恐慌无地自容,哀求老先生高抬贵手。不料启功只是宽厚地笑道:“你要真是为生计所迫,仿就仿吧,可千万别写反动标语啊!”
(李兴濂《启功的豁达与幽默》)②启功先生是新中国最早一批“博导”,货真价实。他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他总是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1999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人家告诉他这是“部级”,先生就故意打岔说:“不急,我真不急!”实际上当时启功先生还真的不是 “部级”;直到2000年之后,享受了“副部级待遇”。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震惊!可启功先生对什么级别、什么待遇从来都毫不介意、毫不在乎,他是真的一点都“不急”。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启功向溥心畬学画,证明了书法与绘画等艺术创作都有共通的审美意趣。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这说明凡学习,不可尽信权威,要敢于质疑。
B.启功先生 88岁时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91岁高龄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讲座《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反映了先生博闻广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选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启功自曝其丑,不掩饰自己,不美化自己,表现了启功严格自律、勇于解剖自己的一面,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以启功先生的自曝其丑、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突出其“净”,照应标题。
D.有人假冒启功的名义对古书画作品进行鉴定,他对此非常愤怒,而有人假冒他的书法去销售,他却表现得很超然。这反映了启功性格中矛盾的一面。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CE
A.由于降袭制,启功这一辈已经没有优越的家境,这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奠定了他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B.启功经常主动赠字给一些普通老百姓,如修理工、服务员,这在客观上提高了他书法艺术的声誉和社会影响。
C.某个自称是空军首长秘书的人来替首长索字,启功拒绝他时,语言温和中透着坚决,表现出一个学者的幽默与智慧。
D.溥心畬认为书法“要空灵”他也说不出怎样“空灵”,而启功通过琢磨发现“空灵”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
E.启功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既表现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洒脱乐观,也表现了他对学术的开明。
(3)启功把自己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且自号“坚净翁”,有何寓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题。

温暖的记忆

于兆文

雪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下的。我和妻乘坐的大巴车一路慢行,到站时,车上就剩我们俩了。那时已是凌晨时分,劳碌了一年的人们此时早已进入梦乡。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光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我们下车时,偌大的车站已是空无一人。正想走着回去,只见车站广场的边上,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蹬三轮车的,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家?诧异间,那人已到眼前,把雨衣、帽子掀了下来,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已刻下明显的痕迹。她看到我们憨憨地笑了起来:“走,我送你们回去,刚想回家,你们可是我最后一批客人啦。”

一路上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她是晚上八点多出来的,已经在风雪中忙活了近五个小时。

“都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怎么不在家团圆?家人呢?”

“儿子和他爸在北京打工,他们没买上火车票,说是初二到家,迟就迟两天吧,没事!”那女人还是憨憨地笑着。“还有一个闺女,在南京上大学,今年大三了,寒假在那儿做家教。我婆婆八十多了,平日里我一边蹬三轮,一边在家服侍她,今天一天我就挣了将近两百块!”

“晚上吃完晚饭,本想歇歇,我一看雪下大了,车站连夜回来的人又多,车又很少,人家肯定急着回家,哪个家里不盼啊。反正他爸他们也没回来,干脆就到车站搭客了,和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挺敞亮的。”

那女人一口气跟我俩讲了许多,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下车的时候,她只收了我们两块钱,我们要多给,她坚决不让。说她好腿好脚,挣钱的机会多着呢,大过年的,不能多收人钱。临走前,还一个劲地送给我俩一大堆祝福的话。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夫妻俩从小区门口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去参加一个宴会。巧的是,半路上又碰到了那个女人。她正骑着三轮车拉着客人从旁经过,瞧见我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

“你们认识啊?”三轮车车主很是好奇。于是,我们就把大年初一凌晨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唉,这个人命苦呢!”三轮车车主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那个女人的不幸家事。

原来,八年前的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一个大雪天,她在北京打工的丈夫和儿子在返乡途中遭遇车祸,双双遇难。后来家里三个人相依为命,她一个人靠蹬三轮,一边侍奉着婆婆,一边供女儿上学。为了女儿不受罪,为了婆婆不伤心,她一直未嫁人。女儿很争气,最终考上了大学,年年获奖学金。平时还兼职家教贴补家用。

“她人缘好,心地特善良,搭客从不多收一分钱,我们这圈子里的人知道她不容易。都让着她,尽量让她多挣几个,她倒好,排队总是排在后面,让别人先搭客走。”

“想起来就为她难过,你知道她为什么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去搭客,一搭就到深更半夜?大伙说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想念那死去的爷儿俩啊……”

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选自《读者》2010年11期,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句子。

“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光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3.选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标题“温暖的记忆”中“温暖”有什么含义?

5.选文中加点词语三次写到蹬三轮车女人的笑,结合选文内容揣摩“笑”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6.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