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英语名校课堂初二下

英语名校课堂初二下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如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⑦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⑧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⑨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⑩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取材于梁实秋同名文章)

注:①梁实秋:号均默。祖籍邢台市沙河县,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②《箜篌引》:出自汉乐府,写一个白发狂夫,乱流而渡,他的妻子没有拦住,他堕河而死。

根据课文内容,仿照上面的注释①给梁任公(“任公”是他的号)先生写一个简单的人物介绍,要求包括姓名、籍贯、身份、代表著作。

答:                                                                            

请说明第②段中“那趣味相差很多”的具体内容。

答:                                                                       

怎样理解第⑧段加点的“紧张”一词,请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清学”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於汉、唐、宋、明以外别树一宗,呜呼盛已!……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圣主贤臣,莫不以提倡文化为己任。师儒崛起,尤盛一时。 

                                                 ——《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材料二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主张普及义务教育,并对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总结和论证,但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英国政府1802年颁发一项学校法案,要求工厂主负责对工厂学徒进行读写算方面的教育。1870年颁发“初等教育法”,更明确地规定国家拨款扶助教育,划分学区,实施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1872年把初等学校修业年限由6年变成7年,广泛应用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材料三

15世纪巴黎大学下设的四个系            19世纪柏林工业大学下设的四个系

材料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由于在外交活动中语言文字方面存在障碍,加之《天津条约》规定动作中外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并以外文为准。这迫使清政府作出了开办外国语学堂的决定。

材料五  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开民智”、“变科举”、“兴学校”、设“师范”、“倡女学”。1898年光绪帝发布上谕开办京师大学堂,1902年以后,大学增设进士馆、师范馆、译学馆、医学馆、博物实业科等,到1910年成为设有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农科、格致科、工程科等七科的综合性大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乾盛世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推行的政策。

    (2)据材料二、三指出19世纪欧洲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类型,目的是什么?据材料指出,进入19世纪后,中国在教育方面与欧洲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政府办新式学堂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

    由《语言学概论》这门课:以及几种巴尔扎克小说的中译本,我们在进大学不久便记住了北京大学高名凯教授的大名,他在1965年年初的英年早逝,特别加深了我们对他的印象。正

是高先生谢世那年的秋天,我们有《古代汉语》课,系里通知授课教师是张世禄,据传还是高名凯的老师呢。张先生是声名显赫的音韵学家,他的《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古韵学》和《音韵学》著述名重一时,说来惭愧,当时我们谁都懵然无知,但是藉重“高名凯的老师”,我们这帮那个时代的“追星族”预先给了张先生一份不算轻的尊敬。

    中等身材,一袭藏青旧西服,自然没有领带领结,此外,一张瓦片样稍稍内凹的脸庞,颜面是青黑还是黄黑难以分辨.不太高耸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差不多随时可以滑落下来的深度眼镜。我们有些失望,多少有了些相仿鲁迅先生最初见到藤野先生时的感受。他把讲义放在讲台上.仿佛也是“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8 “我就是叫作张世禄的”。说的当然不是藤野先生的日本话,一口字正腔圆的浙江官话。

    几个星期下来,我们不止惊异于张先生学识的渊博,更被他废弃满堂灌讲究基本概念的分明而叹服得目瞪口呆。每次他讲得那样少,可又结结实实,夹缠不清与他无缘,同多教大学教授的矜才炫学相去更远,全是些基本之基本,可供我们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他还拎着一只敞口人造袋经常出现在我们的住处。算来是当时难得到学生宿舍辅导的教授。他也许识不得我们班上的所有人,然而我们班上几乎人人得到过他细微而精警的教诲。我们班大半是工农子弟。就当时的风气,似固然不敢怠慢,但在学问上好像从来没有迁就过,从来不敢姑息。虽说他会不时为我们的浅陋叹息皱眉,但最终不会使我们任何同学难堪得交不了差。

    好像就在那个学期,陈望道校长邀请叶籁士和倪海曙来复旦讲学。叶倪两位都有不低的学术职务,荣誉在我们当时的趣味上是远胜于张世禄先生的,望老德高望重,简单的开场白过后,就端坐在讲台左侧的皮沙发上,叶倪都是板有风度的人物,很是令人肃然起敬。叶籁士是主讲,一开口便是“陈望老和福崇先生”。哪来的“福崇先生”听讲者在场内四处搜寻,终于发现张世禄先生在柬排座位上躬身而起,一脸的谦恭。随后是倪海曙回答问题,他在“尊敬的望老”之后,“我的老师张世禄教授”竟然说了两遍。我再次回过头去.;长世禄先生再一次从座位上躬身起来,依然一脸谦恭。我记得,我特别清晰地记得,那一刺,在将讲台上的陈望道校长的望之俨然、叶倪两位的飞扬神采同忝列末座的张先生的一脸谦恭相较之后,我发现自己长大了许多,算是第一度酸楚地体味到学术地位是怎么一回事。然而,我同时也真切领略了学界优秀传统又是怎么回事,除岸然的道德原则和学术良心之外,我实在为我们的张先生骄傲。

16.下列对史中相关信息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写张世禄先生,先从高名凯先生写起,那是一种导入,也是一种正面衬托。

  B.作者写陈望道、叶籁士和倪海曙,是为了跟“忝列末座的张先生”形成对比:用学术地位的高低差异的对比来反映那个时代对张先生的不公平,用叶倪两位对张先生尊敬来显示张先生学问的高深。

  C.文中写了张世禄先生两处“不敢怠慢”。第一处“不敢怠慢”是就学生的身份而言的,第二处“不敢怠慢”是就他的知识分子良心而言的。

  D.作者见到张世禄先生之后多少有些失望,是困为张世禄先生同多数大学教授的矜才炫学相去很远。

17.在文章的第2、3段,作者写了对张世禄先生哪几方面的印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4段划线句中说“我发现自已长大了许多,算是第一度酸楚地体味到学术地位是怎么一回事。然而,我同时也真切领略了学界优秀传统又是怎么回事”。请你说说他体味到的学术地位是怎么一回事?学界的优秀传统又是怎么一回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北京市五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2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如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⑦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⑧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⑨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⑩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取材于梁实秋同名文章)

 

注:①梁实秋:号均默。祖籍邢台市沙河县,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②《箜篌引》:出自汉乐府,写一个白发狂夫,乱流而渡,他的妻子没有拦住,他堕河而死。

 

1.根据课文内容,仿照上面的注释①给梁任公(“任公”是他的号)先生写一个简单的人物介绍,要求包括姓名、籍贯、身份、代表著作。

答:                                                                            

2.请说明第②段中“那趣味相差很多”的具体内容。

答:                                                                      

3.怎样理解第⑧段加点的“紧张”一词,请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5-2016学年重庆七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焘,字景元,枢密直学士奎之子也。举进士,通判单州。州卒谋乱,期有日,焘得告者,徐诣营取首恶,置诸法。知沂、潍二州。沂产布,潍产绢,而有司科赋相反,焘始革之。潍多圭田,率计亩征绢,而蠲河役,焘不肯踵例,废法还其役,入损于旧五之四,且命吏曰:“吾知守己而已,无妨后人,汝勿著为式。”

提点河北刑狱,摄领澶州,七日而商胡决。焘拯溺救饥,所全活者十余万,犹坐免。数年,复提点河东、陕西、京西刑狱,为盐铁判官、淮南转运使、江淮发运副使。泗州水,城且坏,焘悉力营护,诏宠其劳。入为户部副使。京师赋曲于酒,人有常籍,毋问售不售,或蹶产以偿。焘请罢岁额,严禁令,随所用曲多寡以售,自是增溢。官修睦亲宅,议取民居,焘言:“芳林园有余地,宗室足自处,无庸起民居。”从之。孝严殿成,请图乾兴以来文武大臣像于壁。

迁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蒲津浮桥坏,铁牛皆没水中。焘以策列巨木于岸以为衡,缒石其秒,挽出之,桥复其初。保安二土豪善骑射,为边人所惮,故纵善马诱使取之,而强以汉法。焘按得其状,俱以隶军。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蜀人苦多盗,焘严保伍,使不得隐,而申其捕限。南蛮寇黎、雅,讨走之,罢磨刀崖戍卒。改知瀛州。

母丧服阕。故事,起执政以诏,近臣以堂帖;神宗特命赐诏。判太常寺,知邓、许二州,复判太常,知通进、银台司,提举崇福宫,由给事中易通议大夫。卒,年七十。

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英宗时,三司前奏事,帝诘铸钱本末,皆不能对,焘悉论无隐。帝是之,顾左右识其姓名,后欲以为观察使守边,曰:“卿家世事也。”焘对曰:“臣叔父亢有大才,臣愚不可继。”遂止。

(选自《宋史张焘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B.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C.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D.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有时也掌管科举、学校等。

B.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也指赋税。有时,考核、敦促也叫课。

C.乾兴,宋真宗年号之一。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始有年号。

D.服阙,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阙。阙,终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焘有智慧有谋略,善于处理政务。任单州通判时,妥善处理州卒谋反事宜;知沂、潍二州时,合理改革赋税和劳役制度;入朝为户部副使时,改革酒曲税,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增加了朝廷税收。

B.张焘恪尽职守,政绩卓著。商胡决堤时,他拯溺救饥,救活十余万人,泗州水灾,张焘尽力营护将毁的城墙,对以上功劳,皇帝特下诏奖励;在陕西转运使任上,他用巧妙的方法修复了蒲津浮桥。

C.张焘清正爱民,关注百姓疾苦。他反对征用民居来修建官宅,说服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他把危害边民的保安二土豪交给军队处置;知成都府时,他设法解决了蜀人苦盗和南蛮寇边的忧患。

D.张焘才智敏给,为人谦逊谨慎。他处理汾州民事迅速果决;悉论铸钱本末,奏事对答如流,得到皇上的认同;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叔父,不愿担任镇边观察使的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州卒谋乱,期有日,焘得告者,徐诣营取首恶,置诸法。

⑵蜀人苦多盗,焘严保伍,使不得隐,而申其捕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5-2016学年重庆七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张焘,字景元,枢密直学士奎之子也。举进士,通判单州。州卒谋乱,期有日,焘得告者,徐诣营取首恶,置诸法。知沂、潍二州。沂产布,潍产绢,而有司科赋相反,焘始革之。潍多圭田,率计亩征绢,而蠲河役,焘不肯踵例,废法还其役,入损于旧五之四,且命吏曰:“吾知守己而已,无妨后人,汝勿著为式。”

提点河北刑狱,摄领澶州,七日而商胡决。焘拯溺救饥,所全活者十余万,犹坐免。数年,复提点河东、陕西、京西刑狱,为盐铁判官、淮南转运使、江淮发运副使。泗州水,城且坏,焘悉力营护,诏宠其劳。入为户部副使。京师赋曲于酒,人有常籍,毋问售不售,或蹶产以偿。焘请罢岁额,严禁令,随所用曲多寡以售,自是课增溢。官修睦亲宅,议取民居,焘言:“芳林园有余地,宗室足自处,无庸起民居。”从之。孝严殿成,请图乾兴以来文武大臣像于壁。

迁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蒲津浮桥坏,铁牛皆没水中。焘以策列巨木于岸以为衡,缒石其秒,挽出之,桥复其初。保安二土豪善骑射,为边人所惮,故纵善马诱使取之,而强以汉法。焘按得其状,俱以隶军。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蜀人苦多盗,焘严保伍,使不得隐,而申其捕限。南蛮寇黎、雅,讨走之,罢磨刀崖戍卒。改知瀛州。

母丧服阕。故事,起执政以诏,近臣以堂帖;神宗特命赐诏。判太常寺,知邓、许二州,复判太常,知通进、银台司,提举崇福宫,由给事中易通议大夫。卒,年七十。

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英宗时,三司前奏事,帝诘铸钱本末,皆不能对,焘悉论无隐。帝是之,顾左右识其姓名,后欲以为观察使守边,曰:“卿家世事也。”焘对曰:“臣叔父亢有大才,臣愚不可继。”遂止。

(选自《宋史张焘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B.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C.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D.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有时也掌管科举、学校等。

B.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也指赋税。有时,考核、敦促也叫课。

C.乾兴,宋真宗年号之一。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始有年号。

D.服阙,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阙。阙,终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焘有智慧有谋略,善于处理政务。任单州通判时,妥善处理州卒谋反事宜;知沂、潍二州时,合理改革赋税和劳役制度;入朝为户部副使时,改革酒曲税,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增加了朝廷税收。

B.张焘恪尽职守,政绩卓著。商胡决堤时,他拯溺救饥,救活十余万人,泗州水灾,张焘尽力营护将毁的城墙,对以上功劳,皇帝特下诏奖励;在陕西转运使任上,他用巧妙的方法修复了蒲津浮桥。

C.张焘清正爱民,关注百姓疾苦。他反对征用民居来修建官宅,说服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他把危害边民的保安二土豪交给军队处置;知成都府时,他设法解决了蜀人苦盗和南蛮寇边的忧患。

D.张焘才智敏给,为人谦逊谨慎。他处理汾州民事迅速果决;悉论铸钱本末,奏事对答如流,得到皇上的认同;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叔父,不愿担任镇边观察使的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卒谋乱,期有日,焘得告者,徐诣营取首恶,置诸法。

(2)蜀人苦多盗,焘严保伍,使不得隐,而申其捕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6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杨绛亦芳华

100年前,诞生了多位大师级人物。作为其中唯一的女性,杨绛先生以其博学、才情、恬淡、低调被称为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

杨绛先生的曾祖父、祖父秉性正直,父亲杨荫杭是晚清留日学生,曾做过胡适的老师。杨绛5岁开蒙,1919年其父辞职南归。1928年夏,杨绛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后来她考上了清华研究院。

当时清华大学研究院还鼓励研究生跨系选修课程。杨绛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选修了中文系的写作课,授课老师是朱自清教授,杨绛的文学创作是从朱自清的课上开始的。写于1933年的《收脚印》是杨绛的处女作,这篇作品收录于1994年出版的《杨绛散文》集中,杨绛在其《附记》中写道:“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课卷,承朱先生称许,送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写作。留志感念。”

1935年,新婚的杨绛随丈夫钱钟书远赴英国,到牛津求学。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杨先生和钱先生“为国家为家,都十分着急”,1938年回国。钱先生只身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杨绛则带着女儿回到上海,住在被日军包围“孤岛”一样上海的租界里。功底深厚,出手不凡,创作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绛、钱钟书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当年5月上海解放,杨绛、钱钟书已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之后便经历了种种斗争,历尽劫难。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

从《洗澡》《干校六记》,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的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喜爱。而历经百年沧桑,杨先生的近照却依然如三联书店出的那套《钱钟书集》中夫妇二人的合照一般素雅恬淡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在1932年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刚入读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专业的杨绛虽然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很多当时清华的人都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或许是天意,她在等待一个人――钱钟书。

据杨绛回忆,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机智幽默,侃侃而谈。两人一见如故,发现相互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钱钟书与杨绛相爱了,并从此相携走过风风雨雨的一生。

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是上世纪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经历了这样的姻缘,杨绛对现代人的婚姻有着自己的看法:“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杨绛先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走过一个世纪沧桑的杨绛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水泥地面,非常过时的柜子、桌子,老旧的样式,始终安之若素,室内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是浓浓的书卷气。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

如今,杨绛已是期颐之年,却仍笔耕不辍,每天伏案工作。杨绛一直非常低调,有一年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宣传一下作品。对此,杨绛谢绝出席。

闭门谢客的杨绛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她曾对记者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打扰特别多,尤其是电话太多,我真担心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就这样被消耗掉。还是请大家给我留些时间吧,那样我写些文章出来,大家看到后就权当写给大家的一封信吧。”(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杨绛,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②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③“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钱钟书评)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钟书先生风流倜傥,机智幽默,侃侃而谈,又是一表人才,杨绛先生一见钟情。

B.文章写到他们相识是在1932年的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暗示他们的爱情婚姻会长相厮守。

C.杨绛先生是钱钟书先生的贤内助,夫唱妇随,夫妇二人一同出国求学,一起度过风雨 一生。

D.文章中写到钱钟书先生的很多内容,是为了从侧面来表现出杨绛先生的精神人格。

E.杨绛先生所具有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沉静之美、内秀之美,主要来源于她具有的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2.结合全文,请概括杨绛先生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3.杨绛先生说她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被人们称为“世纪佳缘”,她在爱情婚姻方面有哪些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5-2016学年陕西西安七十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焘,字景元,枢密直学士奎之子也。举进士,通判单州。州卒谋乱,期有日,焘得告者,徐诣营取首恶,置诸法。知沂、潍二州。沂产布,潍产绢,而有司科赋相反,焘始革之。潍多圭田,率计亩征绢,而蠲河役,焘不肯踵例,废法还其役,入损于旧五之四,且命吏曰:“吾知守己而已,无妨后人,汝勿著为式。”

提点河北刑狱,摄领澶州,七日而商胡决。焘拯溺救饥,所全活者十余万,犹坐免。数年,复提点河东、陕西、京西刑狱,为盐铁判官、淮南转运使、江淮发运副使。泗州水,城且坏,焘悉力营护,诏宠其劳。入为户部副使。京师赋曲于酒,人有常籍,毋问售不售,或蹶产以偿。焘请罢岁额,严禁令,随所用曲多寡以售,自是增溢。官修睦亲宅,议取民居,焘言:“芳林园有余地,宗室足自处,无庸起民居。”从之。孝严殿成,请图乾兴以来文武大臣像于壁。

迁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蒲津浮桥坏,铁牛皆没水中。焘以策列巨木于岸以为衡,缒石其秒,挽出之,桥复其初。保安二土豪善骑射,为边人所惮,故纵善马诱使取之,而强以汉法。焘按得其状,俱以隶军。加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蜀人苦多盗,焘严保伍,使不得隐,而申其捕限。南蛮寇黎、雅,讨走之,罢磨刀崖戍卒。改知瀛州。

母丧服阕。故事,起执政以诏,近臣以堂帖;神宗特命赐诏。判太常寺,知邓、许二州,复判太常,知通进、银台司,提举崇福宫,由给事中易通议大夫。卒,年七十。

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英宗时,三司前奏事,帝诘铸钱本末,皆不能对,焘悉论无隐。帝是之,顾左右识其姓名,后欲以为观察使守边,曰:“卿家世事也。”焘对曰:“臣叔父亢有大才,臣愚不可继。”遂止。

(选自《宋史张焘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B.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C.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D.焘才智敏给/常从范仲淹使河东/至汾州/民遮道数百趋诉仲淹/以付焘/方与客弈局/未终/处决已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有时也掌管科举、学校等。

B.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也指赋税。有时,考核、敦促也叫课。

C.乾兴,宋真宗年号之一。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始有年号。

D.服阙,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阙。阙,终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焘有智慧有谋略,善于处理政务。任单州通判时,妥善处理州卒谋反事宜;知沂、潍二州时,合理改革赋税和劳役制度;入朝为户部副使时,改革酒曲税,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增加了朝廷税收。

B.张焘恪尽职守,政绩卓著。商胡决堤时,他拯溺救饥,救活十余万人,泗州水灾,张焘尽力营护将毁的城墙,对以上功劳,皇帝特下诏奖励;在陕西转运使任上,他用巧妙的方法修复了蒲津浮桥。

C.张焘清正爱民,关注百姓疾苦。他反对征用民居来修建官宅,说服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他把危害边民的保安二土豪交给军队处置;知成都府时,他设法解决了蜀人苦盗和南蛮寇边的忧患。

D.张焘才智敏给,为人谦逊谨慎。他处理汾州民事迅速果决;悉论铸钱本末,奏事对答如流,得到皇上的认同;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叔父,不愿担任镇边观察使的职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卒谋乱,期有日,焘得告者,徐诣营取首恶,置诸法。

(2)蜀人苦多盗,焘严保伍,使不得隐,而申其捕限。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