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原本发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

原本发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答案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端午日》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阅读下列几则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据报道,韩国文化财厅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材料二:我国的传统节目皮影戏已经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了文化遗产,新疆维吾尔族的套曲《十二木卡姆》被伊拉克和阿塞拜疆抢先申报,新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和内蒙古的《马头琴》同样被吉尔吉斯坦和蒙古国申报。

材料三:传统节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春节、中秋、端午、七夕、重阳等节日,正在被人们淡化,而洋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却在中国人的眼里越来越火爆。

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

2.通过材料一和二得知,原本发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却被外国抢先申报了,此时你内心有何感想?

3.你喜欢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喜欢外来的洋节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综合性学习。

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同学们准备围绕“徜徉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①过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张贴或悬挂一种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装饰物,就春节选用什么装饰物最合适,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你觉得选那一种最合适,并说说理由。

②在对对子的比赛中,班上的小才子张浩出了一句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龙舟竞发迎端午

下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江苏省苏州吴江市2010届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面人

  ①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作而成。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②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模”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

  ③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④制作面塑和面是关键步骤之一。制作面塑的和面与制作面点不同,前者需要考虑面团在可塑性、防腐性等方面的要求。其制作方法是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用手将面团压成薄片,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面片,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即可进行调色了。

  ⑤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面人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1)

在第①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面人进行说明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面对②-⑤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或分析哪一项正确?

[  ]

A.

中国面塑历史悠久,它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关系密切。

B.

从面塑的原料看,收藏和食用的面塑没有质的区别。

C.

面塑和面的步骤是区别收藏与食用面塑的唯一途径。

D.

旅游者喜爱面塑,主要是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048

阅读拓展。

春天里的传统节日(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正月十五那天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年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代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这个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一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到春龙节这天的早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关于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尸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开花,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蛰、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时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禁烟火,只吃冷食。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他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渐渐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此俗因与清明节相连,自唐以后,遂与祭奠祖先、郊游扫墓活动组合,逐渐融汇成一个节日,民间有“望绵(山)日”、挂予推燕(用柳条串起的燕状面饼,挂于门),吃清精饭、煮桃花粥以及打秋千、打毯、拖钩、斗鸡等娱乐风俗。

清明节

  在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的清明节。文献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好好清扫修整一番。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要不要设立“中华母亲节”?(有改动)

                                             张枫逸

⑴五月第二周的周日是母亲节。母亲节是“洋节”,既然是“洋节”,就一定会有人抵制,而抵制的法子通常就是“设立中国人自己的××节”。

⑵设立“中华母亲节”的话题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就有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交相关提案:指出中华民族有重视人伦亲情的优秀传统,呼吁尽快确立“中华母亲节”,并建议以“中华第一贤母”孟母为中华母亲节的形象代表。近年来,每到五月,关于中国是否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的话题,都会成为坊间热议的内容。

⑶在讨论是否应设“中华母亲节”之前,有必要先厘清三个问题。

⑷首先,尊孝感恩是否一定拘泥于某种形式?把五月第二个周日作为“母亲节”,是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属于不折不扣的舶来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其传入中国之前,我们就不懂得尊孝感恩了?显然不是,中华民族素有重视人伦亲情的优秀传统,古有孟母三迁、二十四孝广为流传,今有“90后”女生孟佩杰背着母亲去上学的故事感动中国。其实,节日只是一种形式,每个回家看看的日子都可以是母亲节。只要心中有爱,尊孝感恩无须拘泥于节日的形式。

⑸其次,中西方节日是否水火不容?①用七夕节抵御西方情人节,用中华母亲节反对美国母亲节,这种正义凛然的态度,看似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捍卫,实则透露出强烈的文化不自信和狭隘的文化观。②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通过种种途径与世界有着若干的关联,中西方节日完全可以互补共存。③现在,许多外国人也开始过春节,有的国家和地区干脆将春节定为公众假日,就是例证。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是综合性的,缺少单项突出的人伦主题节日,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满足了现代社会表达人伦感情的需要。④我们可能不知道五月母亲节的由来,但它却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而这就足够了。

⑹此外,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意义何在?近年来,为了传承文化,我们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设为法定节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到了这一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商家大张旗鼓的叫卖、景区摩肩接踵的游客,很难感受到文化所在。更值得担忧的是,成立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力推孟母生孟子的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的背后,恰恰是孟子故里在不遗余力地鼓吹。在节日过度商业化的当下,如果多了一个中华母亲节,仅仅是给商家一个促销活动的载体、给地方一个经济唱戏的舞台,这样的节日还有必要吗?

诚然,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一道壁垒,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更应传承光大民族传统文化。不过,并非故意标新立异地设立中华某某节,就能凸显中华文化的大不同,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与其煞费苦心另设中华母亲节,倒不如反思端午节、中秋节沦为“粽子节”、“月饼节”的尴尬,丰富现有传统节日的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

16.第⑷段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作用是                      (3分)

17.以下这段文字放在第⑸段的哪个位置最恰当?(3分)

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言,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8.第⑹段中“很丰满”的“理想”具体指的是            ,“很骨感”的“现实”则是指

                       (均用原文回答,每格一字,不超过规定字数)。(4分)                                                                            

19.第⑺段画线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5分)

                                                                                                                                                               

20.纵观全文,作者对于“设立中华母亲节”持      态度,理由是:(7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48

阅读拓展。

春天里的传统节日(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正月十五那天的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年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代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这个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一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到春龙节这天的早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关于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尸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开花,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蛰、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时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禁烟火,只吃冷食。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他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渐渐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此俗因与清明节相连,自唐以后,遂与祭奠祖先、郊游扫墓活动组合,逐渐融汇成一个节日,民间有“望绵(山)日”、挂予推燕(用柳条串起的燕状面饼,挂于门),吃清精饭、煮桃花粥以及打秋千、打毯、拖钩、斗鸡等娱乐风俗。

清明节

  在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的清明节。文献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坟,为墓地锄草,替坟墓加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好好清扫修整一番。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2分)【   】

A.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

B. 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它们的文化内涵。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C.赵孟頫的书法以平正为美。有人用“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来评价他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确非虚誉。

D. 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1-2012学年贵州省贵阳市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试卷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其他题

综合性学习考查(12分)

材料一:西风东渐,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西方节日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和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西方节日,其动机主要是:表达情感(亲情、爱情、友情);凑凑热闹,轻松自己;追赶时尚,炫丽自己。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数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舟、元宵闹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1.请用一段简要的文字对材料一的主要信息进行概括。 (2分)

                                                                               

2.我国许多独特的民间传统节日都被文人墨客记录在了笔下,请你根据下列诗句判断诗人反映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在横线上填写节日的名称。(4分)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挑换旧符。                        

④中庭地的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每一个节日都是我们的一个传统,一份文化,当今社会不断地倡导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现在请你从传统节日中选取一个,仿照示例对所选节日进行精彩的场景描写(60字),用来起到宣传的作用。(6分)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与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点,浆起浆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们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浙江义乌后宅中学初三上学期10月学力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名句名篇

古诗文名句填空。(6分)

1.鸡声茅店月,           

2.                   ,只有香如故。

3.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农人们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4.请写出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要求写连续的两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语文教研室 题型:022

填空。

1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在农历的________月初________,相传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大诗人________,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的作者是江苏________人。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文章流露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辽宁省模拟题 题型:探究题

       又是一年中秋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每当中秋节快来临的时候,各大商家展开了月饼销售的竞争活动,其中好利来月饼的销售广告语是:年年中秋到,家家好利来。你认为这则广告语有哪两方面的含义呢?试写出来。
                                                                                                                                                                
     (2)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与中秋节有关的完整诗句。(写出连续的两句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外国洋节的冲击。2006年12月北大清华等学校的10名博士却联名在互联网上发出“抵制洋节”的倡议。他们呼吁,国人要慎重对待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一时间.“国人是否该过洋节”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同时伴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古代文化里的那种“洛阳亲友如相问”的意境已经难以在现实社会里找到,传统节日那种能勾起人们强烈的亲情、乡情的元素已经逐渐淡化

    材料三:面对弥漫在街头巷尾的圣诞节气氛,我们还应当注意这样一个现象:圣诞节在中国带上了越来越多的本土化色彩。比如,很多娱乐场所的圣诞老人形象已经穿上中式传统的对襟红袍,大量的圣诞歌曲被翻唱成中文,老字号的中餐馆也趁热闹纷纷推出“圣诞套餐”。 “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如今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了中国民间的一个节日,不能简单地视为西方的“舶来品”。

(1)你对“国人是否该过洋节”有着怎样的看法?请将你的理由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写出一句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词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班级拟开展一次以“民俗采风”为主题的综合性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活动,完成下列试题。

(1)吉安采茶戏、吉安县固江鲤鱼灯、永新县盾牌舞、青原区

渼陂彩擎、永丰县农民画、新干剪纸、永新书法……这些都

是独具特色的吉安民俗文化。为了让吉安民俗文化深入人心,

有关部门计划开通吉安民俗网,为了使网站内容井然有序,

请你为该网站拟两个小栏目的名称。(2分)

(2)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同学们在收集有关

素材的时候收集到了下面一幅图片,请你说说这幅图是表现

哪个节日的标识(zhì),有什么内涵?(2分)

(3)为了让民俗走进校园,我校计划陆续邀请一些民间艺人为同学们表演。你代表学校去邀请当地一位著名的剪纸老艺人。你将如何对他说呢? (不超过8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及人名)(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根据文段内容,对下面两个画线病句的修改都正确的是(    )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①迄今已有大约2500年左右历史。每年的这一天,②各地群众都要举行包粽子、插艾蒿、赛龙舟等,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A.①句应将“左右”删去               ②句应将“举行”改为“开展”

B.①句应将“左右”删去               ②句应在“等”之后加上“活动”

C.①句应将“大约”改为“大概”       ②句应将“举行”改为“开展”

D.①句应将“大约”改为“大概”       ②句应在“等”之后加上“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贵州省贵阳市八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1.说说你对中秋节的看法及你的家乡都有些什么中秋节习俗。(4分)

2.列举两个你所知道的中国的传统佳节(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端午日》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语言应用

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它流传于汉族和壮、布依、侗、土家等少数民族地区。时间是在夏历五月初五。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图腾祭俗;也有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的等。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去灾难、驱毒虫。南方某些地区节前还举行赛龙舟等娱乐活动。

根据以上这段文字,请你为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不得超过60字,所含内容越多越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12-2013学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二中八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语言表达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小题1】说说你对中秋节的看法及你的家乡都有些什么中秋节习俗。(4分)
【小题2】列举两个你所知道的中国的传统佳节(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甲】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这几年,在我们中国的城市里,实可谓“洋节横行”,无论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还是时下刚过去的“母亲节”,都让都市里的年轻人乐此不彼,也让商家们赚个盆满钵满。如果作为都市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倒也无可厚非,但从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来看,不只是小县城跟着大都市效仿,甚至连农村集镇都兴起了这些洋节风尚,看发展趋势,极有可能成为社会大众所默认的“公众节日”。

实际上,这些“洋节”的本身并不包含多么深奥的文化价值,但却充满着普世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就比如“情人节”和“母亲节”,一个是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一个是体现着母亲的伟大。美好的爱情是世界年轻人的共同追求,母亲的伟大,子女对母亲的尊重和关爱,也是我们人类所应当恪守和倡导的基本伦理,之所以这两个节日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年轻人追捧,确实是因为节日所倡导的价值内涵具有普世共识。

在看到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受到热捧,也有专家提议,把我们农历的每年七月初七定为“中国情人节”。虽然其文化内涵比西方“情人节”丰富许多,又有“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做支撑,但不仅响应者寥寥,更不能与西方情人节的影响所能及,人们还是把每年的2月14日作为“正宗”的情人节来度过和消费。现在,“母亲节”又后来居上,特别是今年的“母亲节”,不仅城市大街小巷商家处处打起了“母亲节”的促销战,媒体、网络更把母亲节的氛围营造的分外浓郁,今年如此,明年后年可想而知,A风力只能说越来越猛,B          。

从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的专家话语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如果说他们对无中生有的报道深表忧虑,倒不如说是对人们热衷于西方的“母亲节”更为担忧。急切的希望国家确立我们自己的“中华母亲节”,试图用我们的“中华母亲节”来取代西洋的“母亲节”。笔者认为,此举希望是美好的,但既没必要,成为现实恐怕也是遥遥无期。

的确,中国的传统孝道非任何一个国家可比,尤其是对于母亲的尊崇,更可以解读为一部悲壮史。几千年来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而唯一能够获得的尊重和孝敬就是来自于子女。封建王朝从来没有尊重女性,但也把子女孝敬母亲视为做人之根本。众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建议把孟母生孟子的农历四月初二作为“中华母亲节”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但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现实,即便是立法确定“中华母亲节”,能够取代业已形成共识的西方“母亲节”吗?

诚然,我们理解专家和人大政协委员们的良苦用心,但是孝敬母亲这一人伦基本道德是没有国界的。据考证,现在的“母亲节”,虽说是美国的节日,但最早起源却始于古希腊,是美国人“盗取”古希腊的“泊来品”,但却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进而风靡世界。我们的年轻人虽然“撷取”了这个日期,但具体孝敬母亲的方式,却又颇具我们自己的特色,而且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中国风俗习惯孝敬母亲的方式也会越来越浓。我们真的没有必要非在日期上突出中国特色不可。在如今“地球村”的年代,很多国家受到华人的影响纷纷过起了中国春节,也没见哪个国家一定要确定自己的“春节”。还是让我们多研究一下自己的传统历史,创新推出国人都能接受,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知识产权”的节日,以此来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才是需要研究和动脑筋的地方。

11.读完全文,完成以下两个小题。

(1)请为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2分)

(2)第段中的“盗取”和“泊来品”加引号的作用是什么?(2分)

12.请仔细阅读第自然段,联系该段内容,模仿A句在B处写一句合适的语句,并说说A句和你所添加句子的作用。(4分)

13.联系本文的观点简单说说是否需要设立“中华母亲节”?(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从小就喜欢听爸爸讲那“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看纸鸢飞翔于蓝天的动人画面,听“贵妃醉酒”的京剧片段……中国的传统文化仿佛是一篇铭文,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而如今,我却更陶醉于“亚当夏娃”的飘逸浪漫,更迷恋奥斯卡金奖的雍容华贵,也更沉醉于迪斯科的动感十足……在某一个角落,被遗忘的传统文化却在不知不觉中搁浅起来。我欣然接受着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却忘记了东方文化的深沉韵味。
  今天,我猛然惊醒:我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干嘛非要去跟在“时尚”后面跑,你以为圣诞节是干什么的?是国外的一种传统节日,这一天是庆祝耶稣的诞生,因为耶稣被奉为他们的救世主。我们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有我们引以为骄傲的传统文化……我才意识到,我们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看着圣诞节的街灯彻夜明亮;情人节的鲜花卡片到处飘香;麦当劳这个异族家伙也在中国安了家、买了新房……我的心里不禁感到一阵悲凉。我反反复复地问自己:如今,端午节的龙舟依旧在划吗?清明时节的行人依旧断魂吗?故乡里的社戏是否还在演呢?中秋节的亲人依旧会团聚吗……但愿人们少穿些牛仔,多着些唐装;但愿国人少做些“哈韩”、“哈日”的事情,多看些京剧;但愿青少年朋友们少听些“亚当夏娃”,多听些“牛郎织女”!    
  我要向全世界的中国人发出自己的呐喊:_____!
1.“贵妃醉酒”的京剧片段曾让我刻骨铭心,迪斯科的动感十足也让我沉醉其间。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欣然接受着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却忘记了东方文化的深沉韵味。你赞同这种对待东方文化的态度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是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文中提及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各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后作者要向全世界的中国人发出怎样的呐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持本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你打算如何行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