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主嫌经好说发班王是证券市场致病

主嫌经好说发班王是证券市场致病答案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吉林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红利税”该不该调整
李宁
  红利税征收一直是证券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取消或减免红利税的提案,“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关于“证监会正在和有关部门探讨资本市场税收优惠政策”的表态也让红利税调整的预期再度升温。(《证券日报》3月20日)
  那红利税是否应该调整?笔者认为不然。首先,“红利税”实质是针对上市公司向投资个人分红派息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并不是新税种。按照《个人所得税法》:个人因持有中国的债券、股票、股权而从中国境内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需按20%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200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规定暂减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自此,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现金分红实际按10%征税。
  当前,呼吁减免红利税的主要理由有:一是存在重复征税,即上市公司从税后净利润中分红,已缴纳了企业所得税,现在对这部分又征收个税,有重复征税嫌疑。二是税制不公平。与个人投资者纳税不同,机构投资者则获得免缴待遇(企业所得税免征),同样获得现金分红,却不能一视同仁,有违公平。
  笔者认为不能对上市公司分红再减免个人所得税,理由如下:
  第一,红利所得缴纳个税,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应该加强而不是弱化。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税收调节分配收入的力度不强,对部分高收入者不能进行调控。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劳动所得课以重税,而对资本市场所得课税较轻或没有课税。购买股票、基金等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负较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红利税并不存在重复征税情形。所谓重复征税,主要是对同一项收入征收了相同税收,比如第三产业的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就是针对同一项收入在不同环节和纳税人之间征收了同一个税种。个人红利税缴纳的个税,与之前的企业所得税是两个不同的纳税主体和征税范围。如果说对个人取得的红利算重复征税,那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就算整体重复征税,因为个人所取得的每一项收入都不同程度地缴纳了流转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第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就红利不同税负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家存在认识误区。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享有减免股息、红利所得税的权利,就是因为这一部分收入始终在机构投资者企业内部流转,并没有流出生产主体,因此对机构投资者已经征收了企业所得税的红利免征企业所得税,是真正的消除重复征税。但是个人就不同,红利是退出了再生产环节,进入个人收入和消费环节,征的是个税,因此没必要在现有优惠基础上再优惠,甚至免税。
  另外,当前税制改革的方向是减少流通环节流转税,增加直接税比例,减免“红利税”也不符合改革趋势。不过,有人提出要通过减税增加居民收入,若要达到这一目的,改革方向是降低企业流转环节税负,通过减轻企业税负让企业收入多,能向个人多分红,增加企业工人工资,而不是对有名无实的红利税减税。(节选自2012年3月《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红利税”的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红利税的征收是全国人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来,两会代表们也提出相关的提案,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写进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B.红利税是上市公司向投资个人所得的利息、股息、红利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对此也有征税规定。
C.国家相关税法中明确要求对个人所得红利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但国家机关在后期也进行了调整,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现金分红按10%征税。
D.社会上对是否减免红利税已产生了分歧,焦点之一是这样做是否存在重复征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笔者认为在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获得现金分红后,国家税收部门免征了机构投资者所得税,但却征收了个人投资者所得税,这的确存在着不公平征税的问题。
B.征收个人所得税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加强此项税收能够对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起到适当调控的作用。
C.鉴于机构投资者股息、红利所得收入始终在机构投资者企业内部流转,没有流出生产主体,所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机构投资者享有股息、红利所得税的减免权利。
D.实际上个人投资者所获的红利已退出了再生产环节,进入个人收入和消费环节,所以对个人红利征收的税款还属于个税,没必要再给予优惠甚至免税了。
3.根据原文的意思来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在个人劳动所得与个人投资资本市场所得上的征收税率有轻有重,这是造成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的重要原因。
B.中国个人所得的每一项收入都不同程度地缴纳着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可见。我国对个人所得已经整体重复收税了,这也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而为之。
C.中国国家税法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个人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法》,一类是针对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法》,而每部税法中又都分列出若干税种。
D.国家税制改革是要增加直接税的比例,减少流通环节流转税,而红利税对是个人直接所得征收的税款,要是对此减免是有违税制改革的趋势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四川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红利税”该不该调整
  红利税征收一直是证券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取消或减免红利税的提案,“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关于“证监会正在和有关部门探讨资本市场税收优惠政策”的表态也让红利税调整的预期再度升温。(《证券日报》3月20日)
  那红利税是否应该调整?笔者认为不然。首先,“红利税”实质是针对上市公司向投资个人分红派息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并不是新税种。按照《个人所得税法》:个人因持有中国的债券、股票、股权而从中国境内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需按20%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200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规定暂减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自此,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现金分红实际按10%征税。
  当前,呼吁减免红利税的主要理由有:一是存在重复征税,即上市公司从税后净利润中分红,已缴纳了企业所得税,现在对这部分又征收个税,有重复征税嫌疑。二是税制不公平。与个人投资者纳税不同,机构投资者则获得免缴待遇(企业所得税免征),同样获得现金分红,却不能一视同仁,有违公平。
  笔者认为不能对上市公司分红再减免个人所得税,理由如下:
  第一,红利所得缴纳个税,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应该加强而不是弱化。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税收调节分配收入的力度不强,对部分高收入者不能进行调控。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劳动所得课以重税,而对资本市场所得课税较轻或没有课税。购买股票、基金等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负较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红利税并不存在重复征税情形。所谓重复征税,主要是对同一项收入征收了相同税收,比如第三产业的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就是针对同一项收入在不同环节和纳税人之间征收了同一个税种。个人红利税缴纳的个税,与之前的企业所得税是两个不同的纳税主体和征税范围。如果说对个人取得的红利算重复征税,那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就算整体重复征税,因为个人所取得的每一项收入都不同程度地缴纳了流转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第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就红利不同税负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家存在认识误区。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享有减免股息、红利所得税的权利,就是因为这一部分收入始终在机构投资者企业内部流转,并没有流出生产主体,因此对机构投资者已经征收了企业所得税的红利免征企业所得税,是真正的消除重复征税。但是个人就不同,红利是退出了再生产环节,进入个人收入和消费环节,征的是个税,因此没必要在现有优惠基础上再优惠,甚至免税。
  另外,当前税制改革的方向是减少流通环节流转税,增加直接税比例,减免“红利税”也不符合改革趋势。不过,有人提出要通过减税增加居民收入,若要达到这一目的,改革方向是降低企业流转环节税负,通过减轻企业税负让企业收入多,能向个人多分红,增加企业工人工资,而不是对有名无实的红利税减税。(节选自2012年3月《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红利税”的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红利税的征收是全国人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来,两会代表们也提出相关的提案,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写进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B.红利税是上市公司向投资个人所得的利息、股息、红利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对此也有征税规定。
C.国家相关税法中明确要求对个人所得红利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但国家机关在后期也进行了调整,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现金分红按10%征税。
D.社会上对是否减免红利税已产生了分歧,焦点之一是这样做是否存在重复征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笔者认为在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获得现金分红后,国家税收部门免征了机构投资者所得税,但却征收了个人投资者所得税,这的确存在着不公平征税的问题。
B.征收个人所得税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加强此项税收能够对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起到适当调控的作用。
C.鉴于机构投资者股息、红利所得收入始终在机构投资者企业内部流转,没有流出生产主体,所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机构投资者享有股息、红利所得税的减免权利。
D.实际上个人投资者所获的红利已退出了再生产环节,进入个人收入和消费环节,所以对个人红利征收的税款还属于个税,没必要再给予优惠甚至免税了。
3.根据原文的意思来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在个人劳动所得与个人投资资本市场所得上的征收税率有轻有重,这是造成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的重要原因。
B.中国个人所得的每一项收入都不同程度地缴纳着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可见。我国对个人所得已经整体重复收税了,这也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而为之。
C.中国国家税法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个人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法》,一类是针对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法》,而每部税法中又都分列出若干税种。
D.国家税制改革是要增加直接税的比例,减少流通环节流转税,而红利税对是个人直接所得征收的税款,要是对此减免是有违税制改革的趋势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吉林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红利税”该不该调整
李宁
  红利税征收一直是证券市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取消或减免红利税的提案,“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关于“证监会正在和有关部门探讨资本市场税收优惠政策”的表态也让红利税调整的预期再度升温。(《证券日报》3月20日)
  那红利税是否应该调整?笔者认为不然。首先,“红利税”实质是针对上市公司向投资个人分红派息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并不是新税种。按照《个人所得税法》:个人因持有中国的债券、股票、股权而从中国境内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需按20%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200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规定暂减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自此,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现金分红实际按10%征税。
  当前,呼吁减免红利税的主要理由有:一是存在重复征税,即上市公司从税后净利润中分红,已缴纳了企业所得税,现在对这部分又征收个税,有重复征税嫌疑。二是税制不公平。与个人投资者纳税不同,机构投资者则获得免缴待遇(企业所得税免征),同样获得现金分红,却不能一视同仁,有违公平。
  笔者认为不能对上市公司分红再减免个人所得税,理由如下:
  第一,红利所得缴纳个税,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应该加强而不是弱化。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税收调节分配收入的力度不强,对部分高收入者不能进行调控。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劳动所得课以重税,而对资本市场所得课税较轻或没有课税。购买股票、基金等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负较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红利税并不存在重复征税情形。所谓重复征税,主要是对同一项收入征收了相同税收,比如第三产业的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就是针对同一项收入在不同环节和纳税人之间征收了同一个税种。个人红利税缴纳的个税,与之前的企业所得税是两个不同的纳税主体和征税范围。如果说对个人取得的红利算重复征税,那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就算整体重复征税,因为个人所取得的每一项收入都不同程度地缴纳了流转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第三,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就红利不同税负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家存在认识误区。机构投资者在《企业所得税法》中享有减免股息、红利所得税的权利,就是因为这一部分收入始终在机构投资者企业内部流转,并没有流出生产主体,因此对机构投资者已经征收了企业所得税的红利免征企业所得税,是真正的消除重复征税。但是个人就不同,红利是退出了再生产环节,进入个人收入和消费环节,征的是个税,因此没必要在现有优惠基础上再优惠,甚至免税。
  另外,当前税制改革的方向是减少流通环节流转税,增加直接税比例,减免“红利税”也不符合改革趋势。不过,有人提出要通过减税增加居民收入,若要达到这一目的,改革方向是降低企业流转环节税负,通过减轻企业税负让企业收入多,能向个人多分红,增加企业工人工资,而不是对有名无实的红利税减税。
                                                                                            (节选自2012年3月《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红利税”的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红利税的征收是全国人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来,两会代表们也提出相关的提案,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写进了与之相关的内容。
B.红利税是上市公司向投资个人所得的利息、股息、红利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法》对此也有征税规定。
C.国家相关税法中明确要求对个人所得红利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但国家机关在后期也进行了调整,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现金分红按10%征税。
D.社会上对是否减免红利税已产生了分歧,焦点之一是这样做是否存在重复征税。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笔者认为在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获得现金分红后,国家税收部门免征了机构投资者所得税,但却征收了个人投资者所得税,这的确存在着不公平征税的问题。
B.征收个人所得税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加强此项税收能够对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起到适当调控的作用。
C.鉴于机构投资者股息、红利所得收入始终在机构投资者企业内部流转,没有流出生产主体,所以《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机构投资者享有股息、红利所得税的减免权利。
D.实际上个人投资者所获的红利已退出了再生产环节,进入个人收入和消费环节,所以对个人红利征收的税款还属于个税,没必要再给予优惠甚至免税了。
3.根据原文的意思来判断,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在个人劳动所得与个人投资资本市场所得上的征收税率有轻有重,这是造成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拉大的重要原因。
B.中国个人所得的每一项收入都不同程度地缴纳着流转税、财产税、行为税,可见。我国对个人所得已经整体重复收税了,这也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而为之。
C.中国国家税法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个人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法》,一类是针对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法》,而每部税法中又都分列出若干税种。
D.国家税制改革是要增加直接税的比例,减少流通环节流转税,而红利税对是个人直接所得征收的税款,要是对此减免是有违税制改革的趋势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三)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下面试题。

人品与器识的评鉴

南怀瑾

各人有各人的品质,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器度,有优良的品质。而看人的器度好坏,也如同鉴定东西品质好坏,从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样,从人的言默举止之间,即可看出此人之气质如何。如所谓“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对帝王人物的评语,就是对器度的描写。如形容汉高祖的隆准、龙颜等等,表面像龙的那个样子,鼻子高高的,下面大大的像一颗独蒜头,嘴巴阔到耳根边,睁大了两个眼睛,好看不好看呢?不去管他。也有人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相很像猪,指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张朱元璋画像是假的,而在庐山天池寺的一张才是真的。我看过庐山天池寺那一张被指为真的明太祖画像,真的就像一个猪头,所谓五岳朝天,嘴唇特厚。在我看来,庐山那张是假的,故宫那张是真的才对,否则一个皇帝长成那个猪头样子,实在难看!事实上也不可能。这是讲历史故事的闲话。

大人物的情形如此,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气质。有这样一则笑话:清朝末年,国库空虚,于是鬻官卖爵,设立捐班,定下价格,捐多少钱,便可做多大的官,以资敛取。当时有一个发了横财的船夫,捐了一大笔钱,得了一个七品项戴,也在礼部学了礼,大概用苦功学了一段时间,在场面上也能摆出一副官架子来了。可是有一次,和一些同一阶层的官员们在一起吃饭,这位捐班出身的大人,在拿起筷子来夹菜之间,仍不改他在船上吃饭时的习惯,右手拿的筷子往左掌心一戳,把两根筷子弄得齐平。他的这个小动作,被同席的人看见了,一猜就知道他是捐班一出身,而且以前可能是做船夫的。这还是小事,饭后大家坐下来喝茶聊天,其中有一位进士出身的清廉县知事,穿的一双靴子破了,但他仍毫无愧色地伸在前面摆开了八字脚。这位捐班的船夫看见了,于是说,某大人!你的靴子破了。这位县知事听了不但没有难为情,反而举起脚来 说:“我这靴子的面子虽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船夫羞红了脸垂下头去。这就是气质的不同了。

可是看人的气度,有时也是不简单的。像这位船夫大人在手心里齐筷子,是很明显的所谓职业的习惯性动作,但也有时一些似是而非的外表,那可就要别具慧眼来辨别了。像《吕氏春秋》说的:相玉者,患石似玉。相剑者,患剑似吴干将。贤主患辨者似通人,亡国之君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识人如辨物,那一种似是而非的赝品,最会把人难倒,玉和石,是很容易分辨得出来的。但是遇到一块很像玉的石头,那么珠宝店的专家,也感到头痛了。至于评断宝剑也是一样,普通的生铁所铸,锋刃不利的,一望而知。但是样子很像什么干将、莫邪的古代名剑,也会令古董商人头痛。物目如此,对人的认识就更难。因为人是活着的,是动的,会自我巧饰,所以一个很贤能的君主,也怕遇到那种耍嘴皮子能说善道的辩士,弄得不好就误认他是有真才实学的通人,予以重用而终于误国。历史上更有许多亡国之君,看来非常聪明;一些亡国之臣,看来非常忠心的。例如大家最崇拜的诸葛亮,也把马谡看走了眼,而自叹不如刘备的知人。

鉴识人,见其器度固难,即使是从言默举止有了认识,也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个性。在荀说的《申鉴》中,有一段讨论到气度的反面个性说:“安舒沉重者,患在后世。”安于现实的人,一定不会乱来,但他往往是跟不上时代的落伍者。“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尊重传统,守礼守常的,又往往会食古而不化,死守着古老的教条,于是就难有进步。“勇毅果敢者,患在险害。”现代语所谓有冲劲,有干劲的人,在相反的一面,又容易造成危险的祸害。

所以认识了一个人的气度,同时还要看他这一种气度在反面有什么缺陷,那么“事上”也好,“用下”也好,才能达到知人善任的目的。

孟子一见到梁襄王,就说他“望之不似人君”。这是孟子的善于识人。历史上的确有许多不像皇帝的职业皇帝,尤其是生下来就是太子的人,常有不像样的。野史的资料,记载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有一次拿起元朝后代皇帝的画像来看,他说:“左看右看,只像是个牛医,哪里像个君临天下的帝王相。”牛医就是兽医的意思。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有许多人是见过的,他的照片,大家差不多都看过,虽然清秀,但却带着点“我见犹怜”的味道,的确也是“望之不似人君”的一种典型。

从“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话,就知道孟子的心目中,已经认为这位魏国新王是扶植不起来的,这时也已经注定了孟子将要离开魏国的命运。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作者积累丰富,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文章旁征博引,在娓娓道来中阐述人品与器识评鉴的方法及意义。

B.本文在材料的运用上独具匠心,按照由外形到器度再到人的个性的顺序组织材料,由 表及里,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作者认为庐山那张朱元璋画像是真的,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则是假的,充分说明了人 不可貌相的道理。

D.作者引用《吕氏春秋》的话,旨在阐明对似是而非的事物辨别的难度,进而阐述要准确评鉴一个人是不可能的。

E.文章的最后写到元朝后代皇帝的画像与宣统皇帝的照片,以及孟子见梁襄王的例子, 旨在突出表现外形在评鉴人物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15.“我这靴子的面子虽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这位县知事的话有什么深意,为什么会使船夫垂下头去?

答:

16.在个人性格方面,有人因为怠惰简慢而自哀自怜,也有人因为优柔寡断而自怨自艾,“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意并联系社会实际作简要的分析。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三)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下面试题。

人品与器识的评鉴

南怀瑾

各人有各人的品质,人之所以成功,自有他的器度,有优良的品质。而看人的器度好坏,也如同鉴定东西品质好坏,从外形上即可看出一样,从人的言默举止之间,即可看出此人之气质如何。如所谓“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对帝王人物的评语,就是对器度的描写。如形容汉高祖的隆准、龙颜等等,表面像龙的那个样子,鼻子高高的,下面大大的像一颗独蒜头,嘴巴阔到耳根边,睁大了两个眼睛,好看不好看呢?不去管他。也有人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相很像猪,指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张朱元璋画像是假的,而在庐山天池寺的一张才是真的。我看过庐山天池寺那一张被指为真的明太祖画像,真的就像一个猪头,所谓五岳朝天,嘴唇特厚。在我看来,庐山那张是假的,故宫那张是真的才对,否则一个皇帝长成那个猪头样子,实在难看!事实上也不可能。这是讲历史故事的闲话。

大人物的情形如此,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气质。有这样一则笑话:清朝末年,国库空虚,于是鬻官卖爵,设立捐班,定下价格,捐多少钱,便可做多大的官,以资敛取。当时有一个发了横财的船夫,捐了一大笔钱,得了一个七品项戴,也在礼部学了礼,大概用苦功学了一段时间,在场面上也能摆出一副官架子来了。可是有一次,和一些同一阶层的官员们在一起吃饭,这位捐班出身的大人,在拿起筷子来夹菜之间,仍不改他在船上吃饭时的习惯,右手拿的筷子往左掌心一戳,把两根筷子弄得齐平。他的这个小动作,被同席的人看见了,一猜就知道他是捐班一出身,而且以前可能是做船夫的。这还是小事,饭后大家坐下来喝茶聊天,其中有一位进士出身的清廉县知事,穿的一双靴子破了,但他仍毫无愧色地伸在前面摆开了八字脚。这位捐班的船夫看见了,于是说,某大人!你的靴子破了。这位县知事听了不但没有难为情,反而举起脚来 说:“我这靴子的面子虽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船夫羞红了脸垂下头去。这就是气质的不同了。

可是看人的气度,有时也是不简单的。像这位船夫大人在手心里齐筷子,是很明显的所谓职业的习惯性动作,但也有时一些似是而非的外表,那可就要别具慧眼来辨别了。像《吕氏春秋》说的:相玉者,患石似玉。相剑者,患剑似吴干将。贤主患辨者似通人,亡国之君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识人如辨物,那一种似是而非的赝品,最会把人难倒,玉和石,是很容易分辨得出来的。但是遇到一块很像玉的石头,那么珠宝店的专家,也感到头痛了。至于评断宝剑也是一样,普通的生铁所铸,锋刃不利的,一望而知。但是样子很像什么干将、莫邪的古代名剑,也会令古董商人头痛。物目如此,对人的认识就更难。因为人是活着的,是动的,会自我巧饰,所以一个很贤能的君主,也怕遇到那种耍嘴皮子能说善道的辩士,弄得不好就误认他是有真才实学的通人,予以重用而终于误国。历史上更有许多亡国之君,看来非常聪明;一些亡国之臣,看来非常忠心的。例如大家最崇拜的诸葛亮,也把马谡看走了眼,而自叹不如刘备的知人。

鉴识人,见其器度固难,即使是从言默举止有了认识,也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个性。在荀说的《申鉴》中,有一段讨论到气度的反面个性说:“安舒沉重者,患在后世。”安于现实的人,一定不会乱来,但他往往是跟不上时代的落伍者。“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尊重传统,守礼守常的,又往往会食古而不化,死守着古老的教条,于是就难有进步。“勇毅果敢者,患在险害。”现代语所谓有冲劲,有干劲的人,在相反的一面,又容易造成危险的祸害。

所以认识了一个人的气度,同时还要看他这一种气度在反面有什么缺陷,那么“事上”也好,“用下”也好,才能达到知人善任的目的。

孟子一见到梁襄王,就说他“望之不似人君”。这是孟子的善于识人。历史上的确有许多不像皇帝的职业皇帝,尤其是生下来就是太子的人,常有不像样的。野史的资料,记载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有一次拿起元朝后代皇帝的画像来看,他说:“左看右看,只像是个牛医,哪里像个君临天下的帝王相。”牛医就是兽医的意思。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有许多人是见过的,他的照片,大家差不多都看过,虽然清秀,但却带着点“我见犹怜”的味道,的确也是“望之不似人君”的一种典型。

从“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话,就知道孟子的心目中,已经认为这位魏国新王是扶植不起来的,这时也已经注定了孟子将要离开魏国的命运。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作者积累丰富,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文章旁征博引,在娓娓道来中阐述人品与器识评鉴的方法及意义。

B.本文在材料的运用上独具匠心,按照由外形到器度再到人的个性的顺序组织材料,由 表及里,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作者认为庐山那张朱元璋画像是真的,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则是假的,充分说明了人 不可貌相的道理。

D.作者引用《吕氏春秋》的话,旨在阐明对似是而非的事物辨别的难度,进而阐述要准确评鉴一个人是不可能的。

E.文章的最后写到元朝后代皇帝的画像与宣统皇帝的照片,以及孟子见梁襄王的例子, 旨在突出表现外形在评鉴人物时所起的重要作用。

15.“我这靴子的面子虽然破了,可是底子好得很。”这位县知事的话有什么深意,为什么会使船夫垂下头去?

答:

16.在个人性格方面,有人因为怠惰简慢而自哀自怜,也有人因为优柔寡断而自怨自艾,“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意并联系社会实际作简要的分析。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3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邙山大捷,恐以威武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 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券,临死日,尽燔之。

1.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恐以威武忌  见:被              B.求福反以祸  速:加速

C.为将勤细事  躬:亲自            D.有千金券  责:通“债”,债务

2.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高长恭优秀品质的一组是(    )

①率五百骑再入周军                   ②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③自是有疾不疗                       ④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⑤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⑥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3.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长恭作战勇敢,在邙山之战中,他率领五百骑兵,两次杀入敌军阵中,同城中齐军将士联合将敌军打得大败,齐军将士歌颂此事,后成为《兰陵王入阵曲》这首曲子。

B.高长恭因是文襄帝的四儿子,所以在回答齐后主的问话时引起齐后主的忌惮,又不能听从尉相愿的劝告而隐退,被赐饮毒酒而死。

C.高长恭在任瀛州刺史时,曾被行参军阳士深告发贪赃枉法,所以被免职。在进攻定阳的战斗中,高长恭借机报复,把阳士深打了二十杖。

D.高长恭声音和容貌都很美,但心志雄壮,在军中为将,能关心士卒,对身边的仆从要求也不苛刻,表明了他品行中良善的一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

燕凤字子章,代人也。少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昭成素闻其名,使以礼致之,凤不应聘。及军围代,谓城人曰:“凤不来者,将屠之。”代人惧,遂送凤,昭成待以宾礼。后拜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又以经授献明帝。

尝使苻坚,坚问凤曰:“代王何如人?”对曰:“宽和仁爱,经略高远,一时雄主也。常有并吞天下之志。”坚曰:“卿辈北人,无钢甲利兵。敌弱则进,敌强则退,安能并兼邪?”凤曰:“北人壮悍,上马持三仗,驱驰若飞。主上雄俊,率服北土,控弦百万,号令若一。军无辎重樵爨之苦,轻行速捷,因敌取资。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胜也。”坚曰:“彼国人马多少?”凤曰:“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坚曰:“卿言人众则可,说马太多。”凤曰:“云中川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以此推之,恐人言犹未尽。”凤还,坚厚加赠遗。

及昭成崩,道武将迁长安。凤以道武幼弱,固请于苻坚曰:“代主初崩.臣子亡叛.遗孙冲①幼,莫相辅立。其别部大人刘库仁勇而有智,铁弗卫辰狡猾多端,皆不可独任。宜分部为二,令各统之。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能先发,此御边之上策。待其孙长,乃存而立之,是陛下大惠于亡国也。”坚从之。风寻东还。

                                                    (《北史??卷二十一》)

【注】冲 :同“懂”,幼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以礼致之           致:招引 。

B.轻行速捷,因敌取资   资:资财。

C.其势莫能先发         发:发难。

D.略为满川             略:侵占

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燕凤处事有心计的一组是 (     )     

①又以经授献明帝

②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胜也

③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

④凤还,坚厚加赠遗

⑤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能先发,此御边之上策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凤是代郡人,年轻时就喜爱阅读各种经书史籍,对阴阳之术和谶纬之学特别有研究。昭成帝早就听说过他,便派人以礼相邀,可是燕凤不肯出来做官。

B.燕凤曾出使到前秦苻坚那里。当苻坚问他代王的情况时,他在苻坚面前将代王大大地吹嘘了一番,说代王是一代雄主,英才盖世,无人可比。

C.苻坚问燕凤代国有多少人马,燕凤说有“精锐士卒几十万,马一百万匹”,当苻坚不相信马匹的数目时,燕凤巧妙地给予了回答。

D.昭成帝驾崩时,打算将道武帝迁往长安。燕凤考虑到道武帝年幼弱小,再三向苻坚恳求,希望苻坚帮助代国度过难关,苻坚答应了他的请求。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此推之,恐人言犹未尽。

                                                                        

(2)遗孙冲幼,莫相辅立。

                                                                        

                                               

(3)待其孙长,乃存而立之,是陛下大惠于亡国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施邦曜,字尔韬,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不乐为吏,改顺天武学教授,历国子博士、工部营缮主事,进员外郎。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迁屯田郎中,稍迁漳州知府,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盗刘香、李魁奇横海上,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擒。魁奇援郑芝龙事请抚,邦曜言于巡抚邹维琏讨平之。迁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并有声。或馈之朱墨竹者,姊子在旁请受之。曰:“不可。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性好山水,或劝之游峨嵋,曰:“上官游览,动烦属吏支应,伤小民几许物力矣。”其洁己爱民如此。

    历两京光禄寺卿,改通政使。黄道周既谪官,复逮下诏狱。国子生涂仲吉上书讼之,邦曜不为封进,而大署其副封曰:“书不必上,论不可不存。”仲吉劾邦曜,邦曜以副封上。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逾年起南京通政使。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出都三日,命中使召还,曰:“南京无事,留此为朕效力,”吏部推刑部右侍郎,帝曰:“邦曜清执,可左副都御史。”明年,贼薄近郊。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缙彦慢弗省,邦曜太息而去。城陷,趋长安门,闻帝崩,恸哭曰:“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即解带自经。仆救之苏,恨曰:“是儿误我!”贼满衙巷,不得还邸舍,望门求缢,辄为居民所麾。乃命家人市信石杂烧酒,即途中服之,卒。

    鲁时生者,里同年生也,官庶吉士,殁京师。邦曜手治含殓,以女妻其子。尝买一婢,命洒扫,至东隅,捧帚凝视而泣。怪问之,曰:“此先人御史宅也。时堕环兹地,不觉凄怆耳。”邦曜即分嫁女资,择士人归之。其笃于内行如此。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邦曜絷香母诱之    絷:拘禁

B、贼薄近郊    薄:迫近

C、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  檄:檄文

D、择士人归之    归:出嫁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忠贤欲困之           ②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  

B、①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   ②邦曜以副封上

C、①邦曜不为封进         ②辄为居民所麾        

D、①邦曜太息而去         ②捧帚凝视而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邦曜不爱做官,在魏忠贤当道时,没有像许多部门的官员那样到魏府走动,讨好献媚,于是受到魏的刁难。

   B、施邦曜先是任国子监博士、工部营缮主事等官职,后任屯田郎中,在任期间他擒拿盗贼如神,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C、有人送给施邦曜一幅朱墨竹图,他的外甥请求他接受馈赠,施邦曜极力反对,认为这是为他人走后门留下机会。

   D、施邦曜在敌人兵临城下之际,得知皇上已死,便毅然决然地多次选择自杀来报答皇恩,最后服毒而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清算             B.王惊谢至再    谢:拒绝

C.以赢米为之直     直:通“值”,代价    D.上下无固志    固:坚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洎牧以谗诛

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              曩者辱赐书

C.不效则治臣罪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帝忧形于色                            士大夫请于当道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C.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2)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施邦曜,字尔韬,余姚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不乐为吏,改顺天武学教授,历国子博士、工部营缮主事,进员外郎。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迁屯田郎中,稍迁漳州知府,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盗刘香、李魁奇横海上,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擒。魁奇援郑芝龙事请抚,邦曜言于巡抚邹维琏讨平之。迁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并有声。或馈之朱墨竹者,姊子在旁请受之。曰:“不可。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性好山水,或劝之游峨嵋,曰:“上官游览,动烦属吏支应,伤小民几许物力矣。”其洁己爱民如此。

    历两京光禄寺卿,改通政使。黄道周既谪官,复逮下诏狱。国子生涂仲吉上书讼之,邦曜不为封进,而大署其副封曰:“书不必上,论不可不存。”仲吉劾邦曜,邦曜以副封上。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逾年起南京通政使。入都陛见,陈学术、吏治、用兵、财赋四事,帝改容纳焉。出都三日,命中使召还,曰:“南京无事,留此为朕效力,”吏部推刑部右侍郎,帝曰:“邦曜清执,可左副都御史。”明年,贼薄近郊。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缙彦慢弗省,邦曜太息而去。城陷,趋长安门,闻帝崩,恸哭曰:“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即解带自经。仆救之苏,恨曰:“是儿误我!”贼满衙巷,不得还邸舍,望门求缢,辄为居民所麾。乃命家人市信石杂烧酒,即途中服之,卒。

    鲁时生者,里同年生也,官庶吉士,殁京师。邦曜手治含殓,以女妻其子。尝买一婢,命洒扫,至东隅,捧帚凝视而泣。怪问之,曰:“此先人御史宅也。时堕环兹地,不觉凄怆耳。”邦曜即分嫁女资,择士人归之。其笃于内行如此。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邦曜絷香母诱之    絷:拘禁

B、贼薄近郊    薄:迫近

C、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  檄:檄文

D、择士人归之    归:出嫁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忠贤欲困之           ②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  

B、①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   ②邦曜以副封上

C、①邦曜不为封进         ②辄为居民所麾        

D、①邦曜太息而去         ②捧帚凝视而泣

20、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句子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组是(    )

A、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              B、城陷,趋长安门   

C、恨曰:“是儿误我!”                D、乃命家人市信石杂烧酒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邦曜不爱做官,在魏忠贤当道时,没有像许多部门的官员那样到魏府走动,讨好献媚,于是受到魏的刁难。

   B、施邦曜先是任国子监博士、工部营缮主事等官职,后任屯田郎中,在任期间他擒拿盗贼如神,显示出不凡的治理才能。

   C、有人送给施邦曜一幅朱墨竹图,他的外甥请求他接受馈赠,施邦曜极力反对,认为这是为他人走后门留下机会。

   D、施邦曜在敌人兵临城下之际,得知皇上已死,便毅然决然地多次选择自杀来报答皇恩,最后服毒而亡。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尽知属县奸盗主名,每发辄得,阖郡惊为神。

 ②帝见其署语,怒,下仲吉狱,而夺邦曜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有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9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赢米为之直:通“值”,代价B.王惊至再谢:拒绝
C.帝命谦口其罪数:清算D.上下无志固:坚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十三年兵部左侍郎召洎牧谗诛
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不效治臣罪海运将徙于南冥
D.帝忧形色士大夫请当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C.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D.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5分)
(2)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后,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列举

    B.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授:授官

    C.超迁兵部右侍郎           迁:提拔      

    D.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起:起用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    )

    ①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②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

    ③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④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⑤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⑥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 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太监王振当权,于谦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诸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朝廷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众朝臣围打王振党羽马顺致使局面混乱的事件时,果断地设法稳住了王振,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译文: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2届山东省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长恭总其众总:统领

B.求福反以速祸速:加速

C.今何不发发:发作

D.为将躬勤细事躬:亲自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邙山之捷不忍杀之,以赐公

B.朝廷若忌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于此犯便当行罚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杖士深二十以安之不赂者以赂者丧

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王 前 既 有 勋 今 复 告 捷 威 声 太 重 宜 属 疾 在 家 勿 预 事。

A.王 前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在 家 / 勿 预 事。

B.王 前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 在 家 勿 预 事。

C.王 前 /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 在 家 勿 预事。

D.王 前 /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在 家 / 勿 预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4分)
译文:                                                                                 
(2)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4分)
译文:                                                                                
(3)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4分)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后,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列举

    B.乃手书谦名授吏部         授:授官

    C.超迁兵部右侍郎           迁:提拔      

    D.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起:起用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能出众”的一组是   (    )

    ①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②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

    ③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④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兵部尚书

    ⑤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 

    ⑥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 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太监王振当权,于谦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诸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朝廷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众朝臣围打王振党羽马顺致使局面混乱的事件时,果断地设法稳住了王振,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译文: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1年浙江省高三3月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清算             B.王惊谢至再    谢:拒绝

C.以赢米为之直     直:通“值”,代价    D.上下无固志    固:坚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洎牧以谗诛

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              曩者辱赐书

C.不效则治臣罪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帝忧形于色                            士大夫请于当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

C.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2)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一4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命谦口数其罪           数:列举

    B.超迁兵部右侍郎           迁:提拔

    C.三杨在政府,雅重谦       雅:高雅

    D.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热:弹劾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才可大任”的一组是( )

    ①他日救时宰相也   ②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③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④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⑤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    ⑥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在宣德初就受到皇帝重视,在郕王主政时官至兵部尚书。他也尽心国事,在“土木堡之变”之后,力主不迁都并做出了妥善的防守安排,基本安定了人心。

    B.于谦在“三杨”主政时,极受重视,所奏请之事都能得到即时批准。“三杨”去世后因顶撞过王振,差点因被人生事陷害而判处死刑,后被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C.于谦在山西、河南吏民及周、晋请王的请求下重任巡抚,他采取了一系列救灾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他父母去世,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但不久又担任原职。

    D.于谦在发生朝臣围打马顺的事件时,设法稳住了郕王,并让他宣谕不予追究众人打马顺之事,安定了朝局,受到了吏部尚书正直的高度赞扬和朝臣们的依重。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译文:                                                                      

(2)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2012届山东省鱼台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长恭总其众总:统领B.求福反以速祸速:加速
C.今何不发发:发作D.为将躬勤细事躬:亲自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邙山之捷不忍杀之,以赐公
B.朝廷若忌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于此犯便当行罚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杖士深二十以安之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王 前 既 有 勋 今 复 告 捷 威 声 太 重 宜 属 疾 在 家 勿 预 事。
A.王 前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在 家 / 勿 预 事。
B.王 前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 在 家 勿 预 事。
C.王 前 /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 在 家 勿 预事。
D.王 前 / 既 有 勋 / 今 复 告 捷 / 威 声 太 重 / 宜 属 疾 在 家 / 勿 预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4分)
译文:                                                                                 
(2)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4分)
译文:                                                                                
(3)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4分)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8题。

孤独的孟子

孟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坚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四方奔走呼号,有时只能像孔子一样“累累若丧家之犬”,但他的努力却得不到认可,这是孟子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

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有可贵的“民贵”、“民本”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 “推己及人” “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故推恩,足以保四海”,显然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本末倒置之嫌。既然“君轻”,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孔孟之道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这种泛道德化和道德先验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本体预设,将人性之善的可能性推导为必然性,将使然视为当然;无不令人高山仰止,可望不可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象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对中国历史经验的体验告诉我们:在位者未必是“贤者、能者”,而“奸者、庸者”在位却是史不绝书的;这种所谓的“贤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级制度思想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因此,无论是“素王(素王是孔子的众多称呼中的一个)”还是“亚圣”,只能被历代帝王,尤其是那些“圣君明主”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了。

孟子“仁政”制度思想的提出是对当时社会的“虐政”“暴政”的一种反动,却与现代社会还政于民的“宪政”制度相去甚远。况且,这种把统治者“圣化”甚至“神话”的制度思想与近代“市民社会”的“民主”“民治”制度安排与框架构建也是不相适应的。他把治理国家的权力托付给了君主,而漠视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色彩,而缺乏“社会契约论”的客观理性存在。无论是“民本”还是“民贵”,无不需要“奉天承运,皇恩浩荡”。要使这种垂直的,或者说是金字塔式的制度设计得以所谓的“自我坎陷”(牟室三先生语),是无法再当下落实的。“春秋无义战”,霸道盛行,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无法行之有效,甚而被当时的国君们视为无稽之谈,故“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同时,孟子主张的“仁政”“王道”确实需要太长时间了,教化之功,春风化雨,在一个急功近利、瞬间生死的社会里是派不上用场的。但是,孟子不是最反对急功近利吗?急功近利不是不好的吗?没错,急功近利确实是不好的,但是,当一群老虎在你十米之外吼叫磨牙的时候,你难道还要摸出一本武功秘籍,从头开始练习降龙十八掌的基本功吗?

所以,孟子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痛苦之中,也注定了他是孤独的,既是身体的孤独,更是心灵的孤独!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孟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基于朴素的人文关怀之上的性善论被由可能性推导为必然性,注定了孟子的理想与现实脱节。

B.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因此他主张通过人民的力量来实现社会的“仁政”。

C.虽然孟子有“民贵君轻”的认识,但实践上,孟子周游列国,游说君王,把希望寄托在“圣君明主”身上,这必将无法实现“以民为本”的“仁政”制度思想。

D.“只能被历代帝王,尤其是那些“圣君明主”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了。”意在讽刺在位者的假仁慈。

E.孟子反对急功近利,因为孟子的“仁政”主张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教化才能实现,但这却与急功近利、瞬间生死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

17.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述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是无法行之有效的?请分条加以概括。

                                                                                  

                                                                                  

18.“孟子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痛苦之中”,这“双重痛苦”具体指什么?你又怎样看待孟子的“独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凤字子章,代人也。少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昭成素闻其名,使以礼致之,凤不应聘。及军围代,谓城人曰:“凤不来者,将屠之。”代人惧,遂送凤,昭成待以宾礼。后拜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又以经授献明帝。

尝使苻坚,坚问凤曰:“代王何如人?”对曰:“宽和仁爱,经略高远,一时雄主也。常有并吞天下之志。”坚曰:“卿辈北人,无钢甲利兵。敌弱则进,敌强则退,安能并兼邪?”凤曰:“北人壮悍,上马持三仗,驱驰若飞。主上雄俊,率服北土,控弦百万,号令若一。军无辎重樵爨之苦,轻行速捷,因敌取资。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胜也。”坚曰:“彼国人马多少?”凤曰:“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坚曰:“卿言人众则可,说马太多。”凤曰:“云中川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以此推之,恐人言犹未尽。”凤还,坚厚加赠遗。

及昭成崩,道武将迁长安。凤以道武幼弱,固请于苻坚曰:“代主初崩.臣子亡叛.遗孙冲①幼,莫相辅立。其别部大人刘库仁勇而有智,铁弗卫辰狡猾多端,皆不可独任。宜分部为二,令各统之。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能先发,此御边之上策。待其孙长,乃存而立之,是陛下大惠于亡国也。”坚从之。风寻东还。

                                               (《北史??卷二十一》)

【注】冲 :同“懂”,幼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以礼致之           致:招引 。

B.轻行速捷,因敌取资   资:资财。

C.其势莫能先发         发:发难。

D.略为满川             略:侵占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燕凤处事有心计的一组是  

①又以经授献明帝     ②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胜也     ③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    ④凤还,坚厚加赠遗      ⑤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能先发,此御边之上策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凤是代郡人,年轻时就喜爱阅读各种经书史籍,对阴阳之术和谶纬之学特别有研究。昭成帝早就听说过他,便派人以礼相邀,可是燕凤不肯出来做官。

B.燕凤曾出使到前秦苻坚那里。当苻坚问他代王的情况时,他在苻坚面前将代王大大地吹嘘了一番,说代王是一代雄主,英才盖世,无人可比。

C.苻坚问燕凤代国有多少人马,燕凤说有“精锐士卒几十万,马一百万匹”,当苻坚不相信马匹的数目时,燕凤巧妙地给予了回答。

D.昭成帝驾崩时,打算将道武帝迁往长安。燕凤考虑到道武帝年幼弱小,再三向苻坚恳求,希望苻坚帮助代国度过难关,苻坚答应了他的请求。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