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由于剑是维护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由于剑是维护答案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历史试卷 题型: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博姆·朗特里在1901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约有25%至30%的英国城镇人口正生活在贫困之中。

    朗特里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引起了英国自由党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看来,亚当·斯密所主张的个人无限自由是不可取的,认为国家可以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干预;某些社会问题,如贫困等应把它看成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因此,不能仅靠个人去解决,而应通过国家干预、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

    英国自由党的这些主张,得到了许多普通民众以及中产阶级人土的赞成。在1906年1月的大选中,自由党取得压倒性胜利。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福利国家“瘦身”改革运动风起云涌。由于各种福利待遇太好,减少了一些失业者寻求工作的动力。比如,根据德国银行1996年公布的资料,将德国餐饮业一个拿最低工资的就业者每月的纯收入,与领社会救济者的收入比较后,发现失业者比就业者的收入只少141欧元。

    在2004年3月16日由Eurostat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2国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居高不下:分别由2002年的平均2.3%和69.2%上升到了2003年的2.7%和70.4%。

    材料三  按照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看法,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的人口为12000万人;此外,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城镇居民依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是2140万人;作为城市社会边缘群体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人数大约是4000万人。将上述各部分相加,我国社会目前贫困人口总数要超过2.1亿人口。

                    ——以上材料均选自高岱《20世纪初英国的社会改革及其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由党对英国社会的贫困现象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史实说明该主张在20世纪30年代有何发展?(5分)

 

(2)据材料二归纳欧美“福利国家”面临的问题。(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述模型(注:该文以技术变革为模型,研究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以技术变革为

例的一其核心的问题在于,技术变革如果带来政治权力的失去,由于政治权力背后是巨大的

经济利益,那么技术变革导致政治权力失去的同时也将导致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在这样的

情况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或者补偿很少,政治权力的掌权者就会拼命阻碍变革的发生。

实际上,如果发生的是有利于生产力的政治制度变革,模型的推论也一样存在。而这些实际

上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殊途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4期

材料二中国对自身的认识更不到位,只承认中国在技术上落后,而不认为自己的社会制

度及其精神内核已经落伍腐朽,依然顽固不化,故步自封,认为中国的制度及伦理纲常是好

的,优于外国.一些迂腐之人还常以己之落后讥笑西方之开化,从思想深处排斥西方文明,

把洋务称为“夷务”即可见一斑。思想根子上的保守排外,认识上的无知、不到位,决定了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能提出、敢于提出“脱亚入欧”主张,全面西化,所以,中国变革的指导思想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l2月

请回答:

(l)俄国1861年改革获得了成功,请用相关事实支撑上述论文的观点。

(2)用史实说明,中国1898年“百日维新”仍然停留在“中体西用”的思想层面。

(3)上述三个改革都是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改

革的共同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5届河南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期月考历史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 有关罗斯福新政的一组图片

材料三 1984年,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重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2分)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内容?(4分)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6分)

(3)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阅读,你对计划和市场有什么认识?(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高三元月双周练习历史试卷 题型: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4分)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2分)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1年广东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25分)新航路开辟开启了人类文明以海洋争夺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海洋时代”的来临——

材料一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太恐惧而被迫返航。

“海洋时代”下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海洋时代”下的中国——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洋务派是近代中国“海洋意识”较强的阶层,他们呼吁加强海防,开发海洋。

“海洋时代”下史学观念的演变——

材料五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材料六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史学界在世界历史的编纂方面总体上进人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位穿越赤道的航海家是谁?(2分)推动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无形之手”有哪些?(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过程。(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选择了陆地”指的是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2分)导致中国“选择了陆地”的因素有哪些?(2分)

(4)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四的观点。(2分)

(5)“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2分)“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2分)

(6)按照材料六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5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按照材料六的研究角度,评价航路开辟。(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交通工具的变迁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马车    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

铁路——京张铁路  

 

材料二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形成了以临清、德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区间贸易和以登州、胶州为代表的沿海城镇区间贸易两个封闭的系统。19世纪下半叶,随着铁路的兴建和新河道的疏浚通航,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三河(黄河、小清河、卫运河)、二路(胶济铁路、津浦铁路)为框架的商路网络。新商路一方面将彼此隔绝的地区连接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又使沿路许多市镇成为新的集散市场……由于青岛、烟台通商口岸新设施的建成,以及轮船运输业的兴起,出现了“水陆货物皆转移于青岛,而胶州商务乃至一落千丈”,登州港口“仅余断港绝潦,为贩夫佣妇洗菜浣衣之所”的现象。……咸丰年间,黄河北徙截断运河,致使河道淤塞,航运受阻,河身日渐浅涸,仅东昌、临清间有小舟来往,商业大受影响,济宁也日见寥落。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由传统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山东商业布局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3-2014学年山东省淄博市高三质量抽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1分)实现民主制度的创新是践行民主道路上的不懈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材料二  第二款: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的总司令,并在各州民团奉召为合众国执行任务时担任统帅。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他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第一修正案:保护公民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

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度。

第十五修正案:所有公民不得由于肤色、种族的区别或曾被强制劳役(即曾身为奴隶)而受到选举权的限制。(不包括性别)。

第十七修正案:代表各州的联邦参议员必须直接选举。

第二十二修正案:总统最多连任一次。

第二十四修正案:选举权不受税收限制。

——《美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三  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1)根据材料一归纳民主政治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运行的主要机构。(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实践的特色。(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创新和探索是对“历史的终结”的否定。(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5届河南郑州第四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在急剧变革的20世纪前期,由于受到外力的冲击,在各种力量的影响下,使得大连的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连是新兴城市,由殖民者“一手打造”……受外来文化影响,大连人逐步接受新式礼仪,一些封建的仪礼如跪拜、请安等代之以握手、鞠躬。“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废除,“先生”、“小姐”等新式称呼已十分盛行。

材料二 东北地区……主食为玉米、高粱、小米。随着殖民者的入侵……特别是日本侵占大连后,大量的日式料理店鳞次栉比,发展速度惊人。至“九·一八”事变前,大连全市就已有日本吃茶店100余家。日本寿司、生鱼片等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

材料三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崇信神道被日本当局视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支柱。……1944年在旅顺修建了“关东神宫”。强迫当时的中国人举行各种典礼时,人们必须遥拜日本的“皇太神宫”。就连男女青年结婚,都要逐渐采取神前结婚的方式。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前期大连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根据三则材料分析,大连居民社会生活变迁呈现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大连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哪些启示?(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4届浙江省高一3月适应性考试文科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6分)近代以来,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经济贸易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

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此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美国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起了主导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葡篇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_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

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

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向新世界引

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色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

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4分)

英国篇

材料二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创了现

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40年一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进行殖民

的政治经济条件。(4分)

美国篇

材料三  20世纪中期,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和超级大国的出现,全球化又获得了额

外的巨大提高。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济就已经十分强大了,只是经济保护主义

和相互孤立限制了它充当全球角色。二战后,由于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

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包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充当核心

角色。美国十分大度地保持自己对进口的开放……允许技术自由转让,通过马歇尔资助计划,

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巨额贷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然,它在向各国提供贷款的同时。

也为美国本土的一些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机会。

——(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不得摘抄

原句)(4分)

争鸣篇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

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

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

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4)利用材料三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发表你

的见解。(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三上学期期初测试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4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2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题型:综合题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续汉书·百官志》所云:“郡有盐、铁官者,随事广狭置令、长及丞。”

“总一盐铁”, 可以使国家“财用饶”,使农民“器用备”而“务本”,并“一其用,平其贾,以便百姓公私”。是“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中国,“行”或“行会”始见于唐,宋代以后,随着民营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会有了比较广泛的发展。宋代,各行业都有行的组织,而“行”的众多也必然导致同行业组织——行会较多。但作为民营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其发展不快,且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在经济领域中还经常受到官府的许多干预。传统行会的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限制招收和使用帮工的数目,限制作坊开设地点和数目,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和原料的分配,规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由于行会介入生产经营活动,使生产经营的风险得以分担。时至明清时期,行会已较为普及,由于自身具有组织上的封闭性、业务上的垄断性和技术上的保守性,其在经济方面所产生的多重作用与影响更是令人注目。

    ——摘编自范巧《对唐宋行会制度的性质界定》

    材料三  行会进入中国近代以后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部分固守陈规陋俗的行会因此而衰落;另一部分行会则被动或主动地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如上海、汉口、广州、天津等外贸中心城市的传统行会,取消了原来对生产经营的诸多限制,主要对本行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了道德约束。同时,随着一些新兴的外贸行业的产生发展,还出现了新的行会,如上海的洋布公所、洋油杂货公所、震巽木商公所(洋木业)、集义公所(进口海产业),汉口的西皮杂货公会、洋广杂货公所等。

                              ——摘编自朱英《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

材料四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尤其是将生产、销售等产业链环节转移到中国,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利用外资达4200亿美元。《财富》500强大企业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分工体系中,中国仍处于比较低的“制造业中心”层面,尚难以上升到价值产业链条上附加值较高的“研究开发中心”和“营运中心”层面。而在信息化浪潮中,西方跨国公司凭借自己的专利防御体系,更欲垄断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世界最大的100家外国银行中,已有41家在我国设立了81家分行;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已设立代表处200家;外国证券公司设立的代表处60多家。跨国银行日益从事大量的国际货币买卖活动,一旦某国或某一地区经济出现问题,跨国银行就频繁地调入调出资金,造成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近年来,西方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大量吸引高级人才,仅朗讯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就在我国招了300名高技术人才。

 ——李境舒《2010年经济发展战略趋势研究》

(1)材料一反映汉代实行什么制度?据材料一归纳其作用。(4分)

 

(2)宋代以后行会的发展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商业环境(3分),结合材料二分析古代行会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行会在性质和范围上发生的新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4)依据材料四,分析跨国公司对当今中国的影响。(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1年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教研室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兴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产生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产生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2分)

(3)材料二所说的“文明”是指什么?(2分)

(4)材料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统治世界的原因?(6分)其核心是?(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0年江西省新余一中宜春中学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所有这些(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包括其改进的策略,都完全可以由中国人在14世纪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中研发出来。但其时的中国人却没有加以制作或利用,以致后来这些机器由于无人使用而消失了。因此,我们必须推断在纺织业的领域中,中国传统的工业技术未能有进一步的开展,基本的阻力不在于缺少更高的科学知识,而在于那些促进工业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更新的经济动力与智识思想力量的减弱。

——摘自马克·尔文《中国历史发展的型式》

材料二: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摘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摘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1)上述材料均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问题,其观点所具有的共识之处有哪些?(2分)

(2)材料二中论及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2分)

(3)材料一和材料三在中国科技落伍的原因方面作了阐释,其共同认识是什么? 你认为出现这种认识的原因有哪些?(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

材料二 毛泽东在论证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脑,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了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苏联工业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简要指出苏联工业化的方针和措施。

(3)你认为苏联工业化带来了什么后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5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3-2014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6分)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二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5分)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8分)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析30多年来中国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有利国际因素(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3-201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三上学期综测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8分)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500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前几个时代中的地区孤立主义与19世纪的欧洲世界霸权之间的一个中间阶段。在经济上,这一时期中,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本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金本位首先在英国实行,后来通过国际扩散,成为早期国际货币制度。英国是金本位的主要维持者……金本位时期是世界经济中工业迅速增长时期……英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也是成功的关键。英国在整个19世纪一直是重要贸易国和资本输出的国家,人们完全相信英镑作为一种国际通货的能力。

——《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材料三:1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商品。由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得多。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四: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所述“近代初期”起、止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世界霸权……远远低于以后世纪”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时期国际实行的货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英国在整个19世纪一直是重要贸易国和资本输出的国家”这句话的?(6分)

(3)据材料三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6分)

(4)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与“罗斯福新政”在为“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 “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干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唐朝中央机构图

 

材料三 美国中央政府机构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各自特点。(2分)试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方式的角度分析其成因。(4分)

(2)材料二、三中,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决策方式有何相似之处?(2分)其本质目的有何不同?(2分)

(3)如进行“东西方政治制度演变史”的课题研究.上述材料作为论据尚不够危分,你还可以补充哪些论据?(东西方各举2例,所举史实必须与材料二、三性质类似)  (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2-2013学年陕西省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秦始皇收复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后,为了巩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迁3万户居民到河北、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东汉以后,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迁徙。魏晋时,内迁活动更加频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自西晋末年至宋元时期,每一次北方大乱,都促使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

材料二 江西向湖南、湖北的移民活动始于唐代,结束于清朝中叶。其间迁移高潮迭起,尤以元末明初移民的声势最为壮观。因此有“江西填湖广”的谚语。两湖则早在元代以前就开始了向四川的移民。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四川人口锐减。清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数以万计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十几个省的移民来到巴蜀大地,故民间有“湖广填四川”之说。清道光以后,我国人口大量向关外、口外迁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内外出现了“移民实边”的议论。光绪时东三省全部开禁,内地移民涌向关外,东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口外蒙古地区也于光绪年间开禁放垦。尽管“走西口”也是习惯性的人口迁移,但由于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移民规模比“闯关东”要小得多。

材料三 秦汉至魏晋,黄河流域人民为逃避战祸,不断迁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隋唐时期,中国商人大量移居海外。明代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等原因,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增强,有更多的中国人前往东南亚各地经商和居住。

材料四 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始,华工大批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国的海外移民有1000多万人。近代中国向海外移民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摘编自李传永、李恬《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材料四显示了近代中国人口迁移呈现怎样的新特点?简析其原因。(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影响。(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gzls 来源:2014届浙江省高一3月适应性考试理科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荣氏家族崛起于清末,名震于民国,重生于新中国。荣氏家族的兴盛衰荣就是中

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缩影,它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这本书(《美国十大富豪传》)荣德生读了好久,他从中知道实业

使他们致富,实业使国家强大。……两兄弟一合计,决定把钱庄资金转移到实业上面

来。……由于交战国国内实行战时经济,面粉萎缩,需求量增大,……两兄弟于是抓紧

时机,不断拓展企业规模,连年增设新厂。1913、1914、1915年福新二厂、三厂、四

厂、五厂先后筹建……荣氏的实业之舟,在面粉业的汪洋大海中再次掀起一股更大的浪

潮。

根据材料一回答:19世纪末荣氏兄弟投资于实业的目的是什么?(2分)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企业得到壮大的客观条件。(2分)

材料二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

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

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

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

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20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2分)

材料三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

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

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网》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使荣氏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人民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哪些

扶持措施(2分)

材料四 1953年,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荣毅仁等上海工商界代表

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4)根据材料四,指出到1956年底公私合营后,荣氏企业在生产资料性质上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2分)

材料五  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

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

行榜首位。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5)在新时期,荣氏企业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