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试题搜索列表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答案解析

科目:czyw 来源:江苏省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范公祠位于青州城西。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范仲淹字希文)昔日心。”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可知这祠的久远。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愤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以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他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 。后又被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
  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皇祐三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虑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民生疾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而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的长河中又迈入了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地享受这满院春光。
            (选自《梁衡散文集》,有删节)
1、纵观全文,分条归纳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事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中冯玉祥先生的碑联从哪些方面概括了范仲淹的才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至今日,仿佛仍然响在耳畔。请你细读选文,然后续写一个句子表达你的感受。
  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别有韵味,请赏析它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观楼品文怀范公 (10分)

○1早春三月,因公事前往岳阳,趁闲暇之际,急赶心中圣地——岳阳楼。如今,列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经过精心打造已非一楼独傲,而是一个集楼、碑、亭、台、阁、廊、榭、祠之艺术精品于一体的仿古景区,并被评定为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游览区。

○2景区入口处,刻于两旁立柱上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鎏金大字赫然入目,让人顿生几分神往之情。也许是观楼心切,我对途经的缦腰回廊、喷泉小流、园圃雕塑等新造景观没有过于在意,可当巍然兀立的千古名楼倏地定格于眼前,内心的钦往、景仰、兴奋、激越已无以言述。细细端详,历经千年风雨和数次修缮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高啄,金碧辉煌.据了解,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尤其是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远远而望,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风格之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为楼观之绝。

○3后经导游介绍,关于岳阳楼的建造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开元四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贬到岳州(即今之岳阳)担任刺史,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贸然揭榜,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山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头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拆,拆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三字的木尺,一阵风后了然无迹。工地上的人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虽为传说,但于楼无不笼上一层神秘缥缈的面纱,于后览者更不乏向往追探之意。

○4拾级而上,踏入一楼正厅内,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巨幅雕屏直逼人眼。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嵌于楼之正墙,几占整墙面积。细观之,文章脱俗、书法飘逸、刻工隽劲、木料上乘,全属珍品,堪称“四绝”。尽管这一旷世雄文早已了然于胸,可此刻吟哦又生万般韵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等文字何其沁脾入心!这般胸襟何其博大旷达!如此抱负何其宏远高峻!如若不怀心系苍生社稷之仁心,不守高人逸士之节操,希文公岂可挥毫写下流光溢彩之锦绣珠玑?无怪乎朱熹称之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5其实,范仲淹只是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而并没有踏足岳阳楼。庆历六年,与他有相同官宦舛运的同僚好友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后,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通览其文,范公不是寻常的触景抒情,而是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了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之气直干云霄,并借此激励屡经政治风雨磨砺的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同时也启发和教育后之览者。由是观之,的确是楼以文而名,文因楼而传,人由二者而彰了。

○6缓步登梯,且观且思,不觉已至顶层。凭栏远眺,浩淼之洞庭,秀美之岳阳,尽收眼底。睹物思人,范希文公不凡之人生展现眼前:范仲淹少年立志,苦读诗书,勤奋佳话,历历可数;为官数十载,冒死犯颜进谏,数次宦海沉浮,无动其心;发动庆历新政,力抗守旧权势,开创北宋士大夫议政之先风,虽败犹荣;主持地方政事,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舍身修筑‘范公堤”、“兴化灾民从‘范’姓”,政绩斐然;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每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其继续留任;范公辞世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庶民举哀斋戒,凡其从政之地,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试想:古之为官执政者,几人能怀博大‘忧乐’之情如范公?几人可在百姓心中树亘古巍然之丰碑?

○7伫立良久,时有惠风捎来沙鸥欢啼芷兰郁香,洋洋春意催生着蓄积已久之真情:

壮哉,气吞万象之名楼!

雄哉,感肺沁腑之宏文!

伟哉,万古流芳之范公!

选自2012《江南文学》

21..文章第三段引用一个传说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2分)

2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全文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作者怀念范仲淹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观楼品文怀范公  (10分)

  ○1早春三月,因公事前往岳阳,趁闲暇之际,急赶心中圣地——岳阳楼。如今,列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经过精心打造已非一楼独傲,而是一个集楼、碑、亭、台、阁、廊、榭、祠之艺术精品于一体的仿古景区,并被评定为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游览区。

  ○2景区入口处,刻于两旁立柱上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鎏金大字赫然入目,让人顿生几分神往之情。也许是观楼心切,我对途经的缦腰回廊、喷泉小流、园圃雕塑等新造景观没有过于在意,可当巍然兀立的千古名楼倏地定格于眼前,内心的钦往、景仰、兴奋、激越已无以言述。细细端详,历经千年风雨和数次修缮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高啄,金碧辉煌.据了解,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尤其是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远远而望,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风格之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为楼观之绝。

  ○3后经导游介绍,关于岳阳楼的建造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开元四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贬到岳州(即今之岳阳)担任刺史,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贸然揭榜,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山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走了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头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拆,拆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座十分雄壮的楼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三字的木尺,一阵风后了然无迹。工地上的人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虽为传说,但于楼无不笼上一层神秘缥缈的面纱,于后览者更不乏向往追探之意。

  ○4拾级而上,踏入一楼正厅内,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书写的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巨幅雕屏直逼人眼。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嵌于楼之正墙,几占整墙面积。细观之,文章脱俗、书法飘逸、刻工隽劲、木料上乘,全属珍品,堪称“四绝”。尽管这一旷世雄文早已了然于胸,可此刻吟哦又生万般韵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此等文字何其沁脾入心!这般胸襟何其博大旷达!如此抱负何其宏远高峻!如若不怀心系苍生社稷之仁心,不守高人逸士之节操,希文公岂可挥毫写下流光溢彩之锦绣珠玑?无怪乎朱熹称之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5其实,范仲淹只是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而并没有踏足岳阳楼。庆历六年,与他有相同官宦舛运的同僚好友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后,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当时的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通览其文,范公不是寻常的触景抒情,而是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了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浩然之气直干云霄,并借此激励屡经政治风雨磨砺的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同时也启发和教育后之览者。由是观之,的确是楼以文而名,文因楼而传,人由二者而彰了。

  ○6缓步登梯,且观且思,不觉已至顶层。凭栏远眺,浩淼之洞庭,秀美之岳阳,尽收眼底。睹物思人,范希文公不凡之人生展现眼前:范仲淹少年立志,苦读诗书,勤奋佳话,历历可数;为官数十载,冒死犯颜进谏,数次宦海沉浮,无动其心;发动庆历新政,力抗守旧权势,开创北宋士大夫议政之先风,虽败犹荣;主持地方政事,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舍身修筑‘范公堤”、“兴化灾民从‘范’姓”,政绩斐然;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每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其继续留任;范公辞世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庶民举哀斋戒,凡其从政之地,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试想:古之为官执政者,几人能怀博大‘忧乐’之情如范公?几人可在百姓心中树亘古巍然之丰碑?

  ○7伫立良久,时有惠风捎来沙鸥欢啼芷兰郁香,洋洋春意催生着蓄积已久之真情:

  壮哉,气吞万象之名楼!

  雄哉,感肺沁腑之宏文!

  伟哉,万古流芳之范公!

选自2012《江南文学》

21..文章第三段引用一个传说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2分)

2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全文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作者怀念范仲淹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四川省重庆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

(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是亦忧,退亦忧(  )

(3)微斯人,吾谁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

(重庆荣昌)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文段,回答文后7—10题。(13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            

(2)是亦忧,退亦忧                              进:            

(3)微斯人,吾谁与                              归:            

(4)不物喜,不以己悲                            以:            

8.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两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07年四川省达州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浏览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元九登高——亮出达州文化旅游新名片

  元九登高怀元九,诗魂常伴游凤凰,正月初九出游登高,湎怀唐代诗人元稹,是达城流传千年的旧俗。今年春节期间,达州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因势利导,隆重推出了首届“中国达州元九登高节”,向世人亮出了又一张达州文化旅游新名片。

  正月初九这天,春光明媚,整个达城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天刚蒙蒙亮,通往凤凰山的各条路上就开始热闹起来。上午九点过,凤凰山下已是人潮涌动,人们扶老携幼,拾级而上,磨肩接踵,缓缓而行。在罗绎不绝的登山人流中,出现了两个熟悉的身影——市委书记李向志和市长罗强,他们也与市民同乐来了。

  据不完全统计,当天等凤凰山的人数超过20万,创下了达城登高历史之最。

  山上热热闹闹,山下也不逊色。市中心广场的大型文艺演出,西外新区的国际汽车模特大赛,达县南城的民间艺术巡游,让达城市民大饱眼福——这些,都是首届元九登高节的一部分。

  容现代元素于古老习俗,借历史传统促和谐发展,这就是今天的元九登高节。

1、下面三个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予以改正。(要求:在错别字下面画“Δ”,将正确的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

湎怀 磨肩接踵 罗绎不绝

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予修改。(可适当增删文字,但不得改变原意)

画线句子:正月初九这天,春光明媚,整个达城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应改为:____________

3、为了保护凤凰山的优美环境,提倡文明登山,有关部门准备了五万个垃圾袋,打算在上面印一句提示语。请你代为设计一条简明得体的提示语。(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望远,寄情抒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请根据提示和上下文,用诗文原句填空(工整地写在横线上)

(1)同是登临泰山,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杜甫也有类似的感受,他在《望岳》中写到:“会当临绝顶,________”。

(2)同是怀古,张养浩登潼关望西都,发出了“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辛弃疾登北固亭望长江水,则抒发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的豪情。

(3)同是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面对辽阔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的慨叹;而宦海沉浮,数次遭贬的范仲淹,则说若在春和景明之时登上岳阳楼,面对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一定会“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为了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凤凰中学八年级三班开展了一次以传统节日为专题的调查探究活动。假定你是被调查对象之一,请协助完成以下问卷。

(1)、从下列节日中找出我国传统节日,并注明其具体时间(示例节日除外)

重阳节 元旦节 元宵节 母亲节 清明节

国庆节 中秋节 愚人节 感恩节 端午节

[示例]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2)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写出相关的一句诗,或一幅对联,或一条俗语

[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节和圣诞节,你更喜欢过哪个节日?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部分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传统节日愈来愈淡漠的情况,一些学者提出了“保卫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张。对保护传统节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写出一条。

答: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文段,回答文后7—10题。(13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            

(2)是进亦忧,退亦忧                              进: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8.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两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重庆市中考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
(1)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_______________
(2)是亦忧,退亦忧/进:_______________
(3)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
(4)不物喜,不以己悲/以: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两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竞赛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贫穷与学问》,回答问题。
         ①一个人要在学问上做出成绩,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与努力。其中对学问本身影响最大的当是个人的品德。关于道德对学问的重要性,许多大学者已经在道德标尺上为后学做出了表率。但我以为,德行之外,物质生活水平对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学术成就划定了另一个边界,树立了另一个限度。贫穷乃学问之大敌。
       ②《东轩笔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在南京做学官期间,秀才孙明复,常因贫穷而乞讨,范仲淹观其乃才俊之士,对他的胸无大志表示不能理解。不过当得知是贫穷使然后,范仲淹就使他“日可得三千以供养”,让他能“安于为学”。十年后,孙明复不负众望,从一个秀才成长为一代大儒。范仲淹知道后感慨地说:“贫之为累亦大矣,倘因索米至老,则虽人才如孙明复者,犹将汩没而不见也!”
       ③“贫之为累亦大矣”,谁说不是呢?在古代,有多少聪敏之人因家境贫寒而导致学术“早夭”啊!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方仲永少时天赋异常,名扬乡里。但故事的结局却是个悲剧--长大后的方仲永“泯然众人矣”。作者认为是因为方仲永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进一步看,他为什么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呢?那是因为他家“世隶耕”,祖祖辈辈以种田为业,家境贫寒啊!且不说家财万贯了,即使是一个中等之家,恐怕他父亲也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乞讨而“不使学”了。因贫穷导致方仲永的人生悲剧,我们要为他惋惜。
       ④贫穷对学问之累,古代尚且如此,在今天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下,当更是严重。“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事情,不是随处可见、支耳可闻吗?人穷志短。富兰克林也说两个口袋空的人腰挺不直。没有钱,保持一己的品格操守尚且很难,又何谈做学问这个更需要人格独立,需要安定气质的事业呢?大圣人孔子招收弟子时尚且要求干肉一束作为学费,想必是非常明白个中道理的。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基础,孔子又怎能安下心来删定六经呢?如果一个学者连一己的生活都不能很好地维持,何谈抱负、理想,又怎能兼济天下呢?
       ⑤学者大师的成功历程一再告诉我们,做学问除需要高尚的品德、安定的气质、忘我的勤奋外,还需要一个衣食无忧的“后方”,一个面对一定的资料费和交游费而不用愁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基础,学问就会沦为谋生的手段,学问即在饭碗中,饭碗即在学问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取得优秀的学术成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然而现实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
       ⑥而有些人却撇开这些物质基础,大肆批评学术浮躁和后继乏人,这种批评无疑隔了一层,没搔到痒处,也显得批评者不厚道。学人固然应“寂寞投阁”,固然应“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应不追求名利富贵,但学人自身的不追求难道能成为管理者们不给予他们的理由吗?既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1、第⑥段中画线句用成语表达是                               
2、本文的论点是                    。为证明论点,文中举了不少事例,如第③段就举了                              的例子;从论证严密性的角度看,原文中还应该有                                                                         这方面的事例。
3、根据作者的看法,做学问除需要(1)高尚的品德、(2)                                    、(3)                                   ,还需要                                         ,否则学问就会沦为谋生的手段。
4、本文的论述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学人固然应“寂寞投阁”,固然应“板凳甘坐十年冷”,固然应不追求名利富贵,但学人自身的不追求难道能成为管理者们不给予他们的理由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中考版(适用于苏教版) 2009-2010学年 第10期 总第166期 苏教版 题型:048

阅读“若夫霪雨霏霏……吾谁与归”,回答问题。

1.请分别选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前两段登楼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的“二者”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贬官的范仲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秋山红叶

还是在春天,我就有过重游天平山的打算。

下了长途汽车,秋雨仍然下个不住。天平山以枫叶胜,此时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火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有一些不禁雨打风吹,纷纷从树上飘落而下,地上也是落红点点。雨中游人不多,被风雨打落的红叶还那么鲜艳明丽,倒叫人有些不忍下脚。

我的目的不在于登山,而在于寻访三十年前忽略了的范仲淹的足迹。听说天平山又叫范坟山,是宋朝皇帝赐给范家的“赐山”,所以我第一个要寻的是“范坟”。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热心“导游”,把我领到了山的左侧,指着一座门前有石牌坊、埋在荒草堆里的坟墓,告诉我这就是“范坟”。残碑断碣,雨中实难辨认。我有些儿不信,他却说所谓范坟,并不是范正公的墓,不过是他家的祖坟而已。他又兴冲冲告诉我一个关于“范坟”的传说  

范仲淹在京城做了大官。回到故乡苏州,奉承者不乏其人。有个风水先生,在苏州城内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住宅,将来子孙科甲不断,富贵无尽。他请范仲淹把府第建在那里。可是范仲淹却在那里修了孔庙和府学,并说既是福地,该由全城人同享。另一个风水先生认为天平山石头如乱箭穿胸,山坞是块绝地,切切不可以这里修造坟墓,不然将子孙衰徽,做不了官。范仲淹却买下这块绝地作为祖坟。

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民间传说也往往表现出人民的爱憎。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吏,竟能千百年赢得人民爱戴,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于是我又想起沿海的范公堤,想起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想起守卫西北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的种种。人心是秤,谁为国家、人民做过一点好事,人民都会记得他的。

告别了“导游”,我开始举步登山。走到山腰白云泉,跨进茶楼,要了一杯用清泉泡的绿茶,凭栏品尝起来。白云泉因白居易的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而得名。栏外的雨中秋色,却让我想起范仲淹的词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想不到这位“小范老子”也有他感情的另一面。而这种似水柔情,似乎并未影响他清廉刚正的主要一面。范仲淹下的词不过五首,每一首都脍灸人口,词名似乎超过某些以数量取胜者。我则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场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心情,跃然纸上,扣人心弦。“将军白发征夫泪” 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

下得山来,我想起“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着岳阳楼前洞庭湖上此刻正是一派秋色。我在山下的枫林中捡起一片红叶。

“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这是陈毅同志的诗句。天平山之游恰恰一年,夹在日记本中的这一片红叶,虽然干了,犹自红艳。天平山那些红似火焰的三角枫,那一派雨中的烂漫秋色,仿佛又重现在目前。

(作者沙白,有删改)

(1)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注重对叶的色彩的渲染。本文的标题是“秋山红叶”,文中又多处描绘枫叶的红似火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尾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真红不枯槁”又有什么用意?

(2)

文章提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请写出这两句警句。范仲淹在这两句话中表达的情怀与哪位诗人在哪首诗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3)

从上下文看,文中“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在范仲淹的词里,“我”为什么更喜欢“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

(4)

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5)

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

A. 了却了多少年来登天平山寻访范仲淹遗迹的心愿。

B. 表达对烂漫秋色的赞美,对红似火焰的枫叶的赞美。

C. 追寻范仲淹的遗风轶事,表达对他文才武略的敬佩。

D. 歌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崇“清廉刚正”之风。

[  ]

(6)

下面是苏州天平山范公祠中的一幅对联,请根据上文的内容说说这幅对联是从哪些方面赞美范仲淹的一生的。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注〕①俎豆:原指祭祀用的器具,这是为祭礼、崇奉之意②苏台:指苏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秋山红叶

还是在春天,我就有过重游天平山的打算。

下了长途汽车,秋雨仍然下个不住。天平山以枫叶胜,此时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火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有一些不禁雨打风吹,纷纷从树上飘落而下,地上也是落红点点。

雨中游人不多,被风雨打落的红叶还那么鲜艳明丽,倒叫人有些不忍下脚。

我的目的不在于登山,而在于寻访三十年前忽略了的范仲淹的足迹。听说天平山又叫范坟山,是宋朝皇帝赐给范家的“赐山”,所以我第一个要寻的是“范坟”。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热心“导游”,把我领到了山的左侧,指着一座门前有石牌坊、埋在荒草堆里的坟墓,告诉我这就是“范坟”。残碑断碣,雨中实难辨认。我有些儿不信,他却说所谓范坟,并不是范正公的墓,不过是他家的祖坟而已。他又兴冲冲告诉我一个关于“范坟”的传说,范仲淹在京城做了大官。回到故乡苏州,奉承者不乏其人。有个风水先生,在苏州城内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住宅,将来子孙科甲不断,富贵无尽。他请范仲淹把府第建在那里。可是范仲淹却在那里修了孔庙和府学,并说既是福地,该由全城人同享。另一个风水先生认为天平山石头如乱箭穿胸,山坞是块绝地,切切不可在这里修造坟墓,不然将子孙衰微,做不了官。范仲淹却买下这块绝地作为祖坟。

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民间传说也往往表现出人民的爱憎。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吏,竞能千百年赢得人民爱戴,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于是我又想起沿海的范公堤,想起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想起守卫西北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的种种。人心是秤,谁为国家、人民做过一点好事,人民都会记得他的。

告别了“导游”,我开始举步登山。走到山腰白云泉,跨进茶楼,要了一杯用清泉泡的绿茶,凭栏品尝起来。白云泉因白居易的诗“天平山上白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而得名。栏外的雨中秋色,却让我想起范仲淹的词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想不到这位“小范老予”也有他感情的另一面。而这种似水柔情,似乎并未影响他清廉刚正的主要一面。范仲淹的词不过五首,每一首都脍炙人口,词名似乎超过某些以数量取胜者。我则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场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心情,跃然纸上,扣人心弦。“将军白发征夫泪”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

下得山来,我想起“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着岳阳楼前洞庭湖上此刻正是一派秋色。我在山下的枫林中捡起一片红叶。

“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这是陈毅同志的诗句。天平山之游恰恰一年,夹在日记本中的这一片红叶,虽然干了,犹自红艳。天平山那些红似火焰的三角枫,那一派雨中的烂漫秋色,仿佛又重现在目前。

(作者沙白,有删改)

10.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注重对叶的色彩的渲染。本文的标题是“秋山红叶”,文中又多处描绘枫叶的红似火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尾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真红不枯槁”又有

什么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章提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请写出这两句警句。范仲淹在这两句话中表达的情怀与哪位诗人在哪首诗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从上下文看,文中“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在范仲淹的词里,“我”为什么更喜欢“他写边塞

生活的《渔家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找出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3分)

A.了却了多少年来登天平山寻访范仲淹遗迹的心愿。

B.表达对烂漫秋色的赞美,对红似火焰的枫叶的赞美。

C.追寻范仲淹的遗风轶事,表达对他文才武略的敬佩。

D.歌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崇“清廉刚正”之风。

15.下面是苏州天平山范公祠中的一副对联,请根据上文的内容说说这副对联是从哪些方面赞美范仲淹的一生的。(3分)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注】①俎豆:原指祭祀用的器具,这里为祭礼、崇奉之意。②苏台:指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1)前 人 之 述 备 矣。    (2)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1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2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斯人                    

(3)此乐何                                 (4)樯倾楫                      

13、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分)

15、“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6、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3分)

17、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不少于50个字)(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048

(’06重庆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A.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B.是亦忧,退亦忧(  )

C.微斯人,吾谁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领着孙儿登名楼》一文,完成18-22题。(16分)

①周末,孙子外孙,两个小调皮蛋,破门而入,匆匆而来。孙子拉着我的手嚷,外孙抱着我的头吵,要去岳阳楼玩玩。生性不爱动,总是不愿跑的我,在嚷嚷不平、吵吵不休的情形下,领着这对活宝登上了千古岳阳楼。

②从瞻岳门出发,登上城楼,只见城楼中央,建有重檐轩亭,雕窗推门,古朴雅致。居高而眺,可览城市风貌,高楼林立,市景繁荣,交通如织,秩序井然;放眼洞庭,但见自然风光,水天一色、一碧万顷、白帆点点、玉影波光。遥望远处,亦晓天时地利,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西来爽气,东临岩疆。

③穿过瞻岳门,从两座飞檐翘角的城门楼通过,爷孙仨踏进了一条充满明清古韵的仿古街——“汴河街”。沿着青石板路而行,两侧是青砖青瓦,雕梁画栋,一派古香,客栈、酒家、茶馆、雕室、画社、戏台,古朴典雅,美不胜收。各式各样的岳阳特产,吃的、喝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好不诱人。用不着吆喝,“我要咸的”,“我要甜的”,两个孙子捧起擂茶就喝。茶毕,沿街而上,每人的手里都是一大抱吃的玩的,好不快哉。

④在绿草香花的伴随之中,我们沿街而下,走进了滨湖的一级台阶。举目之间,孙子唤我看沙鸥;俯首之间,外孙叫我看锦鳞。湖光、山色、绿树、花卉、城墙、雕塑,他们指个不停,问个不停;我则看个不停,说个不停。当我们的眼睛落在湖畔的石碑诗文上时,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等诗人们的风采,仿佛吸引了我的孙辈们。除潦草过甚的字要问问爷爷外,大都能读之有声,诵之有韵,看来他们对这些传统文化还挺有兴趣。

⑤爷在画中走,孙在景中行。爷孙仨读诗怀古,观湖赏楼,感慨万千之中,我们拾级而上,走过弯弯曲曲的游路,达民本广场,览《政通人和图》浮雕,在孙子们的牵扯下,穿过大气、庄重的“巴陵胜状”南大门牌匾,进入了岳阳楼核心景区。嗅着姹紫嫣红的花香,我领着孙子们径直前往岳阳楼。一字一句,一句一字,教他们读《岳阳楼记》;一点一滴,一滴一点,讲有关岳阳楼的故事。走出大门,我要他们背出一两句话,孙子脱口而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孙年小,在哥哥的帮助下,竟也慢条斯理地背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⑥孙子们尾随在爷爷的背后,踩过爷爷走过的路,欢蹦乱跳,不知不觉间,我们玩完了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来到了双公祠。双公祠内,陈列别致,微缩的岳阳楼景区模型、滕子京、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历朝历代名家的诗词歌赋。全厅上下,营造的氛围,仿佛是一种生活的原型,仿佛是一幅古老的图画,它告诉人们的是一种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极力张扬的是一种可赞可颂的忧乐情怀。边走边看边思,我的心被震撼。忧乐情怀,它使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昨天的辉煌,带来了今天的厚重。同时,我想它也应成为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人们心里。走出双公祠,我问孙子外孙,今天的日记怎么写,一个说,我要发愤学习,长大以后写一篇与《岳阳楼记》齐名的《民本岳阳记》;一个说,我要勤奋努力,长大后修一座忧乐宫,把更多的范仲淹、滕子京展现出来。

⑦我深深地亲吻着孙子们的脸,心里有一种吃蜜样的感觉。 

18、阅读全文,在下面空格处填写出作者“领着孙儿登名楼”的行踪。瞻岳门→       

→      →      → 核心景区(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 →        。(4分)

19、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20、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而生动地描绘出了爷孙仨登名楼时愉快的心情,这句话是“                                           ”。(3分)

21、结合全文,简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我领着孙子们径直前往岳阳楼。一字一句,一句一字,教他们读《岳阳楼记》;一点一滴,一滴一点,讲有关岳阳楼的故事。

                                                                               

22、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3分)

A、表达了作者对岳阳楼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B、表达了作者享受天伦之乐的欣慰之情。

C、表达了对范仲淹、滕子京等名家忧乐情怀的敬仰与赞颂之情。

D、表达了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优美诗文的赞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是进亦忧,退亦忧(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微斯人,吾谁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理想境界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048

嗟夫!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是 亦忧,退亦忧(  )

(3)微斯人,吾谁与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

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4)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a)秋山红叶

  还是在春天,我就有过重游天平山的打算。

  下了长途汽车,秋雨仍然下个不停。天平山以枫叶胜,此时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火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有一些不禁雨打风吹,纷纷从树上飘落而下,地上也是落红点点。雨中游人不多,被风雨打落的红叶还那么鲜艳明丽,倒叫人有些不忍下脚。

  我的目的不在于登山,而在于寻访三十年前忽略了的范仲淹的足迹。听说天平山又叫范坟山,是宋朝皇帝赐给范家的“赐山”,所以我第一个要寻的是“范坟”。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热心“导游”,把我领到了山的左侧,指着一座门前有石牌坊、埋在荒草堆里的坟墓,告诉我这就是“范坟”。残牌断碣,雨中实难辨认。我有些儿不信,他却说所谓范坟,并不是范文正公的墓,不过是他家的祖坟而已。他又兴冲冲告诉我一个关于“范坟”的传说——

  范仲淹在京城做了大官,回到故乡苏州,奉承者不乏其人。有个风水先生,在苏州城内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住宅,将来子孙科甲不断,富贵无尽。他请范仲淹把府第建在那里。可是范仲淹却在那里修了孔庙和府学,并说既然是福地,该由全城人同享。另一个风水先生认为天平山石头如乱箭穿胸,山坞是块绝地,万万不可在这里修造坟墓,不然将子孙衰微,做不了官。范仲淹却买下这块绝地作为祖坟。

  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民间传说也往往表现出人民的爱憎。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吏,竟能千百年赢得人民爱戴,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于是我又想起沿海的范公堤,想起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想起守卫西北边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的种种。人心是秤,谁为国家、人民做过一点好事,人民都会记得他的。

  告别了“导游”,我开始举步登山。走到山腰白云泉,跨进茶楼,要了一杯用清泉泡的绿茶,凭栏品尝起来。白云泉因白居易的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而得名。栏外的雨中秋色,却让我想起范仲淹的词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想不到这位“小范老子”也有他感情的另一面。而这种似水柔情,似乎并未影响他清廉刚正的一面。范仲淹写的词不过五首,每一首都脍炙人口,词名似乎超过某些以数量取胜者。我则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场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心情,跃然纸上,扣人心弦。“将军白发征夫泪”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

  下得山来,我想起“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着岳阳楼前洞庭湖上此刻正是一派秋色。我在山下的枫林中捡起一片红叶。

  “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这是陈毅同志的诗句,天平山之游恰恰一年,夹在日记本中的这一片红叶,虽然干了,犹自红艳。天平山那些红似火焰的三角枫,那一派雨中的烂漫秋色,仿佛又重现在眼前。         (作者沙白,有删改)

(1)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注重对叶的色彩的渲染。本文的标题是“秋山红叶”,文中又多处描绘枫叶的红似火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尾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真红不枯槁”又有什么用意?

(2)从上下文看,文中“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在范仲淹的词里,“我”为什么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

(3)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4)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  ]

A.了却了多少年来登天平山寻访范仲淹遗迹的心愿。

B.表达了对烂漫秋色的赞美,对红似火焰的枫叶的赞美。

C.追寻范仲淹的遗风轶事,表达对他文才武略的敬佩。

D.歌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崇“清廉刚正”之风。

b)雨 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三月的春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有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1)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________,写出了她________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________,写出了她________性格特征。

(2)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3)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②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

(4)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来源: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秋山红叶

  还是在春天,我就有过重游天平山的打算。

  下了长途汽车,秋雨仍然下个不住。天平山以枫叶胜,此时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火红,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有一些不禁雨打风吹,纷纷从树上飘落而下,地上也是落红点点。雨中游人不多,被风雨打落的红叶还那么鲜艳明丽,倒叫人有些不忍下脚。

  我的目的不在于登山,而在于寻访三十年前忽略了的范仲淹的足迹。听说天平山又叫范坟山,是宋朝皇帝赐给范家的“赐山”,所以我第一个要寻的是“范坟”。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热心“导游”,把我领到了山的左侧,指着一座门前有石牌坊、埋在荒草堆里的坟墓,告诉我这就是“范坟”。残碑断碣,雨中实难辨认。我有些儿不信,他却说所谓范坟,并不是范文正公的墓,不过是他家的祖坟而已。他又兴冲冲告诉我一个关于“范坟”的传说——

  范仲淹在京城做了大官。回到故乡苏州,奉承者不乏其人。有个风水先生,在苏州城内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住宅,将来子孙科甲不断,富贵无尽。他请范仲淹把府第建在那里。可是范仲淹却在那里修了孔庙和府学,并说既是福地,该由全城人同享。另一个风水先生认为天平山石头如乱箭穿胸,山坞是块绝地,切切不可在这里修造坟墓,不然将子孙衰微,做不了官。范仲淹却买下这块绝地作为祖坟。

  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民间传说也往往表现出人民的爱憎。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吏,竟能千百年赢得人民爱戴,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于是我又想起沿海的范公堤,想起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想起守卫西北边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的种种。人心是秤,谁为国家、人民做过一点好事,人民都会记得他的。

  告别了“导游”,我开始举步登山。走到山腰白云泉,跨进茶楼,要了一杯用钵盂泉的清泉泡的绿茶,凭栏品尝起来。白云泉因白居易的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而得名。栏外的雨中秋色,却让我想起范仲淹的词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想不到这位“小范老子”也有他感情的另一面。而这种似水柔情,似乎并未影响他清廉刚正的主要一面。范仲淹留下的词不过五首,每一首都脍炙人口,词名似乎超过某些以数量取胜者。我则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场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心情,跃然纸上,扣人心弦。“将军白发征夫泪”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泪”,要沉重一些。

  下得山来,我想起“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着岳阳楼前洞庭湖上此刻正是一派秋色。我在山下的枫林中捡起一片红叶。

  “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这是陈毅同志的诗句。天平山之游恰恰一年,夹在日记本中的这一片红叶,虽然干了,犹自红艳。天平山那些红似火焰的三角枫,那一派雨中的烂漫秋色,仿佛又重现在目前。

(作者沙白,有删改)

(1)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注重对叶的色彩的渲染。本文的标题是“秋山红叶”,文中又多处描绘枫叶的红似火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尾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真红不枯槁”又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提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请写出这两句警句。范仲淹在这两句话中表达的情怀与哪位诗人在哪首诗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上下文看,文中“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岳阳楼记》,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在范仲淹的词里,“我”为什么更喜欢“写边塞生活的《渔家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  ]

A.

了却了多少年来登天平山寻访范仲淹遗迹的心愿。

B.

表现对烂漫秋色的赞美,对红似火焰的枫叶的赞美。

C.

追寻范仲淹的遗风逸事,表达对他文才武略的敬佩。

D.

歌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推崇“清廉刚正”之风。

(6)

下面是苏州天平山范公祠中的一副对联,请根据上文的内容说说这副对联是从哪些方面赞美范仲淹的一生的。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注]①俎豆:原指祭祀用的器具,这里为祭祀、崇奉之意。②苏台:指苏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