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32488  332496  332502  332506  332512  332514  332518  332524  332526  332532  332538  332542  332544  332548  332554  332556  332562  332566  332568  332572  332574  332578  332580  332582  332583  332584  332586  332587  332588  332590  332592  332596  332598  332602  332604  332608  332614  332616  332622  332626  332628  332632  332638  332644  332646  332652  332656  332658  332664  332668  332674  332682  447348 

7.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           ( )

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 

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安徽商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没有说明徽商这一商人群体,

①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C

试题详情

6.(2010·天津实验中学质检)南宋都城临安府“户口蕃盛……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买卖昼夜不绝”,茶坊、酒肆、食店遍布大街小巷,“瓦市”在城内达二十处之多,瓦市内有大大小小的“勾栏”,演出各种杂剧、杂技、相扑、说书、讲史等,昼夜不辍。从上述材料中可以获取到的信息有      ( )

①“市”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②政府不再干预民间商业活动 ③城市文化

娱乐功能增强 ④“草市”已经具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从材料中“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

席,连门俱是”,“买卖昼夜不绝”,可得出①正确;从题目中讲“瓦市”和“勾

栏”,以及“演出各种杂剧、杂技、相扑、说书、讲史等”,可知其文化娱乐功能

比较发达,因此能得出③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如何对待商业活动,因此得不

出②;而“草市”是农村集市,临安是南宋的都城,④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试题详情

5.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历代王朝的都城                          ( )

①交通运输比较便捷 ②便于打击割据势力 ③远离北方民族威胁 ④社会经济相

对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明、清时期都城均在运河沿岸,因此交通运输比

较便捷,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割据势力在宋代后基本消除,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C

试题详情

4.(2010·北京海淀一模,14)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明朝松江是我国著名的纺织业中心,纺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故①错误,

②正确;“从店中给筹取值”说明出现了雇佣关系,③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府鼓

励手工业发展的信息,故④错误。

答案:B

试题详情

3.(2010·安徽芜湖文综,18)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

的原因不包括                           (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解析:精耕细作耕作模式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

农业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中国古代农业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

就是简单的性别分工--男耕女织,所以D项错误。

答案:D

试题详情

2.(2010·广东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庄园”是大地主土地兼并的结果,说明均田制实行以后,仍然存在土地集

中的现象,这是均田制最终遭到破坏的根源。

答案:C

试题详情

1.(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

图,其中图一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解析:图一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二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答案:D

试题详情

12.(2009·烟台模拟)“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

的处世智慧。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现世和谐与社会

和谐。“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

和基本价值取向。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

A.(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

B.(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董仲舒)“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强调天人合一

D.(程颐、朱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能力。D项压抑人性,产生消极后果,与“和”

背道而驰。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